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明世变:是非分明,心系经世安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250
颗粒名称: 三、通明世变:是非分明,心系经世安邦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120-123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杨时在政治上的主张和实践活动,包括以《六经》为准绳,以仁政为信条,身体力行,所到之处都有好名声;主张“天下无二道”,要效法先王治事理政;认为观察天道不能置世道与人道于不理,强调谨慎对待天变,以防人变与世变;主张正人伦,要求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个层次都要遵循基本原则;主张讲秩序,包括社会的安定有序和国家的法律政策以及重大政事的传达实施。本文通过对杨时的介绍,展示了古代中国政治家治国理政的思想和实践。
关键词: 杨时 天道 君臣 政事 天下

内容

杨时以《六经》为准绳,以仁政为信条,登第入仕,身体力行,所到之处,都留下好名声,“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29]杨时在浏阳不催缴累欠赋税,在余杭尽心水利,在萧山开渠引水灌溉九乡农田,这些都是身为父母官关心民瘼的具体事例,把先王惠民思想落实到实处。杨时也是主张“天下无二道”,也是要效法先王治事理政。“圣人作处,唯求一个‘是’底道理。若果是,虽纣之政有所不革;果非,文、武之政有所不因。圣人何所容心,因时乘理,欲天下国家安利而已。”[30]显然,杨时在因循与变革的认识上,是有准则的,“变”与“守”也是辩证统一的,不绝对化。
  杨时说:“《六经》,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治之成法也。其文自尧舜,历夏周之季,兴衰治乱成败之迹,捄敝通变,因时损益之理,皆焕然可考。”[31]也就是“圣人作处”,于《六经》可征,其大者,就是落实在明天道、正人伦和讲秩序上。
  1、明天道。华夏先民从观察天体不断运行中,得到启发,逐步形成“天道”永恒存在的朴素思想,得出“天道流行,发育万物”的客观结论。在儒家文献《易·谦》中有“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之说,《书·汤诰》中有“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之说,已将“天道”当作“天理”来看待。杨时对《春秋》“三年春王二月已巳,日有食之”解义,说:“日之盈亏,有数存焉。此巧历者所知也,何与于人事?而先王为之恐惧修省者,谨天戒而已。盖于其常也,宾饯出纳,钦致其至,所以若天道、秩民事,尤重于此。则其有变也,可不为之警戒乎?故《春秋》日食必书之,所以重其变也。”[32]杨时认为观察天道,不能置世道与人道于不理,强调谨慎对待天变,以防人变与世变,始终怀有敬畏的态度。宣和七年(1125)末,四十四岁的徽宗不但不能号令四方抗击南侵的金兵,却临时撂担子,硬把烂摊子交给二十六岁的赵恒,得以册封,“尊帝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33],随后仓皇逃到亳州太清宫躲避锋镝。靖康元年,杨时身为朝官,却在阙门之外,不知道庙堂之论,但综合多方信息后,向钦宗上书,提出保家卫国为当下急务:“今日之急务,惟政事之未修,边陲战守之未备,皆阙然不讲,此臣之所深忧也。臣愿陛下敦谕大臣,阔略细务,付之有司,专务修政事,振军律,练兵选将,为战守之备,庶乎纲举而万目张矣。”[34]杨时从深忧亡国而生发出来的主张,从治道,到人道,又复归天道。
  2、正人伦。人与人之间要处理好关系,就要遵循“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的基本原则。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五个层次,通常称“五伦”。做人要“事君忠,事亲孝”,忠孝乃人之大节,民族大节亦由此派生出来。君臣之间,要做到君仁臣忠,以诚相待,相互信任,百事可为。古往今来,有作为的帝王,就是能够任人唯贤,选用有贤德、有才干的人担任宰相、谏官与执事官,而不重用近习和阉人。宰相出于公心推荐良才,谏官敢于舍命直言,执事敢于责任担当,国家就有希望。虽然在政和元年(1111)十二月己酉“诏台谏以直道核是非,毋惮大吏,毋比近习”[35],但邪气积郁,正气难伸,反对蔡京、童贯集团的人,屡被权势集团打击迫害,势利小人充满中外,人伦不正,国势日衰。徽宗不具备领袖素养与治国能力,“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于是蔡京以獧薄巧佞之资,济其骄奢淫佚之志。溺信虚无,崇饰游观,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及童贯用事,又佳兵勤远,稔祸速乱。”[36]杨时在讲学中,在与师友书信中,时加揭露奸佞蠹国害民。杨时被擢为右谏议大夫,于靖康元年向钦宗皇帝进言,认为“君臣相与之际,尤当以诚意为主,一有不诚,则任贤不能勿贰,去邪不能勿疑。忠邪不分,鲜克以济。”[37]这是有鉴于徽宗不能选贤为用、政权旁落而说的,意在拨乱反正,重振朝纲,恢复伦常。
  3、讲秩序。杨时读书多,对张载所言“生有先后,所以为天序,小大、高下相并而相形焉,是谓天秩。天之生物也有序,物之既形也有秩。知序然后经正,知秩然后行礼”[38]应是熟悉,并在实践中有所发挥。杨时晚年立朝,正值北宋危亡之秋,灾难连绵不休,故多奏论挽救时局,并积极建议讲求社会的安定有序。如宣和七年三月,杨时上《论时事》,从号令、茶法、盐法、转般、籴买、坑冶、边事、盗贼、择将和军制十个方面进行阐述,使之有序化,可遵循。当年十二月,杨时闻金人大肆南侵,连上《论金人入寇》二疏,提出“严为守备”和“收人心为先”,度过难关。到了靖康元年,杨时引用《周官》“掸人掌诵王志,道国之政事,巡天下邦国而语之”进奏,希望皇帝组建高级讲师团进行集中培训,然后分派到全国各地,直接把国家法律政策以及重大政事下传达到地方,尽快让各路所属的地方官员明白顶层设计是什么,以及如何齐心协力去实施,走活全国一盘棋。朱熹说:“龟山于天下事极明得,如言治道与官府政事,至纤至细处,亦晓得。”[39]就经济秩序而言,国家要蠲免赋外加税,降低税赋,真正减轻百姓经济负担,“宰相岁终制国用,量入以为出”;就政治秩序而言,对于那些蠹国害民者,要予以究治,“道之弗从,令之不服,非有严刑重诛,不能禁也。”[40]在国难当头,德刑兼施,正己治人,才能力挽狂澜,恢复与巩固社会秩序。杨时随后又从立统帅,肃军政,谨斥堠,明法令,责宰执不忠,罢阉寺防城以及谨号令等几个方面献言献策。这些都是围绕社会秩序建设而展开的,体现了杨时内圣外王的政治涵养。胡安国认为“当时若能听用,决须救得一半。”[42]
  总之,杨时学有渊源,懂得儒家经典著作中含有“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治之成法也”,并以“无二道”的思想经世安邦。以至于深明春秋大义的胡安国,要杨时继续发挥余热,助成复兴,特地写信向宰相推荐杨时:“龙图阁直学士致仕杨公时造养深远,烛理甚明,混迹同尘,知之者鲜。(胡氏自注:知之者,知其问学而已。不知者,以为蔡氏所引。此公无求于人,蔡氏焉能浼之。)行年八十,志气未衰,精力少年殆不能及。上方向意儒学,延置之经席,朝夕咨访,裨补必多。”[43]南宋初期,高宗颠沛流离,尚未站稳脚跟,很难落实杨时的政治主张。然而,杨时的弘道精神,还是成为后世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

知识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本书围绕朱子与南剑州建州展开讨论,涉及朱熹的生平、思想、政治实践以及他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影响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杨时、李侗等儒家学者与朱熹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深入理解朱熹及其时代背景,同时探讨南剑州建州在闽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国代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