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文公文集》看古代家庭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271
颗粒名称: 从《朱文公文集》看古代家庭文化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179-18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明代缩印本《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的概况,包括作者、内容、出版和流传过程等。指出,该著作能够传世几百年,归功于家庭文化,即家庭对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最后提出了当今家庭文化匮乏的问题,并呼吁人们重视家庭文化。
关键词: 明代 家庭文化 保护

内容

笔者家藏缩印本《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简称《朱文公文集》,即理学家朱熹的著作汇编,是一部官书,刻于明代嘉靖壬辰年(1532),清代编入四库丛刊。全书十册,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共一百二十一卷。约三千多篇文章,二百多万字,内容包括:诗词、封事(用黑色丝绸专制信封,呈送皇帝的绝密报告)奏札、奏状、申请、辞免(辞职报告)、书信、杂著、序、记、跋、铭、箴(劝诚的话)、表、启、婚书、上梁文、祝文(誓词)、祭文、碑文、墓表、行状、年谱、传、公移(州县分发的公文总称)等。
  《朱文公文集》从收藏到出版,不是几年,也不是几十年,而是几个世纪,是一项巨大、旷日持久的文化工程。官民共建的经典工程。笔者读了感慨万千,为什么古代的官员和百姓对文化如此地器重、敬重和尊重?这确实值得今世今人的学习和借鉴。
  朱熹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他的理学思想一直受到各种流派的质疑。尤其他晚年遭到严重的挫折。据史之载,南宋庆元二年(1196),当朝宰相韩侂胄专权,因朱熹曾批判韩侂胄排斥赵汝愚(宰相),故心怀仇恨,将朱熹的理学斥为“伪学”即反动的学术,史称“庆元党禁”,又称“庆元学禁”,把朱熹、建阳蔡元定等五十九人列入黑名单,朱嘉打成伪学罪首,被“落职罢祠”,即免去一切职务,等于当今的开除公职。反对派甚至上书皇帝乞斩朱熹,以绝伪学。彼时,朱熹已六十七岁高龄了。朱熹学生蔡元定在“庆元学禁”中被捕,被流放发配到道州(今湖南道县,与广西交界)。蔡元定第三子蔡沉陪父流放“仗履行”,拿着拐杖走了三千里,走到脚部流血,才到道州,远近的学者纷纷到访向他求学。第二年(1198),蔡元定死在道州,享年63岁。朱熹也四处避难,曾经躲在峡阳李子坑讲学。他再过王台筼筜铺时,想起年轻时见到的壁上诗,可惜早已不见了,便追怀前事,有感而发写了一首绝句:“鼎鼎百年能几时,灵芝三秀欲何为?金丹岁晚无消息,重叹筼筜壁上诗”。从上面这首诗,可见朱熹当时的惆怅心情。过了三年,朱熹也就病逝了。
  南宋开禧三年(1207),伪学党禁大案一律平反,但朱熹已故七年了。以当今人的作法,朱熹被打成“反革命”,它的著作必然要收缴或烧毁,消除影响。但彼时并非如此,朱熹的封事、奏本等文章仍然存在国家档案馆里,大量散落在官员和朋友家里的诗词、信件也没有因为朋友犯了“错误”,把信件丢弃和焚烧,而是作为传家宝传给了后代。
  笔者阅读《朱文公文集》,感受最深,感悟最多的是家庭文化。朱熹一生与六百多位官员、老师、朋友、学生写了二千多封信,这些散落在四面八方的书信,传承了几百年没有丢失,如何创造这个奇迹呢?答案只有一句话:“家庭文化”。可以说没有家庭文化也就没有中华文化,《朱文公文集》的传世,归功于家庭文化。
  古代家庭尊重汉字好比是神灵。笔者童年时,不论识字的长辈,还是不识字的阿婆阿妈,都会说纸上有字的不能丢在地上让人踩踏,要放入字纸篓,在焚烧炉化了,这是延平城乡的风俗。笔者故里刘家寨祠堂也建了一座专用的焚烧字纸炉,而延平区茫荡镇大洋村迄今还有的一座焚烧炉,形如宝塔,俗称文明塔,名扬四方。由此可见,尊重文化不仅仅是文化人的事,它还要成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国。《朱文公文集》不是朱熹自己编印的,而是后人为朱熹编印出版的,如宋代人编印了《朱子语类》;明代人编了《朱子奏议》《朱子实记》;清代人编了《朱子晚年全编》等,经历了几个朝代,最后于清康熙年间汇入四库全书。
  朱熹的二千多封信札,写给吕伯恭的最多,有一百多封。吕伯恭,即吕祖谦,浙江金华人,国史院编修,世称东莱先生,东南三贤之一;其次,朱熹写给张敬夫的信有五十多封。张敬夫,即张栻,湖南衡阳人,学者称南轩先生;再之,写给建阳蔡元定的信有四十多封。吕祖谦、张栻二人比朱熹早去世二十多年,这些信件是朱、吕、张、蔡未成名之前,朋友之间的一般信件,他们子孙作为家庭文化保藏下来的。朱熹青年时期的老师刘子翚,号屏山,编了一本文集有二十卷,未雕版印刷,刘子翚便去世了,他的儿子刘玶年幼,手稿丢失了很多。十几年后,刘玶长大了重新收集手稿以补之缺。但多数是手抄稿,存在失真问题,又反复核对了十几年……。朱熹为刘子翚写的序中讲述了出书的过程。在雕版印刷时代,印书费工费钱,印量不多,即便富人家庭也买不到书,抄书是家庭文化的特征。笔者见到很多姓氏家谱、祖训是手抄本,虽然破烂,字迹不清,仍视为传家之宝。古人认为家里没有钱,但不能不尊重文化,钱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摆在首位,这乃是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以史鉴今,古为今用。当今社会文化兴盛,不论城市或乡村,子女没有大学文凭的家庭越来越少,甚至一家几个大学生,但家庭文化仍然匮乏,父母、兄弟什么最亲?钱最亲。有钱万事兴,要什么家庭文化,结果自然文化兴而不盛,盛而不传。谁能说出当今的家庭文化是什么?网络文化?手机文化?千家万户、男女老少,日以继夜,埋头点击,读书吗?又不像,娱乐吗?又不及。浮云文化,占用了很多人的宝贵时光。展现人们眼前的有精华,也有糟粕;有引导,也有误导;有英雄,也有骗子;有真情,也有教唆;有好报导,也有假新闻。要鉴别是非真假也不容易。
  社会在发展,科学日新月异。古代的家庭文化模式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复制。诚然,现代家庭文化,离不开几千年来厚德载物的中华文化。笔者目前在网络上看到一条微信,美国交通部长赵小兰讲述她父亲以中国式家庭文化,铸就了六个姐妹。赵小兰当了部长,每天给父亲挂一个电话问安,雷打不动。大洋彼岸的中国种,可贵可敬。
  2013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曲阜孔府考察,看到《孔子家语通解》《编语诠解》两本书,并告勉我们:“这两本书要仔细看看”。习近平又说:“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总书记为传统文化“代言”。他的“初心”、“担当”等都是出自古代的名著。
  新时代的家庭文化,理应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古代的家教、家风、家训只能弘扬,不能缺席。

知识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本书围绕朱子与南剑州建州展开讨论,涉及朱熹的生平、思想、政治实践以及他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影响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杨时、李侗等儒家学者与朱熹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深入理解朱熹及其时代背景,同时探讨南剑州建州在闽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光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