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夫友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年鉴.2020卷》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065
颗粒名称: 五夫友道
分类号: I269
页数: 4
页码: 67-70
摘要: 《五夫友道》是张建光所作的一篇散文。
关键词: 朱熹 武夷山 学业

内容

“假如朱熹未被托孤五夫朋友?”我同研究朱子文化颇有心得的马照南先生谈论起这个话题,两人生出许多设想和感慨。
  1143年3月24日,朱松病重不治。弥留之际,修书给崇安五夫里奉祠在家的刘子羽,郑重地将身后家事托付,同时对年仅14岁的朱熹说:“籍溪胡原仲(胡宪)、白水刘致中(刘勉之)、屏山刘彦冲(刘子翚),此三人者,吾友也。其学皆有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事之,而唯其言之听,则吾死不恨矣!”刘子羽闻讯赶来,朱松要朱熹拜刘子羽为义父,跟随他到五夫生活、学习,并将灵柩运往五夫安葬。从此,朱熹与武夷山结下琴书五十载的缘分。
  刘子羽和武夷三先生果然不负朋友之托,将孤儿寡母的生活精心安排。刘子羽在给刘勉之的信中写道:“于绯溪得屋五间,器用完备,又于七仓前得地,可以树,有圃可蔬,有池可鱼,朱家人口不多,可以居。”若干年后,朱子在《怀潭溪旧居》中吟道:“忆住潭溪四十年,好峰无数列窗前。虽非水抱山环地,却是冬暖夏冷天。绕舍扶疏千个竹,傍崖寒冽一泓泉。谁教失计冬迁谬,备卧西窗日满川。”相比生活,武夷先生们更注重朱熹学业的精进和人格养成,将朱熹收归自己的私塾中学习。生性聪颖的他勤奋攻读,连近在咫尺的兴贤街都很少涉足。他在诗中这样描写读书生涯:“卜居屏山下,俯仰三十秋。纵然村墟近,未惬心期幽。”还说,“某自十六七岁时,下工夫读书。彼时四旁皆无津涯,只自恁地硬著力去做。至今日虽不足道,但当时也是吃了多少辛苦读书。”“某年十七八时,读《中庸》《大学》,每早起须诵十遍。”朱熹接受了正规全面的儒家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从法帖临摹到经书钻读,一方面为科举入仕攻读词章,一方面为入“圣贤气象”而潜心钻研儒家经典。武夷先生们大都是理学开门宗师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其中胡宪还是南宋大学者胡安国之侄。他们不仅倾其所能、呕心沥血为朱熹传道授业,而且给了他健康身心和幸福人生。先生刘子翚为朱熹取字“元晦”,并明其义为“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朱熹认为元晦境界很难做到,谦虚自称“仲晦”。刘子翚病重时,还不忘把“不远复”作为三字符传授给朱熹,让他注重道德修养,迷途知返。克己复礼。朱熹一生牢记老师教诲,把多处书斋称为“复斋”,门上写的对联是“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上联取自父亲的字,指遵照严父的教导,慎独修身;下联意自先生的教导,要谨守严师之遗训,善自韬晦。先生刘勉之则将其女刘清四许配给朱熹,让其有了家庭的温暖港湾。在五夫学习期间,朱熹还结识了一批武夷先生们的弟子和慕名前来授业的优秀学子,共同志向情趣和生活,让他们成了莫逆之交、同窗好友。后来,他们中不少俊杰出相入第,为朱熹的思想确立和传播发挥了重大作用。
  武夷先生和朱熹的苦心和努力终于修成正果。1147年,朱熹以建阳籍贯参加乡试,从300多名考生中拨得头筹,高中乡贡,次年赴临安参加省试,经过礼部诗赋、经文等论文三场考殿后,又到集英殿接受殿试,他以第五甲第九十名的成绩赐同进士出身。1151年春,朱熹又到朝廷参加殿试,被授予左迪功郎,外放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主簿,二年后到任。从此踏上了他的不平仕途。
  徜徉屏山之下潭溪之上,面对朱松托孤的成功,深感当时他所做的决定的不易。以常规论,首先当是回归家乡。朱松父子对祖籍江西婺源一往情深,朱松在入闽首站政和县尉任上曾写下一首诗:“归去来兮岁欲穷,此身天地一宾鸿。明朝等是天涯客,家在大江东复东。”从中不难看出他对故乡的眷恋。朱熹因父亲曾在故乡紫阳山游览读书,并刻有“紫阳书堂”印章,将五夫所位旧楼听事之堂榜刻“紫阳书堂”,整栋五间房称为“紫阳楼”,接受过“紫阳书院”和“紫阳先生”的称号。朱松托孤的次选应是他的亲属。朱松的兄弟不说,其岳父及朱熹的外公在徽州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外家新安祝氏,世以赀力顺善闻于洲乡,其邸肆生业,几有郡城之半,因号‘半州’。”虽然乱事多有变故,但瘦死骆驼比马大,且老丈人早前就催女婿返乡回家,当时朱松回信:“来书相劝以归,当俟国家克复中州,南北大定,归未晚。”当年朱松入闽为官,抵押百亩田产,也早已赎回,朱熹母子和妹妹返乡也不至于衣食无着。朱松托孤还有其他好友选择。史实也证明了这点。束景南老师在其《朱熹年谱长篇》注释:“观此,可知朱松亦尝托孤于张嵲等人,而嵲未践言,或因其于是时亦罢归朝廷。”虽然儒家素有易子而教的传统,但托付孤儿寡母的未来,连同自己的后事,历史上却不鲜见,我们为朱松的识人之慧、为人之好击节,更为武夷先生们的侠义肝胆而折服。他们谱写了一曲友谊天长地久的颂歌,很好地诠释感天动地的朋友之道。
  朋友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儒家尤其重视。中国古代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朋友是其中重要一伦。孔子设想的理想社会,可以简单概括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曾子所谓的“每日三省吾身”,其中重要一省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孟子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并将孔子的“仁、义、礼”扩充为“仁、义、礼、智”,汉代的董仲舒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纲”和“五常”。朋友之道也就成为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成为封建社会的伦理基础,而朱熹将社会伦理道德提升到本体论高度。《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二句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初读觉得十分唐突不解。
  闽北文化人祝熹给我的解释是,古人道德修养,知识学习,除了自己努力外,还要与朋友交流探讨才能进步,所以就像在后面子贡引用《诗经》中所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能治好君子之学。所以在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后面反问,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是令人愉快的吗?历史名相张居正讲评却是:“夫然则吾德不孤,斯道有传,得英才而教育之,自然情意宣畅可乐,莫大乎此也。所以说不亦乐乎!”不论何解,总之,朋友之道在孔子心中占有重要地位。
  “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这是西方的谚语。人之为人,没有交往和友谊是不可想象的,美国作家亨利·亚当斯说:“人的一生能结交一位好友,已属难得;能结交两位,可谓幸运之至;至于结交三位则根本不可能。”中国人则说,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余秋雨先生在讲君子之交时,又叙述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高山流水的故事:一位地位很高的人独自在江边弹琴,却被一个打柴的樵夫完全听懂。弹琴者俞伯牙心在高山,听琴者钟子期立即听出来了;过了一会儿,俞伯牙转向流水,钟子期也听出来了。一年后弹琴者再到那个地方寻找听琴者,却听说钟子期已死,俞伯牙悲痛地寻找到坟前,把那张琴摔碎在墓碑上。余秋雨说:“一两千年间,无数中国人都以这个故事来建立友谊信仰。”他坚信,“既然有过高山流水这种友谊信仰,那么中国人肯定是世界上最懂得友谊的族群。”而发生在五夫的友谊故事却让人们了解了人们人际交往的真谛,揭示了朋友之道的内涵和外延。
  朋友之道是道之道。真正的朋友是志同道合、道义相交。道不同不相为谋。共同的人生主张,一样的志趣爱好,重叠点愈多,感情愈深厚,直至生死相托。武夷四先生与朱熹一样的儒学道统,一样的忠贞爱国,一样的济时救世。刘子羽,抗金名将,父亲刘韐使金不辱气节,杀身不屈。他为报国恨家仇,转战川陕,战功赫赫,遭秦桧陷害,罢官回归五夫。其幼弟刘子翚任兴化军通判,政绩彪炳,因奸贼当道,归隐五夫。刘勉之因慷慨进言,反对议和,拂袖而归五夫。胡宪更是以敢上疏闻名,最轰动历史的是其首倡起用被罢免抗金主将张浚而名震朝野。而朱熹的父亲朱松与四先生同朝为官,志向相投,遭遇相同,虽两度入朝,但有心报国,无力回天,也遭秦桧迫害。朱熹与刘子羽的后代和其他同窗好友也是如此。时任国子学录的魏掞之因为谈论曾觌被罢职。朱熹一气之下也力辞官不任枢密院编修。前者晚年还把儿子应仲托付给后者,拜其为师。至于他与刘珙、刘瑞、刘坪更有不一般的手足之情,而友谊的基础都在于济世救国、中兴儒学的共同目标。
  朋友之道是信之道。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朱子强调:“交朋友,贵乎信也。”为什么把信作为交友的准则,朱子从两方面进行论证。其一,“五伦”为天所命,是人与生俱有的:“仁、敬、孝、慈、信”,便是应对调整它们之间关系的准则。“君之所以仁,臣之所以敬,子之所以孝,父之所以慈,朋友之所以信,皆人心天命之自然,非人之所能为也。”朱子强调:“信行于朋友,皆不易之定理。”朋友之信,天经地义。他把朋友信之道提高到天道地位,朋友之间只有做到信,才能符合天理良心。其二,朋友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不是君臣之间的行政关系,不是父子、兄弟的血缘关系,也不是夫妻亲情关系。所以“其亲不足以相维,其情不足以相固,其势不足以相慑。”情感难以维系巩固,权势难以威慑控制;既不能靠血缘和亲情来限制,也不能依赖权利义务来约束,只能靠信来联系。信是交友的关键,也是为友之本。朱子对孔子以马车为例论述“人不可无信”十分认可,“人而无信,车与牛马本两物。以輗軏交乎其间,则物我一致矣,而引重致远,无所不至焉。物与未合,亦二物,以信行于其间,则物我一致矣。夫然后行。”信成为物我有机统一的桥梁,朱子还以“仁、义、礼、智、信”五德之间关系来论证,指出信是其他四德的核心和基础。要做到信,首先要“体信”,更要言行相顾,表里如一。武夷先生们真正践行信道,直到信守诺言,实现了朱松的遗愿,将朱熹抚养培育成才。朱子也感恩在心。1179年,朱熹按照刘珙临终所托,为其义父刘子羽撰写墓碑。碑文长达3200多字,并派人专程前往湖南,请好友张栻用篆书题写碑额,聘名匠精心镌刻,这方“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微猷阁待制赠少傅刘公神道碑”,十分珍贵,不仅因其有当时“东南三贤”中二位的手迹而为武夷“镇山之宝”,更是朋友信守诺言的真实写照和见证。
  朋友之道是诚之道。“诚者,天之道也;诚是者,人之道也。”朱子不仅把诚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而且认为“诚意者,自修之首也。”诚意作为八条目“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关键。这也是为什么在去世前三天还在修改《大学章句》之诚意章原因所在。我们一般都把诚信连用,看作是同等含义,即“真实无妄”,但在朱子那里,诚是“天之道”,信是“人之道”,“诚是自然底实,信是做人底实”,信是对诚的追求,实现诚信之德也就达到了天人合一。朱子说:“有一毫见得与天理不相合,便于诚有一毫未至。”钱穆先生说:“此见人与天合,心与理合,唯圣人到此境界。”的确如此,刘备“三顾频烦天下计”,诸葛亮“两朝开济老臣心”。是这个诚;生死之交,莫逆之交也是这个诚;五夫友道也是这个诚。当年朱熹常去武夷山的水帘洞学习,步行需要两天时间,刘子翚专门在途中下梅里附近购屋一间,供途中歇息,买田200亩以供费用。四年后,刘子翚病故,其侄子刘珙将田产交给朱熹,资助他赡养慈母。朱熹从同安任职归来,将田产归还刘家。刘珙兄弟拒不接受,争执最后只好把田产转赠南峰寺庙,这段友谊佳话至今还在武夷山民间流传。
  朋友之道至高无上。真正的朋友不是“酒肉之交”“利害之交”,不会“巧言、令色、足恭”,不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它可以超越年龄、职业、地位,甚至生死,甚至国界。1977年,人类向外太空发射了一个特殊的飞行物“旅行者一号”,向外星人介绍地球人类,介绍中国的便是古琴曲《高山流水》。余秋雨先生认为:“这就是说,我们把尚未谋面的外星人,当作了‘可能的钟子期’’。是的,人们总是希望朋友之道能够道行天下,大行其道。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年鉴.2020卷

《朱子文化年鉴.2020卷》

出版者: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特稿、领导重视、理论研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文艺创作、表彰激励、对外交流、产业发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建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武夷山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