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朱熹“天理”学说对王阳明“天道”观的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21年朱子文化寻源之旅论文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161
颗粒名称: 三、朱熹“天理”学说对王阳明“天道”观的影响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5
页码: 099-103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宋明理学家的形而上学体系,并比较了不同理学家的观点。文章指出,朱熹认为“天理”是仁义理智的总名,具有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指向,而陆九渊则提出了“心即理”学说。文章还介绍了王阳明的“天道”观,认为他深化了朱熹的“天理”观,并强调了“大人之道”与“天道”之间的关系。文章最后指出,王阳明的天道思想具有现实针对性,是简切明达的。
关键词: 朱熹 王阳明 思想进路 影响

内容

宋代理学家们为建构庞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完成终极性的理论架构,提出了许多富有时代特色的本体论、工夫论概念,并做了系统的论证。如北宋理学宗主周敦颐提出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熹的“天理”等学说,而南宋陆九渊则提出了“心即理”学说。比较而言,南宋朱熹的“天理”观可以说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这对王阳明的思想进路产生了重大影响。
  朱熹认为:“天理只是仁义理智之总名,仁义理智是天理之件数。”[10]从中可知,朱熹的“天理”观要旨是反映儒家的道德伦理规范,具有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指向。故不能认为朱熹对“天理”含义的诠释仅仅是指专为维护专制社会三纲五常伦理服务的。朱熹还认为天地之间存在形上之“道”和形下之“气”。朱熹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据朱熹这一解释,世界万物具有“道”与“器”的属性,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朱熹又认为:“盖天理者,心之本然,循之其心则公而且正。”[11]朱熹的这一解释,从道德判断的角度上看揭示了作为认识主体之“心”是内敛性的,“天理”是“心”之“本然”状态。道德认识与道德判断的正确与否,能充分反映出“心”体与“天理”之间的互通关系。上述三个层面,是紧密联系的。
  朱熹的“天理”观,从逻辑上说对王阳明的“天道”观是有重要影响的。在理论形式表现上更具现实性和导向性。所谓“天道”,可理解为宇宙运行的本然状态,或称为宇宙本体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先儒们往往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来论证天道,因此有了自己的特色。所谓“大人之道”,即指那些先知先觉的圣人对“天道”的把握和诠释、发挥,以及进行思想、文化呈现形式的创设,诸如“八卦图”之类。后世学者对先人所描述的“天道”观之诠释越来越精细,从而形成严密的理学体系。
  王阳明因长期受朱熹“天理”观影响,对朱熹的“天理”观做了独到的发挥,并以“天道”作为论题。诸如,其在任山东乡试主考时,据《易经》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一题,在程文(主考官所拟范文)中详细地论述了“天道”与“大人之道”之间的关系,并做了深刻、辩证的论述。王阳明认为:
  自其先于天者言之,时之未至,而道隐于无,天未有为也,大人则先天而为之。盖必经纶以造其端,而心之所欲,暗与道符;裁成以创其始,而意之所为,默与道契。如五典未有也,自我立之,而与天之所叙者,有吻合焉;五礼未制也,以义起之,而与天之所秩者,无差殊焉。天何尝与之违乎?以其后于天者言之,时之既至,而理显于有,天已有为也,大人则后天而奉之。盖必穷神以继其志,而理之固有者,只承之而不悖;知化以述其事,而理之当行者,钦若之而不违。如天叙有典也,立为政教以道之,五典自我而敦矣;天秩有礼也,制为品节以齐之,五礼自我而庸矣。我何尝违于天乎?是则先天不违,大人即天也;后天奉天,天即大人也。大人与天,其可以二视之哉?[12]
  王阳明所论证的“天道”是立足于“大人”的角度,是对《易经》“天道”思想的体悟与把握,突出了“大人”对于“天道”的感应性、解释性。“大人”的境界先天明觉,不仅体悟天道,而且替天道行事,即“大人”至大至圣,在于能先人而悟天道,具有把握天道之能力,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王阳明所论证的“天道”或谓之“天理”,其内涵是指宇宙的本然状态,属于本体的问题,即“形有不同,道则无异”。“天道”是无形的,然“大人”能发其端倪。王阳明将“天道”与“大人之道”合二为一,实际是在论说圣人对于天道的领悟及天道在万事万物中的显现。无论是面对现实,还是预测未来,只要将“天道”贯穿始终,就能顺应天时地利,自强不息,而“大人”在体悟天道的同时还承担着传道弘法的重任。王阳明在程式文中将深奥的“天道”精义用通俗的语言加以表达,以开示考生。王阳明借助《易经》对“天道”观的阐发,亦是对朱熹“天理”观的发挥。王阳明对“天道”观的表述是十分严谨的,以此启发考生欲达“大人”之境界,就必须深悟儒家经典与“天道”之间的内在关系,明觉“大人”在开显、表述“天道”中的主宰作用,这一思想与王阳明其后所论证的“万物一体”思想也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在王阳明看来,绝不能把“为学成圣”与“存天理,灭人欲”两者对立起来,甚至当作两件事加以支离。在此文末,王阳明还用反问句作结:“大人与天,其可以二视之哉?”其结论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显然,王阳明对借《易经》阐发“先天”与“后天”的认识,源于儒家的天道观念,但王阳明在程式文中大大深化了这一思想,别出心裁,发人之所未发。王阳明将“天道”与“大人之道”的内在关系做了综合的判断,并将这一思想引入道德世界,化奥义为简明,体现了王阳明天道思想的简切明达。王阳明的天道思想,是具有现实针对性的,不同意人为地割裂“天道”与“大人之道”的内在联系、以及反对将“天理”绝对化。正因为世儒对各种名利、欲望的渴求,人欲泛滥,最后导致人们发现“天道”的能力被弱化,心体被遮蔽,如此就很难开显出合乎天道的道德境界。王阳明还根据《易经》,出“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命题,通过河图、洛书与八卦之间的关系,论证了万物统一的“天道”问题,揭示“天道”与“大人之道”的同一性,这与朱熹的“天理”观在本质上是具有一致的,其共同点是都将“天理”或称之为“道”,指向道德意义世界。
  从以上论述可知,王阳明在乡试程式文中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朱熹的“天理”观,两者之间是可以贯通的。相对来说,“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命题,在理论形式上表现更具外在性与现实性,王阳明传承了这一思想,但主要侧重点在“天道”与“大人之道”的贯通方面,而不是着眼于具体的微观层面而已。

知识出处

2021年朱子文化寻源之旅论文集

《2021年朱子文化寻源之旅论文集》

出版者:海峡书局

本书收录了《展现福建传承弘扬朱子文化新气象》《朱子文化的基本精神》《朱熹的民本思想》《武夷山朱子文化旅游价值与建设路径》《民本视域下的朱子慈善思想及其实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阳明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