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子主要德育思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301
颗粒名称: 一、朱子主要德育思想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244-24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朱子在德育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强调了德育为先、循序渐进、贯穿终身的原则,并提出了明人伦、发挥道德自觉性、以明明德等德育主张,以培养具有理想道德人格的人才。
关键词: 教育 道德 德育 朱子 人伦

内容

朱子十分重视教育,尤其是道德教化与德性的养成,他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与人同耳”。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而已,并非是为了功名利禄或是单纯地掌握礼、乐、射、御等技能。自古以来贤者育人以德为先,认为教育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4]德与艺不能等量齐观,高超技艺之人未必有德,而有德者必先立志,将更努力于艺。现代教育更是要以德育为首要,穷天理而明人伦,持之以恒,自觉觉他,以一推十及百,达成“内圣外王”的理想状态。
  (一)以德育为先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指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只有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才有了观念。”该学说否定了遗传的作用,肯定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欧洲两大主流哲学思想之一。然而早洛克五百多年的中国,朱子已经提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概念,并以此作为“人性”与“教育”等研究的论据之一。他认为人性本善,天理安放在人的“形”与“气”中,称为“天命之性”。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人有了不同程度的感性需求,形成不同的“气质之性”,有的甚至让欲望蒙蔽了心性。在‘复’其性耳”的修养过程中,只有教育能给人们提供为学与研究道理的强大助力与可靠环境;只有德育才能使人们理解“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内涵与意义,循理守约,持守本心,“正心修身”归其本善。“才明理后,气质自然变化”,[5]因贪念带来的烦恼病痛都自然不见。
  朱子一生研究教育之法,有关教育的典籍文章斗量车计,终究确定了“将德育放在首位,为封建社会大一统国家培养出知羞恶、明人伦、格物穷理、致知力行的人才,即‘君子’‘圣人’”的德育思路。“德行之于人大矣……士诚知用力于此。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6]将道德教化放在教育的首位对个体明理修身、变化气质尤为关键,是世人慎独内省、处恭事敬的价值观念及德才兼备“作圣之君”目标养成的重要途径。
  (二)德育应循序渐进、贯穿终身
  “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其道则一而已。”教育从来就是一个循序渐进、从一而终、一以贯之的过程,德育也不例外。孔子曾将品德形成的过程描述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7]朱子则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将儿童教育、青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作为一个统一过程来关注的人。[8]对各阶段的德育目标、内容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划。
  如对童蒙阶段,朱子幼承庭训得家学之传,小时受《孝经》等经典启蒙:“不若是,非人也”,以“圣人才德”为志,致知力行。因此他十分赞同程颐“养正于蒙,学之至善”的主张,认为童蒙教育是“作圣之基”,是人“三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刻,应从简单的“扫洒应对”“仪容举止”做起,“用良好、健康的教育方法和道德理念教育婴幼儿,使他们从小就能构筑起一道知耻明辱、存善去恶的道德防线,从此抵御外界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9]自然养成良好习惯与道德价值观念,受益终身。
  小学至大学时期,朱子则认为“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小学的教育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依规矩做事,养成事父兄等孝悌、仁义的态度与行为,而大学则是教导他们穷究“事亲事长”之“理”,明白存天理、复道心、讲品德的重要性。若是打破循序渐进的原则或是虎头蛇尾、瞻前顾后开展道德教育,虽勉强进至大学,犹无基之室,“成亦难矣”。
  (三)明人伦,发挥道德自觉性而“作新民”
  朱子认为“凡天地之间,眼前所接之事,皆是物”,[10]惟人伦最是要紧。朱子将仁义礼智信的“人伦纲常”提升到“天理”的高度,等同于宇宙天地化生万物,生生不息的自然定律,突显出道德节义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砥柱作用。“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11]“‘古之圣王’设学校,教天下人的根本目的在于‘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12]
  “天下无伦外之人,故自无伦外之学。”[13]朱子宣扬“明人伦”的德育主张,以期培养出拥有理想道德人格的人才。如他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首列“五教之目”,揭“明学之本指”;并亲书“忠、孝、廉、节”训词,镶嵌于讲堂大厅两壁,成为岳麓书院师生遵循的学规校训,使得书院规制从此明朗,风气为之一新;在《大学》开篇即点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4]明德,光明之德,以教导彰明天道人伦的美德为本,“察实物之理”,格物而致知,从而唤醒世人的“本心”,发挥出个体的道德自觉性,将言行止于“仁、敬、慈、孝、信”的至善之所,控制不符合道德理性与仪则的欲念,自觉地存理灭欲,持守“明德亲民,伦常当位”这一人文儒教基本价值取向。然后精心一道,将德行发扬光大,自觉觉他而作“新民”,使得个体道德性向集体道德自觉意识的转化,从而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符合儒者学以入世,“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的精神追求。故朱子常言“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15]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德行养成更需要贯穿漫长的一生。朱子认为德育除依靠学校、培训机构或国学兴趣班等专门的机构外,更应当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去。“日用之间见得天理流行”[16],为孩子打造全方位立体的德育环境,让他们潜移默化地通晓客观的自然生存规律与道德规则,崇德明善。然而在这个快速发展、急剧变化,人们的生活品质大幅度提升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名利诱惑带来的浮躁心理等现象带来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人们过多地关注资本所带来的巨大财富和利益,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精神文明的建设,教育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观念也随之出现了偏差,德育缺失、教育失衡。

知识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本书围绕朱子与南剑州建州展开讨论,涉及朱熹的生平、思想、政治实践以及他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影响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杨时、李侗等儒家学者与朱熹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深入理解朱熹及其时代背景,同时探讨南剑州建州在闽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叶梦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