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龟山先生的读书生活想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294
颗粒名称: 由龟山先生的读书生活想起
分类号: K250.6
页数: 4
页码: 233-236
摘要: 本文讲述了龟山先生杨时的成长经历和为官之道,强调了他几乎把才干和智慧都用在了解决老百姓生活的疾苦上,用在了国民趋利避害的建议和措施上,用在了不惧强权、公然斥责奸臣的慷慨陈词上,用在了坚决抗金的上疏谏言上,用在了教育儿孙的养德上,还用在了著书立说寄情诗文上。指出,龟山先生的思想历程和人格魅力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的。
关键词: 家教 为官之道 功德

内容

我们知道,在我国读书史上,许多文化名人都在自然山水间寻觅幽僻之地来陶冶性情,发奋苦读,如现存于世的读书石、读书岩和读书洞,就是脍炙人口的读书史迹。
  然而,对于龟山先生少时读书的地方也有类似的记载。《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载:“龟山,在福建归化县东二十里。其形如龟。”《汀州府志》载:“相传宋杨时生于此。相近有凤凰岩,即杨时幼年读书处。”民国《明溪县志》载:凤凰岩,在龙湖街之右;上有石形如凤凰,古有庙;杨龟山先生曾读书于此。《闽书》云:“近龟山故里,先生常读书焉。”不管各处如何记载或表述,都证明了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即杨时自幼聪颖,勤勉好学。如胡安国《杨龟山先生行状》所云:“公八九岁时能诗赋,已有成立之志。”由此看来,龟山先生一生当中不出人头地恐怕都难。
  可是,当我想把笔墨点缀在龟山先生读书生活的某个节点上的时候,恰好看到了宋代诗人、词人、道学家东莱先生的表述:“先生八九岁能诗赋,人咸异之。弱冠时游于邵武学,有声,確然以道学自任。年二十三,膺太学荐,遂登徐铎榜进士第,授汀州司户参军。”又见载:“我祖埴公,胜达公之孙,明公之子也,赠正议大夫。为人质直信厚,其遇事接物,初若不可忤,而胸中洞然。”廖廖数语,感觉出多数与其良好的家教家风有关,也勾勒出杨时一生的轨迹。或许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吧,一个从小就在“胸中洞然”的父亲视野中成长的杨时,日后怎能不造就出一身出类拔萃的了得风骨?若干年以后,抗金重臣李纲有诗赞道:“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云翰墨,锦绣文章。”便成了确切的佐证。
  一时间,我忍不住爬回书堆里看了龟山先生的诗文,真是别有感触。然而,更值得浓墨重彩着笔的是,在他的一生中几乎把才干和智慧都用在了试图解决老百姓生活的疾苦上,用在了国民趋利避害的建议和措施上,用在了不惧强权、公然斥责奸臣的慷慨陈词上,用在了坚决抗金的上疏谏言上,用在了教育儿孙的养德上,还用在了著书立说寄情诗文上……在感叹先生的博学和为官之道之余,引发我对龟山先生《闲居书事》中两句优美诗句的欣赏:“玩意读书千古近,放怀天地一身闲”和“谁信红尘随处净,不论城郭与青山。”再用心对照(清)揭宗京《龟山怀古》诗文,使我更加真切地感到龟山先生不朽的功德:“……杨公名世幸天生,凤岩读书进士成。朝廷授官不肯赴,竟往中州师二程。理一分殊妙解论,执中建极奏犹存。……”
  沿着涧泉叮咚,野花缀径,鸟语啁啾的山路,有位少年深一脚浅一脚,背上书袋,沿着石阶攀援而上,进入地僻幽静的龙湖石龟山,那附近有个凤凰岩。这里是诞生龟山先生早期思想的摇篮,从此踏上跨越千年时空的理学缔造历程。故乡的乳汁,孕育着龟山先生刚直不阿的秉性,成为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八闽理学的倡始人。只要望着山崖石壁上镌刻着笔势遒劲的字迹:“羊石”、“天井”、“赏桂”、“石林”、“驼石”、“洞天福地”、“半仙洞”、“聚贤”、“凤凰洞”、“龟山挺秀”,就会让人陷入沉思,仿佛沉寂许久的石头变得跃跃欲试有了生命,一切并非空穴来风;从突兀的岩石顶上俯瞰那爬满青藤的千年古村落,昔日“月下深巷静,荒村人语稀”的情景早已荡然无存,“谁知秋日红如火,博得群峰尽笑颜”的诗句情不自禁地涌上心头。
  而今,站在近千年时间流转的山峦上回望龟山这座奇峰,天空一蓝如洗,与960多年前没有什么两样,凝心静思,我们不能不承认龟山先生的非凡和幸运。如果,他没有专门投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和程颐门下研习理学,那么成语典故“程门立雪”所提倡的“心诚志坚”“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恐怕难以千古流传;如果,他没有不负重望,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学成后又回到南方继续潜心研究和传播程氏理学,并在二程理学和朱熹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最终很可能就无法经得起揣摩敲打,将凭借奋斗积攒而成的治学思想得以延深和拓展。还有,龟山先生当朝为官多年,屡次上书谏言而无大碍,居然敢对丞相蔡京“为其母筑坟圈地”的举动予以坚决抵制与指责。这还不算啥,在权倾朝野可以一手遮天的蔡京、童贯、朱勐、王鞴团伙面前,竟然还敢愤然给予无情揭露:“今天下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州县官吏,莫不以欺诞为能事,而未有以救之!”“今天下非徒不从上令,而有司亦不自守成法。”而且还有批评朝廷激烈的言词和主张跃然纸上,这需要何等强大的胆量和高超的智慧。要在其他一些朝代里,可能成为下地狱进大牢或被诛九族的惊世骇俗的《余杭见闻》,却恰恰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龟山先生“刚正不阿”的思想写照。所以,其人格魅力被后人怀念、尊敬。
  踏寻龟山先生的足迹,虽说不上顺风顺水的官场经历,却得到了古今许多官员梦寐以求的“软着陆”:建炎四年(1130),杨时以年事已高为由请求告老。高宗封他为朝请大夫、仍龙图阁直学士,并赐他官绢200疋、白银300两,以养天年。其实,这并不费解,我们可以从龟山先生退休回乡后仍保持俭朴的生活可见一斑。为了教育儿孙“俭以养德”,他特立下这样的家规:“三餐饭蔬,不论脆甘酸苦,只要是可以吃的,就不可有所嗜好;衣服鞋帽,不论布料精细,只要合身,就不许挑挑拣拣;所处房屋,尽管简陋,只要还能居住,就应安居乐业,不要羡慕别人雕梁画栋;故山田园,先祖遗留,应该守其世业,不可增营地产,侵犯他人利益。”他还谆谆告诫后学者:“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艰食,一瓢甘糟糠。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藏。”(《书含云寺学者》)所有这些,都是龟山先生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再怎么歌颂也不过分。
  纵观龟山先生勤学修道、守正不阿的一生,从不做冷眼旁观之人,更无追名逐利之心;不管岁月如何叠加,灵魂始终锐利而洁净。龟山先生风烛残年,在故里仍笔耕不辍,著书立说,退而不休,鞠躬尽瘁。他逝世后,“身后萧然,家徒壁立”。于是乎,秘书少监朱震上疏朝廷说:“时学有本原,行无玷缺,进必以进,晚始见知。其撰述皆有益学者。”而高宗下诏取阅杨时的《三经义辨》,赠文:“言正而行端,德闳而学粹。网罗百家,驰骋千古。辨邪说以正人心,推圣学以明大义。而陈疏义,足以扶国本于当时;注释经义,足以开来学于后世”;特赐其家银帛二百两匹,诰赠左太中大夫、太师太中大夫,谥“文靖”。古语称“仁者寿”,原因是“仁者”有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那么,从龟山先生最终博得一个好结局来看,不失为“仁者”。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当我们作别了一个个老问题,许多新问题又迎面而来,当我们翻越了层层山峦,新的高峰又耸立眼前。时至新时代,我们必须有勇气和力量减除那些纠缠不休而无益于“进一步发展”的声音,用“大历史观”来审视过往与当下、现实与未来,更加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我相信,对于春风得意,亦历经忧患,富不易其心、难不夺其志的龟山先生来说,我们解读的出发点和前行的立足点肯定不会差之太远,或将殊途同归——只要我们都不太在乎他所处的位置和威望,而更注重其本身所凝聚的文化内涵和品质精神。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人文历史是一个地域的本源和血脉。当置身并贴近于久远的历史碑林中:“杨时属于谁?杨时精神在哪里?”我想,这是留给我们去思考的关乎学术建设进步与否、社会秩序正常与否、民族文明清朗与否、人类精神辽阔与否的问题!

知识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本书围绕朱子与南剑州建州展开讨论,涉及朱熹的生平、思想、政治实践以及他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影响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杨时、李侗等儒家学者与朱熹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深入理解朱熹及其时代背景,同时探讨南剑州建州在闽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明生
责任者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