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主要寺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53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主要寺庵
分类号: B929.2
页数: 2
页码: 1196-1197
摘要: 本篇记述了蒲城县佛教、主要寺庵的情况。
关键词: 蒲城县 佛教 主要寺庵

内容

天心胜果禅寺 在城关东隅龙头山下,清乾隆七年(1742)合天心、胜果二寺而成。胜果寺原为东越王馀善行宫故址,南朝梁时改建为崇云寺,隋废。唐乾元(758~760)年间,处州刺史刘守谦定居浦城,倡捐重建,以纪元年号改名乾元寺。元和(806~820)中,唐宪宗敕置戒坛,改名胜果寺,福州支提山蔡、柳二禅师受戒于此,元朝又废。明洪武五年(1372)重建,永乐、宣德、嘉靖间增修,后圮。万历间重建,天启间重修,清康熙十二年(1673)增修。天心寺原在城关北隅皇华山麓,宋开宝八年(975)建。明嘉靖元年(1522),移置县城东隅胜果寺右侧,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移回皇华山麓,康熙四十七年又移东隅故处。乾隆七年(1742)与胜果寺合建为天心胜果禅寺,占地面积1989平方米,建筑面积1293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宇部分被占用,1984年收回修缮,新建观音殿、钟鼓楼各1座,宿舍1幢,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修饰一新,为全县佛教活动中心,对外开放寺。
  大寺 又名大云寺,在县北的浮盖山麓,建于武周时期,明嘉靖四十年重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扩大修建。“文化大革命”期间,佛像被毁,寺被占用。1982年后,修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堂等殿宇。1984年起,为对外开放寺。
  西岩寺 原名云岩庵,在县城西的西岩山麓,寺建于明洪武(1368~1398)年间,万历年间重修。民国36年(1947),可观法师到此居留,研究佛学和禅功,香火日益兴盛。1958年,用作炼钢厂。1975年,部分被烧毁。1984年起,为对外开放寺。1985年后,修建大雄宝殿、天王殿,重塑佛像4尊,为县重点寺庵之一。
  禅寂寺 又名轮藏寺,在县南的观前村西。唐至德(756~758)初建,大中十二年(858),唐宣宗赐额“大中禅寂”,遂定名禅寂寺。明正统年间毁于火。天顺七年(1463),重建殿宇及钟鼓二楼,铸有铜钟。寺西有轮藏殿,大殿与轮藏殿之间有一座“继铭书室”,轮藏殿木结构,高3丈,方亭式。殿中建轮藏,高2丈,共4层。其上二层外向均有木刻佛像,计5排,每排5尊,外八面八角有柱团浮雕金龙。顶八向有小亭共16个,亭中均有佛像。藏中空,内八向,每向16层,每层放经书8箱,每箱20卷,共藏1044箱2万余卷。底座为铁圆盘,直径丈许。圆盘中有铁柱。藏体手推可以旋转,藏体外周立4支巨柱,每柱旋一支浮雕金龙,若从空飞下,张牙舞爪。民国期间,大殿被焚,轮藏殿尚存。1956年,徐宗元、黄寿祺两教授来此考察,发现有《大藏经》、《华严经》、《药王经》等残卷。“文化大革命”期间,轮藏被拆除,仅存部分殿宇。1984年起,为佛教活动点。
  妙云庵又名棉山岭庵。明正统(1436~1449)年间建。民国34年,扩建山门、关帝殿、大悲楼,庙宇尚完整。“文化大革命”中,佛像被毁,寺被占用。1982年收回,1984年起为佛教活动点。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