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和”理论思想的成功构建,推动了华夏文化在宋代复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261
颗粒名称: 五、“中和”理论思想的成功构建,推动了华夏文化在宋代复兴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150-1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和”是华夏先民的自然哲学和价值信仰,是杨时建立的闽学派的核心思想。中和之和是不同之和,它倡导可否相济、容异载物的并蓄精神、包容精神、平等精神以及海纳百川的宏大气魄。杨时的中和思想成为朱子中和理论的前奏,为儒家思想重新成为社会主流抢占了先机,也为华夏文化在宋代的复兴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 朱子 中和 思想 道统 精神

内容

“中和”是华夏先民长期以来对天、地、人的审视而得出的基本文化价值观,是华夏先民最初的自然哲学和价值信仰。如:“天地之道美于和”,“和者,天地之大美”而内化于民族性格之中。一方面,中和之和是不同之和。它倡导可否相济、容异载物的并蓄精神、包容精神、平等精神以及海纳百川的宏大气魄,“万物并育不相害、〔众〕道并行不相悖”。“中和”所蕴发的自强日新、厚德载物、中立不倚、和而不流、海纳百川等精神。反映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文化气质和中华民族刚柔相济的精神写照。
  《中庸》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8]
  意味着“中和”是天、地、人之间达到和谐有序,达到天人合一
  杨时从“二程”接来中庸思想也是湖湘学派极力阐释的范畴,同时也是佛学解释的问题,在思想派别上,“中庸”思想是唯一可以打通儒学思想和佛老思想体系的桥梁。意味着各种思想派别都极力想在“中庸”思想的解释上占据一席之地,从而获得社会主流的地位。因此中庸问题阐述是整个宋代思想界的核心问题,也是佛学及理学各派极力在此想获得话语权。
  在功夫修养论方面,几乎所有的理学家和佛学高僧都认为,体验“中”就是把握了“天下之大本”和“天下之达道”,这个“本”和“道”就是“天理”。怎样在修养中体验“天理”呢?就引申出“已发和未发”的问题。从福建李侗的“主静”体验和湖湘张轼的“主敬”体验,都是认识天理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朱子的“中和旧说”和“中和新说”就是围绕着把握和体验“天理”修养的进步与升级。宋代理学家认为,这个“中”是“实理”,是贯穿宇宙万物的根本,而佛学认为“已发未发”的“中节”是“虚无”,“虚无”是宇宙中的根本,也是“中”,“中”就是“无”,在修养上“主悟”。因此宋代思想界辩论和关注的哲学问题就是“中和”。
  “中和”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是民族文化之根,“中”是中华文明发轫之初就有的政治和哲学理念,到西周时候,已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如《何尊铭》曰:“如余其宅兹中国,自之牧民。”到孔孟之时,围绕着“中道”提出了中庸的基本思想。二程继承了孔孟的中庸思想,并加以初步的理论化的阐述。闽学鼻祖杨时继承这些精髓,进一步理论解释,在“天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诚”为核心的中和思想,从而把中庸理论化推到一个新境界,成为“前朱子时代”的闽学代表人物,在理论上为儒家思想重新成为社会主流抢占了先机,也为朱子中和理论集大成提供思想渊源,促进和保障了华夏文化在宋代的复兴。

知识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本书围绕朱子与南剑州建州展开讨论,涉及朱熹的生平、思想、政治实践以及他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影响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杨时、李侗等儒家学者与朱熹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深入理解朱熹及其时代背景,同时探讨南剑州建州在闽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吉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