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宋朝:闽北书院林立、独步东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219
颗粒名称: 二、宋朝:闽北书院林立、独步东南
分类号: G529.442
页数: 3
页码: 53-5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北宋时期书院的发展情况,其中提到了全国和闽北地区书院的数量增长情况,以及一些著名书院的历史和作用。同时,也探讨了南宋时期书院繁荣的原因,包括理学的成熟、图书刻印中心的形成、官学腐败等。
关键词: 闽北地区 书院发展 朱熹理学 考亭书院

内容

北宋时期,社会经济逐渐繁荣,印刷业的发达带来丰富的藏书,文化传播趋于活跃。据统计,北宋全国有书院73所,增长快速,标志着书院历史进入重要发展阶段,随着杨时、游酢携洛学火种南传讲学,书院开始步入与理学联姻的历史进程。这一时期的闽北书院,除了南剑州罗从彦在北宋末年创办的豫章书院外,其余主要分布在建阳、崇安、政和三县。
  景祐二年(1035),宋咸在建阳洛田里创建了霄峰精舍,“欲于此积书充栋,图为讲道开来之计”,开宗明义提出以传播儒家思想为目的。宋咸是天圣三年(1025)进士,历官邵武军、广西漕运等职,为法医学鼻祖宋慈的祖先。曾为《周易》和《扬子法言》作注。
  游酢于元符年间(1098—1100)在其故里建阳长坪创建豸山草堂,在武夷山云窝接笋峰建水云寮。游酢在这两所简陋的书院读书讲学,教授生徒,并撰有《易说》、《诗二南义》、《论孟杂解》等著作。
  朱熹的父亲朱松在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任政和县尉时,分别在县治之南的正拜山下和县西的黄熊山上创建了星溪书院和云根书院。“以供职事之余,读书观理而养其高大之趣,于以风化县人子弟,使知兴学”(明·林雍《星溪书院记》)。
  北宋时值得一提的书院还有崇安丰阳里芦峰的叔圭精舍(又名少微书院),这是崇安学者江贽于政和年间(1111—1117)创建的。江贽字叔圭,号少微,是一位德行高尚的隐士,曾三次拒绝朝廷的招聘,著作有《少微通鉴节要》二十卷存世。今武夷云窝“叔圭精舍”门坊遗址是后人移建的。
  无论是全国还是闽北,南宋才真正是书院文化的鼎盛期。据不完全统计,南宋全国书院为442所,是北宋时的6倍;比唐、五代至北宋500年间书院总数的143所多了三倍。福建新建书院47所,在全国步江西、浙江之后名列第三。其中闽北建州、南剑州和邵武军三地所建书院达34所,在全省占主导地位。南宋闽北名家辈出,独领八闽风骚,这与书院文教鼎盛是息息相关的。
  这一时期闽北书院繁荣的主要原因有:理学发展渐趋成熟,在濂、洛、关、闽四派中,闽学后出转精,朱熹成为集大成者,而书院与理学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大师的倡导、传道影响了几代人。第二个原因是地处闽北地理位置中心的建阳在宋期成为全国三大刻书中心之一,素有“图书之府”的美誉,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书院中的中坚人物纷纷著书刻书,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另一个原因是全国共性的,那就是官学腐败遭到大部分有志于学的儒者的厌倦与唾弃,官学管理散漫,教学之路狭窄,学生只知“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科举应试教育的弊端已充分显露。有识之士纷纷转向书院这种更有学术氛围的私学,从而激发了书院的勃兴。
  南宋闽北群星璀璨的书院中,无论规模还是影响力都首推考亭书院。考亭书院是朱熹继建阳寒泉精舍、云谷晦庵草堂、崇安武夷精舍之后创建的第四所书院。它草创于绍熙三年(1192),初名竹林精舍;绍熙五年经扩建更名为沧州精舍。经过“庆元党禁”,朱熹学术受朝廷罢黜,多少让他感到有点心灰意冷。他在考亭时所填的《水调歌头·沧州歌》中写道:“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州”,晚年笃志讲学著述的思想更加坚定,据方彦寿先生考证,朱熹在考亭的门生共219人。有的从江西、浙江、安徽、江苏、湖南、湖北、广东、四川等负笈远道而来,有不少门生从武夷精舍、寒泉精舍时就追随朱熹,有的去而复来,即便在党禁之时,门生仍络绎不绝。朱熹在考亭除了传道授业,还辛勤著述刻书,留下《书集传》、《楚辞集注》等多部著作,并编写部分教材刊刻行其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四书集注》也刊刻于考亭时期。据方彦寿先生考证,朱熹一生与67所书院结缘。其中创建4所,修复3所,读书的6所,讲学的20所,曾经讲学而经后人创建的21所,另有撰记题诗的7所,题词题额的6所。在书院千年发展史上,与如此众多书院联系在一起,朱熹堪称有史以来的第一人。朱熹病逝于1200年,但黄干、蔡沈等人接过沧州精舍的接力棒,继续发扬光大。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数十年时间里,以建阳为中心的闽学形成了著名的“考亭学派”。淳祐四年(1244),宋理宗赵昀赐书“考亭书院”。朱熹晚年苦心经营的这一书院在全国书院中留下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考亭书院元、明、清三朝历经多次重修,直至20世纪60年代初才彻底毁坏。南宋时期闽北值得一提的书院还有许多,如延平书院,是闽北第一所官办书院。宋嘉定二年(1209),郡守陈宓以延平为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贤讲学之所,在城南九峰山麓仿白鹿洞规式创建延平书院。聘请朱熹门人江西蔡念成为山长,江西籍朱熹高足李燔定学规,陈宓捐奉银两购置学田以赡生徒,浦城籍名儒真德秀亦来讲学,一时四方名士云集。宋端平元年(1234)获宋理宗赐额“延平书院”。书院规模较大,建构别致,有祠堂,有道南堂(讲堂)、四斋(左右并列,分别称诚明斋、忠恕斋、中和斋、敬义斋),堂后有“尊经阁”,阁南有“横翠楼”。还有濯缨亭、闻猿洞、光风霁月亭和风雩桥等。此地“径深邃,枕九峰、俯剑潭,迭山献清流,四面朝揖。绝市井之嚣、饱泉石之胜,真群居讲习之所。”后来或经山洪冲刷,或遇兵燹、火患,几经颓圮、毁坏,又几度重建修复。最后一次重修是民国三年。

知识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本书围绕朱子与南剑州建州展开讨论,涉及朱熹的生平、思想、政治实践以及他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影响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杨时、李侗等儒家学者与朱熹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深入理解朱熹及其时代背景,同时探讨南剑州建州在闽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叶芗茗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