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其他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54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其他习俗
分类号: K892.1
页数: 8
页码: 1214-1221
摘要: 本篇记述了蒲城县其他习俗的情况。
关键词: 蒲城县 其他习俗

内容

第一节 信仰
  浦城人的信仰,除宗教卷记叙的内容外,还有信仰先哲、先儒、名宦、乡贤、忠节、孝悌和神灵等。
  一、先哲先儒信仰
  建有文庙、朱文公祠、理学十三子祠。春秋二祭,皆由县令(县知事)主祭,除县署官员外,还有知识界人士,供品丰盛,仪式隆重。尤其是祭孔子,更为隆重。文庙初在龙头山麓,始建宋庆历间,明正德十六年(1521)移建皇华山麓,正中大殿(称大成殿)置孔子塑像,东配颜子、子思,西配曾子、孟子,东西哲配先贤12人,东西庑配先儒145人。在大成殿后还有崇圣祠和启圣祠。朱文公祠在龙头山麓,建于明天顺二年(1457),祀朱熹。理学十三子祠在仙楼山麓,建于清代,在临江正学书院内也有十三子祠,祀宋代浦城籍13位理学家,即章望之、练绘、黄锾、潘殖、萧〓、詹体仁、杨与立、杨道夫、杨骧、杨若海、张彦清、叶文炳、真德秀。各书院、塾馆、私塾学生家中还用红纸贴“天地君亲师”、“万世师表”的牌位。民国期间,每年春、秋两丁祀孔及祀岳,由孔教会曾承宗主办。还在每年8月27日举办孔子诞辰纪念,与教师节合并举行,由县教育科主
  办。民国34年(1945),秋祀(9月15日)起,祀孔、祀岳改由县教育会主办。解放后,祭祀活动消失。
  二、名宦乡贤信仰
  外籍人在浦城为官的“名宦”和浦城人在外地为官的“乡贤”,邑人立祠纪念。
  名宦祠在儒学崇圣祠东,祀晋陆迈、南朝江淹、五代杨澄、宋陈襄、明张鹏举、清李葆贞等县令及明县丞吕昭、宋主簿任希夷及教谕、县尉等69人。东越王庙,在临江,祀东越王馀善。宋绍兴十二年(1142)赐额为“昭佑”,淳熙十五年(1188)封“孚惠侯”。此外还有东平王庙3处(分别在南岸、水北街、陈源,明、清所建,祀唐中丞张巡);刘刺史祠,祀唐处州刺使刘守谦(刘后定居浦城);双忠祠,在后坊,光绪二年建德政坊、饱德坊(均在县前,明末建);慈母坊(在棋盘街,明建);富沙庙(在石陂叶村,清建);镇安庙(在仙阳);平昌王庙(在太平归峰下);冯中郎庙(在北乡茗坑);方公祠(一在小北门外、明万历间建,一在西关税馆前);黄公祠(在拱北门外,祀黄公辅,明天启间建);柯公祠(在南浦门外,祀柯元芳,明崇祯十四年即1641年建);杨公祠(在九石渡桥侧,祀杨鹗,明崇祯间建);嵇公祠(一在水南圆通塔院,一在拱北门外,为嵇汝沐建)。先后均废。
  乡贤祠在儒学崇圣祠西,祀宋杨徽之、杨亿、吴待问、章得象、吴育、吴充、章衡、周武仲、章谊、祖秀实、詹体仁、杨与立、杨道夫、徐应龙、张彦清、叶文炳、真德秀、徐荣叟、徐清叟,元杨载,明潘赐、陈逊、张鹏、张明、徐柏、徐民式、徐万仞、曾六德,清吴郡等29人。詹司农祠在仙楼下,祀詹体仁,清嘉庆十五年(1810)建,后移东门塘。真文忠公祠在东隅里,即西山精舍,祀真德秀,始建于宋宝元元年(1038)。两贤祠在拱北门外,祀杨亿、真德秀,清乾隆六年(1736)建。还有谢翱祠在观前,明崇祯间建,祀谢翱。安边庙(在大荆山,祀唐末下沙人黄宠、范滔)、双忠庙(即大王庙,在临江水东街,亦祀黄宠、范滔)。博学宏祠坊(在仙阳镇安庙前,宋开禧元年为真德秀再登博学宏词科而建)。西山故里坊(在仙阳,元延祐四年为真德秀建)。大儒坊(在棋盘街正中,明嘉靖中为真德秀而立)。青琐侍臣坊(在棋盘街,明嘉靖间为徐浦立)。方伯坊(在浦潭大石溪,明嘉靖二十五年为陈逊立)。藩垣坊(在棋盘街,明嘉靖间为张明立,天启中以孙乔松中举人改建济美坊)。恩荣坊(在仙阳镇,明万历十二年为赠奉直大夫徐颙立)。父子京卿坊(在棋盘街,明万历三十三年为徐惟贤、徐民式立)。〓衣坊(在水南大路沿,明为张善立)。荣禄坊(在横街,清嘉庆十五年以甥祖之望〓赠荣禄大夫吴式丹立)。两贤济美坊(在棋盘街,清光绪二十五年为明徐柏、徐民式立)。
  其外,还有因中进士、举人立坊,有折桂坊(在县南,明洪武二十三年建)、云路坊(在县南,明永乐九年立)、云梯坊(在后街,明永乐九年立)、凌云坊(在南乡,明永乐九年建)、青云坊(在仙阳,明永乐九年建)、锦标坊(在莲塘乡南,永乐十三年建)、进士坊(一在后街,明正德间建;一在县前,明嘉靖建;一在后坊余处衕,清乾隆二年建)、起凤坊(在官田,明永乐十八年建)、擢冠坊(在县南,明永乐十八年建)、兴贤坊(在富岭镇,明永乐二十一年建)、步蟾坊(一在市心街,明宣德四年建;一在祝家街,明景泰元年建)、步瀛坊(在回龙山右,明宣德七年建)、应奎坊(在南门头,明宣德七年建)、登云坊(一在后街,明景泰四年建;一在市心街,明成化七年建)、腾霄坊(在后街,明正统六年建)、毓贤坊(在豪贤街,明正统十四年建)、蜚英坊(在前街,明成化十年
  建)、名贤坊(又名攀桂坊,在学前,明成化十七年建)、联奎坊(在县前,明正德间建)、重奎坊(在县南,明嘉靖十三年为举人张、子举人张凤、进士张鹏、孙举人张爵建)、双凤坊(在棋盘街,明隆庆间,为进士徐柏、吴中立建)、科举坊(在东门塘,明万历间建)。
  还有六贤祠,一名六君子堂,在梦笔山,祀江淹、李频、杨澄、杨徽之、杨亿、真德秀等名宦、乡贤。
  三、忠孝节义信仰
  封建社会,对取义成仁者、为维护封建王朝捐躯者、为严守封建伦常道德者,建祠表彰,引导人们去崇拜。
  忠义孝悌祠 清雍正五年建于儒学乡贤祠前,嘉庆六年(1801)移建于魁星楼。祀忠臣22人、孝子14人、孝义5人、孝友5人。
  节孝祠 清雍正五年建于北隅里上坑沿,祀节妇11人,咸丰八年战乱中死节的妇女2588人亦附祀。此外,清代还立有节孝坊63座。
  昭忠祠 有二处:一在东隅里小校场,清嘉庆八年建;一在花园衕,清同治四年(1865)建。
  双忠祠 清光绪二年建于北隅里后坊,祀韩湛、刘芳云。
  此外,还有义民坊(一在瑞湾,一在石陂,明建)、孝子坊(一在南浦桥南,一在仙阳,一在横街,明建)、百岁坊(在清湖里,清建)、忠烈坊(在九秋,清建)
  四、神祇信仰
  群众习惯信仰的有先农神、春神、关圣帝君、文昌帝君、禹王、药王、奶娘、妈祖等。
  先农坛 在县东陂头,清雍正五年建,祀先农神,每年春秋二祭,县令主祭。
  迎春神 每年立春日举行迎春牛活动,所谓迎接春天之神。春牛用桑柘木料制造,高4尺(按四时)、长3.6尺(按三百六十日)、头尾长8尺(按八节)、尾长1.2尺(按十二个月),牛鞭用柳枝制造,长2.4尺(按二十四节气)。春牛的各部颜色,根据是年天干地支所属而定。春牛做好后,先放在金凤门外宜春亭。立春前一日,县令率僚属,俱穿官服,至宜春亭,祭祀后,由属官先行,长官次之,春牛随后,迎至县衙头门外。立春日清晨,备牲礼果品,县令率僚属,俱穿朝服,1个孩童扮芒神牵牛绳在前,各官执彩仗排列两旁,县令殿后,由县衙出发经市心街、前街,再从下横街转后街,送至东郊陂头焚毁。沿街各户摆供品放鞭炮,观者挤街塞巷。没有赶上看的感到遗憾,故有“春牛过后街了”的感叹。这种习俗民国期间已消失,“春牛过后街”的俗语仍在民间流传,成为人们不要失去机会的“警语”。各农户于立春日以笋、白菜之类供品,守候立春时刻放鞭炮,此习俗直到浦城解放前夕。
  关圣帝君 全县共有关帝庙、殿25处,祀关羽。有文记载最早的为唐天宝七年(748),西阳岭建有关帝殿,其次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在水南绿波亭后,清乾隆五年(1740)在文庙右建武庙。其余均为清代所建,分别在天后宫右、凫浴潭侧(即玉树林)、五里塘、富岭街、大游村、村头村、楮林村、临江街、碓下、布墩、石陂街、石泉殿(属永兴乡)、前墩、忠信街、仙阳、新岭头(属仙阳镇)、渔梁、官田明心寺、资圣水口(属官路乡)、毕岭头(属忠信村桥)、登俊珠渊街(属管厝乡)、九牧村。
  文昌帝君 全县建有文昌阁21处,均为明末和清代所建,分别在皇华山麓、城区直街、水南天后宫右、梦笔山、码头街、富岭街葫芦山、楮林村、村头村、临江街、旧馆、西山书院左、洋溪尾、古楼街、前墩、仙阳街、官田明心寺、登俊珠渊村、渔梁水口、忠信里平川寺对面、九牧村、官路街。
  妈祖 全县有天后宫17处,均系清代所建,分别在西关外磡头、浮流溪、前洋(属富岭镇)、大游村、石壁(属临江镇)、水北街、石陂街、葛墩、旧馆、高门(属官路乡)、东坑坞(属官路乡)、棠岭、庙湾、吴墩、上水南、渔梁街、上杭路(福州市浦城会馆)。
  禹王 禹王庙有2处,分别在富岭街(又名神圣宫)、仁风里银山岩前(属山下乡)。
  城隍 庙原在大官桥,明洪武元年(1368)移建于龙潭门路真西山祠左。
  奶娘 庙祀陈靖姑,共有庙4处,分别在水南师公岭山麓奶娘亭、城内学衕、天后宫右、庙湾。妇女临产在房中设奶娘神位,祈保顺产,三日后灵位撤。解放前夕消失。
  华光天王 庙在乌荫桥,清乾隆间建,至今香火仍盛。
  五显帝 庙在大北门外、渔梁街(已废)、五显岭。
  药王 庙在瑞龙巷,已废。
  此外,城关有社稷坛(明成化十年建,在德星门外西官社)、云雨风雷山川坛(明洪武九年建,在龙潭门外)、邑厉坛(明洪武九年建,在拱北门外),还有明洪武年间建的里社坛和乡厉坛各30所,分布全县四乡。水南庙(在水南,神黄传,神号护国感应王庙,后改护国社)、嘉应庙(在临江,五代建,宋淳熙(1174-1189)中,奏赐嘉应匾额)、三孔庙、玉皇阁(在临江水东,清建)、东岳行宫(在水南,即能仁庵,元末毁,洪武二年重建改此名)、南岳庙(有二:一在石陂街,元建;一在石陂溪头,宋建)、土地祠(在县署仪门外左偏)、火神庙(在县署米仓后)、鹰武殿(有3处:一在水南,一在山下隍山寺,一在永平)、白衣土地祠(原在溪源,后移水南)。
  第二节迷信习俗
  一、岁时迷信习俗
  农历正月初九谓天生日,不晒东西;初十谓地生日,不挖地,不泼脏水,不洗脏物。二月初二土地神生日(城关有土地祠),备三牲酒礼祭土地神。二月廿二~廿五日迎城隍(庙在城关东隅,明洪武元年建),每四年一次,其规模盛大,城关18社扮台座,每社4~8杠,高跷扮“牛头”、“马面”、“无常”等鬼相,集队环游城区街市。四月初八“嫁毛娘”,各户用黄纸写“四月初八毛虫杀”、“毛虫身最毒,不容住我屋”等字,倒贴墙壁。春社与秋社日,各村念保安经。七月十五日超度“孤魂野鬼”。冬至日还“可惜(花子)愿”,有生疮生疖等皮肤病者,做“馒头”(用糯米掺籼米磨浆压干包糖馅),摆几样供品,谓之烧纸还愿,祭毕,果品任小孩抢食。腊月廿三日烧灶神纸,谓“送灶神爷上天奏好事”。这些习俗解放后大部分消失。
  二、供奉社公不论村的住户多少,每村均建有社公庙或设社公殿,除春、秋社日念平安经摆祭品外,凡各
  户宰猪均将猪血纸挂庙(殿)前,猪头、猪尾摆供。城区解放后已废,农村尚在沿袭。
  三、祈神求雨
  遇旱灾,古代县令亲到华藏岩(今盘亭秀里)、百丈龙湫(今百丈电站)等处求雨,群众抬菩萨求雨或到寺庙烧香许愿。民国期间尚盛,解放初期尚有活动。随着科学知识普及,农田水利兴修,这种习俗逐渐消失。
  四、用迷信驱邪治病
  封建时代,人有病以为是“有鬼附身”、“冲撞山神土地”;请巫婆“下阴司”、“观坟”、“看花树”,请师公“驱鬼”(俗称“做阳”)、“跳童”、“招魂”、“喊魂”、“赶伤氓”、“出大替”、“烧路头”等。小孩有病则请道士或师公“缚索子”(称缚五妖)、“喊吓”等求神保佑,吃烟灰、吃符水等。这些陋习,解放后已基本革除,尚有个别巫婆在活动。
  
  五、超度亡灵
  人死了请道士念经,谓之做“功德”,接七(人死后七天一次,共做七次),如果是撞三七(人死后第三个七日遇农历的七日,即初七、十七、廿七日)谓之“鬼魂回屋”,全家人回避。解放后已革除。1980年后,念经仍有沿袭,除纸箔外,还增加纸做冰箱、彩电等焚烧。
  附 谚语 忌讳语
  (一)农事气候谚语
  六种熟唔熟,要看年头三个六(正月初六、十六、二十六宜晴)。
  正(月)栽,二(月)插。
  正月犁(翻土)金,二月犁银,三月犁铁。
  春寒多雨水。
  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一日春雷十日雨。
  二月初二晴一晴,青山树木发两层。
  唔怕天下荒,只怕二月十三“落乌光”(阴雨天)。
  春天没定时,风吹雨就来。
  没到惊蛰先响雷,四十九日天不开。
  春多雪,夏涨洪,120天有回龙水。
  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
  清明要明,谷雨要雨。
  雨打天光头(早晨),一工(天)大日头。
  懵里懵懂,清明下种。
  日头送山,两日一般。
  清明寒十,谷雨寒七,立夏唔寒也要寒一日。
  雷打清明前,高山可耕田;雷打清明后,平地种成豆。
  久晴见雾雨,久雨见雾晴。
  山雾雨,溪雾晴。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
  久晴雀噪雨,久雨雀噪晴。
  天光(早)出红霞,大水推鸭嫲;晚边起红霞,没水烧茶。
  立夏唔下(雨),高田难耙。
  四月初八晴,鱼儿上高坪。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夏至在月头,边吃又边愁;夏至在月中,耽搁粜米翁。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淋淋。
  吃了端午粽,棉袄远远送。
  五月南风涨大水,六月南风断水流。
  六月初一晴,家家搭凉棚。
  六月六,晒得鸡卵熟。
  六月里迷雾,要雨等白露。
  六月唔热,五谷唔结。
  雷打秋,对半收。
  白露没雨,百日没霜;十月没霜,来年没糠。
  白露白茫茫,迟禾出、早禾黄。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云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
  处暑漏(下雨)一漏,种得十工(天)豆。
  蚂蚁牵线,大雨就见;蚂蚁搬家,大水冲沙。
  重阳没雨觑十三,十三没雨一冬干。
  吃了重阳糕,棉袄紧紧包。
  十月初一晴,柴炭谷米平。
  天光(清晨)乌秋秋,日里晒死鳅。
  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东虹日头西虹雨。
  燥冬至,湿年〓(除夕)。
  丰年介(一)斤霜(连下十六天霜)。
  犁田过冬,虫死泥松。
  (二)处世、生活谚语
  赚冬钱不如犁冬田。
  若要稳,挖泥墩。
  种田只要勤,三餐菜饭不求人。
  人不认真地认真,锄头底下出黄金。
  人勤地出宝,人懒地生草。
  不怕天旱地旱,只怕人懒。
  远处一堆金,不如近处一堆土。
  千杉万松,终生不空;千茶万桐,吃着不穷。
  家有千株蜡,子孙不会没了煞。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嬉要嬉好阵,住要住好邻。
  小时会偷针,大时会偷金。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好狗唔挡路,歹狗把大路。
  关门躲债,夹壁送人情。
  冷是风,穷是空。
  雨伞没两斤,带着也放心。
  坛口好封,人口难封。
  贼要贼拿,篾要篾缚。
  好言好语解得金腰带。
  门里有金,门外有秤。
  日图三餐,夜图一宿。
  坐得正,徛得正,唔怕三骹凳。
  扁担没销两头塌。
  越嬉越懒,越吃越喙淡。
  耳不听,心不烦。
  上床夫妻下床客。
  塘里养唔住溪鱼。
  唔割掉软皮疖,捂住要拱脓。
  爱上心头,唔怕三块石头叠灶头。
  一山〓挖唔出一口井。
  一口吞唔下一锅粥。
  有钱难买后悔药。
  跌下井去,下巴钩不住。
  牙齿和舌头合得好,都有相咬日。
  好愁不愁,还怕六月天没日头。
  猫妮打饭甑,帮狗做味道。
  十八廿三,担断扁担。
  田怕秋来旱,人怕老来穷。
  人是马形越做越精灵。
  吃唔穷,着唔穷,没划算介(一)世穷。
  出门觑天色,归门觑面色。
  人怕伤心,树怕剥皮。
  人心难量,坎窟难填。
  赶得早,不如赶得巧。
  后生唔聚钱,到老喊苦怜。
  人情是把锯,拉来又送去。
  公婆(夫妻)相争,不过五更;五更不和,不成公婆。
  馒头再大,也大唔过笼床。
  赌博钱在眼前,汗珠钱万万年。
  (三)歇后语
  床头搭信来——要倒(睡觉)
  过唔了重阳关——夭折
  披丝(蜘蛛丝)也能拌短(跌)倒——无力
  鳌鱼脱了金钩钓——逍遥自在
  嘴巴没个把门的——乱说
  打着灯笼没处找——难得
  姜太公八十遇文王——时来运转
  矮子顶舂臼——吃力不讨好
  踩了西瓜皮——大话(打滑)
  刀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换工搔背脊——互相帮助
  雨过送伞,贼走关门——太迟了
  天光栽树,晚里遮阴——日赚日吃
  观音菩萨,年年十八——没变样
  春牛过后街——赶迟了
  跌倒地也要抓把沙——小沾
  骹板底抹油——溜走
  三嫂没见四嫂面——素不相识
  缚起师公裙,装起师公声——装模作样
  烂吊桶索——扶唔起
  厝瓦背开路——没路走
  孔夫子面前卖字——称什么好汉
  骹踏葱地——聪明起来
  狗头夹篱笆——进退不得
  打掉牙齿夹血吞——忍气吞声
  麻雀子喜抖枫树——逞能
  肚子里唱空城计——饿了
  腹痛怨灶神公——没得怨
  黄柏山炭篓——高帽子
  住在城隍庙隔壁——离阴间不远
  西竺寺的铁佛——搬唔动
  枕着算盘睡觉——斤斤计较
  瘦猪嫲拉硬屎——硬装门面
  乌龟爬壁——硬撑
  溪埠头鱼子过得多六月——见得多
  鸡嫲不孵奈唔住孵——不能强求
  当衙门发假誓——说话唔算数
  牛尾巴遮唔住牛屎窟——自身难顾
  晚里想起千条路,天光爬起仍旧磨豆腐空想
  拉屎也要跟侬隔三丘——绝交
  客来扫地,客去烧茶——虚情假意
  鼻头有勾——碰得到吃
  光许愿,唔烧香——尽是假话
  只要画眉拿得到,唔怕屎窟着风吹——顾前唔顾后
  没米也要做三臼馃——硬拼
  只听响雷唔见落雨——放空炮
  过桥扯板——忘恩负义
  狐狸借鸡——有借无还
  八九不离十——差不多
  向和尚讨头梳——唔觑对象
  酒壶装扁食——肚里有货筛唔出
  癞痢头先断后剃——有言在先
  冬瓜烂囊——里面烂出
  猫拿(捉)死老鼠——无本事
  瞎目鸡子碰着死蝗〓(蚯蚓)——凑巧
  三代乌鸡嫲唔绝种——坏传统
  乌(黑)路走多,总会碰到鬼——做多坏事总要暴露
  犁唔着也耙得着——总有一次
  狐狸也会被鸡喙介喙——难得一次
  空手拍巴掌——一无所有
  疑心生见鬼——乱猜疑
  鞋没紧,袜先紧——无主次
  棉山岭庙里鼓,三天唔打要生醭(发霉)——要经常教训
  蚂蚁爬到磨盘里——条条是路
  刷白烟囱——表里不一
  驮竹竿归城——晓唔得转弯
  三十年〓(除夕)饲猪——太晚
  和尚打架——抓不到辫子
  八字没一撇——差得远
  青皮梨——好觑不好吃
  三斧头劈一个罗汉——粗糙
  三个指头拾田螺——稳拿
  小鬼没见过大馒头——见识小
  (四)忌讳语
  小孩满月忌说“多谢”
  上山干活忌说“吃肉”
  两人相碰忌说“撞头七”
  筑墙忌啼哭
  走路忌说“赶死”
  下河、过渡忌说“撞、碰、翻”字
  小孩长得胖忌说“壮”
  建房忌说“火烧”
  过春节忌说“吃果”忌骂“死”
  春节宰牲畜忌说“杀”字,应说“出头牲、出猪”
  人逝世忌说“死了”,应说“百年”、“去世”、“过身”
  对婴儿夭殇,忌说“死了”,改称“糟了”。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