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延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277
颗粒名称: 朱熹与延平
分类号: K825
页数: 5
页码: 196-20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朱熹的生平和在延平地区的重要经历。
关键词: 规范礼俗 中国文化史 宋代

内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晦翁,祖籍徽州婺源(现为江西婺源),诞生于南剑州(后称延平府)尤溪县。在中国学术史上,朱熹的博学超过了任何前人,在福建和闽北文化史上,朱熹都占第一位。诞生于南剑州的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史称“延平四贤”。南平(延平)有“理学名邦”之誉,与朱熹是分不开的。而朱熹之所以成为古代八闽第一文化人,与闽中北中心城市延平(南平)同样是分不开的。
  南平市延平区(原县级南平市、历史上的南平县、剑浦县等,以下简称“延平”),坐落于福建母亲河闽江的起点,面积2660平方公里,是闽北的中心城市,建县于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公元280年启用“延平”之名,唐朝时设“延平军”“延平镇”。宋代,延平(剑浦县)是南剑州的治所所在,也是中国文化辉煌的城市之一,有着“独先天下兴州学”等荣耀。元、明、清,南平县连续600多年作为“延平路”“延平府”的行政中心。
  朱熹是中国理学集大成者,功高位列中国孔庙大成殿内“一孔四配十二哲”(唯一非孔子弟子,殊荣至极)。延平是朱熹逃释转儒之地,南剑州剑浦县崇仁里樟林乡(今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下岚村)的李侗(因剑浦曾名延平,故学者称他为李延平)是朱熹的恩师,就是让朱熹逃释转儒的核心人物。
  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夏天,朱熹首次来到延平樟林拜会其父亲朱松的挚友李侗。李侗和朱熹在樟林的这次会见,在闽学史甚至是中国的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樟林会面促使朱熹进行深刻的反思,产生了认识上的质的飞跃,初步奠定了朱子学理论体系的架构。
  杨时把二程的理学带到福建之后,先传罗从彦,再传李侗。李侗与朱熹在樟林的首次会面,催生了闽学的第四代传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他在赴同安上任之前去探望父亲的好友,或许也有向长辈“报喜”的动机。但李侗不看重朱熹在仕途上的前景,对朱熹做学问的态度、方法也不以为然。1153年,李侗和朱熹在延平的学术探讨并没有在这一年达成统一意见。但对后生的朱熹,却留下永久的深深印记。
  根据朱熹及其门生日后的回忆,朱熹初次在延平拜见李侗,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对释氏之说的态度。延平拜师前,朱熹求学于刘勉之、刘子翚、胡宪之门。受其师影响,朱熹对释说很感兴趣,自称“虽释老之学,亦必究其归趣。”考中进士后,还宣称是用一僧人所教授的意思答卷而考中的。而李侗对于释说“极言其不是”,始终持否定态度。
  二是对儒学的地位。朱熹自称“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李侗不赞成,要朱熹“只看圣贤语言”。
  三是对空谈和经世致用的看法。朱熹追忆,“初见李先生,说得无限道理”。在李侗看来,朱熹所谓的“说得无限道理”,是“悬空”也就是脱离实际的。李侗认为,探求儒家的“道”的“元妙”,应该从理会“面前事”入手,通过“在日用间着实做功夫”去领会。
  四是对“理一分殊”的认识。朱熹在延平初次会面李侗时讲了很多儒学之外的所学所闻,多被李侗视为异端。朱熹后来对自己的门生回忆初次见到李侗时所得到的教诲:“吾儒之学所以异于异端者,理一分殊也。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也。此其要也”。
  李侗和朱熹在延平樟林会面时涉及到的四个问题,是此时的朱熹最为擅长且以为颇有建树的课题,也是理学理论建构中的重大甚至是核心问题。朱熹的见解全部被李侗否定,在朱熹心中引起巨大的震动和深刻的反思。李侗对朱熹的影响,成为朱熹清除自己学术思想中非儒家的异端学说、亲近并进入理学的理论殿堂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推动力。
  在延平樟林会面之后,朱熹即到同安任职,马上面临释氏之说与现实的矛盾。他深思延平李侗先生的教诲,受李侗的影响,朱熹开始清理自己的学术思想,真诚拜李侗为师,完成了逃禅入世、皈依儒学的思想转变。朱熹在自己《鼓铭》的短文里,就借助朝阳中鼓声轰鸣的场面,形象地宣告了自己与释说的决裂,其中的“思与子偕响”的章句无疑是朱熹决心在人生大舞台上有所作为的誓词。
  朱熹“理学”的开端,始于同安任职期间。此时的他开始思考并初步形成朱子学的基本理论架构,朱熹格物致知的思维方法也是在同安初步形成,并有礼仪方面的相当成熟的思考和实践,朱熹规范民间礼俗的做法在同安影响极深,也成为日后朱子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朱熹从学李侗时间前后长达十年,延平樟林首次会面后,又多次前来延平求师李侗。他得知李侗去世后很是悲痛,几度“失声长号,泪落悬泉”,后又写了《挽李先生诗》三首。朱熹还于1164年正月,亲自赶往延平扶哭恩师李侗之灵柩。30年后的1194年,朱熹在建阳创办沧州精舍时,特将李侗与其他名儒列于从祀孔子的地位。如今,走进福建尤溪、江西婺源,甚至台湾等地,游子总会闻见朱熹拜师李侗先生及朱子编的《延平答问》等介绍。可见,延平李侗先生是影响朱熹一生的。
  朱熹不仅是一位理学伟人,还是一位卓有建树的诗人。在延平山水的熏陶下,他不但留下“溪山第一”的墨宝,还写了不少抒发、赞美延平的山水诗,仅《南平县志》记载的朱熹咏延平的诗就至少有十六首。
  朱熹咏延平的诗想象丰富、意境开阔,气势雄浑。有一次他看到剑浦县(今延平区)著名画家黄卓(字德美)创作的两幅《延平春望图》,自己又身在画中描绘之地,延平美丽的自然风光引发了朱熹的创作激情,他欣然写下了《题剑阁望南山》诗:“川流汇南奔,山豁类天辟。层甍丽西崖,朝日群峰碧”。
  诗人通过眼前之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了延平自然的神采风姿:建溪、西溪汇合的闽江之水滚滚向南奔去,三江两岸的山谷犹如“天辟”一样。依山形建在崖壁上层层叠叠的房屋是多么的奇丽,在初升太阳的照射下,远近高低的群峰更显青翠碧绿……作者绘形绘色地白描,意境高远开阔,使读者眼前仿佛出现一幅奇美的浮雕或立体画,诱人遐想向往,先睹为快。
  朱熹咏延平山水的诗,充满着“飞动美”和“意境美”,如《题冷风阁望演山》:“方舟越大江,凌风下飞阁。仙子去不还,苍屏倚廖廓”。
  这是诗人站在延城西溪对岸闽江第一峰的冷风阁,遥望延平茫荡山有感而发。演山即石佛山(衍仙山),因相传晋代延平人衍客在此炼丹成仙而得名,现为茫荡山风景名胜区的精华景区。从诗中可以推测:作者是去过当时已成为延平山水名胜的石佛山。作者用“追光蹑影之笔”,海阔天空、纵笔挥洒、化静为动、动中见静,无声中称赞茫荡山和闽江“神奇秀绝”,且富含哲理,亲切感人。从而构成一个形神兼备,山水合一的意境,让读者神游其中,共享山水之美。
  朱熹咏延平的诗,情景交融,物我同一。淳熙十三年(1186),朱熹冬游城郊天庆观,写下了《延平水南天庆观夜作》一诗:“石楼云卧对江城,城角吟霜永夜清,料得南枝正愁绝,不堪闻此断肠声”。
  这首寄情于景,百感交集的诗,既描绘了九峰山、闽江和延平城风光,又通过对景物神韵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想起失陷的中原,忧时伤世,感慨万千的情感,达到“情中景,景中情“的艺术境界。朱熹在延平投学李侗时,多次借宿城区西林院,写下了《题西林院壁》等六首诗,也寓情于景。如“触目风光不易裁,此间何以舞雩台”。既点出西林院附近的风光美不胜收,又表达初见李侗先生接受理学真传,恰如孔子与其弟子在舞雩台吟咏歌舞,心情愉快。
  朱熹一生多次在延平留下踪迹。九峰山位于延平城东南,隔河与城区相望,罗从彦、李侗、朱熹曾讲道于该山,并将山中饮用的一泓泉水命名为“育德泉”,泉边有“育德泉”亭,亭附近是延平古八景之一的“猿洞秋风”,盛传朱熹与猿相识,共同质疑探道的故事。“猿洞秋风”附近还是“延平书院”旧址,据《南平县志》卷八载“宋嘉定二年,郡守陈宓以延平为杨、罗、李、朱四贤讲道之乡,固仿白鹿洞规式建书院,为奉祠讲学之地。真德秀等名儒曾到此讲学,端平元年(1234)10月,南宋赵昀帝宣赐“延平书院”匾额。
  朱熹的踪迹还留在延平百丈山,有朱熹《百丈山》诗为证:“随川踏晓月,度岭披朝云。攀缘白石梯,拂试苔藓纹”……
  在闽江中游的延平樟湖,有朱熹手植的双榕。绍兴年间,朱熹在闽江上游的延平王台有《宿筼筜铺》五绝一首:“庭阴双树台,窗夕孤啴吟。盘礴解烦郁,超摇生道心”。时隔四十多年,庆元三年(1197)八月,朱熹第三次踏上王台古道时又留下了“鼎鼎百年能几时,灵芝三秀欲何为?金丹岁晚无消息,重叹筼筜壁上诗”的绝句。1987年秋,笔者与林蔚起等学友考察朱熹在延平筼筜铺遗址时,还采回灵芝一株,后存县级南平市博物馆。

知识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本书围绕朱子与南剑州建州展开讨论,涉及朱熹的生平、思想、政治实践以及他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影响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杨时、李侗等儒家学者与朱熹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深入理解朱熹及其时代背景,同时探讨南剑州建州在闽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水源
责任者
朱熹
相关人物
延平
相关人物
李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