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方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284
颗粒名称: (四)新方法
分类号: G521
页数: 3
页码: 217-2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教育新方法的启示情况。
关键词: 朱熹 教学 学生

内容

钱穆先生言,“在理学家中,正式明白主张教人读书,却只有朱子一人”。朱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他说,“道有实体,教有成法,卑不可抗,高不可贬,语不能显,默不能藏。”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共性个性统一。朱熹总结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在有教无类,同等教育前提下因材施教,因人培养。朱熹的门徒众多,年龄不同,知识底子不同,禀赋、兴趣也有差异。他根据各人“人品之高下”,“材质之大小”而成就之。他说,“德行者,潜心体道,默契于中,笃志力行。不言而信者也;言语者,善为辞令者也;政事者,达于为国治民之事者也;文学者,学于《诗》《书》《礼》《乐》之文,而能言其意者也。盖夫子教人,使各因其所长以入于道。”
  2、教育学习相长。朱熹根据《礼记学记》所说,“学,然后能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又引用孔子和子贡问答,要求师生在教学中都能日新其德、共同进步,而且指出,教是仁,学是智,对己对人都是高尚的。基于此,“学不厌”“教不倦”。基于此,朱熹对学生采取诱导为多,而不仅仅是授受。朱熹对学生说,“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去思索,某只是做个引路底人,做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用商量而已。”基于此,朱熹要求学生多多向教师提问。《朱子语类》中记载的门人所提的许许多多问题,都得到朱熹的详细回答。朱熹提倡师生之间相互问疑,“学贵有疑”,“疑而后问,问而后智,知之真则信”。他们经常在夜间就着烛光进行问答讨论,仿佛像“夜大学”。
  3、致知笃行并重。朱熹十分注重学习的实践性,并要求理论联系自己。他所说的“知行相须”如此,“博文约礼”也是如此。他指出,“致知力行,用功不何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知行相须,有如眼睛和脚的关系。当然学贵践行,“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方面的用语,朱熹多有强调,如力行,践行,躬行,践履等,朱熹把读书与其功夫论结合,要求与自身修养联系起来,“学者当以圣贤之言,反求诸身,一一体察,须是晓然无疑,积日既久,当自有见,但恐用意不精或贪多务广,或得少为足,则无由明白”。用现代人的话语,就是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值得指出的是朱熹所说的践行,也包含经世致用的精神。他一生提倡“崇德进业”“成就德业”“措诸事业”“因于世用”“经天伟地”的实学。
  4、课里课外结合。朱熹注重课堂常规教学,既有师道尊严的一面,又有营造轻松气氛的一面。喜欢用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和画图讲解书本知识。著名的解《易》图就是,以图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既浅显易懂,又生动活泼。朱熹还把课堂延伸到室外,举行讨论,辨论和会讲,同时带领学生游历灵山秀水,放怀吟唱。“兴发千山里,诗成一笑中”,其门人叶贺孙说:“及无事领诸生游赏,则徘徊顾瞻,缓步微吟。”千古绝唱《九曲棹歌》就是在武夷书院办学期间写就的。

知识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本书围绕朱子与南剑州建州展开讨论,涉及朱熹的生平、思想、政治实践以及他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影响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杨时、李侗等儒家学者与朱熹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深入理解朱熹及其时代背景,同时探讨南剑州建州在闽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建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