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基督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53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基督教
分类号: B929.2
页数: 3
页码: 1197-1199
摘要: 本篇记述了蒲城县基督教的情况。
关键词: 蒲城县 基督教

内容

第一节 天主教
  天主教传入浦城,不迟于清雍正七年(1729)。据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载,正音书院于雍正七年知县张秉纶奉文就天主堂改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崇安主教派人来浦分设天主堂,初在小衕租民屋为礼拜堂,旋购会馆前民屋改建教堂。入教者多为游民,恃教会势力,包揽词讼,每有堂讯.天主教徒手持教会牌,直入法堂,竟将当事人公然带出。清光绪二十九年前后,有做棺木的马叮当在东乡买一片杉树林,砍伐后,挖掘树根,毁及坟墓。墓主到县衙控告马叮,知县马立礼初次传讯时认定马叮捣毁坟墓违法犯罪,应予严办。马叮不胜惊惶,即投入天主教为教徒。至二次传讯时,马叮当与2个天主教徒一起到法堂,竟不下跪,自称天主教徒,问答不及三五句,马叮与旁立的教徒2人就大声说道:“我们天主教人,不受尔讯问。”就此扬长而去。知县马立礼目瞪口呆,无可奈何退堂。光绪三十二年春,署县事裴汝钦,裁以约章,严加约束,凡持教为护符的滋事者,严惩不贷。数月后,教民不敢滋事。至民国6年(1917)前后,入教者甚少,主教因议裁撤,会馆前的教堂转卖。
  民国27年,建瓯教区派美籍谷神父,随带方儒仰、李仰生(江西人)来浦城传教,与原天主教徒取得联系,教堂设师姑衕(今仙楼南路)。不久,到东郊李柘村发展一批教徒,并买一片山为教堂墓地。民国28年,谷神父与方儒仰离浦,留李仰生主持教会工作。同年9月,建瓯教区增派孟、魏两个美籍神父来浦,将教堂迁仙楼下汪宅,进行经常性的聚会活动,参加者有30余人。民国31年,日机轰炸浦城,教堂的重要物件运至建阳,教会即停止活动。民国37年1月,建瓯教区派方儒仰和美籍施神父再度来浦传教。是年,购买后坊基地建天主教堂。1949年,美籍神父回建瓯,教堂由教徒管理。1953年9月,教堂改作他用,天主教即停止活动。据1980年调查,尚有教徒3人,均70岁以上,没有活动能力。
  第二节 基督新教
  一、传播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建宁府支区派魏仰基医生、邱得成传道(均古田人)、史谨成售经员(建安人)到浦城筹设教堂,并派鹿峥嵘、张引导(建安人)为巡视牧师。初租赁前街詹宅作临时布道施医所,附设戒烟所。浦城最早信道受洗的是前街邹荣升。光绪二十九年,魏、史两人回建宁府支区,邱得成到富岭传道,城区租赁房屋退还詹家,布道施医所暂设下莲塘村万某教徒家中。同年夏,建宁府支区派苏感德来浦传道,由教徒奉献经费,次年冬购置后街季宅为教堂,入教者渐多,称为中华圣公会浦城牧区(简称浦城教会)。光绪三十年,福州安立甘差会派英国人莫女教士和安巴乐(英文译名)医生到浦城传道,亦住后街季宅。是年,苏感德到官路下洋村(今东洋村)设布道所。光绪三十三年,英国人莫女教士被调回,福州安立甘差会继派英人洪、何(英文译姓)来浦,请邑人教习方言,到民家演讲,劝人入教,并购置后坊下坑沿基地,先后兴建教会职员住宅、教堂和校舍,后街季宅专住中国传教士和主日下午作礼拜堂,称自养所。清宣统二年(1910),富岭教堂派员在山路下莲塘垄设祈祷所。民国5年(1916),在临江设布道所。民国6年,在后坊开办陶英女子小学,由英人何女士任校长,学生达百余人。民国7~19年富岭办教会小学。民国9年,在后街季宅建校舍1座。民国11年,开办培智小学。民国12~13年在西乡冠山下设布道所。民国14年,城关开办汉英中学。民国15年,在旧馆设教堂。是年,在西乡街办教会小学。
  
  民国18年,卢(兴邦)刘(和鼎)战争爆发,驻浦的外国教会职员惧怕战祸,避居福州。民国24年8月和民国30年12月,英国人威慈恩、张宠恩(英文译名)相继来浦传道。民国33年9月8日两人告老回国,将后坊教会房地产移交给浦城牧区管业,浦城的中国传教士从此由后街自养所移到后坊教堂。民国35年共有教徒199人。教会经济来源半由英国差会拨款,半由本地自筹。1949年5月,全县有基督教徒251人,其中城区159人、富岭35人、西乡33人、旧馆24人。
  1951年3月,基督教徒到县人民政府登记,割断与帝国主义的关系,不接受英国差会拨款,建立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教会,并成立“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1953年派富岭住堂职员1人到金陵神学院学习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会停止活动,教堂被改作他用。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落实,1983年11月,成立县基督教协会筹备小组。1984年6月22~23日,召开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代表会,产生教会机构,恢复教会正常活动。是年11月,中共建阳地委批准浦城城关教堂为开放教堂。1985年7月,中共浦城县委批准仙南村和富岭村各设1个教堂为基督教活动点。1985年,选1名青年教徒到福州神学院学习2年,毕业后到县教堂任职。1985年9月22日,城关新建的基督教堂落成,省“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郑玉桂牧师、省教堂座堂牧师黄钟藩参加落成典礼;黄钟藩并在教堂作讲道2场。1988年,全县有牧师1人、传道2人、教徒387人,其中
  城关254人、仙阳100人、富岭33人。
  二、教堂 布道所
  富岭教堂 清光绪二十九年,邱得成到富岭传道,村民拒绝出租房屋作教堂,只好暂设临时布道所于大路边村。光绪三十一年,在富岭街租赁民房为教堂,后因教会职员与房东发生纠纷,租房退还,另典梅宅为教堂。民国30年,梅宅将房赎回,另租用民房为教堂。1953年,住堂职员赴金陵神学院学习,教会活动移至黄某教徒家中举行。“文化大革命”期间,教会停止活动。1984年,经中共浦城县委批准借民房为基督教活动点。
  城关布道所、自养所 清光绪三十年,中华圣公会浦城牧区购置季宅为布道所,占地面积3.58亩。是年,福州安立甘差会英人莫教士(女)来浦亦居此处。光绪三十三年,英人传教士在后坊买基地先后建成宿舍和教堂,后街季宅改为中国传教士住宅作礼拜堂,称自养所。民国31年,日机轰炸浦城,布道所被炸,自养所房屋2间亦毁。1950年,为公安分局住地。
  官路布道所 清光绪三十年初,设在下洋村(今官路东洋村),历时2年无人入教,遂移大溪排村,入教者亦鲜。民国4年,再移官路,教徒亦少,且不常参加活动,于民国19年活动停止,布道所停办。
  后坊基督教堂 清光绪三十三年,英人洪、何2位女教士用捐俸经费购买基地,建职员住宅、教堂和校舍。数年后,洪、何到江西牯岭避暑,何逝世于途中。民国19年,教会为纪念去世的何女士,在此建礼堂和钟楼各1座。至此共有房屋7座,占地面积达11.54亩。民国33年,英国教士告老回国,将后坊教堂全部房屋移交中华圣公会浦城牧区管业,浦城的中国传教士从后街自养所搬到后坊教堂。1972年,改建浦城县第二中学。
  山路下布道所 清宣统二年,在山路下莲塘垄村教徒蔡某家中作祈祷所。民国2年,租山路阮姓仓廊为布道所。民国7年,典1座房屋作教堂。民国21年,邻居失火,教堂被焚,布道所停办,教徒即到富岭教堂作礼拜。
  临江布道所 民国5年设,历3年无人入教而停办。
  西乡教堂 民国12~13年间,神职人员到西乡传道,因西乡街无适宜房屋,改在冠山下典民房1座作布道所。民国18年,因教会职员与该村村民发生纠纷,将冠山下房屋退还,另由教徒捐资,在西乡街尾购房屋1座。次年,移西乡街设教堂。“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会停止活动,教堂停办。
  旧馆教堂 民国15年,始设教堂。民国17年,教堂被烧毁。民国28年,重设教堂。后因传道调走,1953年起停止活动,教堂停办。
  仙阳教堂 解放后,在仙阳、早田、太平、管九、忠信、金樟、排栅、外洋等村,有些惠安和古田来落户的农民是基督教教徒,常聚集管九1位教徒家中做礼拜。1984年,中共浦城县委批准仙阳设教堂,为基督教活动点。1985年10月,在仙南村购得1座仓库为教堂。同年12月,正式开堂使用。
  浦城县基督教堂 在南浦镇文化弄16号。建于1985年9月,建筑面积691.33平方米,为开放教堂。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