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章句》看朱子的民本思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21年朱子文化寻源之旅论文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100
颗粒名称: 从《大学章句》看朱子的民本思想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6
页码: 014-019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大学》中的民本思想,强调了民众对国家的重要性,并指出民本是朱子《大学》之教的终极目的。文章指出,在《大学》中,朱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与民同好恶,不可与民争利,要爱民如子,以民心为己心,实现上下四旁均齐方正的治国目标。
关键词: 朱子文化 民本思想 大学章句

内容

(一)
  民本,是儒家思想传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它的出现非常早,根据《尚书》的记载,大禹对他的子孙有这样的训诫:“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是说,对老百姓可以亲近,不可轻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坚固了,国家才安宁。所谓“民本”就是由此而生。到了商代,盘庚在训诫他的大臣时又说:“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重我民,无尽刘。”意为你们要克除自己的私欲,施德政与民。要重视百姓的生命,不能让他们坐以待毙。这是和大禹一脉相承的。这是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时的事情。
  我们现在讲“民本”,一般都会提及孟子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但是,其实在孟子之前,曾子就有一系列关于民本的论述,集中在《大学》中,只是《大学》主要阐释的是另一个主题,民本反而给忽略了而已。本文即试图从民本的视角重新审视《大学》,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示。
  (二)
  在论述《大学》之前,还是得先回到《孟子》,回到朱子对孟子关于民本那一段话的注释上。朱子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下的注释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里朱子明确提出了“国以民为本”的命题。这里请大家注意他下面的一句话:“社稷亦为民而立。”这是说建立国家就是为了人民。在“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之下的注释则曰:“丘民,田野之民,至微贱也。然得其心,则天下归之……是民为重也。”这是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民众再微贱,也是立国之本,他们的贵重高居君主之上。
  应该说,孟子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在那个时代能发出“民贵君轻”的声音,简直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甚至到了朱子的时代依然有人质问“民贵君轻之说,得不启后世篡夺之端乎?”面对此问,朱子断然而曰:“以理言之,则民贵。以分言之,则君贵。此固兼行而不悖也,各于其时视其轻重之所在而已尔。若不惟其是,而故借圣贤之说,则亦何词之不可借,而所以启后人之祸者,又岂止于斯言乎?”(《孟子或问》卷十四)他强调,君轻民贵,这是理之所在。君当然也贵,但是这仅仅是就“分”而言。所谓分,就是身份、职务而已。他把民贵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坚决捍卫了孟子的观点。他又进一步解释说,“民贵”与“君贵”是两件并行不悖的事情,要看你用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就是说你不能用后者(“君贵”)来否定前者(“民贵”)。如果你不问是非,故意借用圣人的话来说事,那么何患无辞?开启后人篡乱之祸的又岂止于孟子的这句话呢?他的语气非常严峻、决绝,不容讨论。这就是朱子的态度。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把朱子的民本思想归纳为三点:一,民为国之本,国为民而立。二,得民心者得天下。三,君轻民贵是天理,不容颠覆。
  (三)
  下面,我们来看《大学》中朱子的民本思想。
  《大学》居“四书”之首。朱子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大学章句序》)又说:“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大学章句》)“学问须以《大学》为先。”(《语类》卷十四)可见他对《大学》的重视。
  朱子更定《大学》文本为经一章,传十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子对《大学》一书内在逻辑的认定和理解。经一章,提出“三纲领”“八条目”;传一章,释明明德;传二章,释新民;传三章,释止于至善;传四章,释本末;传五章,释格物致知;传六章,释诚意;传七章,释正心修身;传八章,释修身齐家;传九章,释齐家治国;传十章,释治国平天下。后人读《大学章句》大致都是循着这个思路而行,只是在理解上会有所侧重而已。所以,从这个脉络而行,我们根本看不出,在《大学》里还有“民本”的位子。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看《大学章句》,却可以发现,在朱子的《大学》里,民本却是重中之重,可以说,民本是朱子《大学》之教的终极目的。
  所谓“换一个视角”,就是我们从结果往上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倒着读《大学》,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且看:
  传第十章,释治国平天下。朱子注曰:“此章之义,务在与民同好恶而不专其利,皆推广絜矩之义也。能如是,则亲贤乐利各得其所,而天下平矣。”在解释这一章中所引《诗·小雅·南山有台》时,他说:“言能絜矩而以民心为己心,则是爱民如子,而民爱之如父母矣。”这里,他明确提出要“以民心为己心”,要“爱民如子”。他提出统治者的好恶不能循于一己之偏,不能与民争利,而应该“与民同欲”“君子宁亡己之财,而不忍伤民之力”。在这一章中,朱子多次提出“絜矩之道”。朱子解释所谓“絜矩之道”,是要以己之心度下之心,“见人心之所同,而不可使有一夫之不获”“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则上下四旁均齐方正,而天下平矣”。这是说,要得民心、顺民意。
  传第九章,释齐家治国。这是说治国平天下与齐家的关系。朱子认为,家齐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家齐于上,而教成于下也”。在解释“《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时,朱子曰:“又明立教之本不假强为也,在识其端而推广至耳。”这是说,你要教育人民,首先要教育好自己和家人,而这是要从内心发出的,否则“民不从矣”。他说,所谓“心诚求之”就是“求赤子之所欲也。于民,亦当求其有不能自达。”就是说,你要知道人民的心,了解他们的诉求和欲望。
  这一章必须和前一章(第八章)联系起来看。
  传第八章,释修身齐家。这是说修身与齐家的关系:“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第九章是说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这一章(第八章)是说修身是齐家的前提。
  而这一章(第八章)又必须与前一章(第七章)联系起来看。
  传第七章,释正心修身。这是说正心与修身的关系:“修身在正其心。”即正心是修身的前提。
  第六章释诚意,则又是正心的前提。
  第五章释格物致知,又是诚意的前提。
  朱子把传十章分为两截,前四章释三纲领八条目。他说:“《大学》‘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此三个是大纲,做功夫全在此三句内……后面又分析开八件:致知至修身五件,是明明德事;齐家至平天下三件,是新民事。”(《语类》卷十五)
  从第五章起,是说为达致三纲领八条目必须做的工夫。他说:“致知、格物(笔者按,第五章),是穷此理;诚意(按,第六章)、正心(按,第七章)、修身(按,第八章)是体此理;齐家(按,第九章)、治国平天下(按,第十章),只是推此理。要做三节看。”(《语类》卷十五)所谓“穷此理”是说要做心上(形而上)的工夫;所谓“体此理”,是说要做体认(形而下)的工夫;所谓“推此理”,是说要做实践的工夫。所以他又说:“自格物至修身,自浅以及深;自齐家至平天下,自内以及外。”(《语类》卷十五)就是说,这是一个由浅及深、自内而外的过程。朱子认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类,比起治国平天下是小事,但是,如果“打不透”,即下工夫不到家,那就“无进步处”,即不可能进而“治国平天下。”所以他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五者,其实则相串,而以做工夫言之,则各自为一事。故‘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著‘而’字,则是先为此,而后能为彼也。盖逐一节自有一节工夫,非是儱侗言知至了意便自诚,意诚了心便自修,中间更不着工夫。然但只是上面一截工夫到了,则下面工夫亦不费力耳。”(《语类》卷十六)这里,朱子也是由后往前推。自“治国平天下”以下,都是做工夫,而做工夫的目的,则在为第十章“治国平天下”打基础。即把这些工夫做好了,才可能做好治国平天下。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一部《大学》的落脚点是在于“治国平天下”。
  于是,我们又可以回到第十章,看到朱子所阐述的民本之论,所谓“以民心为己心”,所谓“爱民如子”,所谓“与民同欲”,所谓“君子宁亡己之财,而不忍伤民之力”,所谓“絜矩之道”,所谓“见人心之所同,而不可使有一夫之不获”,所谓“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则上下四旁均齐方正,而天下平矣”。
  要而言之:一,民为国之本,国为民而立。二,得民心者得天下。三,君轻民贵是天理,不容颠覆。
  这就是我们换一个视角看《大学章句》而读出的朱子民本思想。

知识出处

2021年朱子文化寻源之旅论文集

《2021年朱子文化寻源之旅论文集》

出版者:海峡书局

本书收录了《展现福建传承弘扬朱子文化新气象》《朱子文化的基本精神》《朱熹的民本思想》《武夷山朱子文化旅游价值与建设路径》《民本视域下的朱子慈善思想及其实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朱杰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