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学体现出儒与道的合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228
颗粒名称: 一、理学体现出儒与道的合一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70-72
摘要: 本文介绍了《近思录》这部著作,它既是理学的入门书,又是宣传理学方面的启发性的著作。
关键词: 程颐 周敦颐 理学 中正 思想

内容

读《近思录》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部著作既是理学的入门书,同时又是宣传理学方面启发性的著作。文中朱子和吕祖谦选取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兄弟和张载四人的语录,共622条,并且对其内容进行了分门别类汇编而成的。书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他们对周敦颐、程颢程颐兄弟和张载创立理学有所继承和发展,并且将儒和道加以融合,体现出了儒与道的合一,对后世研究理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读《近思录》的时候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朱子和吕祖谦选录周敦颐关于道的论述,书中周敦颐(濂溪先生)是这样阐述的:“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无本之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下。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本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而主静(本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固知生死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1]很明显,从他们引用的周敦颐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体现出对老子道学的继承与发展。联系到老子的《道德经》我们可以看到,老子就是这样说的:世界的本源是道,道产生了阴阳二极,阴阳二极互相包含,互相作用,又互相转化,从而形成了世界万物。很明显,老子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些在《近思录》中充分体现出来,并被朱子和吕祖谦予以充分的肯定,并且将其深入叙述、继承和发展。
  谈到朱子、吕祖谦二人介绍了周敦颐对老子道学的继承之后,我们可以这样说,这种儒与道的合一表现在,认为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并且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又存在着一个“物极必反”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他们二人将儒家的“中庸”与道学融到一起。这种儒与道的融合最重要的莫过于让人们认识“物极必反”的哲理,从而把握和驾驭它。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住一个“中”字。他们就是这样认为,作为人来说,要使自己定于“中正”之中。当然,这种“中正”并不是不偏不倚。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是沿着中线,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偏左一点,或者是偏右一点。不仅如此,而且他们的思想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道家所强调的“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说,只要把握住一个“静”,或者把握住“静止”,就能把握住不断运动、变化着的事物。说到底,就是“以静制动”,或者叫做“以不变应万变”。
  事实上,《近思录》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朱子和吕祖谦对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颐的思想进行介绍时,特别强调了理学对道家关于“无”和儒家关于“中”的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上,这就是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书中他们引用了程颐的思想加以说明,即“伊川先生曰:‘喜怒哀乐之未,谓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动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发而皆中节之和’。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故曰:‘天下之达道。’”[2]说的就是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时,称之为“中”。所谓“中”,就是《周易》中所说的无为时的无声、无息、无动、无为,寂然不动。因此“中”也成了“天下之大本”。同样,当喜、怒、哀、乐表现出来之后,又必须表现出要有一定的适度,这就叫做“和”。“和”的意思在《周易》中就是感应而能贯通天下。所以,“和”也是“天下之达道”。
  从他们所介绍的程颐有关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将儒与道二者融合在一起。这里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出“中正”、“中和”,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中庸、和谐。因此,又可以这样理解,儒家的根本就是中庸与和谐。对于“中正”、“中和”来说,最重要的是同老子道学谈的阴阳互相转化中的“物极必反”是一致的。这就是说,凡事都不要走极端。一旦走了极端,必然要走向它的反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是要把握住一个“中”字。因此,“中”是极其重要的。
  同样,在关于中庸与和谐问题的阐述中,他们又进一步介绍了程颐的思想,这就是“损者,损过而就中,损浮而就本实也。天下之害,无由不由末之胜也。峻宇雕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淫酷残忍,本于刑罚;穷兵黩武,本于征讨。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3]说到底,所谈的还是凡事都不要走极端。一旦走到了极端,必然要走向它的反面。所以,他们认为:程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中”字。这里的所指出的就是无论从人欲上讲,还是从一个王朝对外的征伐上讲,都要把握住一个“度”。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其危害很大。很明显,这就是道家的“物极必反”与儒家的“中庸”二者的融合,从而体现出儒与道的合一。

知识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本书围绕朱子与南剑州建州展开讨论,涉及朱熹的生平、思想、政治实践以及他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影响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杨时、李侗等儒家学者与朱熹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深入理解朱熹及其时代背景,同时探讨南剑州建州在闽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璋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