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朱子文化遗存图影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004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6
页码: 1-6

内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改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谥曰“文”,世称朱文公、朱子。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出生于福建尤溪,曾长期寓居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晚年定居建阳考亭,逝世后葬于建阳黄坑大林谷。
  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朱熹中了进士。先后任泉州同安县主簿、南康知军、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漳州知州、潭州知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除了在江西、浙江、湖南等地任地方官的几年时间外,朱熹一生有六十多年时间主要活动于福建地区。在此建精舍、创书院,从事讲学和著述活动。生平著述众多,内容涉及经学、哲学、史学、文学、乐律、自然科学等领域;有《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韩文考异》《资治通鉴纲目》等,后人据其文章和讲学语录编为《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
  朱熹继承和发展了程颐、程颢的理学思想,创立了闽学,又称朱子学,或称为考亭学派。他集濂、洛、关学之大成,融儒、释、道为一体,创立了包括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致知论等在内的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后人将他与孔子并称“北孔南朱”。他的思想从南宋晚期开始流传日本、朝鲜和越南,成为封建社会后期中华文化圈主流的儒家思想学说。
  朱熹一生,与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先后曾十几次到过福州
  据《朱子年谱长编》《韦斋年谱》等记载,绍兴二年(1132),朱熹年方3岁,就两次到福州。一是因战乱随父朱松入福州避乱;二是朱松到泉州石井镇任监税,随父前往,又途次福州。
  绍兴十二年(1142)九月,朱熹13岁,随父到福州访安抚使程迈。初识词人张元干、诗人傅自得等。领略了张元干的诗文,听到傅自得与其父对榻论诗。
  绍兴二十三年(1153)五月,朱熹24岁,赴同安任主簿,途经福州,拜见吕本中的弟子们以及诗学名家李樗、《尚书》学名家林之奇、《礼》学名家王普、刘藻和任文荐等人。
  绍兴二十五年(1155)正月,朱熹26岁,因公事到福州,见安抚使方滋,为同安县学募集图书。本年春季,又至福州,时吕大器官福建提刑司,因得以初识吕大器、吕祖谦父子,并与吕祖谦一见如故。
  隆兴元年(1163)四月,朱熹34岁,应福州知州汪应辰之招至福州,讨论闽中盐法
  等事宜,对北伐用兵等时政交换意见。朱熹建议其废除扰民苛政,对汪应辰说:“宁可作穷知州,不可与民争利。”
  隆兴二年(1164)月,朱熹35岁,再到福州,与汪应辰讨论和战问题。
  淳熙十年(1183)十月,朱熹54岁,到福州访赵汝愚,赴莆田访陈俊卿,至泉州访陈知柔,吊傅自得。十一月中旬回程,再至福州,与赵汝愚游,多有唱和。
  淳熙十四年(1187)正月,朱熹58岁,南下莆田吊唁陈俊卿。归经福州,与王子合、陈肤仲等同游鼓山。
  绍熙元年(1190)二月,朱熹61岁,启程赴漳州任。沿途经政和、南剑州、福州和仙游等地。
  此外,在《福建通志》《福州府志》《闽书》《闽都记》及福州各属县有关县志中,有不少史料,记载朱熹曾到过长乐、福清、连江、罗源、闽清、永泰等地。
  2、福州前辈理学家对朱熹的影响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广泛汲取了宋代和宋以前历代众多思想家的思维成果,从而构建了其“致广大而尽精微”,庞大而缜密的理学思想体系。在这些众多的思想家中,福州有一些学者如唐代的林慎思、陈灿,宋代的陈襄、林之奇、李樗、王普、刘藻和任文荐颇值一提。
  长乐林慎思,字虔中,自号伸蒙子。他提倡教化,为政主德刑兼施,持论醇正;学术上博采众长而成一家之言,是闽中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长乐城北德成岩建有德成草堂,是福建历史上较早的著名书院之一。后朱熹至此,其门人长乐刘砥、刘砺兄弟向他介绍了林慎思自幼勤奋好学,在此筑室读书的事迹。朱熹为此挥墨留题曰“德成于慎思”,后人将此称为“德成书院”。福清城东福唐里小隐岩有唐代陈灿所创的闻读书院。朱熹过此,也曾提笔大书“闻读”二字。考察前人的读书遗址,使朱熹对前辈学者“择胜地,立精舍”的恋山情结有了更深的认识,书院这一教学机构和教学形式后来逐渐成为与朱子理学紧密结合的重要载体。
  陈襄(1017-1080),字述古,号古灵,侯官人。他是北宋早期闽中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宋代福建“理学倡道第一人”之誉。
  陈襄创建的古灵书院,地点在侯官城西南约60里的古灵溪之滨。不仅是福州,也是全闽第一所在真正意义上,由福建本土的著名教育家创办的书院,开了书院这一个教育机构在福建与理学联姻的先河。为朱熹和他的弟子后来在全闽各地创建书院,传播理学提供了最初的范本。
  作为宋明新儒学在闽中的开拓者,陈襄提倡学校教育以道德教化为先,使学生成为仁人君子,进而推广到全社会,达到“兴治美俗”的作用。而他所反对的“为辞章取禄利”的思想则开了后来朱熹书院教育反科举的先河。陈襄重视社会教化思想也对朱熹产生了重大影响。朱熹在治理福建漳州、湖南潭州等地时,为了美厚风俗,推行德治,曾将陈襄的《劝谕文》,以《揭示古灵劝谕文》为题,大力加以提倡和推广。
  南宋初期的名儒林之奇,字少颖,侯官人,以研究书经学而知名于当世。他是黄榦理学启蒙之师,在福建早期理学传播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熹在赴同安经由福州时,曾专诚拜访过他,听其解说《书经》。朱熹后来在书院讲学对其弟子说,解说《书经》,“惟三山林少颖向某说得最好。”故他的弟子光泽李相祖作《书说》初稿成,请先生提意见;朱熹批评说:“三山林少颖说亦多可取,乃不见编入,何耶?”由此可见对林之奇的推重。
  李樗是以研究诗经学知名的大家,字迂仲,号迂斋,是林之奇的外兄。绍兴二十三年,朱熹在拜访林之奇的同时,也拜访了李樗。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道过三山,乃识其兄迂仲,即之粹然而温,无诸矜争之色。”
  庆元年间(1195—1200),朱熹在建阳,为了撰写《仪礼经传通解》一书,他还搜集了前人许多相关的著述,其中就有福州王普等人的著作。他曾对弟子辅广说:“福州有前辈三人,皆以明礼称。王普,字伯照;刘藻,字昭信;任文荐,字希纯。某不及见王伯照,而观其书,其学似最优,说得皆有证据,尽有议论,却不似今人杜撰胡说。麻沙有王伯照文字三件,合为一书。”所谓“麻沙有王伯照文字三件,合为一书”,指的是麻沙书坊将王氏所著礼学著作三种,合为一书刊刻出版。又说:“是时福州以礼学齐名者三人:王伯照、任希纯、刘昭信。某识任、刘二公。……刘说话极仔细,有来历,可听。某尝问以易说,其解亦有好处。……近来解易者多引之。”
  以上所说唐宋时期福州这些前辈学者,内容广泛涉及理学概念、书经学、礼经学、诗经学、书院教育学等方面。这些福州学者,在当时曾有很高的知名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他们部分著作的散佚,已经不被今天的大多数人所知晓,而正是因为有了朱熹的集众家之所长,福州理学的精华方被纳入其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体系中。
  3、福州出版朱子学著作,推动朱子学的发展
  在朱熹生前或身后,有不少传播朱子学著作在福州刊刻出版。如庆元初,他的弟子詹体仁在福州知府任上,曾经重刻朱熹在漳州刊定的四经,即《易经》《书经》《诗经》和《春秋》。受朱熹委托,詹氏还于庆元元年(1195)在福州刻印《郭长阳医书》,是朱熹及其门人中所刻的极为罕见的医学书籍。门人郑性之于嘉定元年(1208)在福州刻印朱熹《韩文考异》十卷。另一位门人杨复则在福州编刻《仪礼经传通解续纂祭礼》十四卷。嘉熙末(1240),福州府学教授吴燧刻印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
  明代福州府儒学刊刻出版了《朱文公文集》,流传广泛的四部丛刊本《朱文公文集》就是以此为底本影印的。此刻本在《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未问世之前,曾经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是《朱文公文集》在学术界的通行本。
  福州出版朱子学著作最多、名气最大的是清初鳌峰书院和晚清正谊书院分别出版的《正谊堂全书》。这部卷帙浩大的朱子学文献,由清康熙间著名朱子学者、时任福建巡抚的张伯行主持刊刻,原刻本63种,共473卷;同治五年(1866)闽浙总督左宗棠又主持重刊,在此基础上又续刻5种46卷,共68种,凡515卷。康熙刻本罕存,现存本则多为清同治年间福州正谊书局重刊本。
  为数众多的朱子学著作在福州出版,推动了朱子学的传播和发展。
  4、文化遗迹众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熹在福州逗留期间,曾多次到书院讲学。如到现王庄街道紫阳村兴办紫阳讲堂;
  到北峰岭头乡石碑村高峰书院,与其得意高足和女婿黄榦一同讲学;到位于现仓山区林浦村濂江书院讲学,到位于马尾区亭江镇长柄村龙津书院讲学,到位于长乐市龙峰村的龙峰书院讲学。朱熹在福州的门人弟子有永福林学蒙、林学履,怀安林宪卿、潘柄、潘植,连江林蓦,闽县唐晔、曾逢震、黄东、黄榦、杨复、赵师恕、郑文遹,闽清许俭、陈士直,侯官陈孔硕、陈孔夙、郑性之,罗源陈缜,长乐刘砥、刘砺等40多位弟子。
  朱熹还常与朋友谈经论道,赞叹福州的山水之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如《方山》:“到山不识山面目,但见九鼻盘溪曲。归来几坐小窗下,倚天百尺堆寒玉。”淳熙十年(1183)十月,朱熹到福州访赵汝愚,在福州西湖写了《伏承侍郎使君垂示所与少傅国公唱酬西湖佳句,谨次高韵聊发一笑》二首:
  百年地辟有奇功,创见犹惊鹤发翁。共喜安车迎国老,更传佳句走邮童。闲来且看潮头入,乐事宁忧酒盏空。会见台星与卿月,交光齐照广寒宫。
  越王城下水融融,此乐从今与众同。
  满眼芟荷方永日,转头禾黍便西风。湖光尽处天容阔,潮信来时海气通。酬唱不夸风物好,一心忧国愿年丰。
  美丽的榕城也留下了众多的朱子文化遗迹。据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记载:“朱文公于伪学之禁,避迹无定所。其于闽清凡数至,所历名胜题识殆遍。如广济岩之’溪山第一’、白岩之’八闽岳祖’,皆其亲笔,现勒石尚存。”《闽书》记载,朱熹避伪学之禁,至闽县铁冶场。《闽都记》记载,朱熹避地讲学于长箕岭贤场。《长乐县志》云,“晦翁岩”是朱熹在长乐讲学之地,源于南宋庆元年间,刘砥、刘砺在龙峰岩创建龙峰书院,读书于此。适逢宋代理学宗师朱熹为避“伪学”之祸来此,二刘兄弟等长乐学子纷纷投奔门下。后人为纪念朱熹、刘砥和刘砺三人,将龙峰书院改名为“三贤祠”,又将龙峰岩改名为“晦翁岩"。《永泰县志》载:宋林羽结茅于龙门三滩岸侧,朱晦翁镌“龙门”二字于石。《连江县志》记载:朱熹于庆元间遭伪学之禁,与其徒刘砥刘砺抵连江,寓宝林寺,复至官地村结庐讲学,今犹名其村曰“朱步”。又寓安中里仁山,尝为主人书“大学圣经”于厅事门上。其家世无疫疠,人谓有公所书儒学经典在世也,后人即其地建祠以祀之。
  目前,鼓山尚有11处共15段署名为晦翁之名的摩崖题刻,水云亭中后墙有朱熹自画像石刻。朱熹书法具有汉魏风骨及韵度润逸,结构稳健典雅,风格洒脱自然。如位于乌石山的摩崖石刻“清隐”、晋安区鹤林村牛港山摩崖石刻“凤丘”“鹤林”等。
  朱熹的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福州,福州人民也对朱子文化十分信仰,在属邑各县广建朱子祠。如清代四大书院之首的鳌峰书院,福州道南祠等均建有朱子祠,以表示对朱子的敬仰之情。流传至今,仍有近10座的朱子祠。如位于现鼓楼区中山路中山大院的文笔书院朱子祠遗址、马尾区亭江镇长柄村长柄朱子祠、连江县丹阳镇丹阳朱子祠、长乐晦翁岩“三贤祠”等。
  编者

知识出处

福州朱子文化遗存图影集

《福州朱子文化遗存图影集》

本书收录了福州朱子文化遗存图影,其中包括了鼓山水云亭朱熹石刻像、鼓山石门题刻、“凤丘”“鹤林”摩崖石刻、五虎山石刻“怡山艮石,神仙所居” 、北湖石刻“魁龙”、“莺飞鱼跃”、临流洞摩崖石刻、 晦翁岩摩崖石刻、濂江书院、道南祠遗址、上山村朱子祠、朱子学文献古籍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