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岁时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53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岁时习俗
分类号: K892.1
页数: 2
页码: 1202-1203
摘要: 本篇记述了蒲城县习俗、岁时习俗的情况。
关键词: 蒲城县 习俗 岁时习俗

内容

春节 俗称过年。上年腊月作过年准备:二十日开始炒果子,做糕糖,搞清洁卫生,采办年货,蒸年糕,做粳米碱糕。二十八日在厅堂摆供品祭祖(必用公鸡,不能用其他的家禽取代),俗称烧年纸。除夕贴春联,合家聚餐。饭后,长辈给晚辈“压岁钱”;选择良辰放鞭炮关大门俗称“封门”;灶前炉膛用暗火闷块柴,俗称“焐年猪”,意谓“养猪易大”,“烟火不断”;是夜合家欢聚守候新年来临,俗称“守岁”。解放前债主于除夕提着灯笼登门逼债,负债户无力偿还,则逃避躲藏,俗称“做皇帝”。清末民初,县城隍庙演木偶戏供躲债人观看,是谓“皇帝戏”,债主不敢进入逼债。正月初一清晨,选择良辰放鞭炮开大门,祈“进财得福”。早餐吃素,喝木樨茶。这天,男人下厨房做饭,但初一不摸刀。男女老少均换新衣。早饭后,晚辈向长辈拜年,家长进行诸如尊老爱幼、尊师爱生、礼貌待人、忠厚诚实等等的传统家训。初二开始走访亲友,互相拜年,祝贺新春快乐。正月初五或初六日开始至二十日玩龙灯,向邻村贺新年。龙灯进村,由当地人接去串户,凡接到龙灯帖之家或单位要送红包。正月初九,城关居民登仙楼山游览,俗称“登高”。解放后的春节为法定假日,从初一至初三日,放假三天。除夕吃团圆饭,贴有新意的春联,初一上午,当地领导召集干部团拜。春节前后向驻军、住院伤病员慰问,向老红军,离退休干部、职工,军烈属,五保户拜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倡过“革命化”春节,不放假。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晚餐合家盛宴、赏灯。解放前,以社庙为单位组织龙灯、鱼灯、踏地戏、踩高跷、划旱船等形式,沿街游行,沿街搭彩棚,悬挂各色花灯。火炮连天,笙笛悦耳,鼓乐齐鸣,彻夜欢乐,称“闹元宵”。解放后,社庙停止活动,以系统或单位组织龙灯队,扮台座,踩街游行。
  清明节 清明日前做清明馃。清明日前三天至后四天均为清明期,具备三牲酒醴、香烛纸箔,到先茔扫墓祭祖。祭毕,有祭产的宗族,在祠堂合族食“馒余”,俗称吃清明。解放后,祭扫祖墓习俗相沿,形式较简便,并兴起祭扫烈士墓,敬献花圈(篮),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立夏节 立夏日,这天用大米掺糯米磨浆、滤干,搓成桂圆核式,加调料煮食,俗称“立夏丸”。
  乌饭节 四月初八日,俗称“乌饭节”。农家用糯米拌乌沙豆焖饭,名“乌饭”。这天又是牛节,赶早放牧,耕牛休息一天。
  端阳节 俗称“端午节”。包粽子,门口挂菖蒲、艾,洒雄黄酒,大门上用雄黄调水写“王”字,意谓驱邪。给出嫁女送粽子、鸡蛋等。南浦溪下游曾有龙舟竞渡,然不常见。各村均以五月初五过端阳节,唯富岭大路边村过端四(即初四过节)。解放后包粽子,挂菖蒲、艾的习俗相沿。
  乞巧节 七月初七日,小康之家的姑娘于七夕月下,在庭前陈列瓜果酒食,以七枚针穿引
  七条线,称为“乞巧”。此俗民国期间逐渐消失。是日还有洗井习俗,至今沿袭。
  中元节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农家做珍珠馃、油炸麻糍、油炸馃、油炸花等。给出嫁女送节。在堂前摆供品祭祖,焚化纸箔。中元节,俗称鬼节。富裕人家,在此天前后做道场,普渡鬼魂。一般人家,用纸糊成男女模样衣裤,在门口或路口焚化,叫烧“孤衣”,同时陈列素菜和果品作祭礼,祭毕任乞丐和小孩抢食,俗称“抢斋”。抢斋时,小孩头戴莲叶做成的“花子帽”,玩莲叶灯,舞柚子灯,更有青年甩火球,颇为热闹。“文化大革命”后,抢斋之俗消失。
  开路节 八月初一,全村男劳力义务修整乡间道路,由本村中公款备餐,亦有添丁户(即生育、娶亲)出米或钱为开路劳力伙食,俗称吃“添丁饭”,沿袭至今。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亲朋好友互送月饼,夜设家宴,团聚赏月,沿袭至今。
  重阳节 登高,蒸水糕,俗称千层糕、重阳糕,沿袭至今。
  立冬节 立冬日,农家打麻糍、杀鸡进补,俗称补冬。这天耕牛休息,沿袭至今。
  冬至节 俗称冬至大过年,做冬至丸,置荤腥菜肴。亦有到先茔祭祖,首葬那年有去祭祀.每年必须坚持。
  此外,在农历闰月,邀请出嫁女回娘家吃闰月饭,沿袭至今。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