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杨时“中和”学说根本任务是为建立“道统”为己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260
颗粒名称: 四、杨时“中和”学说根本任务是为建立“道统”为己任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148-150
摘要: 本文探讨了杨时以及其弟子李侗和朱子对"中和"学说的探索和理解,以及它们在重建道统和道统学说中的作用。
关键词: 朱子 中和 思想 道统 精神

内容

“以天下为己任”,返回三代,重建道统是杨时到朱熹等北宋以来士大夫阶层的毕生追求的目标,但重建道统必须要以坚实的理论作为基础。而杨时的“中和”学说为重建道统提供了理论渊源。其弟子均以此为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其三代弟子李侗对“中和”思想进行“内心的探索”,主要是对“中和”学说中的“中”怎样把握,怎样体验,这是对“中庸”理解的关键,也是杨时、罗从彦到李侗等道南一脉传人的“传心指诀”。朱子在对《中庸》深入研读之后,结合李侗的教导,于乾道二年(1166)对“已发未发”有了领悟。所谓“已发”是指喜欢、愤怒、悲哀、快乐等情感向外表露的结果,“未发”是情感未表露的状态。在这“已发未发”临界状态下体现出“天理”的纯真。史称“中和旧说”,也称“丙戌之悟”,这个“悟”,表明朱子已成为承接“道南”精髓的自觉者,又标志着朱子在思维世界上与佛学正式告别,脱离道歉禅学的束缚,成为其理学思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因朱子所居之地有潭溪,又称之为“潭溪悟道”。
  朱熹正是继承了杨时一脉的道南闽学的环境,继承了其中庸思想精髓,成为杨时以后的闽学大家,与湖湘学派、浙东学派三足鼎立,然后又统一和融合了上述两派的基本观点,是基于朱子对闽学中的“中和”秘诀探讨取得重大突破,得出了“性”为未发、情为已发的感悟和论断,史称“己丑中和之悟”。相对此前的“中和旧说”,又称“中和新说”。标志着中和探索任务的完成,使朱子基本掌握了华夏文明精神基因密码,最后成为“后孔子主义”的代表。
  鉴于“中和”思想的权威性和主导意义,朱子继承杨时“道南”的初心和使命,成功地把“中和”纳进了他的道统学说,为重建道统提供历史哲学基础。朱子认为,“中和”思想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部族首领“执中”的政治理念,是尧、舜、禹三代治国理政策略的奥秘,是道统的源头或萌芽,道统的源头是“允执厥中”。这个理念是从“尧”开始,到舜时已演变成“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个字,这就是著名的儒家道统“十六字心传”,前十二字是为了说明后四个字“允执厥中”。舜“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正是发扬“允执厥中”治国精神,正如朱子所说:“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古籍《大戴礼记·五帝德》在赞美五帝之一的帝皞时说:“执中而获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顺。”[15]可见,在那个时代,“执中”是一个政权建立的民意基础,是顺天(日月所照,风雨所至)应民(莫不从顺)的原因。尧、舜、禹执政时,由于坚持对各部族(方)不偏不倚,包容并蓄,和而不同,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16]境界,巩固了其华夏共主的地位,达到协调万方,宅兹中国的政治局面。
  “中和”做了理论上的提升,并提出了“万物各得其理就是‘和’的重要结论”,他把“和”看成是宇宙和人间的最高原则。朱子说:
  “礼,理也;乐,和也。”两者的关系是:礼,阴也;乐,阳也。含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后。[17]
  朱子在此把“礼”和“乐”的思想与“阴”、“阳”(宇宙万物中的基本元素和万物之源)联系起来加以解释,万物因为“各得其理”,礼乐的高度结合,然后才能“和”。同样,礼乐社会也是“理”在人类社会的彰显,是人们被赋予“理”的自觉行为。因此,在朱子看来,礼乐原则不但是宇宙万物所必须遵守的运行规律,而且是人类社会“天赋”的基本规范。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宇宙万物之所以和谐运转,是因为遵循了“礼乐”的基本精神,其基本依据是“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即礼乐是“天理精神”,是自然就有的范畴,是人类诞生之前就存在的宇宙意识,“天理”是礼乐思想的形而上的根据。朱子认为,圣人制作礼乐,只是把这“天理之自然”、“立个界限,分成段子”,但这个“界限”和“段子”的“本”“末”“里”“外”必须符合“天理”的“自然”,否则就不符合礼乐的“中和”精神。因此,人间构建的礼乐社会必须是和整个宇宙的“礼乐”精神相协调、相一致的。因为人间的礼乐社会是整个“礼乐宇宙”或“和谐宇宙”的“分殊”,是以礼乐精神为法则的宇宙中的一部分,礼乐社会最基本的文化精神又包含着宇宙基本精神信息。从理论特别是本体论上树立了道统的理论依据。

知识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本书围绕朱子与南剑州建州展开讨论,涉及朱熹的生平、思想、政治实践以及他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影响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杨时、李侗等儒家学者与朱熹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深入理解朱熹及其时代背景,同时探讨南剑州建州在闽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吉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