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民如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21年朱子文化寻源之旅论文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102
颗粒名称: 一、爱民如子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021-024
摘要: 本文记述朱熹认为,爱民如子就是要求君主能够与民同好恶,以民心为己心,做到省赋、恤民和宽民力。他主张薄赋,减轻人民负担,同时也要惩办贪官污吏,以减少赋税征收。在恤民方面,他强调要勤政体恤,慰其民心,感召和气,以消除人民反抗的隐患。此外,他还主张轻役,爱养民力,让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更好地发展生产。
关键词: 朱熹 民本思想 重民主张

内容

朱熹“君民之情相亲”的观点,就是要求做到君主“爱民如子”,臣民视君“如父母”。在注释《大学》“《诗》‘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时,他说:“言能絜矩而以民心为己心,则是爱民如子,而民爱主如父母矣。”[10]这就是说,“有天下者”如能与民同好恶,以民心为己心,做到“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对他“爱之如父母”。那么,怎样才能“爱民如子”呢?朱熹认为:
  首先是要省赋。赋税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朱熹十分重视赋税问题。但是,他强烈反对“重敛”,主张“薄赋”或“省赋”。朱熹说:“是入为出,罢去冗费,而恶除无名之赋,方能救百姓于汤火中。”[11]他还曾对孝宗皇帝说:“臣窃闻陆贽有言:民者邦之本,财者民之心,其心伤则本伤,其本伤则干凋瘁而根柢蹶拔矣。”[12]由于赋税太重,致使民间“人无固志,生无定业,不肯尽力农桑以为子孙久远之计”。[13]朱熹认为:“须一切从民正赋,几所增各色,一齐除尽,民方始脱净。”[14]故他提醒封建统治者,必须为国家长远利益考虑,摧征赋税,切莫竭泽而渔,否则人民流亡,赋税无入,国家损失会更大。
  为了实现“省赋”,朱熹在任南康军知军、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漳州知州时期,曾经采取了一系列蠲免税钱和整顿赋税名目的措施。如在南康任时,他不仅在自己权力范围内,减免部分正税和无名苛赋,而且还奏请朝廷减免南康军所属各县赋税。在孝宗恩准下,南康所属三县“申减秋苗、夏税、木炭、目桩、总经制钱”,“乞蠲本军阁租苗米四万七千余石,检放三万八千余石。”[15]朱熹认为要实现省赋,必须同时惩办贪官污吏。农民之所以破产,他认为是“今时仕宦之人不务恤民,多是故纵吏胥,畏惮权豪”[16]所致。他说,只有“使奸民猾吏不得行其私,然后刑罚可省,赋敛可薄”。[17]因此,朱熹曾多次亲自出面要求朝延惩办贪官污吏。朱熹的“省赋”主张,虽然在当时不能起到治本的作用,但其见识已超过了当时一般的官僚。
  其次是恤民。朱熹认为:“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18]他把恤民看成是国家之大务,并建议朝廷要“勤恤民隐”。在朱熹看来,政府要勤政体恤,慰其民心,感召和气,以减少灾荒,消除人民反抗的隐患。这样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太平无事。朱熹不论是为官,还是闲居,都十分重视恤民,他闲居家乡崇安县开耀乡(今武夷山市五夫镇)时,为了积谷备荒,于乾道四年(1168),与朝奉郎刘如愚共同创办“社仓”。社仓设在农村,藏粮于民,惠及乡村饥民,是我国古代荒政史上一大创举。在南康军任职时,朱熹积极筹粮救灾,“活饥民大人十二万七千多口,小儿九万余口”[19]。此外,他还募民修堤,以工代赈,既解决了灾民的缺食问题,又修筑了河堤,“实为公私久远利济之惠”。在任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时,朱熹深入灾区了解民情,为民请命,力求“民被实惠”。他在赈饥的同时,严惩趁火打劫、贪污勒索的地方官吏。最终,他因势单力孤,在官官相护的封建巨网面前,丢掉提举官职,请祠返乡。
  再次是宽民力。朱熹反对繁重的夫役,认为会妨碍农业生产,主张轻役。他在知南康军时,曾下令约束管辖各县滥派夫役。南宋孝宗时,在全国各地试行“义役”制,即役户共同出钱买田,资助当役之人。但实际上义役田和役次推排都被豪强把持,下户吃亏。朱熹批评这种“义役”制是“困贫民以资上户”[20]。朱熹还主张要“爱养民力”,他说:“宁过于予民,不可过于取民。”[21]在朱熹看来,只有“宽民力”,使民得以休养生息,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

知识出处

2021年朱子文化寻源之旅论文集

《2021年朱子文化寻源之旅论文集》

出版者:海峡书局

本书收录了《展现福建传承弘扬朱子文化新气象》《朱子文化的基本精神》《朱熹的民本思想》《武夷山朱子文化旅游价值与建设路径》《民本视域下的朱子慈善思想及其实践》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