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熹理学对余姚地域文化的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21年朱子文化寻源之旅论文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159
颗粒名称: 一、朱熹理学对余姚地域文化的影响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094-097
摘要: 本文记述王阳明生活在明代中期,其故乡余姚是朱学传播的重要地区。当时,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是科考必读书,余姚士子的工夫也大多下在攻读这本书上。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明成化十七年状元,其家学传承以儒学为主,包括朱子学的滋养。王阳明在余姚度过了童年时代,研习朱熹理学,这对其一生的道德实践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说王阳明所处的时代、地域环境及家学等多因素的文化背景,尤其是朱学在姚地的流播是考察其求道进路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 朱熹 王阳明 思想进路 影响

内容

王阳明所生活的明代中期,朱熹理学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成为极大多数官员、学子认可的思想观念。当时学界的现状,正如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所言:“有明学术,从前习熟先儒之成说,未尝反身理会,推见至隐,所谓‘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耳。”[1]文中所说的“先儒之成说”显然是指“程朱理学”,主要表现即为弥漫于学界、官场的“述朱”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理学思想主控意识形态的状况。在王阳明的故乡——浙东余姚,同样是朱学传播与浸润的重镇。王阳明在余姚度过了童年时代,十岁时离开故乡赴京求学,[2]此后,数度返归故里。余姚作为其生命的根系所在,是其精神栖居的家园,亦是其接受朱学最初的土壤。
  首先,姚地因读书风气之盛而称誉绍郡八邑,诸多学子读书以参加科举、出仕为荣,读书、举业几乎成为大多数学子的人生选择。在当时社会中,科考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考生的必读书,又是考官判卷取士的主要依据。因此,余姚士子的工夫大多下在攻读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上,整个社会亦沾被朱学风气。明末文学家绍兴山阴人张岱在《夜航船·序》中特别点到余姚学子的读书风气:“余因想吾八越,惟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故凡百工贱业,其《性理》《纲鉴》,皆全部烂熟,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厨,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与彼目不识丁之人无以异也。”[3]张岱的上述说法,虽存在偏颇之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姚籍士子以参加科举为取向的读书状况。正因为这种浓郁的读书之风,其效果必然在学子获取功名的数据上反映出来。据清光绪《余姚县志》等史料统计:有明一代,姚籍士子考中进士者多达389人,[4]这些中试者均为深研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学子,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出余姚一地受朱学濡化的程度之深,难怪大学者梁启超赞评:“余姚以区区一邑,而自明中叶迄清中叶二百年间,硕儒辈出,学风沾被全国以及海东。”[5]梁启超的这一评语中自然包括了像王阳明等众多的科举人物,这也说明科举人物并不一定个个都是思想僵化、毫无建树、只会死读书的“两脚书厨”。王阳明在理学风气浓郁的余姚地域环境中接受启蒙教育,耳濡目染,这对其“学成圣贤”志向的确立不无关系,余姚亦是其思想探索的起点。
  其次,姚江秘图山王氏家族的家学传承以儒学为主、这自然也包含朱子学的滋养。王阳明祖上奉行儒家处世为人的基本伦理准则,恪守“忠、孝、悌、忍、信”之伦理纲要,讲究文质彬彬,温良恭俭让。阳明之父王华,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科业有成,为明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以布衣魁天下”,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其恪守儒教传统,忠孝两全,堪称楷模。王华处世为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尤其是他的慈孝精神,对其后代的影响是巨大的。王华对家族成员的教育重在理学思想的传承,并内化为家族的礼仪门风。阳明自幼受祖父王伦的庭训,十岁时赴京求学,又在父亲身边侍学,研习朱熹理学,这对王阳明一生的道德实践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王阳明的青少年时代深受朱学思想的濡化。
  另据清光绪《余姚县志》记载:阳明之父王华与同邑状元谢迁、榜眼黄珣、名儒陆恒等人交往甚密,这些人入仕前均为攻读朱学的士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少年王阳明的为学之路。
  再次,朱熹的足迹曾到过余姚,余姚亦是朱学的流播之地。南宋淳熙八年(1181)七月,时浙东大饥,因朱熹在江西南康救荒有方,宰相王淮荐朱熹赈灾,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据《余姚四明黄氏宗谱》记载:朱熹在浙东路任职期间,曾应余姚梁弄乡贤黄道贲邀请到九姥山道院讲学,宗谱中记载了这件事,[6]这说明朱熹对余姚是有直接影响的。就王阳明而言,其晚年在家乡传道受到朱学势力的阻力,这可从相关史料中得到证实。据《阳明先生年谱》记载:明正德十六年(1521)九月,王阳明归余姚故里省祖茔,日与宗族亲友宴游,随地指示良知。姚籍学子钱德洪久仰阳明先生的道德文章、事功盖世,久思及门;但乡中那些执着于朱学的耆老对阳明心学颇为疑心,然钱德洪经过暗中观察后,对王阳明良知学说深信不疑,乃力排众议,还带领侄子及74个姚籍弟子拜王阳明为师。在拜王阳明为师的这些学子中很多均有朱学的背景。由此可知,即便到了阳明心学已风靡大江南北之时,在阳明故里朱学阵营的势力还是很强大的。明末清初,大学者姚人黄宗羲以传承阳明心学为己任,而另一大学者姚人朱舜水则以朱学为圭臬,传道东瀛。这说明明中期以降,朱、王两大思想阵营在余姚的并峙与流播。
  总之,王阳明所处的时代、地域环境及家学等多因素的文化背景,尤其是朱学在姚地的流播是考察王阳明求道进路的重要前提,否则,就难以真正解读阳明心学创立的时代、地域和学术背景。

知识出处

2021年朱子文化寻源之旅论文集

《2021年朱子文化寻源之旅论文集》

出版者:海峡书局

本书收录了《展现福建传承弘扬朱子文化新气象》《朱子文化的基本精神》《朱熹的民本思想》《武夷山朱子文化旅游价值与建设路径》《民本视域下的朱子慈善思想及其实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阳明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