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院勃兴:闽北先贤功莫大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218
颗粒名称: 一、书院勃兴:闽北先贤功莫大焉
分类号: G529.442
页数: 3
页码: 51-53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古代书院的历史和功能,重点讲述了唐代的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瀛洲书院、李公书院、张说书院、光石山书院和龙溪松洲书院等书院的起源和发展,以及闽北的鳌峰书院、和平书院、东林书院、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等书院的概况和历史影响。
关键词: 书院 古代 发展 文化教育

内容

提起书院,怀旧的文人即便不是“齿颊生香”,也会浮想联翩:那清幽的山林,琅琅的书声,激扬的论辩,大师们“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绝披阅百家之言”,多少让人有点心驰神往。因为书院具有明显的文化教育功能,有人把中国古代书院看作世界上最早的大学,但这样不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书院的发展毕竟有个漫长的过程,早期书院不过是文人学者读书藏书之所,或兼子弟攻读之用。只有到了一定时期,才具备向社会广招门徒、传道授业的条件。
  书院诞生于唐代,过去一向把唐玄宗时期的丽正书院、集贤书院作为书院的起源。但这两所书院只是最早的官办书院,且以修书、藏书为主要功能。据国内一些专家研究,在此之前,民间已有不少民办书院,如陕西蓝田县的瀛洲书院、山东临朐县的李公书院、河北满城县的张说书院、湖南攸县的光石山书院等。福建最早的书院龙溪(漳州)松洲书院大约也比丽正书院早了十多年。它由漳州首任刺史陈元光之子陈王向创办,目的在于移风易俗、教化乡里。松洲书院是我国第一所教学功能较完备的书院,以士民、生徒为教习对象,成功地完成了书院从个人、家族所有走向服务公众的过渡,在书院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自唐至五代三百年间全国约有70所书院,其中福建7所,闽北占了两所。闽北最早的书院是建阳崇泰里熊屯(今莒口樟布村)的鳌峰书院。于唐代乾符年间(874—879)由唐兵部尚书熊秘创建。原为子孙攻读之所,据方志记载,后来熊氏子孙在此肄业举进士者凡13人,直至明末清初才废止。与鳌峰书院性质相似的还有五代梁开平年间(907—910)邵武人黄峭在和平坎头创建的和平书院。黄峭曾留下《题书院四景》六言诗四首,描绘书院一年四季的景色。世传黄峭有妻妾三,生二十一子,晚年分遣18子到各地择地而居另创基业,至今在闽、粤、台及海外有众多黄氏宗亲称为黄峭后裔,可见黄峭当年创书院重文教,其历史影响不可低估。
  从先秦到唐初,福建的文化教育始终落后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但在书院发展上,却保持了与全国同步发展甚至略为领先的水平。从唐末到明朝中叶,闽北的文化教育水平在全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尤其在宋朝,名家辈出,历史上闻名全国的几所书院都与闽北先贤结下了不解之缘——
  名满天下的东林书院,其前身是北宋末年的龟山书院。它是由南剑州将乐人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创办的。杨时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素有“道南第一人”之称,是宋代闽学的创始人,被后人誉为“程氏正宗”。政和四年(1114)起,杨时由浙江余杭移居毗陵(今无锡)开始了长达15年的讲学生涯,后人把他讲学之所称为龟山书院,其抨击朝政、力图扭转颓败世风的激越言论,开明末东林学派抨击时弊、参政议政之先声,为后来“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的东林群贤树立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榜样。
  位居天下“四大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是与湖湘学派的名字紧紧联在一起的。而湖湘学派的播火者与创始人就是崇安人胡安国、胡宏父子。
  建炎四年(1130),胡安国从荆门避居湖南,于衡山之麓买地结庐,建碧泉书堂(精舍),讲学授徒。他在南岳还创建了文定书堂。奔走两所书院之间,完成了著名的《胡氏春秋传》。胡宏曾有修复岳麓书院的愿望,结果得不到当朝宰相秦桧的支持,于是只好扩建碧泉书堂为书院,作为会文讲习之所。其时,张木式、彪居正、胡大原等一批学者云集门下,切磋学术,终于开创了“湖湘学派”。至乾道元年(1165),湖南安抚使刘珙(崇安人,朱熹老师刘子羽之子)终于使绍兴元年(1131)毁于战火的岳麓书院得以重建,定养士额二十人,聘请胡宏高足张木式主讲,岳麓成为湖湘学派的中心。乾道三年(1167),朱熹不远千里到岳麓与张木式会讲,并往返于长沙城南和衡山南轩两书院,前后达两个多月,“学徒千余,舆马之众至饮池水立竭,一时有潇湘洙泗之目焉。”这比后来有名的朱熹与陆九渊的“鹅湖之会”早了8年,首开会讲之风,倡学术自由,在书院发展史上立下一个不朽的丰碑。
  朱熹于绍熙四年(1194)任湖南安抚史时再度来到长沙,扩书院、聘山长、给学田,并亲自升堂讲学,一时“生徒云集,坐不能容”。湖南人才蔚起,号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闽北理学先贤的耕耘作用功不可没。
  天下四大书院之一的江西白鹿洞书院是朱熹在淳熙六年(1179)以南康军知军身份主持修复的。他盛情邀请“鹅湖之会”时的论敌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节,成为书院史上流芳千古的经典讲义。第二年,朱熹亲自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后经朝廷推广,成为全国通用的学规。

知识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本书围绕朱子与南剑州建州展开讨论,涉及朱熹的生平、思想、政治实践以及他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影响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杨时、李侗等儒家学者与朱熹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深入理解朱熹及其时代背景,同时探讨南剑州建州在闽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叶芗茗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