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互助救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548
颗粒名称: 第六节 互助救济
分类号: K892.1
页数: 1
页码: 1214
摘要: 本篇记述了蒲城县道德风尚、互助救济的情况。
关键词: 蒲城县 道德风尚 互助救济

内容

浦城有乐善好施传统,遇重灾慷慨解囊赈济。据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载,著名的宋代陈子文,岁饥出藏粟,减价济贫,真西山为此作劝粜诗。元代元统二年(1334),渔梁茄罗村蒋桂在渔梁村口设卖米亭,荒年出米平粜,历经屡毁屡修,后废。清咸丰六年(1856),蒋清铨倡捐重建(已废)。明代,苏垚用古方配药施舍;正德三年(1508),徐勉煮粥赈饥。清代,孟明光每年春季粮食贷出,秋冬收回,丰年量息,歉年免收,次年续贷。嘉庆五年(1800),苏州遭水灾,米价涌贵,死者万计,祝光国在苏州为贾时,倡捐设局,施药、施粥、施棺;洪钟对一户准备卖妻还债者免还,并再给他数十金,儿子分居时,将数千张债券付诸一炬。咸丰八年(1858),因战乱,浙东饥民尤甚,周礼门集资买米至桐庐、建德、龙游等地赈济。
  解放后,一方有灾,八方支援,干部带头,及时捐资济物,解决困难,使其很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1988年6月29日,石陂街道失火,72户受灾,仅5天内就收到群众捐赠的人民币21858.5元,甚至远在他乡的乡友也寄赠衣钱。诸如此类,历代相沿不胜详记。
  邻里间遇建房、办喜丧事、重病重灾,一向彼此互助,无偿赠工赠物,济资济物,帮助解决困难。这种风气历代沿袭。解放后,互助之风更为广泛,互助形式更为多样,无偿传授技术、技艺等。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