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文化的基本精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21年朱子文化寻源之旅论文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099
颗粒名称: 朱子文化的基本精神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8
页码: 006-013
摘要: 本文记述朱子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以朱子学为核心的前近代中国文化,即宋末至清以朱子学为核心近800年的中国文化,它是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的集中体现。朱子文化的精神主要指理一分殊的精神、主敬穷理的精神、正心诚意的精神、文化承传的精神、以家为本的精神、关爱民生的精神、教化天下的精神等,它们都是朱子“全体大用”思想的具体展开。
关键词: 朱子文化 全体大用 理一分殊 朱子学 主敬穷理

内容

朱子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以朱子学为核心的前近代中国文化,即宋末至清以朱子学为核心近800年的中国文化,它是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的集中体现。众所周知,中国哲学发展到宋明理学,开创了一个别开生面意义非凡的精神世界。朱子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以其真知睿见和“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恢宏格局而名彰后世。钱穆指出,“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瞻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可与伦比。”[2]朱子的思想不仅统治了南宋以降近800年的中国,成为近800年来中国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而且影响整个东亚世界,并演化为东亚世界的官方哲学和最高意识形态,形成了世界性的朱子文化品牌。在某种意义上,朱子学说奠定了近古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治国理政的模式。近800年来,朱子学就是儒学的代名词,就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近现代是朱子文化的衰落时期,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机缘,当代朱子文化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朱子学是朱子文化的精神内核。朱子学,顾名思义,就是指朱子的学说,这是狭义的朱子学概念。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它指朱子及其后学的学说。[3]从时间向度上说,朱子学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朱子学是东亚文化所依凭的重要精神资源,曾经一度成为中、日、韩最高统治意识形态;在当代生活中,朱子学是东亚世界仍然保持鲜活的一种文化模式;在未来时空中,朱子学应能够在东亚地区乃至全球带来广泛认同。从空间向度上说,朱子学至今仍深深扎根于全球华人的生活方式之中。全球的中华儿女,从修身齐家到建功立业,或隐或显,无不受到朱子学的影响,朱子学俨然已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全球华人情感沟通的重要纽带。
  已故的文化大师克里弗德·格尔兹曾经讲过,我们要研究那种具有全球意义的地方性知识,而朱子学正是这种具有“全球意义的地方性知识”。朱子学有三个层次,就好像一个同心圆展开的过程。第一个层次,是中国文化圈里面的朱子学,在这个层次里,目前海峡两岸学术界有着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第二个层次,是东亚文明圈中的朱子学。第三个层次,就是全球化的朱子学。我们认为,朱子文化也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中国文化圈里面的朱子文化;第二个层次,是东亚文明圈中的朱子文化;第三个层次,就是全球性的朱子文化。[5]朱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文化源泉,是世界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那么,什么是朱子文化的基本精神呢?朱子文化对当代社会和当代生活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如何传承和发展朱子文化精神呢?换言之,全球化需要什么样的朱子文化?朱子文化怎样参与人类精神的建构?
  我们认为,朱子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全体大用的精神。[6]朱子文化的精神,指朱子的学问、思想的本质、终极的意义。日本楠本正继博士认为,朱子“在动态事象的内部深处思考其静态要素,此乃宋代文化之精神,进一步而言,此点亦触及到汉民族的根本性格”。[7]“全体大用”思想是朱子学的基本精神,朱子的政治实践、社仓建设、书院教化、家礼的推广与普及都是其“全体大用”思想的具体落实。所谓“全体”就是心中包涵所有的道理,所谓“大用”就是人心自然能应接万事万物。在朱子文化中,全体大用就是明明德,就是见“道”之后的彻悟,就是仁的精神及其在宇宙间的发用。全体大用在元代上升为朱子学的精神,在明代演化为儒学的基本精神。明代以来,许多思想家用《大学》框架来诠释“全体大用”,全体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儒家的内圣之道;大用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外王之道。
  具体而言,朱子文化的精神又包括理一分殊的精神,主敬穷理的精神,正心诚意的精神,文化承传的精神,以家为本的精神,关爱民生的精神,教化天下的精神等,它们都是朱子“全体大用”思想的具体展开。
  “理一分殊”是朱子学建构的基本方法,朱子把它形象化比喻为“月印万川”。“理一分殊”是宋明理学家广泛论及的哲学话语,朱子把它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朱子认为,天底下终极的理只有一个,但它派生了万事万物,每一个事物中又蕴涵了这个终极的理,就好像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但所有的江海湖泊中都有一轮明月,水中的每一轮明月都分有了天上那一轮明月。“理一分殊”论证了宇宙本体与万物之性的同一性,论证了本原和派生的关系,论证了普遍规律与具体规律的关系,一理摄万理,万理归一理。“理一分殊”适用非常广泛,可以对应一与多的关系,普遍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如全球一体化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朱子为回应佛学的挑战,重点强调的是分殊,他提出要在“理一分殊”规约的指引下,重建道德伦理,这个方向,就是“存异求同”。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还可以将它要倒过来使用,既强调全球一体化的“理一”,也要保持各民族各种文化的自身特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主敬穷理”是朱子学的工夫法门。朱子的学问宗旨,常常被概括为“主敬穷理”,所谓“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进其知”。什么是主敬?朱子把“敬”上升到“圣门第一义”“圣门之纲领”的高度,认为敬是“教人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耳”。主敬其实就是一种内心的状态,也是一种行为的状态,内心要专注于一处,时时刻刻都要保持敬畏。不做事时的主敬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态度,即内心总是处于一种警觉、警省、敬畏的状态;做事时的主敬则表现了一种做事的态度和伦理,一种专一、敬业的态度。陈来先生指出,从做事的角度来说,朱子学的现代意义之一,是可以为东亚社会提供一种“工作伦理”,朱子学的主敬精神为传统到现代的工作伦理提供了一种现成的资源、现成的伦理概念。[8]“穷理”即格物穷理,就是接触事物来穷尽事物中所蕴含的天理,这是朱子学的“入德之门”。格物穷理之方法是多种的,朱子特别突出的是读书讲学,其中特别突出学习的精神,通过读书来明理。当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提倡终身学习,朱子的主敬穷理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指导。
  “正心诚意”是朱子学说的行动纲领。朱子毕生以正心诚意为宗旨,于诚意用力最勤。诚意就是时时刻刻保持内心的真诚,不自欺欺人。朱子反复强调诚意是转关处,诚意是人鬼关,能做到诚意便是人,做不到的便是鬼;诚意又是善恶关,能做到诚意便是善,做不到的便是恶。诚意是除去内心许多私意,正心是除去外面许多私意。正心是存养的工夫。所谓正心,并不是将此心去正那心,自然而然,保持内心的纯净与真诚,摒弃外界干扰和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内心始终保持一种中正平和、不偏不倚的状态。在朱子的语境中,诚意是明明德的工夫,是内心的觉醒,是行动的开始,是改变自身的开始,是改变世界的开始。经由诚意,我们可以正心、修身、齐家,而后可以治国平天下。朱子以正心诚意来“格君心之非”从而达到“平天下”的政治哲学,是基于他对天下大势的理性思考,对历史必然的把握,既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政治品质,也是古代知识分子共同努力的政治方向。值得肯定的是,作为儒家核心价值观念之一的诚意正心,经过朱子的创造性阐释,有助于消解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工于心计、虚浮欺诈、贪污腐化、世风淡薄的弊病,强调诚意正心,对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精神最能体现朱子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中国文化的传承谱系即道统,朱子自觉接续自尧舜禹文武周公孔孟一脉相承的道统,修德讲学,教化百姓,第一次揭示出道统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朱子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朱子是南宋书院教育运动的中坚与旗帜,终其一生,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书院建设之中。在南宋新建的167所书院中,与朱子有关的书院就有67所,占40%以上,其对于书院发展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朱子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不仅成为前近代中国书院共遵之学规,也是东亚书院共同信奉的学规,至今仍影响深远。通过书院运动,朱子思想也一步步深入人心,渐渐转化为近800年来中国人共同的生活方式。朱子的文化实践可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文化传承与创新。朱子自觉传承了中国文化的道统,积极进行书院文化实践,对古代文化做了全面的整理,是中华文化继往开来、传承创新的典范。当代中华文化如何推陈出新,如何为往圣继绝学,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和创造性转换?朱子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给了我们有益的启迪。
  “以家为本”的精神是朱子外王思想的根基和出发点。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齐家是链接修身和治国平台下的桥梁与纽带。朱子以家为本的理念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朱子将原属上层社会的儒家礼仪世俗化和平民化,推广至民间,编成《朱子家礼》,规定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后世最简明的通礼、冠礼、婚礼、葬礼、祭礼实用手册。《朱子家礼》在元代颁布为国礼,从此,朱子学真正应用于庶民,落实到民间,并且深入到社会的最基本细胞——家庭,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朱子家礼》一书,成为宋元以降中国的基本礼仪规范,对东亚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子还继承了传统的齐家思想,撰写《朱子家训》,提出“居家四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读书起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建构了一个系统而缜密的家哲学思想体系。“天理”构成朱子家哲学的本体论,读书穷理、居敬涵养、克己复礼、勤俭治家则是家哲学的力行实践,家国一体、万物一体、宇宙一家是家哲学的最高境界。随着科技进步、社会转型、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家庭生育功能退化、赡养功能弱化、教育功能分化,传统家庭的许多功能已经外化为社会的职能。在“家”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空巢老人、家庭暴力、离婚率高、青少年犯罪等等。在这个物质日益丰富而精神相对贫乏的时代,人们开始渴望家庭的温暖和心灵的慰藉,呼唤一种新型家庭观念来保证现代家庭生活的温馨、和谐、健康和有序,找不到答案的现代人把目光投到传统的家文化思想上。与此关联的是,以家族为核心的民间文化勃兴壮大,家谱文化、祠堂文化、宗亲论坛等日益兴盛,方式也多种多样,这些文化实践活动起到复兴传统文化的作用,它也有力证明了朱子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其茂盛而顽强的生命力。
  社仓制度的社会关怀最能体现朱子关爱民生,尤其是关爱弱势群体的精神。社仓制度,是一种民间储粮和社会救济制度。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朱子仿效“成周之制”建立五夫社仓。建立社仓的意义是“益广朝廷发政施仁之意,以养成闾里睦姻任恤之风”。可见,朱子设立社仓制度的根本目的仍然是要实现儒家政治思想中的仁政。朱子的社仓除了救荒之外,也有保护贫民尤其是“深山长谷,力穑远输之民”的意义。淳熙八年(1181年),朱子将《社仓事目》上奏,“颁其法于四方”,予以推广。宋孝宗接受了朱子的建议,颁布《社仓法》。在官府的推动下,朱子的社仓制度成为一个民间自我管理的社会救济制度。社仓制度既是朱子恤民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朱子民本思想在实践中的一座丰碑,它充分体现了朱子全体大用、视民如子、天下一家的淑世情怀。当今世界,如何弘扬朱子关爱民生、关心弱势群体的精神,仍然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化民成俗,教化天下,这是朱子最最强烈的现实关切,也是朱子文化的现实归宿。楠本正继指出:“全体大用思想乃源于所谓:虽然存在于相对的时空中,同时却也要求绝对,并不断试图在人世中,实践此种绝对的人类精神之必然要求,此思想的意义全然在此。”[9]朱子一生中,多次上奏,倡议天下大计,为我们留下的封事7篇,奏札、奏状142篇,这些上书无不传递着一个信息,劝勉皇上实践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朱子认为,君主之心是国家兴衰的关键。君主唯有克去心中的私欲,才能保存天理的公正无私,才能开创太平盛世。朱子针对当时国家的时弊向孝宗进言,指出当时国家的急务是“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维、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这六项大事。只有正己,才能正家人、正朝廷、正百官、正天下,实现三代之治。对于普通民众,朱子强调经由《大学》之教,让每个人通过格致诚正而修齐治平,不仅要成就自我,完成内在道德的提升,而且要实现“修己安人”“化民成俗”的政治理想。《大学》教育的结果,“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经过《大学》的学习,每个人都能够充分理解自己所固有的性分,自己所当尽之职分,各自在自己的职分上尽职尽责、尽力尽心。每个人都在其社会职位上尽心尽力,国家自然就可得化民成俗之效。化民成俗,教化天下,不仅是君王的职责,也是每个人应有的社会关怀和责任担当。正是通过身心—家—国—天下的一体建构,朱子学的精神关切也从自我扩充到家族、国家和整个世界。

附注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东亚朱子学的承传与创新研究”(13&ZD06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理学话语研究”(12BZX039)的阶段性成果。 [1]作者简介:朱人求,哲学博士,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院副院长,人文学院副院长,2021福建省“海纳百川”A类人才,主要从事朱子学与文化哲学研究。 [2]钱穆:《朱子新学案》,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第1页。 [3]朱人求:《东亚朱子学研究的新课题》,《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2期,第5—9页。 [4](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王海龙,张家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5]朱人求:《东亚朱子学研究的新课题》,《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2期,第5—9页。 [6]朱人求:《朱子“全体大用”观及其发展演变》《哲学研究》2015年第11期,第39—48页。 [7](日)楠本正继:《宋明时代儒学思想之研究·第一编·第四章》,柏:广池学园出版部,1962年。 [8]陈来:《朱子学的时代价值》,《光明日报》2015年5月14日第15版。 [9](日)楠本正继:《宋明时代儒学思想之研究·第一编·第四章》,柏:广池学园出版部,1962年。

知识出处

2021年朱子文化寻源之旅论文集

《2021年朱子文化寻源之旅论文集》

出版者:海峡书局

本书收录了《展现福建传承弘扬朱子文化新气象》《朱子文化的基本精神》《朱熹的民本思想》《武夷山朱子文化旅游价值与建设路径》《民本视域下的朱子慈善思想及其实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朱人求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