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格物致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286
颗粒名称: (二)格物致知
分类号: G521
页数: 2
页码: 220-2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的“格物致知”理论是其在儒学中的重要贡献之一,目标在于物穷其理,体悟天性,依循天理,知不善之不当为而不为。对象为“凡天下之物”都应格,方法为“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必须“用力之久”。预期成效为使“知物之表里精髓无不到”达成“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的目标。这一理论提出了向外求知的方法,通过实践求理,获得真知,不断格物,不断进步,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规律。
关键词: 格物 朱子 理论 目标 教育

内容

格物致知是朱子修养论,也是认识论与方法论。钱穆先生指出,“朱子思想,以论格物穷理最为后人之重视,亦最为后人所争论”。格物一词,见于《大学》。而“格物致知”的理论是朱子对儒学的重要贡献之一。朱子认为古本《大学》颇有错简,遂重新修改,将其分为经一章、传十章。他发现传之第五章已亡失,于是“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朱子的“格物致知”就其目标而言,即物穷理,体悟天性,依循天理,知不善之不当为而不为;就其对象而言,指“凡天下之物”都应格;就其方法而言“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必须“用力之久”。就其预期成效方面,使“知物之表里精髓无不到”达成“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的目标。朱子提出了一条向外求知的方法,通过实践求理,获得真知,不断格物,不断进步,从而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如果撇开其客观唯心主义的成分,这一理论与毛泽东主席所表述的认识总规律十分相似,“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朱子对“格物致知”理论身体力行,上“格”天文地理,下“格”飞禽走兽,获得令人瞠目结舌的真理判断。他发现了化石、雪花六边形、悬棺所葬的是部落酋长等科学事实。他自制浑天仪,观测天象,得出“东方星云说”的结论,比西方天文学家开普勒早上四五百年。他对周易研究的成果,特别是那张阴阳回环相抱古太极图,极大影响了波尔和莱布尼茨,而前者创立了量子互补理论,后者则是电子计算机基础二进位制的创立者。英国科技史家、中国科学史之世界权威李约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指出,“朱熹是一位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自然学家”。《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说:“朱熹在没有产生一个牛顿型的宇宙观之前,先产生了一个爱因斯坦型的‘宇宙观’”。这说明朱子“格物致知”的要求不仅是道德层面的,反而更多属于知识层面。值得指出的是朱子这一理论还具有实践的品格。他强调知行相须,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故圣贤教人,必须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铭之”,“学贵践行”。
  作为朱子教育思想重要内容的“格物致知”理论,长期以来被束之高阁,被认为不过是“尊德性”之论。坚持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理应把“格物致知”摆上应有的位置发扬光大。第一,要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既作为立德树人的指导原则,又作为探索追求科技知识的方针,为中国特色教育的指导思想提供涵养和补充。第二,要把“格物致知”作为方法论。以其为人才培养,道德养成的起点,也作为道德完善,知识进步的目标,更当作手段,对事物的了解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循环往复,循序渐进。“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日既多,然后脱然在贯通处”,使“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第三,要把“格物致知”作为功夫论。正因为朱子把格物致知的对象确定为所有天下之物,要求“格”之其极,“今也必须为僧家之行脚,接四方之贤士,察四方之事情,览山川之形势,观古今兴亡治乱得失之迹,这道理方得周遍”。读书成才要动脑,更要动手,贵在实践,让孩子们的人生变成行动的人生。

知识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本书围绕朱子与南剑州建州展开讨论,涉及朱熹的生平、思想、政治实践以及他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影响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杨时、李侗等儒家学者与朱熹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深入理解朱熹及其时代背景,同时探讨南剑州建州在闽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建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