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延平四贤文化意义重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289
颗粒名称: 弘扬延平四贤文化意义重大
分类号: G127.57
页数: 7
页码: 226-232
摘要: 本文探讨延平四贤文化的重要意义。延平四贤是指明代朱权、朱宏、朱熹和王守仁四位儒学大师,他们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弘扬延平四贤文化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价值观,培养社会和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境界,并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 儒学 文化传承 传统价值观 道德品质 思想境界 社会进步

内容

2018年是朱子诞辰888周年,也是闽学鼻祖杨时诞辰965周年,探索当代走朱子之路,弘扬延平四贤思想文化意义非浅。
  文化是国家的血脉,是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弘扬工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里所指的“本来”就是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延平四贤文化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领军人物,尤其是朱子。既然要弘扬延平四贤思想文化,就必须进一步挖掘、研究其文化资源。要把延平四贤思想文化之精髓与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契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延平四贤思想文化的深刻魅力,达到重塑民族精神,聚民心,立党心,从而激活我们中华民族的蓬勃力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党全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
  笔者认为当前走朱子之路,进一步挖掘、研究、弘扬延平四贤思想文化精神为当今社会服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挖掘、研究、弘扬延平四贤的思想文化,要了解延平四贤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内涵,明确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对专家学者来说,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的丰功伟绩和丰富深厚的思想文化知之甚多,然而对于普通群众来说,也许还较陌生。因此,专家学者有责任和义务用通俗的语言,对延平四贤逐一加以介绍。“延平四贤”是授受相承关系,也是学术传承的主要形式。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四代理学传人。他们都是先为弟子,后为师长。罗从彦先是杨时的学生,后为李侗的老师;李侗先是罗从彦的学生,后为朱熹的老师;他们都是理学道南学派具有鲜明特色的关键人物。他们的每一位都给我们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尊师重教、勤政爱民、勤俭朴素、爱家爱国的历史典范,一直教育和鼓舞我们奋力前行。
  杨时(1053—1135),字立中,号龟山先生,宋南剑州将乐县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北宋理学先师程颢和程颐的真传弟子,是闽学鼻祖。他与游酢同去洛阳拜师程颐,留下了“程门立雪”这一家喻户晓的千古佳话。清朝康熙皇帝曾亲笔御书“程氏正宗”赐予杨时后人。其真迹至今还珍藏在南平市延平区玉地村。他的名字较早祀奉在山东曲阜的孔庙里,足见历史地位和思想文化成就之高。
  罗从彦(1072—1135),字仲素,号豫章先生。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南剑州剑浦县罗源乡人;是道南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介绍和讲述杨时的学说,还收授李侗为徒,传道于他,从而形成道南学派的独特学术风格和思想文化特色。也正是由于杨时、罗从彦、李侗传承“二程”之学,从而奠定了闽学的基础,为朱熹成为理学集大成者树立了根基。为彰显罗从彦的功绩,清康熙帝亲笔御书的“奥学清节”,至今还珍藏在南平市延平区罗源罗家祠堂“御书楼”里。
  李侗(1093—1163),字愿中,号延平先生;宋南剑州剑浦县崇仁里樟林乡(今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下岚村)人;是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作为教育家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作为文化人,他自甘淡泊,不做官、不作文。24岁拜罗从彦为师,得其真传。是“二程”理学的三传弟子,他与杨时、罗从彦并称“南剑三先生”而流芳千古。清康熙皇帝亲笔御书“静中气象”赐予李侗后人,其真迹珍藏在南平市博物馆。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对程朱理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又一大儒,世人尊称其朱子、朱文公。清康熙皇帝亲笔御书的“文山毓哲”至今悬挂在尤溪“南溪书院”内,其丰功伟绩名闻天下。
  “延平四贤”的历史性贡献虽然各有不同,但是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我们今天主要探索与研究他们对当代社会积极作用的共同之处,我想由以下几方面阐述可供当今社会借鉴和学习之处。
  一、延平四贤都主张尊师重教,都注重品格教育
  闽学鼻祖杨时自从笃志问学,膜拜程颢、程颐,经常以书信的方式向老师求教。特别是他与游酢一道前往洛阳求见程颐,留下“程门立雪”这一流芳千古的尊师重教典范。
  罗从彦师从杨时二十余载。经常登门求教杨时,深得老师的信任和认可,从而“独得不传之秘”。得闻龟山杨公得河洛渊源,慨然想慕,及为萧山令,公不惮千里,徒步北面焉,拜师之诚,可钦可赞。无怪乎杨时赞曰:“及门千人,无可语道,唯仲素一人而已”。
  李侗24岁师从罗从彦,从此紧随其师脚步。此后,李侗不仅在学术上完全接受了罗从彦的思想,而且在生活方式上也极力效仿罗从彦。罗从彦不愿仕,李侗也不想当官。罗从彦严毅清苦,性情泊如;李侗也淡泊明志,穷经论道,默坐澄心,其一生述而不作,颓然若“田夫野老”。其莫大的功绩是培养出朱熹这位集理学之大成的贤哲。
  朱熹拜李侗为师时,李侗已年过六旬。李侗与朱熹的教与学,大多通过书信往来,进行教与学的互动,但也有六次重大的历史性的会面传为千古佳话。公元1153年,朱熹慕名到延平拜见李侗,这次虽非师生关系的会面,但对朱熹“逃禅归儒”影响是巨大的。这次会面,李侗用平和的语气和循循善诱的耐心委婉引导朱熹,并劝说他要熟读孔孟圣贤书,加以深思。朱熹通过长时间的思考和从政经历,终于领悟到“二程理学”才是安邦治国的学问,从而放弃了禅学,专心儒学研究。公元1157年5月,朱熹给李侗寄去第一封研读心得的“同学书”。同年10月,朱熹在同安县任职届满返乡时,专程拜访李侗,接受了“二程”理学观点。此后,朱熹在完成“逃禅归儒”后的1158年、1160年、1162年多次与李侗会面,当面恳请赐教。并向李侗老师提出18个问题。除此之外,朱熹还用书信方式提问,李侗先后回信几十封。总之杨、罗、李、朱之间,先生以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为己任,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弟子,这种尊师重教的形式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朱子为把李侗的学问传承下去,他亲自编写了《延平答问》就是范例。
  尊师是延平四贤的共性,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杨时得知老师程颢病逝,在千里之外的徐州设祭坛,召集学生吊唁,并深情写了《哀辞》。罗从彦对杨时先师尊重之情不亚于杨时对程颢老师的尊重。当得知杨时被诬陷贬官,回到家乡将乐县含云寺重拾教鞭时,罗从彦执弟子之礼前往就学,其志可嘉。后又闻伊川先生因被诋毁郁愤而死,连他的门人都不敢去吊丧;罗从彦却于公元1118年赴京城时,特意转道洛阳专程谒扫先生墓,尽弟子之道,可钦可敬!
  先贤李侗得知老师罗从彦病逝于广东博罗县主簿任上,其子敦叙早殁、丧不得归。惠州通判族人派人特护以归,至汀州遇草寇,灵柩寄放开元寺。过数年,才由李侗亲自将其归葬,并撰写了《豫章罗先生墓志铭》。李侗对老师罗从彦的师生情可谓惊天动地。
  圣贤朱熹也是如此,得知老师李侗去世噩耗后,赶赴延平,扶柩会葬老师,并写了《李先生行状》长篇悼文。
  延平四贤在从教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品格教育,这方面的范例也不少。
  说到品格,不能不提一事。当罗从彦去拜访杨时老师,杨时并不清高自大,而是十分谦虚地说:“伊川说甚善”。于是罗从彦第二年便卖田产赴洛阳拜师伊川。而伊川告知:杨时学问与我一样,你应该就近去拜访杨时老师。于是罗从彦返回福建后重新拜杨时为师。杨时仍然毫无怪意,依然收罗从彦为徒,精心教诲,这是何等境界和胸怀啊!充分显示出罗从彦的高尚品格。
  由此可见,品格教育何等重要。无论你现在是做老师还是当学生,都必须向延平四贤学习。如果一个人只有良好的文化基础,而缺乏品格修养,你将难取真经,难成大器。
  二、延平四贤践行秉公办事、勤政爱民、廉洁奉公
  杨时是位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清官、好官。他经历了北宋与南宋两个朝代,无论他是在地方当县令、州官,还是在京城身居要职,他常以“俭以养德”来自律和教育下属及其子孙。因为他深知只有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才能不贪不占,才能修炼自己高尚情操,才能做到勤政爱民。他在萧山当县令,已到花甲之年。虽然他任职时间不足二年,但却为萧山百姓留下惠及九乡,造福子孙万代的大型水利工程——湘湖。以三万多亩寡收之田的代价,拯救了14万多亩旱涝之田地,而且改田为湖后,农民还可以从事捕渔业和水生植物的养殖,用于补偿农户的收入。至今萧山人民还把杨时的画像供奉家中,每逢初一十五进行祭祀。
  朱子为官也十分体恤民情,清正廉洁,不畏权贵。他在同安任主簿时,“事无大小,必亲裁决。赋税簿籍逐日点对,以防官吏弊利”。他任漳州知府虽仅一年,却使漳州“僚属励志节,而不敢姿所欲,仕族奉绳检,而不敢干以私。胥徒易虑,而不敢行奸。豪猾敛踪,而不敢冒法。”他为官从政九年,以身作则,清廉执政,对贪赃枉法深恶痛绝!敢与权贵斗争。他曾六次弹劾与当朝宰相王淮有姻亲关系的台州太守唐仲义。虽然他担任的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提举之职,还是王淮宰相推荐的,但面对正义与私情,朱熹毅然选择前者,这将有何等的勇气啊!
  三、延平四贤都爱国家、反侵略、颂良将、斥奸臣
  延平四贤有着共同特点,他们都钟爱自己国家,反对外来侵略,颂赞御敌良将,厉斥奸臣侫吏。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北宋末年,内忧外患,朝廷对外屈辱求和妥协,但杨时却力排众议,力主抗金,反对议和。在北宋京城任职四年多,他向宋钦宗连上七疏,力排靖康和议、反对投降,提出抗金良策,建议罢免投降派首脑张邦昌,诛杀童贯;却对抗金良将李纲赞美有加,他不顾个人安危和得失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须何等的勇气!北宋靖康元年3月,杨时临危受命,用和平的方式平息了京都的大学潮。他把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高尚的气节操守与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巧妙结合,值得称道!无怪乎李纲赋诗赞誉:“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云翰墨,锦绣文章。”
  罗从彦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他所提出的的爱国、爱君、爱民的“三爱”主张,以及他所解说的“三爱”之间的相互关联的观点,在北宋末年国家安全遭受重大威胁之时更具强烈的政治意义,更能激发世人的爱国热情!
  罗从彦的爱国思想对李侗也产生巨大影响,这可以从李侗传授弟子朱熹的过程中体现出来。朱子的《延平先生李公行状》称“其语治道必以明天理,正人心,从节义,厉廉耻为先”。字字铿锵有力!
  朱子也是如此。在南宋绍熙五年(1194)七月,朱子接诏令进京任职之前,果断处决了十八个无恶不作的恶霸;为抗金死难之士建造了“五忠祠”;此外还修了三闾大夫“屈原祠”。为褒彰抗金英雄,同年十月十四日,朱子还撰写了褒赞抗金名将岳飞伟绩的《史馆拟上政府札子》,奏请褒录。从而引发奸相韩侂胄的妒恨,在南宋绍熙五年(1194)被逐出京城、贬任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朱子深感自己既然无力正君心,清君侧,又加年事已高,于是连上两札请求辞官,回到建阳考亭。
  在延平四贤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感召下,他们的门人弟子也多具民族气节。涌现出象蔡元定、黄榦、真德秀等优秀人物。其后,以民命为重的法医学家宋慈,在元军占领之际,从容赴义的壮举,惊天动地!还有愿与国家共存亡的江万里,以及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等英雄人物,无不受过延平四贤爱国主义精神影响和感召。
  四、延平四贤都勤俭朴素反对铺张浪费
  先贤杨时职位不低。他担任过地方的州官县令,特别是他还在京城担任过秘书郎、国子监祭酒、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等均为五品以上的京官,报酬可谓不薄,但他却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的美德,在同朝幕僚中众口皆碑。朝中人云:“视公一饭,虽蔬食脆甘若可于口,未尝有所择也;每次一衣,虽狐貉褞袍若皆于体,未尝有所择也;平生居处,虽敞庐优屋若皆可以托宿,未尝有所羡而求安也”。(见宋·吕聪《问书册》)由此可见杨时平时对自己的吃穿住简单到近乎苛刻地步!杨时去世时,“身后萧然,家徒壁立”。(见朱震《故龙图阁直学士左朝请大夫致杨公行实》)。并留下一句至理名言“俭以养德”告诫人们:只要照此为人处世,就一定会不贪不占。
  罗从彦一生更是一贫如洗。晚年授任惠州博罗县主簿。死在任上,享年六十有四。由于子敦叙早殁、无后代,由于清廉一生,身无分文,难到丧不得魂归故里。只有族人为惠州判官的罗友,出资遣人扶柩以归,至汀州,又遇草寇祸发,遂寄柩于郡之开元寺。又过数年后,才由其弟子李侗帮助护送其灵柩,归葬于南剑州罗源乡。从现今状况分析,罗从彦所任县主簿之职,相当于当今县级二把手,在地方也算不小的官,然而却两袖清风,清贫如洗,竟然连办自己后事的钱都没有,如此清廉,着实难得!
  李侗更不用说,他不过是个自食其力的教书匠,村野草民一个,平时就是过着节衣宿食的平民生活。
  朱子自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主簿始至南宋庆元元年(1195)任提举南京鸿庆宫止,先后担任的官职不下十多个。无论他是在地方为吏为官,还是在京城任职,他始终保持清正廉洁本色,从不奢侈浪费,也不讲究排场。
  厉行节约,艰苦朴素历来就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也是我们对党的干部,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和期望。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延平四贤勤俭朴素,反对铺张浪费的作风,意义重大。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以延平四贤为榜样,加强党性修养。修为政之德,思贪腐之害,修炼一身正气,保持我党艰苦朴素的作风;只有这样才能心系百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拉近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才能做一个如毛泽东主席所提倡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虽然延平四贤生活的时代距离我们已经很久了,但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思想文化宝藏——良好的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良好风范和尊师重教,勤俭节约的高尚品德,以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却永传于世。鼓舞我们为早日建成和实现全面和谐的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知识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本书围绕朱子与南剑州建州展开讨论,涉及朱熹的生平、思想、政治实践以及他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影响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杨时、李侗等儒家学者与朱熹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深入理解朱熹及其时代背景,同时探讨南剑州建州在闽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思贤
责任者
朱权
相关人物
朱宏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王守仁
相关人物
罗从彦
相关人物
李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