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526
颗粒名称: 卷三十六 宗教
分类号: B929.2
页数: 7
页码: 1194-1200
摘要: 本篇记述了蒲城县宗教的情况。
关键词: 蒲城县 宗教

内容

浦城传播的宗教有道教、佛教、基督教。
  据《寰宇记》载,曾师事商山四皓的华子期,在秦汉间居住境内的株林山。汉代,道人张衡到浦城活动。南朝梁时,佛教在仙楼山麓兴建崇云寺。清朝,雍正前,天主教已传入浦城;光绪二十六年(1900),基督新教势力进入县境。这些宗教在不同时代由于统治阶级的倡导或抑制,时兴时衰。至浦城解放前夕,道教已衰落,佛教基督教徒有280多人仍盛。
  解放后,中共浦城县委和县人民政府贯彻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对宗教界人士实行争取、团结、教育的方针。1951年,正式成立县佛教协会,基督教割断同外国教会的联系,走自主办教会的道路。1957年,在反右派斗争中,宗教人士有2人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中,教堂、寺庵被拆、被占,宗教活动中断。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又得到贯彻执行,中共浦城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加强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健全宗教机构,充实宗教干部,对宗教人士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宗教房地产和山林政策,修复和扩建寺庵9座,重建佛教协会和基督教协会。1984年,确定开放佛教寺庵4座和活动点5处,开放基督堂1座和活动点2处。
  第一章 道教
  第一节 传播
  秦汉间,淮南道人华子期居住在今距城区西南12.5公里的株林山溪畔的小石峰,在此修炼。旧志指此为华子期却笠飞升处,后以小石峰名为子期山,峰下名为子期潭。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载:东汉道人张衡,相传在总章里巴兽潭(今石陂旧馆村东)咒符,用足指画兽形于石上,意欲使害兽潜入潭中,不敢为害。宋熙宁(1068~1077)间,东京李陶真自武夷山一曲止止庵徙居越王山修炼。元祐(1086~1094)中,邑人周霞在仙阳油果山炼丹。南宋道人,史称紫清先生、全真道宗的葛长庚,往来武夷九曲间,在浦城越王山建开山道场。咸淳九年(1273),以谣传“九天玄女曾在县城区东隅肇迹”,在此处建天庆观,观所在街道称为崇道街(后改称道观街)。宋代还在城区前街尾(今下横弄)建镇安道院。明末道人张泽元、杜足元到越王山炼丹。清顺治
  间道人柳霖到越王山修炼,建楼供奉诸仙,越王山故亦称仙楼山。同治九年(1870),在临江水东街建玉皇阁。至清末,全县共有观、院、宫、殿14座。
  民国期间,道教逐渐衰弱而消失,观、院、宫、殿先后改作他用。
  第二节 活动地点
  道教在浦城活动的主要地点和场所有仙楼山、金斗山、油果山、元妙观等。
  仙楼山 又名粤山、越王山,在县城东隅,宋熙宁间,道人李陶真到此修炼,见此山碧水环绕,宛如天竺,遂结庐山麓,庐名称为小天竺,后人在此建楼,称迎仙楼。南宋,道人葛长庚在此建开山道场。明末,道人张泽元、杜足元到此炼丹,在山麓凿有炼丹井(今存)。清顺治间,道人柳霖到此传道,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建三清殿,康熙三十八年建玉皇阁、三元宫,康熙五十四年建楼以供奉五祖,建铁笛亭供奉李陶真。邑人于雍正间(1723~1735)建三星殿,乾隆十九年(1754),以仙人好楼,增建达天楼(今园林管理处使用)奉诸仙,其余殿、宫改奉文昌帝君,新建共极台、卓观亭、唤鹤亭、月华亭及道人住宅,建筑规模宏大,统称越山道院。乾隆二十八年,越山道院划一半改建南浦书院。
  金斗山 又名小武当山,在县南20公里、观前村对岸。山腰有金斗庵,又名金斗观,供奉元帝,闽海使者张濬书其额。庵已圮。
  油果山 又名荣华山,县北15公里。宋邑人周霞在山麓结庐修炼20年。宋嘉定五年(1212),邑人为纪念周霞在此建神景观(又称冲应真人祠),真德秀请楼钥为其祠写记。旁建神景寺(今名仙游寺)。炼丹炉、祠已圮,址存。
  元妙观 在城区东隅(今东风弄)。宋咸淳间,建天庆观。元至元二十年(1283),毁于火;元贞元年(1295)重建,改名元妙观;至正三年(1343),增建紫微阁,邑人徐碧潭等4人捐资铸玄帝铜像。清代观毁于火,铜像移越山道院。
  第二章 佛教
  第一节 传播
  南朝时,浦城就有佛教活动。南朝梁(502~557),在城区东隅东越王馀善行宫遗址建崇云寺(后改称胜果寺)。隋朝(581~618),在县北的泉山建大福罗寺(后改名覆蠡寺)。唐嗣圣元年(684)在人和里建善化寺。武周(684~705)时期,诏命各地建大云寺,在县北浮盖山麓建大云寺。永昌元年(689),在上原里建龙堂寺。天宝七年(748),在西阳寺建关帝殿。天宝十二年,在城区大市街建永安寺。至德(756~758)初,何、邓、萧3禅师从信州(今江西上饶)到观前村西山谷中先后建后庵和前院,至大中十二年(858)七月,唐宣宗敕额“大中禅寂”,遂定名为禅寂寺。乾元(758~760)间,在城区东隅建罗汉寺。贞元(785~805)间,哀公禅师到铜钵山东坑村(1957年划崇安县属),建铜钵山庵。贞元二十年(804),日本真言宗开山祖空海法师到长安求法,从福
  建霞浦赤岸登陆,途经浦城时,到浦城寺庙参拜。会昌(841~846)中,萧、袁2禅师到石陂大同山修行,建大同寺。唐朝,还在城西工部山建鹡鸰庵,在曹村建云峰寺,渔梁山下建溪峰寺(龙纪元年(889),唐昭宗赐名万叶寺)。此外,还有潘禅师到吴山结庐,进行佛事活动。唐代,全县共有寺庵14座。
  据《五灯会元》记载,五代时,得法于雪峰寺的梦笔和尚,到梦笔山阐扬宗风,建等觉寺。至宋代,全县寺庵84座。元朝增建47座,共达到131座。明崇祯十七年(1644),有兵部武选司主事汪沐日(字扶光,安徽歙县人)遁迹吴山,削发为僧,法名宏济,字益然,主吴山庵达35年之久,后栖身安徽黄山。明代,全县寺庵共有378座。清道光(1821~1850年)初,进士、江西临川人、曾任过知府的锦波(法名)到西阳寺出家。道光六年,与建宁太守嘉应溪结青松社,在西阳寺扩充“四大堂口”(即:斋堂、经堂、禅堂、无上堂)。旋有钦差相国祁隽藻过此,改“西”为“夕”,亲题悬额“夕阳寺”,并回京上奏道光皇帝,降旨夕阳寺建十方祝圣道场,并赐“万善戒坛”匾额,夕阳寺从此成为闽北一大古刹丛林。道光十年起,每隔3~5年,开一次“戒堂”,来此受戒的有浙江金华、江西上饶及建阳、建瓯、崇安、松溪、政和、邵武、光泽等寺庙僧众,每次300~400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统计,全县有寺庵393座。
  民国22年(1933),北京大学肄业的空山(法名)到夕阳寺出家,著有《佛教唯识论》。民国36年3月,空山和尚代表浦城佛教界,到杭州邀请海潮佛学研究所主讲可观法师(山东荷泽人)来浦城,9月19日,可观法师在等觉寺开坛宣讲《大乘妙法莲华经》、《大乘唯识论》,历时14天,听课的僧众、信徒及各界人士达数百人。后又被西乡龟山寺邀请讲《心经》。自此,佛教活动在浦城盛极一时,夕阳寺办起佛学研究班,妙云庵、吉祥寺、天心胜果禅寺办起念佛堂。后因夕阳寺内某僧与空山有隙,将空山打死,夕阳寺佛学研究班随之停办,其他寺庙也受震动,妙云庵念佛堂的僧众四散。可观便与随来的徒弟近初、守初居留西岩寺研究佛学及禅功,西岩寺从此声名远扬,建瓯、崇安、松溪、政和及浙江的龙泉、庆元等地佛教信徒相继到西岩寺参加佛事活动(1951年可观法师在西岩寺圆寂)。
  清代及民国期间,浦城及邻县佛教信徒,每年以农历八月初七至十三日为香期、十二日为正香会,到浦城城关及其附近的天心胜果禅寺、西竺寺(原址今建县委党校)、龙潭寺(城东陂头,已圮)、回龙寺(原址今建水南中学)、凤栖寺(在水南,已圮)、等觉寺(在梦笔山,已圮)、白云寺(在水南元射,已圮)、华丰寺(原址今建气象站)等八寺烧香,称烧“八寺香”(与方言“八字”谐音),并邀请亲友到寺进行所谓“结缘”。烧24年谓之烧全堂,烧12年谓之烧半堂,每年均要赴八寺烧香;烧客香则在八寺烧香1~2年,余皆在等觉寺烧香。解放前夕,这些寺庙被国民党军伤兵所占用,八寺香的香期也随之消失。妇女在每年二、六、九月的十九日,观音佛期,烧香甚多。民国期间,寺庵沿袭清代,部分寺宇为区乡学校所使用。至解放前夕,全县有僧59人、尼51人、居士7人。
  1949年后,部分僧尼还俗,空下寺庵先后被改作他用。1963年调查,全县有寺庵28所,僧38人、尼41人。“文化大革命”中寺庵受冲击,佛像被捣毁,庙宇被占用,佛教活动中断。1979年,恢复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198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占用的寺庵和财产归还,2个被错划为右派的宗教人士摘了帽子。1982年,中共浦城县委拟定天心胜果禅寺(城区)、西岩寺(莲塘乡西岩村)、西山寺(仙阳镇渔梁村)、古佛寺(管厝乡里窑村)、吉祥寺(九牧乡五显岭)、大云寺(浮盖山)、妙云寺(莲塘乡棉山岭)、新庵(莲塘乡西岩村)等为佛教活动点。1984年11月,经
  中共建阳地委批准,天心胜果禅寺、吉祥寺、西岩寺、大云寺等为开放寺。1985年7月,中共浦城县委批准妙云寺、西山寺、古佛寺、禅寂寺、新庵寺等为活动点。1984年和1988年,浦城有3个青年到莆田广化寺佛学班求学,毕业后留广化寺2人,回浦城1人。
  1984年,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空海入唐求法足迹参拜团一行8人,沿唐贞元二十年空海赴长安的路线,3月5日途经浦城,到天心胜果禅寺参拜、访问,历时1天,团长静慈圆为该寺书写“禅默为心”条幅留念。1986年3月27日,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空海旅游参观团一行25人,由静慈圆团长率领,再次参观天心胜果禅寺,历时3天,参观团全体成员与县佛教协会会长僧守初在大雄宝殿做一堂功课。同年7月30日,空海旅游参观团一行29人,由静慈圆团长率领,再次访问浦城,并到天心胜果禅寺参拜。
  1987~1988年,先后有僧6人、尼11人分别到闽侯雪峰寺和福州崇福寺、涌泉寺受戒。至1988年,全县有开放寺4座、活动点5处,有僧16人、尼23人、优婆塞9人、优婆夷23人。
  第二节 主要寺庵
  天心胜果禅寺 在城关东隅龙头山下,清乾隆七年(1742)合天心、胜果二寺而成。胜果寺原为东越王馀善行宫故址,南朝梁时改建为崇云寺,隋废。唐乾元(758~760)年间,处州刺史刘守谦定居浦城,倡捐重建,以纪元年号改名乾元寺。元和(806~820)中,唐宪宗敕置戒坛,改名胜果寺,福州支提山蔡、柳二禅师受戒于此,元朝又废。明洪武五年(1372)重建,永乐、宣德、嘉靖间增修,后圮。万历间重建,天启间重修,清康熙十二年(1673)增修。天心寺原在城关北隅皇华山麓,宋开宝八年(975)建。明嘉靖元年(1522),移置县城东隅胜果寺右侧,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移回皇华山麓,康熙四十七年又移东隅故处。乾隆七年(1742)与胜果寺合建为天心胜果禅寺,占地面积1989平方米,建筑面积1293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宇部分被占用,1984年收回修缮,新建观音殿、钟鼓楼各1座,宿舍1幢,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修饰一新,为全县佛教活动中心,对外开放寺。
  大寺 又名大云寺,在县北的浮盖山麓,建于武周时期,明嘉靖四十年重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扩大修建。“文化大革命”期间,佛像被毁,寺被占用。1982年后,修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堂等殿宇。1984年起,为对外开放寺。
  西岩寺 原名云岩庵,在县城西的西岩山麓,寺建于明洪武(1368~1398)年间,万历年间重修。民国36年(1947),可观法师到此居留,研究佛学和禅功,香火日益兴盛。1958年,用作炼钢厂。1975年,部分被烧毁。1984年起,为对外开放寺。1985年后,修建大雄宝殿、天王殿,重塑佛像4尊,为县重点寺庵之一。
  禅寂寺 又名轮藏寺,在县南的观前村西。唐至德(756~758)初建,大中十二年(858),唐宣宗赐额“大中禅寂”,遂定名禅寂寺。明正统年间毁于火。天顺七年(1463),重建殿宇及钟鼓二楼,铸有铜钟。寺西有轮藏殿,大殿与轮藏殿之间有一座“继铭书室”,轮藏殿木结构,高3丈,方亭式。殿中建轮藏,高2丈,共4层。其上二层外向均有木刻佛像,计5排,每排5尊,外八面八角有柱团浮雕金龙。顶八向有小亭共16个,亭中均有佛像。藏中空,内八向,每向16层,每层放经书8箱,每箱20卷,共藏1044箱2万余卷。底座为铁圆盘,直径丈许。圆盘中有铁柱。藏体手推可以旋转,藏体外周立4支巨柱,每柱旋一支浮雕金龙,若从空飞下,张牙舞爪。民国
  期间,大殿被焚,轮藏殿尚存。1956年,徐宗元、黄寿祺两教授来此考察,发现有《大藏经》、《华严经》、《药王经》等残卷。“文化大革命”期间,轮藏被拆除,仅存部分殿宇。1984年起,为佛教活动点。
  妙云庵又名棉山岭庵。明正统(1436~1449)年间建。民国34年,扩建山门、关帝殿、大悲楼,庙宇尚完整。“文化大革命”中,佛像被毁,寺被占用。1982年收回,1984年起为佛教活动点。
  第三章 基督教
  第一节 天主教
  天主教传入浦城,不迟于清雍正七年(1729)。据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载,正音书院于雍正七年知县张秉纶奉文就天主堂改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崇安主教派人来浦分设天主堂,初在小衕租民屋为礼拜堂,旋购会馆前民屋改建教堂。入教者多为游民,恃教会势力,包揽词讼,每有堂讯.天主教徒手持教会牌,直入法堂,竟将当事人公然带出。清光绪二十九年前后,有做棺木的马叮当在东乡买一片杉树林,砍伐后,挖掘树根,毁及坟墓。墓主到县衙控告马叮,知县马立礼初次传讯时认定马叮捣毁坟墓违法犯罪,应予严办。马叮不胜惊惶,即投入天主教为教徒。至二次传讯时,马叮当与2个天主教徒一起到法堂,竟不下跪,自称天主教徒,问答不及三五句,马叮与旁立的教徒2人就大声说道:“我们天主教人,不受尔讯问。”就此扬长而去。知县马立礼目瞪口呆,无可奈何退堂。光绪三十二年春,署县事裴汝钦,裁以约章,严加约束,凡持教为护符的滋事者,严惩不贷。数月后,教民不敢滋事。至民国6年(1917)前后,入教者甚少,主教因议裁撤,会馆前的教堂转卖。
  民国27年,建瓯教区派美籍谷神父,随带方儒仰、李仰生(江西人)来浦城传教,与原天主教徒取得联系,教堂设师姑衕(今仙楼南路)。不久,到东郊李柘村发展一批教徒,并买一片山为教堂墓地。民国28年,谷神父与方儒仰离浦,留李仰生主持教会工作。同年9月,建瓯教区增派孟、魏两个美籍神父来浦,将教堂迁仙楼下汪宅,进行经常性的聚会活动,参加者有30余人。民国31年,日机轰炸浦城,教堂的重要物件运至建阳,教会即停止活动。民国37年1月,建瓯教区派方儒仰和美籍施神父再度来浦传教。是年,购买后坊基地建天主教堂。1949年,美籍神父回建瓯,教堂由教徒管理。1953年9月,教堂改作他用,天主教即停止活动。据1980年调查,尚有教徒3人,均70岁以上,没有活动能力。
  第二节 基督新教
  一、传播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建宁府支区派魏仰基医生、邱得成传道(均古田人)、史谨成售经员(建安人)到浦城筹设教堂,并派鹿峥嵘、张引导(建安人)为巡视牧师。初租赁前街詹宅作临时布道施医所,附设戒烟所。浦城最早信道受洗的是前街邹荣升。光绪二十九年,魏、史两人回建宁府支区,邱得成到富岭传道,城区租赁房屋退还詹家,布道施医所暂设下莲塘村万某教徒家中。同年夏,建宁府支区派苏感德来浦传道,由教徒奉献经费,次年冬购置后街季宅为教堂,入教者渐多,称为中华圣公会浦城牧区(简称浦城教会)。光绪三十年,福州安立甘差会派英国人莫女教士和安巴乐(英文译名)医生到浦城传道,亦住后街季宅。是年,苏感德到官路下洋村(今东洋村)设布道所。光绪三十三年,英国人莫女教士被调回,福州安立甘差会继派英人洪、何(英文译姓)来浦,请邑人教习方言,到民家演讲,劝人入教,并购置后坊下坑沿基地,先后兴建教会职员住宅、教堂和校舍,后街季宅专住中国传教士和主日下午作礼拜堂,称自养所。清宣统二年(1910),富岭教堂派员在山路下莲塘垄设祈祷所。民国5年(1916),在临江设布道所。民国6年,在后坊开办陶英女子小学,由英人何女士任校长,学生达百余人。民国7~19年富岭办教会小学。民国9年,在后街季宅建校舍1座。民国11年,开办培智小学。民国12~13年在西乡冠山下设布道所。民国14年,城关开办汉英中学。民国15年,在旧馆设教堂。是年,在西乡街办教会小学。
  
  民国18年,卢(兴邦)刘(和鼎)战争爆发,驻浦的外国教会职员惧怕战祸,避居福州。民国24年8月和民国30年12月,英国人威慈恩、张宠恩(英文译名)相继来浦传道。民国33年9月8日两人告老回国,将后坊教会房地产移交给浦城牧区管业,浦城的中国传教士从此由后街自养所移到后坊教堂。民国35年共有教徒199人。教会经济来源半由英国差会拨款,半由本地自筹。1949年5月,全县有基督教徒251人,其中城区159人、富岭35人、西乡33人、旧馆24人。
  1951年3月,基督教徒到县人民政府登记,割断与帝国主义的关系,不接受英国差会拨款,建立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教会,并成立“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1953年派富岭住堂职员1人到金陵神学院学习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会停止活动,教堂被改作他用。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落实,1983年11月,成立县基督教协会筹备小组。1984年6月22~23日,召开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代表会,产生教会机构,恢复教会正常活动。是年11月,中共建阳地委批准浦城城关教堂为开放教堂。1985年7月,中共浦城县委批准仙南村和富岭村各设1个教堂为基督教活动点。1985年,选1名青年教徒到福州神学院学习2年,毕业后到县教堂任职。1985年9月22日,城关新建的基督教堂落成,省“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郑玉桂牧师、省教堂座堂牧师黄钟藩参加落成典礼;黄钟藩并在教堂作讲道2场。1988年,全县有牧师1人、传道2人、教徒387人,其中
  城关254人、仙阳100人、富岭33人。
  二、教堂 布道所
  富岭教堂 清光绪二十九年,邱得成到富岭传道,村民拒绝出租房屋作教堂,只好暂设临时布道所于大路边村。光绪三十一年,在富岭街租赁民房为教堂,后因教会职员与房东发生纠纷,租房退还,另典梅宅为教堂。民国30年,梅宅将房赎回,另租用民房为教堂。1953年,住堂职员赴金陵神学院学习,教会活动移至黄某教徒家中举行。“文化大革命”期间,教会停止活动。1984年,经中共浦城县委批准借民房为基督教活动点。
  城关布道所、自养所 清光绪三十年,中华圣公会浦城牧区购置季宅为布道所,占地面积3.58亩。是年,福州安立甘差会英人莫教士(女)来浦亦居此处。光绪三十三年,英人传教士在后坊买基地先后建成宿舍和教堂,后街季宅改为中国传教士住宅作礼拜堂,称自养所。民国31年,日机轰炸浦城,布道所被炸,自养所房屋2间亦毁。1950年,为公安分局住地。
  官路布道所 清光绪三十年初,设在下洋村(今官路东洋村),历时2年无人入教,遂移大溪排村,入教者亦鲜。民国4年,再移官路,教徒亦少,且不常参加活动,于民国19年活动停止,布道所停办。
  后坊基督教堂 清光绪三十三年,英人洪、何2位女教士用捐俸经费购买基地,建职员住宅、教堂和校舍。数年后,洪、何到江西牯岭避暑,何逝世于途中。民国19年,教会为纪念去世的何女士,在此建礼堂和钟楼各1座。至此共有房屋7座,占地面积达11.54亩。民国33年,英国教士告老回国,将后坊教堂全部房屋移交中华圣公会浦城牧区管业,浦城的中国传教士从后街自养所搬到后坊教堂。1972年,改建浦城县第二中学。
  山路下布道所 清宣统二年,在山路下莲塘垄村教徒蔡某家中作祈祷所。民国2年,租山路阮姓仓廊为布道所。民国7年,典1座房屋作教堂。民国21年,邻居失火,教堂被焚,布道所停办,教徒即到富岭教堂作礼拜。
  临江布道所 民国5年设,历3年无人入教而停办。
  西乡教堂 民国12~13年间,神职人员到西乡传道,因西乡街无适宜房屋,改在冠山下典民房1座作布道所。民国18年,因教会职员与该村村民发生纠纷,将冠山下房屋退还,另由教徒捐资,在西乡街尾购房屋1座。次年,移西乡街设教堂。“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会停止活动,教堂停办。
  旧馆教堂 民国15年,始设教堂。民国17年,教堂被烧毁。民国28年,重设教堂。后因传道调走,1953年起停止活动,教堂停办。
  仙阳教堂 解放后,在仙阳、早田、太平、管九、忠信、金樟、排栅、外洋等村,有些惠安和古田来落户的农民是基督教教徒,常聚集管九1位教徒家中做礼拜。1984年,中共浦城县委批准仙阳设教堂,为基督教活动点。1985年10月,在仙南村购得1座仓库为教堂。同年12月,正式开堂使用。
  浦城县基督教堂 在南浦镇文化弄16号。建于1985年9月,建筑面积691.33平方米,为开放教堂。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