建瓯文化建设刍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317
颗粒名称: 建瓯文化建设刍议
分类号: G127.57
页数: 4
页码: 289-29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建瓯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应如何开发、完善其传统文化,包括习俗文化、帝王文化、道儒释三家文化等方面。其中,在三溪汇流处创建以习俗文化为主体的旅游新景区,彰显中华习俗文化;以五凤楼为中心,着眼大殷国故都,修复古皇城主体部分,体现中国帝王文化;修复东岳庙、孔庙、光孝寺,展示道、儒、释三家典籍、文物,彰显三家文化。
关键词: 新文化城 传统文化 习俗文化 道家文化 儒家文化 释家文化 经济发展

内容

建瓯,古老而新兴的城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为闽北绿色腹地的跃升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今,建瓯市委市政府又在打造另一重要方面的软实力——利用该市丰富的传统文化积绽,把建瓯建成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新文化城。鉴此,笔者试谈谈这方面的想法。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陈寅恪曾言:“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自此之后,几十年来都以儒释道三教文化为中国之三大传统文化。笔者不以为然,首先中国并非政教合一的国家,传统文化不可能是纯宗教文化。中国有宗教文化,但却是比他国更独特的诸教共存、多神崇拜的宗教文化。自春秋始,中国即有含道家、儒家、法家在内的诸子百家之说,言中国传统文化,应是道、儒两家文化及比之出现更早的习俗、宗教与帝王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帝王、道家、儒家文化方为中国五大传统文化。建瓯城区即蕴含此五大传统文化,应予有计划地开发、完善,使人经由建瓯即可大致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到武夷山看了自然景观后非到建瓯看传统文化不可。
  一、在三溪汇流处创建以习俗文化为主体的旅游新景区,彰显中华习俗文化。
  崇阳溪、松溪、建溪三溪交汇处可开发旅游景区,区内建筑中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尽显中华文化风采。
  曾修撰《建安志》的宋代御史张叔椿说:“建备五方之俗”。意指建瓯的习俗风貌呈现出东西南北中五方融和的特点。盖因汉武帝元封初(前110)平定闽越之乱后,汉朝廷将大批闽越土著迁徙江淮,又将大批汉人陆续移入闽北。东晋“衣冠南渡”,又有多批中原士族从外省迁徙入闽。隋唐之后,自由迁徙入闽者渐多。五代战乱,江北士大夫、缙绅、商贾也多逃难来闽。清康熙年间实行“地丁合一”政策,外地人口流入闽地亦多。至道光九年(1829),建安县人口达227134人,殴宁县达3076940人,两县计534000余人,其中外来人居多。闽越土族与中原士族驳杂,古闽文化与河洛文化交汇,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决定了建瓯习俗的丰富多彩,除接受中原传统习俗外,地域习俗犹存,五方之俗名副其实。应尽最大可能建设一中华习俗文化苑,彰显中华习俗文化。
  此外,还可在区内建造东风凤凰山原御茶园北苑石碑为中心的茶文化场景,如陆游《建安雪》、周绛《补茶经》及“对拳”、“茗战”等,凸显北苑贡茶文化。设立御茶馆、茶艺表演场所和茶艺人才培训中心,以利输出茶艺人才。同时,在苑内建设小吃街,凸显建瓯小吃文化。
  二、以五凤楼为中心,着眼大殷(后改为大闽)国故都,修复古皇城主体部分,体现中国帝王文化。
  东汉建安元年(196)立建安县时所创建安县城,曾设四个城门。唐建中元年(780),州刺史陆长源修复城池,建城门九:东曰宁远,东南曰通安、资化,南曰建溪,西南曰建安,西曰水西,西北曰临江、西津,北曰朝天。这些城门后又几经毁建,最多时即明洪武年间为十一座:东有宁远、政和(通安),南有通仙(资化)、广德(建溪),西有通济、平政(水西)、临江、威武(西津),北有朝天、拱北、朝阳。建安门居城内。
  后晋天福八年(943)二月,闽富沙王王延政在建州自立为帝,以建安为都,国号大殷,纪元天德。盖因其父王审知于后梁开平三年(909)于福州被封为闽王,传至延政之兄延钧。延钧于后唐长兴四年(933)称帝,国号大闽,更己名为鏻。传至王延羲,于天福九年三月被都将朱文进、连重遇杀害。王延政遣统军使吴成义攻福州。闰十二月,羲侍卫武臣林仁翰杀连重遇、朱文进,迎吴成义入城。闽故臣共迎延政请归福州。延政以方有唐兵,未暇徙都,遂于天德三年改国号为闽,在建安即闽国帝位,以建安为闽国北都,福州为南都,续用闽国国号,取消殷国国号。延政在建安期间,确立了城区建设的南北中轴线以及平直方正的“棋盘街”布局,在中轴线中心盖太和殿,建五凤楼。同时大兴土木,扩建城池,增修城垣,兴建宫室楼台,构筑御苑校场,奠定了建瓯恢弘壮观的皇城格局。
  要恢复古皇城面貌,应改造五凤楼中轴线上的旧街建筑。同时,复建太和殿,修缮通仙门,修复通济、临江、威武三门,并结合建筑防洪工程修建西、南面部分城垣,形成殷(闽)国故都的主体规模,彰显故都皇城气派。
  三、修复东岳庙、孔庙、光孝寺,展示道、儒、释三家典籍、文物,彰显三家文化。
  道、儒、释三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建瓯的东岳庙、孔庙、光孝寺不仅具规模且也代表了道、儒、释三教文化,应予修复,并做到修旧如旧。在此基础上通过收集、展示道、儒、释三家文化典籍、文物等形式,扩而宣示道、儒、释三家文化。
  建瓯城内,现存最重要的儒家文化遗存是建宁府孔庙。该庙始建于宋宝元元年(1038),为仿曲阜孔庙建成,为当时全闽最大的孔庙。现存的大成殿,虽重建于清朝,但其内檐柱础皆为宋物,两庑及戟门为民国年间修建。应按原有规模,恢复前门、万仞宫墙及泮池、泮桥、棂星门、戟门、大成殿、明伦堂、藏经阁、集贤堂、春风堂、藏书阁、聚星亭、崇圣祠、两庑等围于宫墙内的建筑群。并附以现代声像科技手段,展现儒家典籍,尤其是以朱熹为主的孔子最重要的传人十二哲的事迹;展现一代君王王延政,三位宰辅游简言、袁说友、杨荣,千名进士和史学家袁枢、外交家徐競,文学家吴激以及当代院士江龙、徐询等事迹及文化典籍。
  千年古刹光孝寺是福建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场所,被誉为福建佛教的发祥地。始建于正值佛教在中国兴起之时的南朝永定二年(558)。现为明万历时重建、清朝两度增修之建筑。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是闽浙赣僧人求戒圣地和佛教法会的戒坛。明初鼎盛时僧侣达千人。为福建十方大丛林之一,曾有“南开元、北光孝”之誉。光孝寺应凭福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场所原有建筑群修复,恢复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连接东西两侧回廊组成的封闭式主体建筑以及伽兰殿、祖师殿、法堂、禅堂、祖堂、藏经楼、方丈室、香积厨、斋堂、寮堂、客堂等与两厢回廊隔墙连缀的建筑群落。并尽力收集展示释家典籍文物。
  白鹤山麓所建之东岳庙又称东岳行宫,是古建州一大名胜。该庙始建于西晋建兴五年(317),千余年来多有修蕺。现存建筑为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建。顺阶而上依次为金刚殿、前殿、戏台、圣帝殿、后殿。这些建筑物与两侧厢房组成了福建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古代道教建筑。就其主体建筑“圣帝殿”的规模、形制及文物价值而言,堪称全省仅有、国内罕见。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东岳庙还设置有奈何桥、孟婆亭、天王殿、妙娘庙、戒台等。正殿前面两侧设有回廊,分供三十六行之奉神及其他众神,这其实也体现了中国宗教的特质。对这一国家级建筑瑰宝,应尽量予以恢复原始风貌,并收集展示道家典籍文物。
  早年东岳庙前有诸多樟木、杨木。白鹤山上有松树万株,俗称“东岳庙林”。应复植或另植各种适宜建瓯气候的观赏花木,营造郁郁林中花果香的自然生态,中心古庙显神威的宏雄气势。
  在做足做大建瓯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同时,笋竹城的文章也得做好做大,强力发展建瓯经济。这点建瓯市委市政府已有规划,不赘。
  当然,这是需要几届政府的努力方可办到。祝愿建瓯在《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精神指引下,文化建设取得更大成绩。

知识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本书围绕朱子与南剑州建州展开讨论,涉及朱熹的生平、思想、政治实践以及他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影响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杨时、李侗等儒家学者与朱熹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深入理解朱熹及其时代背景,同时探讨南剑州建州在闽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徐肖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