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散文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50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散文选
分类号: I262
页数: 30
页码: 1139-1168
摘要: 本章记述了浦城县的散文选,古代散文选、包括奏疏 书启、序文、记等。
关键词: 浦城县 散文选 古代

内容

第一节 古代散文选
  一、奏疏 书启
  举何去非换文资状 宋·苏轼
  元祐四年正月口日,翰林学士、朝奉郎、知制诰,兼侍读苏轼状奏右臣:伏见左侍禁何去非,本以进士六举到省。元丰五年,以特奏名就御庭唱名,先帝见其所对策词理优赡,长于论兵,因问去非愿与不愿武臣官。去非不敢违圣意,遂除右班殿直武学教授。后迁博士,今已八年。尝见其所著述,材力有余,识度高远,其论历代所以废兴、成败,皆出人意表,有补于世。去非虽喜论兵,然本儒者,不乐为武吏。又其他文章,无施不宜,欲望圣慈特与换一文资,仍令充太学博士,以率励学者,稍振文律,庶几近古。若后不如所举,臣等甘伏朝典,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进何去非备论状 宋·苏轼
  元祐五年十月十八日,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知杭州苏轼状奏右臣:自揣虚薄,叨尘侍从,常求胜已,以为报国。恭维先皇帝道配周孔,言臣典谟,云汉之章,藻饰万物。而臣子莫副其意,盖尝当食不御,有才难之叹。伏见承奉郎、徐州州学教授何去非,文章议论,实有过人,笔势雄健,得秦汉间风力。元丰五年,以累举免解,答策廷中,极论用兵利害。先帝览而异之,特授右班殿直,使教授武学。不久遂为博士。臣窃揆圣意,必将长育成就,以待其用,岂特以一博士期去非而已哉!而去非立志强毅,不苟合于当时,公卿故莫为一言推毂成就之者。臣任翰林学士日,尝具以此奏闻,乞换文资,置之太学。虽蒙恩换承奉郎,而今者乃出为徐州教授。比于博士,乃似左迁。非独臣人微言轻,不足取信,亦恐朝廷不见其文章议论,无以较量其人。谨缮写去非所著《备论》二十八篇附递进上,乞降付三省执政考览。于臣言不谬,乞除一馆职。非独以收罗逸才,风晓士类,亦以彰先帝知人之明。一经品题,决无虚士,书之史册,足为光华。若不如所举,臣甘伏朝典。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被黜为吴兴令辞笺诣建平王 南朝宋·江淹
  淹本迁徙之徒,非有儒墨之能。亦以转命沟间,待殡岩下。误得步修幌,循高轩,伏层槛,坐曲池。承翠河之润,降璇日之光。载笔奉后,盛饰立朝。于山东百姓,亦已殊甚。虽蓐蝼蚁,拭黄尘,不足以塞惠。而小人狼狈,为鬼为蜮。山渊所容,衣剑不贷。黥赭幽圉,皆非报责。仰遭大道之行,草木勿践。辍镬敛火,吹魂拾骨。濯以河汉之流,曝以秋阳之景。丛然黔首,岂不戴天?窃思伏皂九载,齿录八年,以春以秋,且思且顾,竟不能抑黑质,扬赤文,抽精胆,报慈光。而自为臃肿之异木,卒成踊跃之妖金。所谓孽由己作,匪降自天。犹沐造化余灵,宥以遐邑。方蒙被霜露,裹粮洲岛。凿山楹为室,永与鼋鼍为群。犹蹶者不忘起,盲者不忘视。况罪溢朔方,尚驻一等之刑;咎过朱崖,犹缓再重之施。金石无知,何以识答?昔河济荆吴,必获陪从;京辅关毂,长奉帷席。德音在耳,话言如昨。淹乃梁昌,自投东极,晨鸟不飞,迁骨何日?一辞城濠,旦夕就远。白云在天,山川间之。眷然西顾,涕下若屑。
  答詹元善体仁书 宋·朱熹
  雅闻左右才隽行驯,好学不倦。私窃叹慕,以为天之赋予如是,其不苟然矣。独恨未获从容,未知所学者果何学耳!世衰道丧,俗学多岐,天理不明,人心颇僻,未有甚于此时者。熹窃不自知其浅陋,方以其所闻于师友者夙夜勉焉,而志力不强未有攸济,是以乐闻贤者之风,而有望于切磨之助。伏惟益厉初心,求知所至而用力焉,有以慰此怀也。僭易皇恐皇恐。
  承喻请祠之意,深所未晓,然元履已归,不知曾为办此事否?若熹之意,则以为政烦民困,正有官君子尽心竭力之时,若人人内顾其私,各为自逸之计,则分义废矣。至于盗贼公行,善良蒙害,尉捕之职也,何不忍之?有若以为实有可哀矜者,则当明言于上,而求所以震慑之,使不至于为盗。虽以获戾所不辞也,又何避此而求去之亟乎?若夫祠官无事之禄,本非义理所安,前辈盖非辞尊辞富,则莫之肯为。熹之不肖固不足言,然居此官最久,前后三请亦皆有故,非以辞难就逸而为之也。故区区之意,愿左右少俟终更而后求之。未去之前尽心所职,思其职于分义之所当为,而无敢有厌〓之心焉,则庶乎其可以自安矣。慕用之深不觉覙缕,伏维有以亮之。元履一出未能有为,然士大夫始复知天下之有正论廉贪激懦,所助多矣。
  熹官期已及,坐此未敢遽出,然亦不敢有忘当世之意,贤者当有以识此心耳,末由面论,临风耿耿。
  答章季思康书 宋·朱熹
  辱书具悉雅志。大抵圣贤之教,不过博文约礼四字。博文则须多求博取,熟讲而精择之,乃可以浃洽而通贯;约礼则只敬之一字已是多了。日用之间,只以此两端立定程课,不令间断,则久之自有进步处矣。
  二、序文
  《武夷新集》自序 宋·杨亿
  予咸平戊戌岁九月,受诏知括苍郡,逮十有二月戊子朏始达治所。凡再更年,?复朝于京师。未半载,入西台掌诰命,迄景德三祀龙集,丙午仲冬之七日,被召入翰林。会庚戌诏书许百执事以旬休出沐,颇燕居多暇,因取十年来诗笔,条次为二十编目之,曰《武夷新集》。盖山林之士,不忘维桑之情,雕篆之文,窃怀敝帚之爱,命题之意,良在是也。予亦励精为学,抗心希古,期漱先民之芳润,思觌作者之壶奥,而志力浅局,襟灵底滞,大惧夫绝膑于龙文之鼎,伤吻于蚁封之埒。非不勉也,恐致败焉。亦由凫鹤之质自然,胡能损益;姜桂之性素定,岂可变迁?鸿丽之客,当见恕矣。辄将假词大手,序以冠篇。又虑其相先与进,掩瑕溢美,刻画无盐,祗足益其陋;穿凿混沌,弥以丧其真。故不避乎厚颜,聊援笔以自述云耳。
  《西昆酬唱集》自序 宋·杨亿
  余景德中,忝佐修书之任,得接群公之游,时今紫微钱君希圣、秘阁刘君子仪并负懿文,尤精雅道,雕章丽句,脍炙人口。予得以游其墙籓而咨其模楷。二君成人之美,不我遐弃,博约诱掖,置之同声。固以历览道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发于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而予以固陋之姿,参酬继之末,入兰游雾,虽获益以居多,观海学山,欲知量而中止。既恨其不至,又犯乎不韪。虽荣于托骥,亦愧乎续貂,间然于兹,颜厚而已。凡五七言律诗二百五十章,属而和者计十有五人。取玉山策府之名,命之曰《西昆酬唱集》云。
  《大学衍义》自序 宋·真德秀
  臣始读大学之书,见其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至于治国平天下,其本末有序,其先后有伦,盖尝抚卷三叹曰:为人君者,不可以不知《大学》;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大学》。为人君而不知《大学》,无以清出治之源;为人臣而不知《大学》,无以尽正君之法。既又考观在昔帝王之治,未有不本之身而达之天下者。然后知此书所陈,实百圣传心之要典,而非孔氏之私言也。三代而下,此学失传,其书虽存,概以传记目之而已。求治者既莫之或考,言治者亦不以望其君,独唐韩愈、李翱尝举其说,见于《原道》、《复性》之篇,而立朝论汉,曹弗之及。盖自秦汉以后尊信此书者,惟愈及翱,而亦未知其为圣学之渊源,治道之根柢也,况其他乎?臣尝妄谓:《大学》一书,君天下者之律令格例也,本之则必治,违之则外乱。近世大儒朱熹,尝为《章句》、《或问》,以析其义。宁皇之初,入侍经帷,又尝以此书进讲。愿治之君,倘取其书玩而绎之,则凡帝王为治之序,为学之本,洞然于胸次矣。臣不佞,窃思所以羽翼是书者,故剟取经文二百有五字,载于是编。而先之以《尧典》、《皋谟》、《伊训》与《思齐》之诗,《家人》之卦者,见前圣之规抚不异乎此也。继之以子思、孟子、荀况、董仲舒、杨雄、周敦颐之说者,见后贤之议论不能外乎此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学,纯乎此者也。商高宗、周成王之学,庶几乎此者也。汉、唐贤君之所谓学,已不能无悖乎此矣。而汉孝元以下数君之学,或以技艺,或以文辞,则甚缪乎此者也。上下数千载间,治乱存亡,皆由是出,臣故断然以为君天下之律令格例也。虽然,人君之学,必知其要,然后有以为用力之地。盖明道术,辨人材,审治体,察民情者,人君格物致知之要也;崇敬畏,戒逸欲者,诚意正心之要也;谨言行,正威仪者,修身之要也;重妃匹,严内治,定国本,教戚属者,齐家之要也。四者之道得,则治国平天下在其中矣。每条之中,首以圣贤之明训,参以前古之事迹,得失之鉴,炳焉可观。昔时入侍迩英,盖尝有志乎是。比年以来,屏居无事,乃得翻闽经传,汇而辑之,畎亩微忠,朝思暮绎,所得惟此。秘之巾衍,以俟时而献焉。其书之指,皆本《大学》。前列二者之纲,后分四者之目,所以推衍《大学》之义也,故题之曰《大学衍义》云。
  杨仲宏诗序 元·范椁
  大德间,余始得浦城杨君仲宏诗,读之恨不识其为人。及至京师与余定交,商论雅道,则未尝不相与抵掌也。皇庆初,仲宏与余同为史官,会时有纂述事,每同舍下直,已犹相与回翔留署。或至见月,月尽继烛相语,刻苦淡泊寒暑不易者,唯余一二人耳。故其后,余以御史府用筦南宪架阁过海上,仲宏亦改宣州理官,相违十数年,相距数千里。迹虽如是而心固犹数晨夕也,而仲宏竟未任宣城以卒。呜呼,恸哉!余尝观于风骚以降汉魏,下至六朝弊矣。唐初陈子昂辈一时元气之会,卓然起而振之,开元大历之音由是丕变,至晚宋又极矣。今天下同文,而治平盛大之音称者绝少。于斯际也,方有望于仲宏也,天又不以年假之,岂非命耶?盖仲宏之天禀旷达,气象宏朗,开口论议,直视千古。每大众广席,占纸命辞,傲睨横放,尽意所止。众方拘拘,已独坦坦,众方纡徐,已独驰骤,骏马之长坂而无留行。故当时好之者虽多,而知之者绝少,要一代之杰作也。仲宏有子尚幼,其残稿流落,未有能为辑次者。杜君伯原自武夷命仆曰:“将就其平生所得诗,刻之山中。”此诚知仲宏者。而杜君猥谓罄仲宏海内之交,相好又莫如余若也。俾为序,用掇其梗概,著于篇端。
  真西山文集序明·金学曾
  余少受《文章正宗》,已慨然慕公为人,比读《大学衍义》,益知公负尧舜君民之略,及今手公集,未尝不废书叹也。古之君子,怀瑾握瑜,经纬变化大要,幸则著勋伐于当时,不幸则流文采于后世。乃公之遭遇何如哉!起泰定,迄端平,蹑〓登朝,回翔扬历,不为不久。出绾铜墨,入典丝纶,不为不荣。奉咫尽之书与人主相可否,往往动天颜,回宸听,不为不遇。然竟不能少障狂澜扶倾厦,而徒令后世以空文见也,岂其时已不可为,虽有尧舜君民之术,无所用之乎。或疑宋理学为名高鲜实用,无以远过晋清谈。然彼王谢者流,实奠江左,而宋诸贤,顾不如即公是也,则非公之难用,而用公者之过也。方史相挟定策功颐指人主,惟所欲为。公介其间,势不两立,虽疲精竭悃于奏对间,人主稍向意,而卒不能夺史而用公。比史死而后召公入参政则已晚。向使当时无勤公簿书笔札间,一意惟公是任,则所为学以明此心,敬以养此心,亲君子以维持此心者,岂仅仅讲筵之一暴,而祈天永命之说,宁漫无所当而遂已哉!故贤者之益人国也,用之专则王谢支晋而有余,弗专则诸贤卫宋而不足。不然公集具在,其为谠言格论,讦谟硕画,有一不可见诸施行者乎?且公之学,文公之学也,文公厄于侂胄,公厄于弥远,后先若出一辙,独怪理宗自恨不与文公同时,而公日侍侧,顾不能究其用。公又与魏鹤山齐名,而其时极力媚灶者,至相遗问曰,真某真小人,魏某伪君子,亦可以论其世矣。嗟夫,丰蔀几何,曦轮永照,彼亡国之孽,吠尧之犬,皆已臭腐无余。而公与鹤山掩映辉煌若揭日月,令世有尧舜,必不能舍公说而从事,则公所得,孰与一时勋伐多,而公之不尽其用者,果公之不幸,抑宋之不幸也哉!公著述甚富,世亦多有,而全集顾罕见。余叨抚闽之二年,嘱盐幕林君走境内,稍葺前贤祠墓,爰访公家,仅存一编,为捐帑金梓布之,因识其耿耿之私如此而窃叹。夫用贤者必尽贤者之用,而后可以责贤者之不效也。林君名培,粤人,以御史抗言谪,是集翻校皆其力,盖其平生雅不愧公云。
  真西山年谱序 清·李青震贤哲之生,由少而壮而老,于常人无甚异也。而蕴之为德行,施之为政事,发之为文章,逾时焉,而历历可验。古非无颕异才也,文采卓绝,总角时即声称籍甚,究厥所就,或仅以文词鸣,舍是鲜可纪焉。即勋业烂然,而于圣贤大学之道,又或徒讲论焉,而未必实有所得。若是乎明体达用,历岁月而综其全之,难也。我浦西山真文忠公,当宋祚式微之时,力明朱子正心、诚意、修己、治人之学。自其四岁受书,即寓目成诵,七岁操纸笔已能文章,嗣是而名列贤书,嗣是而身登仕版,嗣是而扬历中外,奉使虏庭,安抚区夏,学问日充,著作日富。举凡正君善俗,直言抗疏,发为言语者,即施诸政事,使天祚宋而假公以年,其功业成就,当复何似。顾权奸如史弥远辈,虽能阻其大用于强仕之年,而卒不能掩抑其辉光于殁世之后。盖淳儒之学,其日进无疆者,自足不朽也。观公年谱,孝光以还,迄于理宗,国势愈蹙,而公适阅少壮老于其间,虽生平志在衍义,终未得尽展其用。然圣贤大学之道由是历久而愈明,盖天不忍斯文之将丧,而以公接紫阳氏之真传,不徒任之以天下之重也。降岳骑箕,其生其殁,皆非偶然,因敬原其故于首简。
  梁芷邻章钜浦城诗话序 清·祖之望
  之望少违乡院,久宦京华,每怀碧水丹山,流风未远,其如家乘野史,文献无征。怀玉仙咳唾九天,抄存惟患其少,希元翁渟泓万象,摭拾微嫌其多。他如杨仲猷倡之于前,黄子思踵乎其后,谷城、皋羽、山民、仲宏作者虽如总林,述者难成荟萃,从兹以降,寂无闻焉。嘉庆乙丑冬,告养归里,属有修辑邑志之举,而南浦书院主讲长乐梁芷邻先生《浦城诗话》之刻适成,嘱为之序。余惟诗话与史志相表里,以诗存人,以人存诗,以诗纪事,艺文、人物、宦迹、列女,其彰彰矣。州居部次,俨然星野,建置之遗,触景生情,无非古迹山川之趣,述典制则祠祀礼仪之具备,咏农功亦田赋物产之兼收,极之贝叶琳宫典征方外,细而微文琐义,例赅志余。洵足为史乘之权舆,备〓轩之采择者也。而况邑无好事,家少藏书,蔡枕之挟论衡,岂惟谈助;郑庭之饶经笥,大有同心。所愿丐其绪余,得添春水绿波之色,庶几借此芳润,共续时文儒苑之编。
  丹碧菁华文钞序 清·祖之望
  浦城处闽峤江介之交,环邑之山以百十数,皆盘礴而嶔崟,山之麓类有清泉平田,演迤绣错,以发其娟静灵秀之气。南浦江村诸溪,渟汇县治,堪舆家目为之元水,江文通所谓碧水丹山,平生酷好也。夫扶舆元气之融结,必有所钟。欧阳公赠廖秀才曰:“山川之秀丽,蒸为云霓,生为杞梓,人得之为俊杰。”吾邑盛时,理学若萧子庄、詹元善、真希元;经术若潘子淳、刘图南、郭天锡;政事若章得象叔侄、吴育兄弟、徐应龙父子;文词若杨徽之、杨亿、何去非、杨载;忠义若家秀实公之廷叱金人,徐善安之死芘方孝孺后,皆其表表者。而著述流传,或不少概见。何哉?闽越自西汉始隶中土,五季再沦割据,浦城为入闽首途,天下有事,则命一将略定瓯越,梨柘天险,在所必争,故被兵尤数。其间故家巨族,荡析转徙,子姓且不能相保聚,遑问书策文艺之微?盖兵燹之熸灭多矣。余尝搜访邑先辈遗文,自真西山《甲乙稿》、《读书记》、《大学衍义》外,杨大年《蓬山集》百九十四卷,仅存《武夷新集》一种。他如刘翔《经进易解》一书,见于洪迈序,潘殖《理性书》九篇,刘子翚为书其后,何去非《三略》、《司马法讲义》、《备论》诸作,苏文忠称其文若班、马,询其后嗣及藏书家,已不可得。其他所著诗文集名,见于国史家传者,不可胜纪,今皆百无一存。岂吾邑风气素朴及身皆不欲镂版以传,抑传而浸失耶?余既悯其家之不克世守,又重惜当时无留心斯道者,为之抱残守缺,荟萃梓行,致使淹没而不彰也。嘉庆己未冬,余乞假归里,吾友朱君清如出所录国朝邑人制艺遗文百六十篇,名曰《丹碧菁华》,嘱为序。余惟制艺虽文词之一,然才人学士无不敛抑以就时制,一鳞一爪可识真龙。是编亦与选百二十人精神所寄,而乌容没焉。昔杨文公手录时人所作,为《儒苑时文录》,又《别集》、《西昆》、《颖阴》诸集。朱君试于皋比,燕闲时推广文公之意,博采耆旧残编遗墨,阐扬而表章之,于以泄吴邑山川灵?之秀,以显于世,而传于无穷。余将削简以从其后。
  三、记
  重建文宣王殿记 宋·杨时
  自周道衰微,至于战国,干戈日寻,帝王之迹熄,而典章文物沦丧无遗矣。孔子于是时穷为旅人,无所用于世,退而删诗书、定礼乐,而先王所以为治之道,焕然著在方册,使后世有考焉。论其功谓贤于尧舜,岂虚语哉。故庙食百世,虽天子之尊,北面而奉之,为道之存,非以是为荣观也。
  国家庆历中,诏天下郡县立学。是时,陈先生襄以经术德义为一时儒宗,适主县簿,孜孜以教育人材为务,乃与其令谋,即县之东南隅,筑宫于其上,以延后学。邑人徐翘营殿于其中,不侈不陋。建炎初,为贼火所焚,而殿独存,春秋无以奉祀事。
  绍兴三年冬,县令吴侯来。视事之始,历告诸神祠,独吾圣师无瞻仰之所。喟然叹曰:“今老佛之徒犹知严事其师,而吾徒独不知之耶?”于是慨然有建立之意。不数月,召邑之诸生刘寿、吴元宾、吴震、全畴相与董其事。经始于四年仲夏,落成于秋七月。良材坚甓增于前,用人之力与夫塑绘之工,其费无虑百余万,人乐输之不为厉。既而邑之士萧〓以吴侯之书,走吏诣余求文以为记。
  余为之言曰,学之废久矣,诐淫邪遁之辞盈天下,士溺于所习,冥行而已。余尝考之《周官·司徒》,以知、仁、圣、义、忠、和六德教万民。夫仁与圣,孔子不敢居,而先王以是教万民者,盖天地万物一性耳,无圣贤知愚之异。故颜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尝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故学者必以圣人为师,犹之射者栖鹄于侯以为的。唯巧力具然后能中,巧而不至,至而不中,盖有之矣。然不为之的则莫知孰为中否也。《司徒》以仁圣教民,盖亦栖鹄之义与之为的耳。然仁之为仁,圣之为圣,必有在矣。学者未知仁圣之所以为仁圣,虽有学犹虚器也。世之论者以谓仁者爱而已矣,盖未尝究观孔子之言耳。知孔子之言仁,则圣亦从而可知矣。
  浦城之为邑,盖东南贤士大夫之材薮,英材异禀,出而擢高科、登〓仕,进秉钧轴者,世有人焉。吴侯用心于此,非徒饰其祠以夸耀之也。盖欲邑之士肄业于其中者,既其文茹其实,心得而身行之,以趋圣贤之域,然后为学之成也,故并以告之。
  永利仓记 宋·朱熹
  浦城县仙阳镇永利仓者,故提举常平公事黄侯静之所为也。闻之故老,其年,黄侯以乡人奉使本道,奏立是仓其里中。岁时敛散以赈贫乏,且使镇官兼董其事。行之累年,近村之民颇赖其利。后以兵乱废熄无余,岁或不收,民辄告病,于今若干年,而吏部之调镇官犹袭故号也。中间知县事王君铅视邑之仁风诸里社仓,颇有成效,欲取其法,以复此仓之旧,而议不克合。今知县事括苍鲍君恭叔之来,乃复有请,而使者吴兴李侯沐深然之。于是鲍君得致其役,营度故壤,筑仓若干楹,不日告成,略如旧制,遂移县庾之粟若干斛以隶焉。夏发以贷,冬敛以藏,一以淳熙某年社仓制敕从事。盖凡贷之所及者,某里某都之人,固皆有以望于其后而无复凶年之虑矣。其所未及,则亦欣然相告曰:“是仓息滋而藏羡,其肯卒遗我哉!”鲍君闻之,以书来告曰:“邑人之情如此,不忍以无记也。”
  予观黄侯当日之权,足以制一道,而其后为此,乃仅足以恤其乡邻,盖未尝不叹其心之仁,而病其不广。以今推之,则未必其势之有不能也,是安得以今日社仓之法告之哉!若李侯、鲍君之是役,则既足以使黄侯之心愈久而不泯,而又能承天子之诏,以广其惠于无穷,是皆可书也。已!独后之人能推所余以遍乎?其所未及,则有未可必者。故特为之书其本末,而并以告焉,庶乎有所考而不忘也。
  梦笔山房记 宋·魏了翁
  世传江文通为吴兴令,梦人授五色笔,由是文藻日新。今浦城,故吴兴也。县故有孤山,里人因以梦笔称之。乡先生杨文庄公尝读书其间,比岁,真希元于山之麓得数亩地,艺卉木,营阖庐,为息游藏修之所。既为文庄识其事,又以书抵了翁曰:“子为我发之。”
  了翁每恨由周而上,圣贤之生鲜不百年,盖历年弥久,则德盛仁熟,故虽从心所欲,罔有择言,皆足以信今贻后。“诗三百”,圣贤忧愤之所为者十六七,“六艺”之作,“七篇”之书,亦出于历聘不遇,凡皆坦明敷畅,日星垂而江河流也。圣人之心,如天之运纯亦不已;如川之逝不舍昼夜。虽血气盛衰所不能免,而才壮志坚,始终弗贰,曷尝以老少为锐惰,穷达为荣瘁者哉?
  灵均以来,文词之士兴,已有虚憍恃气之习;魏晋而后,则以纤文丽藻为学问之极致。方其年盛气强,位亨志得,往往时以所能哗世眩俗。岁滔月迈,血气随之,则不唯形诸文词衰飒不振,虽建功立事,蓄缩顾畏,亦非复盛年之比。无他,非有志以基之,有学以成之。徒以天资之美,口耳之知,才驱气驾而为之耳。如史所书,任彦升、邱灵鞠、江文通诸人皆有才尽之叹。而史于文通末年,至谓梦张景阳夺锦,郭景纯征笔,才不逮前。夫才命于气,气禀于志,志立于学者也。此岂一梦之间,他人所得而予乎?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他人亦可以夺之乎?为此言者,不唯昧先王梦龄之义,亦未知先民志气之学。由是梦笔之事如王元琳、纪少瑜、李巨山、李太白诸人史不绝书,而杜子美、欧阳永叔、陈履常庶几知道者,亦曰“老去才尽”,曰“诗随年老”,曰“才随年尽”,虽深自抑损,亦习焉言之。不知二汉时,犹未有是说也。希元用力于圣贤之学,今既月异岁殊,志随年长,其自今所资益深,所居益广,则息游藏修于是山也,其必谓吾言然矣。睿圣武公年九十五作《抑》之诗曰:“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呜呼!为学不倦如此,才有尽而志可踬乎?既以复于希元,又以自儆云。
  睦亭记 宋·真德秀
  嘉定十四年六月,西山精舍成。明年五月,作新亭于池上,而命之曰“睦亭”。
  客有问者曰:“夫睦,家庭之事也,子以名斯亭,何哉?”余曰:“古者合族而祭,事已,必有燕私焉。祭所以尊尊,而燕所以亲亲,其义一也。余之为是精舍也,以吾王父与吾先人之邱垄在是也。有精舍焉,以奉吾王父先人之邱垄,而春秋飨祀,无以为会吾宗族之地,是知尊尊矣,而未知亲亲也。凡人所为薄于族者,以其不知所出之本一也。诚知其所出之本一,则虽由衰焉而功,功焉而缌,由缌焉而至于无服。譬之巨木百围,枝叶扶疏,而根干则一。夫岂容以异观哉!然余之所以为是者,非为今日虑也。自吾之曾王父,有子一人焉,是为吾王父。王父有子一人焉,是为吾先人若吾叔父。吾叔父不幸无后,而有子者,唯吾先人焉,吾之兄若弟是也。吾之兄不幸早世,而吾与叔季氏仅存,盖相倚以为命者夫,焉得而弗睦耶?余之所以为是者,为后人虑也。”
  苏公有言:“吾之所与相视如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之初,一人之身也。今自吾之子与兄弟之子,降而为从兄弟;自吾之孙与兄弟之孙,降而为再从兄弟。属一降则恩为之一衰,又自是而降,则亲尽服穷而途人矣!”吁!亲未尽,服未穷,而途人焉,今之俗皆然也。况于亲之尽服之穷而不途人耶!此吾所以虑乎后之人也。今为精舍于斯,欲吾子子孙孙,钦奉其先之祀。又为亭于斯,欲吾子子孙孙,毕其先之祠而相与会聚于斯亭,劝酬欢洽之余,追念本始,而知其所祖之一,则服属虽远,而情不至于疏,情不至于疏,则恩不得而绝,庶其免于相视为途人也。兹吾所望于后之人也。
  客又曰:“子之为虑则至矣。然吾观世之有田以具粢盛,有屋以〓茔域者,不为不多矣,而能保之以传于后者甚寡,又将何以为计耶?”曰:“此非吾所能知也。虽然,有一焉,夫自吾一家而观之,则吾之昆弟宗族同一体也。自天地而观之,则凡与吾并生于穹壤间者,皆同一体也。以吾尊祖睦族之心推之,凡其有田以具粢盛,有屋以〓茔域者,犹吾心也,吾其忍以货与力取之耶?吾而不忍于人,人亦将不忍于我矣。此余之可知者,其所不可知者,奚庸过计为哉!”
  客曰:“然。”遂次其语为睦亭记。
  西山书院记 元·虞集
  建宁路浦城县真文忠公之故居在焉。其孙渊子言,其族人用建安祠朱文公之比筑宫祠公,相率举私田给凡学于其宫者,而请官为之立师。江浙行中书省上其事,朝廷题之曰“西山书院”,列为学宫,实延祐四年四月也。是年,天子命大司农晏、翰林学士承旨某译公所著《大学衍义》,上常览观焉。昔宋臣尝缮写唐宰相陆宣公奏议以进,其言曰:“若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识者以为知言。由今观之,宣公之论治道,可谓正矣。然皆因事以立言,至于道德性命之要,未暇推其极致也。
  公之书,本诸圣贤之学,以明帝王之治,据已往之迹,以待方来之事,虑周乎天下,忧及乎后世。君人之轨范,盖莫备于斯焉。董仲舒曰:“人主而不知《春秋》,前有谗而不知,后有贼而不见。”斯虽未敢上比于《春秋》,然有天下国家者,诚反复于其言,则治乱之别,得失之故,情伪之变,其殆庶几无隐矣。公当理宗入继大统之初,权臣假公之出以定人心,既而斥去之。十年复召,首上此书。当时方注意用之,未几而公亡矣。《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公再出,而世终不获被其用,岂非天乎?庸讵知百年之后,见知遇于圣明之时也。抑又闻之,工师之为巨室也,犹必有尺度绳墨之用,朴斫缔构之制,未有无所受其法者也。为天下国家,可徒用其才智之所及哉!今天子以聪明睿智之资,能自得师方,尊信此书以为道揆。学者之游于斯也,体公之心而立其志,诵公之书而笃其学,圣朝将得人于西山之下焉,不徒诵其言而已也。
  浦城县筑城记 明·钱溥
  古者爱民力而役必以时,故《春秋》书筑书城,皆致其慎重。独《诗》取《崧高》、《烝民》、《韩奕》诸篇,则尹吉甫作以记召伯城谢、樊侯城齐与燕师城韩之功。诚以城者设险以守国,御暴以保民,非得已而不已者也。
  浦城为建州属县,当闽、浙之冲,左括苍,右永丰,凡私聚采矿,攘夺官坑之利者实繁,有徒乘虚肆毒,迄无宁岁。成化庚寅都御史滕公昭巡抚至闽,谓此地为闽首邑,不可无城以守。请于上,既得命,而巡抚都御史张公瑄,巡按监察御史郑公昱继至,乃与镇守太监卢公胜、左布政使路公璧、按察使唐公彬等议总厥事,唯按察副使刘公城为宜。公至,则凝神运智,量程庀材,颁条约布成算。役均其劳而不竭其力,财定其数而不括其余,上下和同,胥克用劝。城周围一千八百丈,崇一丈九尺,阔倍之,筑以填土,甃以坚石,上增埤堞,下浚沟池。东控越山之翔翥曰“金凤”,南接柘溪之环绕曰“南浦”,绵亘而西曰“迎远”,迤逦而北曰“德星”,曰“拱北”。分列五门,建以楼橹,移置社稷山川坛于城南北,增修学宫、城隍庙以镇于中,规模整肃,气势雄伟。经始于成化九年癸巳九月之朔,告成于十年甲午十二月之望。乘三时之隙,奠百世之功,以保民生,以终王事,系刘公是赖,于是知县事张昺、丞孔舒等具颠末,请余言为记。
  夫筑之登登,百堵皆兴,此刘公之足卫乎?民者,城也。兵食可去,而信终不可去者,亦城乎?《诗》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是德又守城之本也。刘公城是城,为浦城之利,亦八闽之利也。使守是城者,德以为城,民永赖之勿坏。使徒恃山川之险,城郭沟池之固,而德则罔闻,城坏斯畏矣。不然,孟子何以曰:“地利不如人和”也。宜以是记,以为其司民牧告。
  重建大成殿记 明·谢迁
  记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又曰: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祭菜者,祭诸先圣先师,而先圣先师者,实道之所自出也。不知所以敬道,而欲民知所以敬学,亦难矣。古昔圣人之道,至孔子而集大成,故历代尊之不替。我国家右文兴治,唯孔子之道是崇。郡县皆有学,以教民间之俊秀,学必立孔子庙,肖其像,以为释奠所。故学者知有所尊,非孔子之道不讲,百余年来,道德同,风俗一,良有以也。
  浦城,建宁大邑,庙学规视他邑加宏敞,历岁既久,不能无倾圮之患。成化己亥,进士刘君珩来知县事,首以大成殿白诸郡,贰请于上司,谋撤而新之。未几,刘以家艰去任。时进士李君时新,以府推承御史檄来视县事,至则毅然以终其功为己任。材求其良,基仍其故,不疾不徐,民趋而赴。始事于庚子之冬十月,越明年辛丑秋八月而落成。李君乃走书京师,请纪其事于石。
  嗟夫!孔子之道,固不以庙之兴废为隆替,然学道者所以兴起,其尊师敬学之诚,则于是乎实有系焉。有司者不究心于是,而曰吾能兴教导民者,吾未之信也。浦城之学者,其自是益有所兴起乎?且余闻之,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今学校之教,虽特聚诸俊秀者居之,至其风化感被之广,则又不但俊秀而已,爱人易使之效,其将兼收之乎?嗣是,而吏者尚益善其后哉!
  文公朱先生祠堂记 明·胡缉
  洪濛肇分,天地定位,圣人体斯道以立极焉。尧、舜、禹、汤达而在上,得以行其道;孔、曾、思、孟穷而在下,有以明其道。行其道者,功在天下也;明其道者,功在万世也。文公先生为宋大儒,将以斯道觉斯民,时不可为,退而与诸君子讲道考亭,溯流伊洛,寻源洙泗。值权臣执政,有伪学之禁,先生处之泰然,不少变其志。逮理宗朝,天日重明,先生羽翼圣道之功,遂如日之丽天,如水之行地。余生数百年后,覩先生著述,凡帝王大经大法,无不备焉。揖先生于梦寐之间,徒切高山仰止之叹也。
  先生在建邑各有祠,而浦城独缺。太守天台贺侯浤以为恨。余因太守崇德尚贤之意,以公事莅浦城,会教谕胡清辈,首以女僧私创庵院为非,白以其地与学宫邻,请改为先生祠,以符太守之愿。县令丰城余敏及丞仙居张淮皆赞之。中为堂三间,塑先生像,左右两庑及廊与堂称,廊外为重门,堂之前为碑亭,堂后为书院。山环祠宇,宛若城郭,园林蔬圃及田若干亩,收其岁入以供祀事。祠虽建于后,而独冠于他邑,此可见先生教垂后世愈久而愈光也。道行于一时,功配乎尧舜;道传于万世,功配乎孔孟。为圣为贤,方将与天地同其悠久。然则,今日之所为岂私于先生,乃合乎人心所不言而同然也。既落成,邑长民者请记其事,因书此以告后之君子。
  增修南浦桥记 明·徐民式
  邑之有南浦桥也,洪武初,经始于邑簿冯英,继之以邑丞朱德昌,继之以邑簿叶子寿、张昞丙。历数载始底绩。嘉靖间,余祖隐庵公再葺治之,家大人文林公每游目骋怀于桥之上下,值桥半圮,乃倡议捐私廪,裒邑之应和者,得钱若干缗,庀材采石,去蠹易坚,为工若干日。而浦以南瑰杰恢怪,空旷泬寥之观皆如其旧。盖柘溪之水,发源柘岭、渔梁诸山,溶滴纡折,经县治西下,与新溪会于凫浴潭。桥南当离位,俯瞰元水,凝碧湛绿,涟漪泱漭。当夫高旻荡翳,素舒弄魄,波文云气,映人衣袂。西望则梦笔如奉匜,东望则越台如建旗。逮乎烟生水际,风雨飞溅,此时小舫过之,或亭中游目,溪头送籁,又如墨士之韵清以幽,而骚人之音凄以婉也。且武宁诸山竝沃野神皋,溪水播润,浸溉万顷。又皇华四牡之使,輶轩相属,依桥而廛者屋半百楹,其下为绿波亭,与桥相掩映,过者纡轸,类徘徊不能去。盖余邑之胜以山,山之胜以浦,浦之胜以桥,桥以重修,嶕峣偃蹇者益耸而秀,潺湲沆瀁者益清而驶。四方之游览者,凭栏远眺,神益王而眉宇间益勃勃飞越,独于文林公,私之为辋川,为平泉乎哉?因从家大人命,详为之记。
  苦斋记 明·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建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黄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枤、葶苈、苦参、驹夭之草,地黄、游冬、葳芑之菜,槠栎、黄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冷,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蔬粝;藉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匡山看松庵记 明·宋濂
  龙泉之山,其木多松。高者数十寻,大者蔽牛马;樛者、直者、偃如盖者、岐而立者、屈折盘错状类蛟蜃者,细而麻列者,嫩而怒长如蓍者,连峰蔽谷,一翠千万顷,四顾不见其际。西南行百余里,入浦城境,山益胜而松益盛者曰匡山,章子之居近焉。章子日造山顶,扫磐石,危坐松间,玩视不知厌,以风雪雨雹之或败其趣,乃立庵以为憩,而匾之曰“看松”。
  余闻而往叩之,曰:“夫心有所好,则目随之。子之看松,由于好也。昔之人好其植物者多矣,后稷氏好稼,卫文侯好桐梓,陶渊明好菊,淇水之诗人好竹,王子猷亦好竹,东陵之故侯好瓜,商山之四皓皆好芝,此数君子者,其所好不同,然皆有说。今子好松之说,倘可闻乎?”章子沉思者久之,竟无所言。
  予曰:“子虽弗言,吾能知之。君子得其时,进而立乎朝,其分君臣也。严之至矣,其情股肱也,心腹肾肠也,骨肉之合也,荣与俱荣,辱与俱辱。故从其道,不从其令,正色而立,秉义而行,忠信贯金石,刚直质神明,毁誉得丧,死生穷达,交迫乎吾前,而毅然不少改其操,此烈丈夫之节也。而松之节似之,子之好松不以此乎?”章子又弗言。
  余曰:“吾今知之矣。宠荣声利其贵外也,嘉遁安贞其贵内也。故蝉蜕纷华,脱屣圭绂,辞朝市,入山林,齐歌赵瑟之声不污于耳,西蜀丹青溱洧窈窕之色不累于目,谀悦怨剌庆让黜陟之言,不动于心。倦而息者松之阴,闻而悦者松之韵也,饥而服食者松根之茯苓、枝间之清露也。此隐君子高尚之事也。子虽显矣,而犹松之好,志岂在斯乎?”章子又弗言。
  余曰:“吾今知之矣。夫玩好乎物者,物之役也,役其心而失其乐者也,与物相忘,斯能乐乎物矣。鲁地坛之树木,非有可好也,曾点氏风乎其间而乐在焉。濂溪子非好夫草者也,目与草遇而吾之乐在焉。夫人者尽去而天者独融,则所见皆乐也。今子看松而乐,其以斯乎?”章子又弗言。
  俄而山风倏起,万叶皆应,其音如哀丝,如锵金,节奏齐作,宫徵可按。于时冬也,雪止云去,天色如水,清气透人肝鬲中,脱然若遗人世,超八极而独立万物之表,试看余凡木则凋谢尽矣。惟松者蔚然对人俨立,落落有劲,正气不可狎玩。章子凝神瞪视,怡然良久,乃振衣而起,握予手曰:“看松之乐何如?我顾能言之哉!子顾能言之哉!虽然,斯庵之作,不可无一言以为记也。”余曰:“诺”。因为书此语以记之。
  章子名溢,字三益。其祖太傅,妣练夫人,世居浦城,为诗书名家。前太史宋濂伯清记。
  八景胜游记 明·胡昱
  浦城居闽浙上流,据乎九达之冲。其地,山可以樵,可以牧;水可以梁,可以舟;泮沼儒林,可以诗书絃诵;楼台亭榭,可以登临眺望。略言其景,凡有八焉。
  屏障东方,如芙蓉之列秀者,曰“吴山耸翠”。环吴山之侧,溪流激石,砰湃有声,曰“南浦绿波”。汇而回抱学宫之左,每霭敛霞舒,烂若铺天之绮,辉映上下,曰“凤池云影”。又折而北以迄于西,梵宇联络圜阓之间,虚室容光而生白,曰“天心月华”。自西徂东二十里,冲涛旋濑,如毂练琇莹,屹立其中,曰“锦工石壁”。迤城西北为孤山,江淹梦授五色笔处,因名之曰“梦笔晴岚”。至于佳卉异木,堆红逞碧,蓊然葧然,文通为题十五颂,则曰“仙林春色”。林之前,遥有台以镇之,日暮将瞑,独受斜晖,紫绿万状,曰“粤台晚照”。
  毗陵徐君孟方,从邑宰张公于休暇闲旷之日,委蛇徜徉,摅幽发粹,遍览而尽识之。副使詹林宁先生既绘为图,缙绅诸名贤又为之赋咏,而征余记之。
  夫山水之游,必其性情之适与之相契,然后物象意趣,有自得焉。壶邱子云: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不信然欤?诸君子智识高朗,襟抱洒落,所存所寄,宜其有大过人者,因备书以质之诸君子。
  游金斗山小记 明·徐宏祖
  (崇祯戊辰三月十三日抵浦城。十四日)
  自浦城舟发四十里,至观前。舟子省家早泊,余遂过浮桥,循溪左登金斗山。石磴修整,乔松艳草,幽袭人裾。过三亭,入元帝宫,由殿后登岭,兀兀中悬,四山环拱,重流带之,风烟欲瞑,步步惜别也。(十五日,辨色即行)
  游浮盖山记 明·徐宏祖
  (庚午八月初二日)
  登仙霞,越小竿岭,近雾已收,惟远峰漫不可见。又十里,饭于二十八都。其地东南有浮盖山,跨浙、闽两省,衢州、建宁两府之境,危峙仙霞诸岭间,为群峰冠。枫岭西垂,毕岭东障,梨岭则其南案也;怪石拏云,飞霞削翠。余每南过小竿、北逾梨岭,遥瞻丰采,辄为神往。既饭,兴不能遏,遍询登山道。一牧人言:“由丹枫岭而上,为大道而远,由二十八都溪桥之左越岭,经白花岩上,道小而近。”余闻白花岩益喜,即迂道且趋之,况其近也!遂越桥南行数十步,即由左小路登岭。三里下岭,折而南,渡一溪,又三里,转入南坞,即浮盖山北麓村也。分溪错岭,竹木清幽,里号“筋竹”云。度木桥,由业纸者篱门入,取小级而登。初皆田畦高叠,渐渐直跻危崖。又五里,大石磊落,棋置星罗,松竹与石争隙,已入胜地。竹深石转,中峙一庵,即白花岩也。僧指其后山绝顶,峦石甚奇。庵之右冈环转而左,为里山庵。由里山越高冈两重,转下山之阳,则大寺也。右有犁尖顶,左有石龙洞,前瞰梨岭,可俯而挟矣。余乃从其右二里,憩里山庵。里山至大寺约七里,路小而峻。先跻一冈,约二里,冈势北垂。越其东,坞下水皆东流,即浦城界。又南上一里,越一冈,循其左而上,是谓狮峰,雾重路塞,舍之。逾冈西下,复转南上,二里,又越一冈,其左亦可上狮峰,右即可登龙洞顶。乃南向直下,约二里,抵大寺。石痕竹影,白花岩正得其具体,而峰峦环列,此真独胜。雨阻寺中者两日。
  第三日,冒雨为龙洞游。同导僧砍木通道,攀乱碛而上。雾滃棘铦,芾石笼崖,狞恶如奇鬼。穿簇透峡,窈窕者,益之诡而藏其险,屼嵲者,益之险而敛其高。如是二里,树底睨峭崿攀踞其内,右有夹壁,离立仅尺,上下如一,似所谓“一线天”者,不知其即通顶所由也。乃〓火篝灯,匍匐入一罅。罅夹立而高,亦如外之一线天,第外则顶开而明,此则上合而暗。初入,其合处犹通窍一二,深入则全黑矣。其下水流沙底,濡足而平。中道有片石,如舌上吐,直竖夹中,高仅三尺,两旁贴于洞壁。洞既束肩,石复当胸,无可攀践,逾之甚艰。再入,两壁愈夹,肩不能容,侧身而进。又有石片如前,阻其隘口,高更倍之。余不能登,导僧援之。既登,僧复不能下,脱衣宛转久之,乃下。余犹侧佇石上,亦脱衣奋力,僧从石下掖之,遂得入。其内壁少舒,可平肩,水较泓深,所称“龙池”也。仰睇其上,高不见顶,而石龙从夹壁尽处,悬崖直下。洞中石色皆赭黄,而此石独白,石理粗蛎成鳞甲,遂以“龙”神之。挑灯遍瞩而出,石隘处上逼下碍,入时自上悬身而坠,其势犹顺,出则自下侧身以透,胸与背既贴切于两壁,而膝复不能屈伸,石质刺肤,前后莫可悬接。每度一人,急之愈固,几恐其与石为一也。既出,欢若更生,而岚气忽澄,登霄在望。由明峡前行,芟莽开荆,不半里,又得一洞。洞皆大石层叠,如重楼复阁,其中燥爽明透。徘徊久之,复上跻重崖,二里,登绝顶,为浮盖最高处。踞石而坐,西北雾顿开,下视筋竹里以东,崩坑坠谷,层层如碧玉轻绡,远近万状,惟顶以南,尚郁伏未出。循西岭而下,乃知此峰为浮盖最东。由此而西,蜿蜒数峰,再伏再起,极于叠石庵,乃为西隅,再下为白花岩矣。既连越二峰,即里山趋寺之第三冈也。时余每过一峰,辄一峰开霁,西峰诸石,俱各为披露;西峰尽,又越两峰,峰俱有石层叠。又一峰南向居中,前耸二石,一斜而尖,是名“犁头尖石”。二石高数十丈,堪为江郎支庶,而下俱浮缀叠石数块,承以石盘,如坐嵌空处,俱可徙倚。此峰南下一支,石多嶙峋,所称“双笋石人”,攒列寺右者,皆其泒也。峰后散为五峰,回环离立,中藏一坪,可庐,亦高峰所罕得者。又西越两峰,为浮盖中顶,皆盘石累叠而成,下者为盘,上者为盖,或数石共肩一石,或一石复平列数石,上下俱成叠台双阙,“浮盖仙坛”,洵不诬称矣。其石高削无级,不便攀跻。登其巅,群峰尽出。山顶之石,四旁有苔,如发下垂,嫩绿浮烟,娟然可爱。西望叠石、石仙诸胜,尚隔三四峰,而日已过午,遂还饭寺中,别之南下,十里,即大道,已在梨岭之麓。登岭,过九牧,宿渔梁下街。
  初五日,下浦城舟,凡四日,抵延平郡。
  仁寿石桥改建浮桥碑记 清·朱秉鉴
  柘溪之水,绕粤麓遂折而南流,甚驶且悍,旧跨木桥曰清游。前明成化年间,知县事顾恒易以石,覆以屋,改名万安。邑人林文忠、吴文赞递加缮葺,详载邑志。国朝乾隆四十五年春毁于火。赠荣禄大夫世熹吴公毅然以为己任,撤旧烬,伐山石,累址七,穹为圆洞,酾其流五,上砻以密石,中建亭,垣缭以砖,颜之曰“仁寿”。经始于四十七年春二月,讫事于五十一年秋八月。先后费白金万一千两有畸,皆己资也。五十三年夏大水,桥坏,公伯子训导君承先志,捐白金四千两有畸,征工僦功完旧益新,再阅岁始成。五十九年夏,复圮于水,训导君因念水石相击撞,激怒冲决,势实使然,力难与争也。先就溪下流砌陂,延袤若干丈,潴水使平,联舟十有六,架木箄,缆以铁索,遇水涨,则解以避,别维舟待渡,退仍横〓之。自嘉庆十年冬十月兴工,届十一年冬十一月告竣,费白金又千五百两有畸。置田三十一亩零,以赡守者,赢余则存为岁修费,且相约毋渔于溪,以为兹土造福。桥成启行,司寇舫斋祖公,邑宰钱塘客山,莱阳赓廷两周公,咸集相与顾余而称快曰:是水所不能冲,火所不能毁者也,荣禄公与训导君殚心竭力如此,子宜记诸石,以垂不朽。
  余惟桥近通邑东乡,远达松溪、政和及浙江处州诸属县,行人绠縻相属。桥毁与圮之后,路阻而渡危。吴氏两世一心,历二十余年,至再至三,不惜费,不辞劳,以终期于有济,推是心也,见义必为,乐善不倦,于济天下何有哉!赠公讳式丹,太学生,以甥贵〓赠荣禄大夫,世熹其字也。训导君名金鉴,字龄献,廪贡生,曾司铎南靖。调繁嘉义,详书之,以告夫远近往来兹桥者。
  宝宋亭记 清·祖之望
  城西乌石巷,即古官社巷也。宋尝于此建社稷坛。明成化间,筑成改卜于德星门外,则此碑之岿然独存者,今且面墙而立矣。年远悠谬世,但见为石也,祈赛磨厉,惊动祸福。修城之日,役者以告,洗剔搜拓得四百廿二字。乃宋绍定四年,陈侯昉与真西山定议筑坛,坛成后六年为嘉熙二年,嘱知建宁府事王公野为记,而邑志失载。昔米元章获晋人书作宝晋斋,今祝太守昌泰亦作石亭以宝此碑,名曰“宝宋”。此五百七十余年物之绝无而仅有也。
  越山道院碑记 清·陈纲
  越山为浦治枕山,奇山也。自昔为神仙窟宅,相传宋时东京李陶真自武夷止止庵徙居于此,好吹铁笛,每作穿云裂石之音。尝出牒示人,乃唐开元时所给也,众异之。后不知所终,人皆以为仙去。嗣葛长庚亦曾游焉,葛即道家所称紫清明道白真人玉蟾也,虽往来武夷九曲间,此地实为开山道场。明季张泽元杜足元及柳闻真者相继栖止。初惟数椽,仅蔽风雨,柳老人结聚精力,于国朝康熙庚午年创三清殿,信施渐集,善缘渐广。岁己卯建玉皇阁,阁之下为三元宫。阅十有七年,乙未始建楼以奉五祖,是皆柳老人之力也。嗣是而祈嗣有苑,朝斗有宫,次第兴建。乾隆甲戍,诸登览者谓仙得山而灵,山亦得仙而名。仙人好楼居,乃别建达天楼于山之正中,奉诸仙真于其上。其柳老人所建者,则以奉文昌帝君,且新筑拱极台,竖卓观亭并唤鹤、月华而三,及道人之居寝、庖、湢无不具就。柱础累百,檐溜盈千,皆汤君自铭督成之,为期计凡千八百日,统名之曰越山道院。自是探奇而至者,度寻真之桥,入碧霞之洞,石磴错列,竹木交加,灵境豁开,仙都涌现,遥望烟火万家,峰峦千叠,阴雨晴雪,景状百变,飘飘然不类人间世也。
  环邑名山以百数,距城或一舍或数舍,或终为屐齿所不到。是山于阛阓间,翘首即得之,而奥如旷如,又兼擅其胜,如此大隐隐城市,夫山则亦有然者欤?独怪前明邑人吴公度舍是而结庐于武夷杜辖岩。即如浪杖人者,远涉虎啸,拜经三年,岂足迹未登兹山欤?抑山之灵秀发露有时,曩者尚珍秘焉,而人未之奇欤?顾如李之仙迹铁笛有岩,杜之仙迹炼丹有井,即柳以画竹闻,今洗笔泉犹香也。仙境不远而身有仙骨者,转或交臂失之,则今者游人过客,得恣意游目以遐想,挹浮邱之袖,拍洪厓之肩,不可谓非幸也已!院故有田,皆游人发愿喜舍者,详其供亩,以授住山道人,使奉香火,并乐输者姓氏附记于碑阴。
  越王台记 清·朱秉鉴
  越山之巅有台焉,志所称越王馀善筑之为烽堠者也。考汉元鼎六年,馀善发兵距汉道,武帝遣楼船将军杨仆出武林,与横海、下濑诸将军数道并进。元封元年,馀善使徇北将军守险,败楼船军数校尉。台之筑也,其当斯时欤?顾横海军至,故粤衍侯吴阳以邑七百人反攻粤军于汉阳,众遂溃,险之不可恃如此。历唐、宋、元、明,台屡筑屡圮。国初县令李公葆贞,复就旧址重筑,寻亦圮。乾隆丁亥,邑人孟远、刘廷桢、张露等鸠资改筑,甲寅秋大风台复毁。其明年露子士超与徐养浩等募修之,而嘱余为之记。余惟圣朝重熙累洽,邑父老子弟不见兵革者百五十余年。登斯台也,东望吴山大泽,汉吴氏六千户屯兵处也。其西曰西岩山,五代时闽王审知遣章仔钧宿重兵于其下。今则穆然,惟见山高而水深,与夫草木蓊蔚烟云杳霭,出没于城郭村墟间。为问国初李文素将军曾破山寇于万安桥畔,斩其渠魁常甫、郑秀等于金凤门外,无有能详其事者。引领南望,闻葆贞李公曾在下里坂与将军同破王祁兵数千人,亦不能确指其故处。盖合邑二万户享升平之福者数世于兹矣。形家者言,乃谓台之筑也,足以助山灵秀,环四境望之,不知台之高,恍然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故邑之科第视从前为盛,岂铜钵、石龙清淑之气蜿蜒郁积,果藉台以鬯发其伟奇欤?抑适际其时,而不尽系于此欤?记诸石,登眺者当自得之。
  游小武当山记 清·陈纲
  离城四十曰观前,有山名小武当。余初过山下,疑必有异。后六年再至,因与杨子某约同游。日未出渡浮桥,沿山而上,不数武,得亭焉,与杨子危坐其中,豁然日光四射,四山护岭,垂级如蚁道,左右万松,小如青蚪,大如苍龙,云行松际,莫能自白。云与人遇,人不能避,而云亦不畏人。再折而上,见闽海使者张濬大书金斗庵三字,对面高峰插云为一笔峰,以峰如悬笔也。遥闻犬声,度回廊,僧扶杖迎客,茶话于方丈中已,由闻修阁至闻自轩,杨子曰:此家君读书处也。僧请望江台远眺,遂过竹林,望对山观音阁及禅寂寺了然可数。俯视溪中,舟如叶,人如蚁。水凡数折至会流处急趋而下,侧听溪涛随风上下,风初至如细泉流响,小如虫鸣,大如虎啸,如潮涌,如万马争奔,如三军酣战,极意状之转不似。台畔高峰如狮坐空中,势欲界天,僧曰:此仰天狮也。前行过平坡,遇大石可二十余丈,蹑屐陟之,路甚狭,攀竹木行里许,有床悬于外,下临深渊,仙迹在焉。与杨子倚枕共坐,高吟“一声长啸海天空”之句,令人心如秋月。忽闻泉声泻出岩下,如素练飘而直,如白虹走而曲。杨子谓:下有石壁,泉名玉带。时日将午,意不欲往,仍攀竹木而下。
  午斋毕,再穷其巅,从山左行过石桥,岭愈峻,景愈佳,半岭之弯,红花石在焉。前行数步,拗折如羊肠鸟道,足不遑趾,抵高处,俯首下视,如彭泽之诗,摩诘之画。则惫者舒,喘者平矣。再求所谓石岩洞者,洞口幽暗,如猛兽、如奇鬼欲搏人。洞中有泉,味甘而冷。丹〓石榻,皆升仙所遗。出,据石而坐,异鸟呼人,野鹿奔过,不知身在人间世也。有顷云动,后云如追,前云如负,追不及遂失队。又值溪风乍起,忽忽如欲飘去。陈子不敢留,急取旧路而归,遥望西峰,落日如球如镜,吞而衔其半,山下晚烟迷离,与来时别是一境矣。
  禁革大当柜头杂派碑文 公立
  建宁府督粮通判兼署浦城县事阎有冯,为浦邑第一大害,等事据浦城县士民张士淇等佥呈督院词称:前事浦城大当里役点收柜头扛差杂派等项陋弊,久经革除,兹复阳奉阴违,厉民越索,请申前禁等情,由院司饬府行查。当经通邑绅衿粮里张天士、徐其谋、张彝鼎、孙丹、徐枝芳等公议查覆呈称:浦邑为浙闽交界,水陆冲繁之地,生斯土者,日疲答应;宦斯土者,夙夜焦劳。前明天启以前,宪驾星轺多由崇安分水关往来出入,浦民供应官府,已经惫于奔命。自天启癸亥,闽藩葛公寅亮悯崇邑夫役疾苦,请于抚按两台,议开浦城小关,以苏崇邑之困,由是以一邑而应两邑之差使,虽条鞭法行,按粮输银悉归官雇,而里甲之帮贴,夫保之赔偿,贫户之亲当,使客之婪索,实在不胜其苦。庆逢前督院大老爷洞悉民艰,加恩轸恤,敕照勘合,不许额外越索多讨,亦不许官吏勒帮胁雇。浦邑童叟业已共戴高厚矣。至大当里役点收柜头杂派等项,久奉题革,已经前县主魏峤任内遵行,催输钱粮官收官解,里长名目悉予革除。嗣以年来奉行不力,致张士淇等相率吁请,兹蒙宪查,自应具覆,所有扛差杂派应遵宪示,永远严禁;其完纳钱粮,应照法马秤兑,自封投柜,以杜勒耗。遵奉部颁滚单载列粮额,分限征比,摘拿欠户,不累现年,小民自完自粮,俱免牵累,庶里长之名既革,大当之患亦除。勒石永遵,恩同再造等情。由县主金耀叙覆申本府宪王化洽转详藩宪汪楫,奉督宪郭世隆批司查报。行府两次确议,由府议覆。大当名色久奉革除,诚不敢有悖宪禁,至催输钱粮,原属有司之事。若再立里长,则一定不移,恐致潜生陋弊。初议设立单头催追,旋奉宪批,以为间有陋规,未必不于单头是问。所议尚未周详,兹悉心再议,请仍遵滚单之法,止令单头赴比。本户完足,即将单内银数较多者更换,有定名而无定人,自无从再滋陋弊。由司批准详院,蒙督部院批如详饬行遵照。
  本年五月初九日由司行府,转行到县,照依前文事理实力奉行,立石县门,永远遵守,合遵立碑叙由。嗣后大当里役点收柜头等名目,悉行禁革,完纳钱粮悉照法马秤兑,令粮户自封投柜,柜书填给印串,其扛差杂派厉民等弊一概革除。所有催征滚单,单头止令领单赴比,如本户完足,即滚点下户银数多者更换,有定名无定人,不得越索。如是淳顽儆劝,输将恐后,钱粮起解可免迟误,官民两得,福泽无涯矣。除将刊立碑模印刷,申报院司本府外,合行竖立县门,庶实力奉行永远遵守者。康熙三十五年七月某日立。
  浦邑修筑全城记 清·祖之望
  唐以邑城临浦,更名浦城。城之兴远,不可稽矣。其可知者,则自明成化间始,时抚闽使者滕公昭,谓浦为闽省首冲,不可以无城,既得请,以按察副使刘公城任其事,阅岁而成,钱学士溥为之记。方城之临南浦也,上觑白云,下瞰凫绿,潭影山光,俯仰一碧。绝不知为建溪上游,有喧〓骇浪,啮舟触石也者。其后巧伪日增,碓陂寸截,水石相角,中流横溢,重以嘉庆五年夏,大雨如注,溪水泛涨,楼房碓硙绝流而下,犯石桥,冒堤基,冲决东南西三面城垣至四五百丈,而人丁之遭漂没者,亦以万计。众谋修筑,迄无定议。
  乙丑冬,余告养归里,目击全城颓废,与绅士筹议捐修,有戚谊祝徐氏闻之而慨然曰:“吾知所以用吾财矣。吾故夫所遗,及自置田产,分给三子外,余留为膳业。籍其资可得五万余金,命子悉以输于官,愿独力捐修全城。”大府奏闻,购料鸠工,听氏子自行经理,以之望就近督办。得旨报可。经始于庚午仲冬,阅壬申孟冬告成。修费五万四百两有奇。凡量费以给役,悬约以任人,计日以程功,易瑕为坚,去沙为石,工无滥支,事无苟完,继长增高。长一千六百丈,高二丈四尺,趾厚二丈五尺,顶厚一丈八尺。垛口三千四百六十四,炮座九,卡房九。城下官厅二,堆房五,石桥三,照墙四。城门有楼,大者五,小者四。文昌有阁,补所未备,加壮丽焉。堤根马道,罔不整饬。而令嗣太守公仰体亲志,随时相度,于水道之为害、房屋之有碍者,皆计值而去之。桥梁道路之应计久远者,莫不纡析而预图之。宋贤之碑摹书籍,又以其余力经营措置,什袭而藏之。夫然后向之接于目崩榛塞路者,今且崇墉仡仡也。向之接于耳砰湃有声者,今则河水浼浼也。
  语曰:不一劳者不永逸,不暂费者不永宁。若祝氏之母若子,劳且费如此,此岂可不思以永所守哉!夫财则未有不匮者也。今祝氏置财于有用之地,名与此城俱永,所谓市义于一邑,使民数百年后,讴思不置者也,孰与夫一二世之贻留较优绌哉。城之成,为祝徐氏子、总办工程候补府昌泰、帮办候补主事昌时、候补郎中昌棋、氏侄徐芬。地方大吏首事者,前闽浙总督方公维甸。成于今任总督汪公志伊,署总督福建巡抚张公师诚。邑人祖之望记。
  重修仙霞岭记 清·陈元机
  
  仙霞为闽浙之交,山崇岭峻,悬崖削壁,势彻云霄,如天堑焉。考宋庆元中,仙霞未辟,出入多由处州龙泉逾柘岭。至绍兴初,史浩帅闽过此,始募人夫甃以石路,自是行者便之,计三百六十级,长二十余里。其间二十八曲,危仄陡峭,仅通一线,飞鸟能度,匹马难旋,往来徒步者,固进足次且,而肩舆负担者尤难于逾越,一失足即有灭趾之象焉。
  余邑祝翁先是习计然术,历游姑苏间,慨然念岭之险巇,而未便夫行旅也有年所矣,会诸商人有同志者,遂议捐资重修,慷慨解橐,不吝重费,齐襄善举。岭之南与仙霞相连者,曰茶,曰杨姑,虽不甚崎岖,而磴步皆高以寻丈,计则一千四百有零也。乃一切鸠工,平基址、度高卑,去迫狭、坦步履,行道之人如康庄亨衢,莫不欢声载道。《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翁其有焉!计经始于嘉庆丙寅春,以戊辰之夏毕事。费白金二千两有奇。是秋,翁季子入闱,即掇巍科,夫岂有所为而为之哉!盖其种德乐善之诚真,天性使然也。余深慕夫翁能去途人之所甚病,而尤喜诸子无货殖之私,无畛域之见,其泽可及百世,其欢洽千万人之心,获福宁有穷欤?故乐书其事。后之人闻风慕义者,有不胥克用劝也乎?抑又闻之,诸岭之南,各有亭,曰“喜仙”,曰“迎仙”,曰“集仙”,岁久倾圮,皆急葺构之,为徒旅憩息之所,其用心亦至周且密矣。翁名光国,字观庭,诰封奉直大夫。季子名春熙,字云帆,举戊辰孝廉,官内阁中翰。有诗以纪事,因附勒之石,以垂不朽。
  留香室记 清·陈寿祺
  留香室者,浦城祝东岩郡守藏书之所也。嘉庆庚午、辛未间,东岩与同里祖侍郎校刻邑中遗书,延长乐梁茝邻仪曹佐其事。已版行者,宋杨文公《武夷新集》以下十余种,皆其乡先正也。他书续得,以次剞劂,藏板于是室,而介仪曹嘱予记之。予未尝稔东岩,然视侍郎仪曹所与,信东岩之有志乎述古也。吾乡藏书之家,宋莆田郑樵、林霆外,方略作万卷楼,方渐作富文阁,方千宝作三余斋,并见莆阳比事。明福州徐兴公有污竹斋藏书目,近晋江黄俞邰有千顷堂书目,而林鹿原中书、李鹿山巡抚、何述善上舍、郑昌英茂才,其家所储庋皆闳富,虽百年之间,聚散不可期,然而文人学侣,偶从市廛收获其善本一二,犹相夸示引重,况其夥乎?顷余友李秋潭、何?海两家所藏,各不下十万卷,斯亦足以自雄矣。顾余独不解者,建安麻沙之刻盛于宋,迄明末已四部巨帙,自吾乡锓板以达四方,盖十之五六。今海内言校经者,以宋椠为据,言宋椠者,以建本为最,闽本次之。建本者岳珂经传沿革例所称,附释音注疏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礼记》、“春秋三传”,《论语》、《孟子》十经,世谓之十行本是也。闽本者,嘉靖时闽中御史李元阳、佥事江以达所校刊是也。又有廖莹中世彩堂本《尔雅》,惠栋校建安本《礼记正义》,藏曲阜孔家,尤人间希遘之宝。而询之乡?,罕有能举其名者,诸家收藏亦鲜。宋椠甲部若是,无论他籍,其故何也?岂非有善创无善继,听其迁转磨灭,而不复惜与?抑物之废兴显晦,亦存乎时与?数而不可挽与?夫泉将阏,必酾而瀹之;火将熸,必吹而炀之。越人以孔翠珥门户,昆山之下以玉抵鹊,齐纨、吴绮、荆扬之粳稻,不胫而走天下,积之富,而流之广也。羊子之戈,大林之钟,乙彝辛卣之器,峄山瑯邪之碑,甘泉未央之瓦,五铢半两之货,逾数千载,犹尚有存,作者众而求者勤也。东岩之于乡先正,其用心深且笃,庸讵近名而为之哉。盖亦欲积富而流广,作众而求勤,以久久其传云尔。昔人谓收拾遗书,功比掩骼薶〓,余以为修坠扶衰,殆与存孤建祀同义。往侯官优生郑天〓,尝议募疏刻书,欲同志人人节衣食浮费以资成之。顾其志虽大,卒限于其力之所不及。如东岩所为,不可谓小善,而况侍郎张之,仪曹翼之,推是以旁求古人,岂徒私其一乡一邑而已。请以是室为昆仑积石之基可也。
  涌泉亭记 清·蒋蘅
  今夫地之有脉,犹人身也,以土为皮肉,石为骨,水为血,气至而血行,气和则血和,气盛则血盛。故有美地,必有甘泉。血欲行不欲壅,泉宜疏不宜塞。浦邑旧有涌泉,发源于治北之横山岗。顺治七年,邑侯李公葆贞导以入城,分为二道:一径西流,过县学前;一径南流,过县治前,与东水会流,出金水桥,注日月池,后渐淤塞。雍正间,邑绅祖德洪濬之,砻以巨石,复为碓遏。乾隆七年,邑侯李公藩捐俸砌陂,仍复其旧。不一二十年,农民又架木贯沙石,改其为田,其遗迹遂不可寻。道光戊申冬,上舍朱君〓访得其处,集众鸠工,去其浮土,则沙石累累间泉涌不已,其下松木横架尚未朽,乃大加疏瀹,又恐古迹之复就淹没也。建亭于其旁以表之,仍凿池于亭前,以注其流,俾盈而后溢。及己酉岁,予适来主讲南浦书院,朱君因嘱予为记。且为予道斯泉之灵异,以为消长应子午不爽晷刻,亦可验地脉矣。余曰:昔谢皋羽记月泉云,冲漠朕兆间,盈虚消息之理,与山川呼吸往来之气相值,而不爽也如此。月泉随月盈亏,斯泉与时消长,其理一也。皋羽又云,水于天地间西流最少,所产必珍禽怪石,与有道者居焉,而形家亦以西流水为最贵,主出理学名儒,及鼎甲科第之盛。郡城有东西二溪,东溪发源松政,迤逦二百余里,绕过郡城,与西溪合流,遂有文澜西注之胜,而外邑亦多有西流水,故吾郡首推理学名区,而科目至前明尤显,灵秀之钟岂偶然哉!是水西流拱抱学宫,其为浦邑人文所系无疑,朱君此举定不虚矣。抑予重有感者,郡城黄华山之麓,有水道穴以入城,至水沟头以木槽接而过濠,西流至府治玉仙池,今木槽久已废坏,水不能过濠,竟从玉皇阁前西折趋旧日水门去。形象之说,以为郡城主山低客山高,一尺之水,可敌一丈之山,故导此水入城以辅龙气,说见熊克修北冈水道记。予按宋时府治在玉仙池后,今即迁徙,而瓯宁学实当玉仙池之前,倘修复木槽,当改注瓯学泮池中,仍经建安学泮池,然后放由西门故道出城,惜二百年来从无人议及者。予因朱君之事牵连书之,庶使有勇于任事如朱君其人者,闻予言而有考也,是为记。
  重修仙阳西山先生旧宅记 清·翁天祜
  邑北三十里地名仙阳,有西山先生故居,旧以岁久颓废。光绪十四年,前升任令卢公出资新之,邑素封者亦捐置田产,岁时奉祀其间。乙未夏,天祜下车敬诣而展谒焉。见堂昈宏敞,棼橑布翼,栋桴高骧,虽无华榱璧磶雕楹玉珰之观,而程巧致功,期不陁陊。后建斋堂三间,前凿方池,周垣缭之。登斯堂也,有令人肃然敬帖然服穆然想见其为人者矣。夫山川钟毓,地以人传,伊圣空桑孔圣阙里尚已,他如汉唐以下,名臣大儒循吏良将以及骚人逸士之俦,其里居第宅久而无征,犹将寻访于荒烟蔓草之场,摩挲于断碣残碑之下,而况官司之所经营,都人士之所规画,典型宛在,庙貌如新者哉!先生私淑朱子,底于大成,少时命名取法元鲁山,中年以后,则以范文正自任,考其学术之正,臣节之纯,有体立用行之效。惜立朝不满十年,为权相所忌,罢祠家居,筑精舍于梦笔山之麓,日与诸弟子阐发圣贤精蕴,著《大学衍义》及《甲乙集》等书,尝曰此为治之门,如有用我,执此以往,致上理不难。迄今六百余年,而熏其德者善良,闻其风者兴起,名流辈出,庠序盈门,非以近贤人之居,其流风余韵犹有存焉者乎?于此益见卢公之知所先务,为能存古迹、景前徽、作士气,一举而三善备也。天祜服官斯土,为之竟其未竟之功,辟除其墙外之芜秽,复出俸金付绅董,置租为缮葺计,爰叙其始末如此。
  重建南浦书院记 清·翁昭泰
  书院为育才之地,书院兴废足验人才盛衰,此老生常谈也。乃观于南浦书院,则信而有征,尤大彰明较著焉。
  南浦书院创始于乾隆癸未,其时邑之科名若火始然、泉始达。驯至乾嘉之际,规模益扩,经费益充,读梁茝邻中丞祝翁捐产一记,谓综全闽数十州县书院之盛必以南浦、次鳌峰,诚极盛时也。维时邑人捷南宫入词垣者,鱼贯蝉联,踵接趾错,科名之盛为阖郡冠。自时厥后以迄道咸,讲席依然,文风未替。迨咸丰戊午,骤丁浩劫,书院在劫灰余烬之中,其仅存者亦皆爨火之余,拆毁零落,当事未能及时补葺,不久悉就倾圮,曩时所称时术斋读书廊者,非辟为蔬畦,即废为草宅。丧乱既平,生徒稍稍复集,暂假神祠为课艺之场,虽有书院之名,实无寸椽片瓦。同治五六年间略加结构,而匠拙材陋,且事未竣而工辄停,微特不足妥〓歌,且并不能蔽风雨,不数稔仍尽倾塌,至院产岁息亦蚀耗过半,脯修膏火远不逮前。盖自有书院以来,废堕未有甚于斯时者也。而自壬子以后,贤科寥落,鹿鸣之赋音沈响灭近四十年,岂会逢其适欤?何前后盛衰之悬绝也?论者不察致此之由,辄授其权于青鸟之说,诚世俗悠谬之见矣!
  洎乎光绪癸未,邑侯何公竟山始建议倡捐,就天香楼故址重建讲堂三楹,背山面池,栋宇崔巍,轩窗朗豁;复于堂左建宋十三子祠,别筑书舍数楹于迎仙楼之右。然堂室狭隘,尚不足以容学者也。继其役者为邑侯熊公燮臣,岁己丑自捐鹤俸,于越山正中鼎建大门,嵌石砻砖,巩固壮丽。更就接天楼故址,增建斋舍,鳞次栉比,共一十八间,恰与畴昔读书长廊之数相埒。计自兵燹之后至是三十余年,讲堂书室虽未能尽复旧观,而易地重兴,其气象则固已焕然一新矣。加以邑侯梁公会亭筹集钜款,增广课额,以徕四乡学者。厥后邑侯陈公丽生,详拨入鳌峰余款以充经费,由是脯修膏火一切裕如。岁乙未家应侯司马来宰是邑,嘉惠儒林,振作士气,每校课艺奖给特优,于是文风益蒸蒸日上。甲午丁酉邑人遂有相继登贤书者,谓非书院复兴之明效大验乎?
  综前后观之,兴废盛衰之故其感应,诚有捷于影响者,岂偶然哉,岂偶然哉!或曰:近数十年如某某者皆绩学而未遇,非无人才但无科名耳。且所谓人才者,在乎希踪先哲以步杨、真诸子之后尘,岂区区科目云乎哉。余肃然曰:子之言高论也,亦笃论也。求为可知,不知不愠取法乎上。有志竟成,愿诸君子共勉之。仆之前言,犹未免得失论人而囿于习尚也。岁戊戌猥以菲才承乏讲席,因详询巅末,而记其崖略如此。
  第二节 近现代散文选
  杉坊花鸟志 郭风
  题记
  七十年代初期,举家四口旅居于闽北浦城县的一个小山村。村名下杉坊。连同我家,这个自然村当时只住四户人家。就当时的乡村行政体制而言,它隶属于九牧公社的杉坊大队。而此大队又辖九个生产队,共有二十个自然村。
  最远的一个生产队,离下杉坊村约十华里,它在著名的渔梁岭上。那里,至今还能见到古驿路和寨门;从蔡襄等有关的诗文中可知渔梁驿至少在宋代已是一座繁华的山镇。全大队都在海拔八百至九百米的深山重岭之间,有三条山溪流经境内,其中有二条山溪便在我当时的居屋的门前汇合,出山口流入江西。溪流上有木桥,溪畔有水磨坊,林木蓊郁,鲜花遍野,鸟声时或传来。大约在1984年间,曾作一组散文,题曰《杉坊花木志》(收入拙著《给爱花的人》,1986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现作《杉坊花鸟志》,除记述我在杉坊的所见的花木、禽鸟外,也将记述我对于那里的鱼、虫以及小山兽等的印象和感受。或可作为他日收地方志(譬如《浦城县志》)者的参考。
  果子狸·夜雁
  记得是1971年11月中旬来到杉坊的。先宿浦城城关一夜。竟夜大雨滂沱。次晨雨止,驱车至九牧公社报到,只见办公室内,中央置一火盆,盆内炭火融融,几位干部围在火盆边学习文件。他们见我一家人来,都让坐,且说山岭上已经下雪。
  我在杉坊住下后,记得从秋暮到冬天,下过几场大小雪。若在晴日,则往往下霜或结冰。秋收以后,村里的梯田,除了一部分种上荞麦和紫云英的以外,皆裸露着,上面结着薄冰。至于霜,每在结冰之前的晴朗的深夜里下降。一天下午,我作为当时的所谓“下放干部”,参加大队党支部所召开的各生产队队长会议,内容主要是落实次年的春耕生产的种子、肥料等的分配问题。我不记得是什么缘故,直到将近半夜才结束(大家在大队部吃晚饭)。会后,我与住在离我家不远的一个自然村的老王同行,一起回家。老王四十开外,满腮胡髭,山间天冷,但见他只穿一件到处补钉的旧棉衣,腰间束一条腰带,那旱烟管斜插在腰带里,却又不时取出,吸它几锅。且说这天夜间,我们从大队部出来,向下杉坊村里走去,一路上只见田埂上、篱笆上、村屋上、枯叶尽脱的乌桕的树枝上以及那些稻草垛上,一一凝上白霜。霜夜的月色格外清明。老王在全大队是爱说笑话和编造趣闻而出名的,记得那夜在月光中冒着彻骨的寒气,在村路上边走边听他讲些趣闻,忽然,他停下话,按着我的肩膀,要我和他一起蹲下来,说:
  “瞧!——”
  我蹲下来,向路边不远处的一座稻草垛望去,只见垛堆间有一只小山兽喷着鼻息,两只绿宝石一般的眼瞳里发出亮光;它似乎在警惕什么,似乎在思考怎么逃脱,似乎在估量目前有什么危险……
  只见老王蹲在我的后面,从腰间抽出旱烟管,在地上敲着,好像小孩子那样,笑嘻嘻地:
  “别怕,别怕,你尽管躲着——”
  只见那小山兽却从稻草垛里闯出来,箭一般地从路边跳上附近的田埂路,一路踏着浓霜,往一片树林里躲进去。在月光下,我看见这只小山兽好似一只山猫,但体长,眼边有白色条纹。老王扶着我站起来,笑笑说:
  “别管它了——等下它还会回来,躲进稻草垛里——”
  他告诉我,这小山兽当地人叫它笑面狸(我查了辞典,得知学名为果子狸)。霜天,山上更冷,这小山兽便跑到村里,躲在稻草垛里取暖。据老王说,笑面狸跑到稻草垛里,有时也为了寻觅未打干净的稻穗上剩下的谷子。但它主要是吃山上野生的山楂呵、杨梅呵、野李呵。老王还对我说:
  “这小家伙还会吃小鸟呢,哈!哈!”
  他说,有一次在林中找蘑菇,不意树上的鸟窝里掉下一只雏鸟,没想一只笑面狸从林间跳出来,把雏鸟啣在口里,就往树林深处跑去……
  记得又有一次,也是下霜的深夜,开会后,老王陪我从大队部回到我家(他总是送我到家,然后自己回去)。他在我家门口的石阶上站住,望着澄蓝的夜空,忽然说:
  “你看——天上有雁阵……”
  我抬头一望,真的看到在北斗星座的斗柄下,有排成人字形的雁阵自北往南飞行,我好似还听得有“咯咯”的雁鸣声,自远天传来……
  老王说:
  “它们从苏武牧羊的地方飞来,已飞过开封府、苏州府,正向延平府飞去,最后飞向兴化府、泉州府的海滩上去过冬……它们飞过的路远啦,嘻嘻哈!”
  不知怎的,那夜久久不能入眠。心里一直在想,儿时也曾在家乡莆田(即老王所说的兴化府所在)的秋空中,看到雁阵,但感那样的岁月离我已很遥远,一如秋雁的旅途!
  小麂·刺猬
  那天夜里,村里下了一场可能是入冬以来最大的雪。山中有一段冬闲的日子,天又冷,这样,村民们往往在天暗后不久便闭户就睡。这场雪大约就在这时候开始纷纷飘落,可能直到夜深才止。就我自己而言,可能是所见最大的一次雪。记得当时我所居住的下杉坊村,只见四面的山峦都盖上白雪;村屋前不远处的木桥盖上白雪,溪中的岩石盖上白雪,溪边的水磨坊和一座土地庙,以及田埂路、还有晒谷场都铺满了雪;我和邻居的屋顶上更是盖着厚厚的雪,而且,早晨起来时,屋前的石阶都给雪封住了。这样的雪天,山上的雪必定下得更大,有一些小山兽便跑到村里来,寻找取暖的处所。
  有一只小山麂就从山上的密林里跑下来,躲在我当时的邻居阿方伯家灶间的干草堆后面。根据一点迹象,我估计这只小山麂对于山中大雪之欲来、将降,有一种本能的预感,而且会本能地去寻找可以躲藏之所,记得当时我竟会作这样的“判断”,以为这只小山麂是在大雪下降之前,便跑到山下村里来;而且又是在阿方伯一家闭户就睡之前,便悄悄地走入灶间里的,它在干草堆后面安安稳稳地躲藏(取暖和睡觉?)了一个整夜。
  记得那天得知阿方伯家里跑来一只小山麂,我立时走来看望这只小山兽。只见阿方嫂坐在灶下,边用刈稻刀切着干草,边喂着那只躺在她身旁的小山麂;只见它卟哧卟哧地喷着鼻息,好像感到十分可口地嚼着干草。我似乎还是初次见到一只小野兽和人能够处得这么亲近;并且,当我走近它时,它似乎也不感到陌生和畏惧……
  我不觉随口说了一句:
  “何不如把这只小山麂养下来……”
  听了我的话,站在一边尽是吸着旱烟管的阿方伯,笑笑道:
  “还是要把它放回山上去的!——”
  我仔细地观察一下这只小山兽,感到它有点像鹿,但体形比平日在动物园里所见的梅花鹿小得多;其毛,背呈棕褐色,腹呈白色,油润而光滑。我感到它很可爱。却见阿方伯抚着它的头,又笑笑说:
  “你看,它头上无角,是只雌的——放它归山,可以传子传孙,哈哈哈!”
  在整个杉坊大队,这位年约五十余岁的农民阿方伯,都受到尊敬。有人说他能知天文,说他看星、看云、看天色,能知若干天内的气象。他还熟悉当地的水利以及传闻轶事和民俗。有空时我喜欢和他闲谈,感到他的随意谈吐间,常常出现一种山地农民的幽默感,又含有某种朴素的民间深意。那天,他还告诉我,按照村里自古以来传下的习俗,凡山上有小兽躲到屋内来,不论是为逃避猛兽的追逐而来,还是为逃避某些祸害(譬如山中风雪等)而来,均不得杀害,且要挂红送回山上……
  这只小山麂被养在阿方伯家两天两夜。阿方嫂每天给它喂谷物、干草。第三天,雪开始消融了,早上便出了太阳。阿方伯找到一方红布,系在小山麂的耳朵上,自己怀抱着,准备放在村里的土地庙前,然后让它跑过山上的密林中去。下杉坊村的一些村民,包括我这位“下放干部”,都陪同他一起给小山麂“送行”。我们走过木桥,走过长长的一段溪边的小径,正走近水磨坊时,阿方伯忽然停下脚步,他似乎听见水磨坊内仿佛有什么动静……——原来是一只刺猬躲在水磨坊的小房里面;它大概听见人声(以及人的气息?),下定决心从里面冲出来;只见它喷着鼻息,隆起全身的针刺,像突围似地冲出来,几箭步便冲在土地庙前,然后沿着被融化的雪水浸蚀的小泥路向密林中逃去……
  对那逃荒似的刺猬的背影,阿方伯笑笑说:
  “别慌,别慌——只要你不偷走地里的番薯,不会抓你的……”
  有人在水磨坊的小房里看一下,只见地上有一大堆灰烬,是舂米的村民烧木炭取暖时留下的灰烬。这只刺猬大约便躺在这灰烬上度过寒冷的积雪的夜晚?
  再说大家跟着阿方伯把小山麂送到土地庙前后,便放它自己往山上的密林中跑去。却见这只小山麂真像有心人一样,跑了几步,便站住回头看看大家——最后才跑进林中,不见了。记得在杉坊时,我有时感到某些小山兽能察人意,能与人亲近;有些小山兽,对人则永远保持距离,永远对人保持警惕。
  杜鹃花·虾·竹鸡
  多次想到西源垅去走一趟,好好地看一看,但总被别的事耽搁了。西源垅是杉坊大队的一个狭长的山垅(沟),有一条山溪从这里的山间流出来。想到西源垅看看,有若干原因,譬如很想实地观察那里的自然环境以及到独户住在那里的老杨家里去坐一坐,等等。老杨本人曾多次约我到他家里看看,这中间更仿佛出现某种需要履约的情分,使我难以忘怀。记得是清明节后的某一天上午,我一人沿着溪岸陡坡上的小径,随意漫行,且看,且在笔记上写下一点记录,有时便坐下休息,准备在午饭前来到老杨家里。
  我平生第一次见到在如此广阔的范围内开放的杜鹃花,自是在杉坊大队这一带地域内。从我当时居住的下杉坊村,南至渔梁岭,北至九牧公社,遍山遍坡,一座山峦联着一座山峦,视线所及,我觉得满目都是血红色的杜鹃。有一次我到九牧公社去开会,途中曾见到若干山岩上只要有一点泥土,便会长出小棵的杜鹃,并开放血红的花朵。据我现在的回忆,整个花期长达二十余天。不过,据当地群众所称,杜鹃花开放得最旺的还是西源垅一带。那天,我一进入西源垅,便见从山口开始,沿溪的山坡上全是杜鹃花。其间,我很快发现,而且全是一种灌木,有的甚至高达五、六丈,花形看来也较为硕大。最使我感到有趣的是,在满山灿烂的血红的花朵中间,见到有的杜鹃开放的却是雪白或桃色的花朵;更见到在杜鹃树下,金银花也在开放花朵。
  记得那天我是沿着溪流北岸的斜坡深入西源垅里。在垅内行了大约三华里,岸边出现一片开阔地。不知怎的这开阔地长着矮矮的、褐色的不知名的小草,无树木。远远地,我便望见那天阔的草地上有一群斑鸠在觅食草籽,它们咕咕地叫,至少有二百余只。这又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一群斑鸠。和我小时在家乡莆田所见的斑鸠相比,它们体形较小,颈部的羽毛呈灰蓝色,很有光泽。当我走近时,它们也不高飞远走,只是各自转身向四面稍为分散飞开;待我稍为走远,——我回头一看,它们又都飞回草地上觅食,并且咕咕地叫。我心里想,这大群的山斑鸠,好似知道我是不会损害它们的;但当时我又想,这是一群警惕性不高的山禽?记得离这片草地大约又二华里,有一道用三根树干拼成的木桥,从岸上搭到溪中的一堆大岩石上。过此桥,便走向南岸。桥下溪水汩汩,激着错列的溪石,溅起水花。不知怎的,当时忽生一奇怪念头,即想蹲在桥上观察溪中的“动态”。有趣的是,居然见到一只溪虾。它全身呈一种透明的灰绿色,长约八厘米,头上有很长的触须;我见它一动不动地停在水中一块平滑的溪石上,有时稍稍地动一动触须。我至今还想不出来,这只虾何以一直静静地停在那里?
  溪的南岸有一些梯田,村民称之曰“山垅田”。这山垅田原来只宜于种单季稻,但当时有关方面,却强制推行双季稻的种植,虽然有不同意见,但被用“保守思想”的帽子压下来。这样,自古以来不种双季稻的山垅田,这时节也种下秧苗,并且正在发青。一路上,我想着老杨当时曾因对在山垅里种双季稻,在思想上不通受过批评。但村民们却因此更看重他……我边想边走,沿着山路向老杨家里走去.不想,我过桥后才走了一段路,老杨和他的一只纯乌毛的猎犬,便从前方向迎我而来了。像村里的一些中年农民,老杨也满脸胡髭,吸旱烟管。我初到杉坊时,便听人说过,老杨一对公婆独户住在西源垅,主要是为便于打野猪,好保护山垅里大片梯田的收获。又听说,老杨枪法虽好,但只打野猪,山上一禽一兽,全不损害。甚至有人说,山垅里的有些野禽野兽还和老杨交成朋友呢。记得那天到他家里,只见屋后山上种了一片杉木林,又种一片竹林,都管理得很好。家里还养了三、四只鹅,一见我来,便咯咯地冲上来,好似要咬我的腿。老杨说:
  “山上有蛇,养了鹅,蛇不敢来了——”
  据老杨说,鹅吃的全是山上的草,其中有的草能治蛇毒,且为蛇所畏惧,鹅粪中含有这种草的渣,蛇一见到(嗅到?),便不敢来……
  那天,老杨留我在他家里吃饭,并喝清明前刚焙的新茶。这午饭真别饶趣味,除干饭外,汤都是用临时在门前的水沟里抓来的泥鳅、黄鳝等做的。午饭间,老杨忽然站起来,向灶堂外面的竹林里,呼鸡一般地唤着,却见从竹林中走出一群竹鸡;它们有鹧鸪那么大,全身是褐色的羽毛;它们咯咯地叫着,争吃着老杨抛去的饭团……
  后来我知道,老杨在早上或午间用谷物或午饭喂养竹林中的竹鸡。说也有趣,时日一久,这些山禽一听老杨的呼唤声,便从林中跑出来了,好像家禽一样。我有时想,这位老杨不仅是农民,更是一位对于山禽山兽怀有某种特殊感情的猎人。
  飞雪的春节 何为
  又是飞雪迎春的时节了。
  那一年,我的家在山林深处。村屋依傍着山岗岩壁。大门外,奇幻多姿的武夷山脉鹫峰支脉举目可见。院子前有一棵百年大樟树,盘根错节的老树下,环抱着一口古井。这里是山区农民到浮桥小镇去的一条必经之路。往来的过路人往往在浓荫覆地的水井旁歇脚休憩。
  我的家属于这个小山村的第二十七户。前边围着高高的棕色土墙,墙内重重院落把各家连在一起,俨然自成一个山寨。据老人说,多年以前,一个来自外省的卢姓拓荒者,在这荒无人烟的山脚下披荆斩棘开辟一块耕地。过了几代人,逐渐形成一个自己的村落。又因为地处溪滩的拐弯处,就相沿称之为卢家湾。
  我们刚搬到时,颇惊异这陌生山乡的熟悉地名。卢家湾这个地名,有如从记忆深处迸出的一声回音,骤然唤起我在上海漫长岁月里的无尽思念。那个大城市也有卢家湾。那时候全国城乡都蒙受苦难,我有一种奇异的乡愁。
  经过大风暴初期的动乱日子以后,我终于被放逐到这样一个僻远的山乡,来参加劳动,而且终于在这里安了家,实在是一种当年难以祈求的“幸福”。回想在那些灾难的岁月里,不知多少人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而我们总算有了一个自己的家。同我住在一起的另外一个下放干部就是我的妻子,还有在身边的女儿。我们一家三口享有一个有灶头的厨房。旁边一间土屋当作寝室。正屋有一耳房是一间朝南小屋,厚实的土墙上半截,横列着一排整齐的木档。我们取一块卷铺盖的塑料薄膜把宽阔的窗户严严遮住,既可聊蔽风雨,又可照入阳光,成为极富有装饰意味的窗棂。这间在山村里少有的明亮土屋,我们用来兼作卧室和书房,也是接待左右邻居的所在。
  那时,我们都喜欢这个远离尘嚣的僻静的农村之家。我的妻子下乡时,买了一本当时很流行的农村医疗手册,自己又置备了一些常用药物,以防不时之需。一次,沉默寡言的老生产队长站在门槛边半天不说话,一看才知道他出工不慎踩着竹尖,脚底全是血污,当即给他作了消毒处理,并用纱布包扎了一下。又一次,房东大娘的孙女儿芳婷患感冒发烧,量过体温,配了一些扑热息痛及长效磺胺之类交给他们。以后不断有人上门来索取一点药,或者要求涂点消炎药膏,我们这间小屋竟又成为简易的医疗室。
  那些整年累月在山地默默劳作的农民们,平时为了买一斤粗盐的钱都得到处张罗,轻易是不愿到七里地的小镇卫生院看病的。开头几天,他们多半很拘束地侧立门旁,难得跨进我们的小屋。但是数月后,除了生产队干部带到这屋内研究队里的工作以外,就有一些大婶大嫂带着孩子找上门来,高高兴兴地坐在屋里闲话家常了。在我们自制的小油灯火光摇曳下,经常是一壁厢笑语人声,一屋子人影晃动。
  不久就临近春节。过了阴历十二月半,生产队里的年终分配大抵已接近尾声。人们胼手胝足劳动了整整一年,现在家家户户开始蒸年糕,酿米酒,炒花生,做芝麻糖等等。那怕仅仅是一种节日的点缀,一种传统年景的象征。这个生产队历来种籽瓜,以瓜子颗粒大而饱满闻名远近。在柴火哔剥的大灶头上,热铁锅里炒瓜子的声音,是多么富有魅力,谁听了都会感受到过年的欢乐气氛。
  山区的冬天严寒逼人。我们的小土屋里,烧着一盆炽热的炭火。火光照红了墙上那一排用塑料薄膜权作玻璃的木槅窗。窗外是一角灰蒙蒙的欲雪景色。已经是岁暮年边,他们怎么还没有回来呢?那两个在少年时代就过早地离开学校,到另一处山区去插队劳动的男孩,不是来信说回家欢度春节吗?做母亲的不知多少次站在大樟树下举首翘盼。她心神不宁地刚刚回到灶头旁,忽然小女儿雀跃地大声欢呼起来,向外飞奔。在微雪的幽明中,两个肩挑重担的少年推开了自己的家门,把他们这一年辛勤劳动的全部收获都挑回家来,回到这个对他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新家里。
  这在小山村也是一件新闻。许多相熟的农村妇女纷纷进门来探视,看看下放干部全家团聚的情景。心地忠厚的房东大娘,从我们住在她家里的第一天起,便处处关心我们。她大约六十多岁,终日忙个不停,善于在不同节日里做各种美味的农村传统食品,以她的巧手和为人热诚,受到全村的尊敬。她正在热气腾腾的蒸笼旁,忙着帮我们家做红糖年糕,这时一转身从她的住屋里捧出一大包炒花生,非要塞到我的两个儿子手里不可。过了一会,老队长特意拿来一瓶家酿的桂花米酒,默然无语就悄悄离去了。随着邻居们亲切的问询,不断送来油麻糕、寸金糖和糯米团,各种各样家制的糖食和糕点。啊,善良的、纯朴的、可亲的山区农民们,你们送来岂止是最好的节日食物,还有一片使人为之感动的真切情意。
  大年夜落了一场瑞雪。繁密的雪花闪闪烁烁地漫天飞舞,整个山村笼罩在沉静的飞雪之中。在这仿佛与世隔绝的山乡,我们吃了一顿丰盛的年饭,随后一家人围住满盆炭火。火盆上的水壶冒着热气的氤氲,伴随着沸水欢乐的嘶嘶作响。红烛初燃,笑语盈室。真的,我们记不起那一年的除夕比今夜更温暖了。
  然而,在这飘雪的岁末之夜,在远离我们小屋以外的全国各地城市和乡村,有多少团聚的家庭,又有多少离散的家庭?多少人有家归不得?多少人无家可归?我们凝视着明亮的炭火,怀念失去音讯的亲友故旧,默默祝愿他们都能欢度这新春佳节,愿祖国大地上的人民在未来的每一个春节都吉祥如意。
  大年初一的清早是在爆竹的脆响声中醒来的。睁眼一看,呀,整个小土屋都是银亮的雪光,横窗上嵌着白色花纹似的雪花,屋檐凝结着白珊瑚般的冰串。我们迫不及待地推开小院的大门,门外是一个广漠的白雪世界,白得宁静,白得肃穆。真想去拥抱这洁白的大地。一股清冷的新鲜空气迎面扑来,不知怎么想起学生时代喜欢的惠特漫一句诗:
  “啊,我的灵魂,我们在平静而清冷的早晨找到我们自己了。”
  这个年初一的雪朝,我们在满头皆白的大樟树下走过。遥望溪流对岸,白皑皑的群山屏立,象一幅银灰色调的庄严版画。踏着雪,走到溪边渡口去的曲径小道,厚厚的积雪印上我们一家人蜿蜒的足迹。渡口那棵满是冰雪的大树上花开满枝,我们第一次发现,原来这一树迎着严寒来报春的是梅花!
  山林深处的卢家湾,别来无恙否?你在我们最感到孤零的时候给我们温暖,你在我们最寂寞的春节中带给我们最难以忘怀的节日愉快。你是我的第三个故乡,还是第四个故乡?也许有一天,我将在那个大城市里的卢家湾想起你。我一定会想念你的,在每一个飞雪迎春的日子里。
  故乡的梦 季仲
  我的摇篮
  从崇山峻岭中的汩汩淙淙地走到平原上来的南浦溪,是我幼年的摇篮。
  那潺潺的溪水,明净如水晶,莹洁如碧玉,温柔得象母亲贮满了爱的眼睛。
  夹岸的桃花、垂柳以及生机勃勃的芦苇、马鞭草和箭竹林,为我的摇篮装饰着织锦一般的花边。
  蓝天、白云、朝霞、暮霭以及雨后初霁横贯长空的七彩长虹,常常装满了我的摇篮,变幻出一个无限辽阔而神奇的童话世界,引起我这个小傻瓜多少天真、高远的遐想呀!
  我曾和我的穿开裆裤的小伙伴们,在溪流里学会“狗爬式”;
  我曾跟随老渔翁驾一叶竹筏,停在江心看鹭鸶叼起欢蹦乱跳的大鱼;
  我曾拽着水牛的尾巴,闯过急流飞湍的漩涡。
  溪滩上,夏夜蟋蟀们的鸣叫,是我第一次听到的优美的奏鸣曲;
  溪埠头,朝霞辉映下的浣衣女,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动人的水彩画;
  而那风雨如晦的沉沉黑夜,一个走投无路的老农妇跳溪自尽的悲剧,则给我上了人生的第一堂启蒙课。
  呵,亲爱的南浦溪,你琼浆玉液般的乳汁哺育着我。整个孩童时代,我在你的怀抱里作过多少次温馨的梦!
  呵,亲爱的南浦溪,你母亲一般的爱是深沉的、博大的,你养育了你的儿子,却不会娇宠你的儿子,让他蜗居于一个小小的天地。儿子长大了,你掀起你透明的风,扬起我年轻的帆,沿着蜿蜒曲折的航道,穿山越谷,击水南下,驶入闽江,停泊在一个书写着我们民族的光荣与耻辱的海口。
  于是,我见到了碧波万顷的茫茫大海,见到一个辽阔恢弘的大千世界。
  然而,南浦溪呵,我童年的摇篮!至今我仍常在梦中,听见你的溪滩上的蟋蟀的吟唱,看见你的清流上那流萤一般的渔火一闪一闪。
  山中的海
  我是山的儿子。
  我外婆家在很高很高的高山上。那里满山遍野都是翠生生的毛竹。
  小时候,我没见过海。但在我的想象中,这无边无际的毛竹林,不就是绿色的海——山中的海吗?风和日丽的日子,凤羽状的竹枝竹梢,纹丝不动,竹林里悄无声息,静得象深不可测的海底。
  风狂雨骤的日子,每根毛竹都被刮得前伏后仰,发出惊涛骇浪的唿啸,显示出大海的粗犷而雄伟的气魄!
  我记得,我曾和我的小伙伴们在竹林里拖过毛竹,挖过冬笋。我还记得,用笋壳的小尖儿做成的小笛子,能吹出一种迷人的、温馨的、带着乡土气息的曲调。
  我记得,我外婆村里的舅舅姨姨们都是能工巧匠。他们一拿起平平常常的篾刀,就都变成神通广大的魔术师。纤细如发、柔软似绸的篾丝,从他们手下流出来,流出来,在地上浮起一片带着清香的云彩。他们编织的花篮,象花一样,散发着芬芳的气息;他们制作的鸟笼,即使没有画眉鸟儿,也会唱出许多醉人的歌。
  呵,至今我的书案上还放着故乡青竹做的毛笔筒。每当看到它,我就深深地怀念那一片绿色的海,故乡的海,山中的海。
  木偶大师
  他是全才的杰出的表演艺术大师。
  在村寨的祠堂里,或小小的晒谷坪上,他和他的助手仅用四张八仙桌,或几块长木板,搭起一个小舞台,拉起一块绣着“天官赐福”的帷幕,就能撑起一个具有非凡艺术魅力的大剧院。
  于是,他就能给淳朴善良的山民们带来历史和文化,带来神话和童话,带来诗和音乐,带来生活的欢欣、慰藉和对未来的憧憬。
  他能够扮演生、旦、净、末、丑所有行当。他还兼任着编剧和导演。他一个人就是一个流动剧团。
  在我的记忆里,他唱花木兰,赛过常香玉;他唱黑包公,赛过李少春;他掌中的三花脸儿,滑稽、诙谐、风趣、刁钻,集我生活中见到的可爱与可憎的人物种种妙处于一身,憨态可掬,美不可言,比起世界喜剧大师卓别林也毫不逊色。
  他那灵巧的五指牵动木偶们作出捋须,甩袖,骑马,挥鞭,舞剑,厮杀……等等动作,情态毕肖,栩栩如生,真不亚于一个造诣精湛的优秀演员。
  我还没到上学年龄,就从他的表演中认识了孙悟空和猪八戒,梁山伯和祝英台;就记下了《三顾茅庐》和《林冲夜奔》等许多历史故事。
  他那魔术师的手指和金属一般经久不衰的好嗓门,给我多少欢乐,多少智慧,把我带到一个多么奇妙的幻想世界!
  啊,即使我在首都一流的艺术剧院欣赏过一流的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我还要说,我永远不会忘记故乡的木偶戏,不会忘记那位全才的杰出的却名不见经传的表演艺术大师!
  山城水清清 沈世豪
  位于闽北山区的浦城,素有“小苏州”的美称。最令人留恋的,是城里的水。
  浦城是山城,老城是沿着仙楼山而建的。小巷深深,夹巷一律是青灰色砖墙,又称风火墙。倚墙的庭院,很有气派,几进几出,最大的竟住了九十九户人家。清粼粼的南浦溪绕城滚滚流去,人们毫不足惜。因为,城里有井。最驰名的一口,叫清水井。以前,这里人喝水是很讲究的,只喝清水井里的水。这口井在老城正中,又称学前,那水清冽冽的。城里人待客、迎客的不是茶,而是泡一杯糖桂花。杯子是无色玻璃的,滚烫的水刷地冲下去,桂花瞬间全开了,鲜灵灵的和活着的一模一样。主人笑盈盈地递过一支花瓣状的长柄小银匙,轻轻一搅,红艳艳的桂花开得生意盎然,扑鼻的清香,丝丝缕缕,浓浓淡淡,悠忽沁人心胸,又悄然弥漫开去。品一口,余味无穷,仿佛消融在一派氤氲的香韵里。这都是因为清水井的水好。不信,你试用南浦溪水泡泡看,不仅桂花不鲜,而且还有一股水腥味哩!
  城里新建的高楼,以及颇有气派的机关大院,是不乏自来水的。全县虽设有自来水公司,许多单位都备有抽水设备,但人们还是喜欢喝清水井的水。每当早晨,或是傍晚,到清水井挑水的人们,更是络绎不绝。窄窄的老街,铺着麻石,两旁是斑斑驳驳的木骑楼。挑水的人多了,水溢出来,濡湿了街道,乍看去,潮润润的,既觉得故里的温馨和亲切,又觉得古城淡淡的悠远和闲适。远走异国他乡的山城人,恋情绵绵不绝,这街道,仿佛铺在游子们心灵的深处。清水井也奇,无论多少人挑,从来没有干涸过,终年水清,纤尘不染,更不消说有一粒泥沙了。因而,也不必“洗井”。人世沧桑,这清水井,总是那么坦坦荡荡、盈盈的,仿佛藏着一个迷人的秘密。
  闽北的山城多,数浦城文气重。历代人材辈出,状元且不去数它,仅在宋朝,就出了八个宰相。城内的孔庙,巍峨壮丽,金碧辉煌,不仅在闽中首屈一指,而且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数米高的孔子塑像,温文尔雅,栩栩如生,塑像的泥土,取自数千里之外的孔子故梓曲阜。不幸的是,“文革”中的一炬,声名显赫的孔庙竟夷为平地。人常说,地灵人杰,山城的老年人爱谈古,免不了论论风水阴阳。往往又牵扯到清水井,都说是这水养人。我不信,曾和一位远房亲戚论过。
  “你不信么?”他用眼睛乜斜着我。愤懑、鄙夷,甚至有点动怒了。仿佛我是一个背叛列祖列宗的逆子。
  “你细细地看看,这清水井养出来的姑娘都特别漂亮。”他忽然又找到了一个更有力的论据。
  我们一齐笑了,这可是真的。浦城的姑娘长得美,肤色好,水灵灵的,洁如凝脂。高高的身量,婷婷娉娉,素雅高洁,象绿竹青青,象涧水潺潺,别有一番迷人的韵致。浦城话也好听,柔媚而不乏刚健,细软而又不嗲声嗲气,既有吴越方言的甜润,又含闽粤客家的质朴。尤其是女声,更是动人三分。浦城姑娘爽朗,如五月的武夷山,眉清目秀,而不象深居闺阁的淑女,羞羞涩涩,她们爱美,并不着意在衣饰上精心打扮,而是善于用自己的巧手,描绘明明净净的山水画。人爱清水井,那清粼粼的水,莫非亦钟情于山城的灵秀么!
  少年时代,常去清水井挑水。井台高,井深不见底,只看到井壁内厚厚的青苔。汲水是极有功夫的,因为看不见井里的水,只凭手中吊桶上绳子触觉。汲水的吊桶放下去,放下去,蓦地,从水井深处隐隐约约传来呼地一声响,手中的绳子也仿佛失去了重量,只须轻轻一抖吊绳,约莫三、四秒钟,水便汲满了,麻利地将吊绳在手腕上缠上两圈,猛地吊上来,两手交叉地提呀提呀,扑面一股凉意,转眼就将水提将上来。颤悠悠地挑着一担玉露似的水,从熙熙攘攘的闹市穿行而过,自有几分快意。
  也有孤寡人家,缺乏体力,便雇人去挑。若论担数,一担只须二三分钱,也有按月数的,价钱更是贱得很。我认识一个专以挑水为业的哑巴,人们不知他姓什么;只叫他“哑子”。他是汲水里手,只见他口中含着香烟,手中吊绳只一抖,腰也不弯,不出三秒钟,满满的一桶水便轻而易举地提将上来。偶而,逢到体弱的老人和小孩前来挑水,隔着几尺远,他头也不抬,把将上来的水,整桶倒过去,刷地掠起一匹弧形的银练,待你清醒过来的时候,一桶水滴水不溅地落在你的水桶里。人们往往带着嗔笑感激地说:
  “这哑子——”
  他是听不见的,仿佛不当一回事,手中的吊绳一抖,一桶水又汲上来了。我很赞叹他那一手绝技,更由衷地敬佩他那象水一样纯净无瑕的心。我曾到他家去玩。他最爱吃豆腐,平时,极少吃饭,往往是以豆腐当饭的。清水井水好,做出来的豆腐也特别鲜嫩,细心的哑巴,可能是真正品出味儿来了。
  转眼一二十年,哑巴不知是否还在人世?远在异地,闲暇时节,也牵起淡淡的乡愁。浦城早已旧貌换新颜了,但清水井还在。山城水清清,汩汩,森森,点点滴滴在心头,更分外撩人思绪哩!
  故里,捧出一盅木樨茶 祝文善
  不管你去到多远的地方,不管你离别多久的时光,故里,总像一块巨大的无形的磁场,紧紧吸住游子拳拳之心。
  谁也不曾想到,回故乡的路竟然走过多少岁月!海峡两岸的藩篱,隔不断血浓于水的乡情,一位又一位海外游子,一批又一批去台人员,终于回到生养自己的闽北浦城。不知为什么,品尝过法国白兰地、英国威士忌、日本清酒、美国粒粒橙,却唯独钟爱故里的木樨茶。古朴的茶盅盛满清甜的木樨,轻巧的银匙一拨,浮沉着艳丽如丹的花瓣,散发出沁人心腑的芬芳,喝上一口准叫人口齿氤氲留香。
  木樨,亦称桂花,在我的故乡浦城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现存明嘉靖年间《建宁府志》、清光绪时期《续修浦城县志》都有记载,其花有白、黄、红诸色。开白花的如碎银簇簇,叫银桂;开黄花的似金稻穗穗,称金桂;开红花的象丹霞朵朵,唤丹桂。丹桂,可供食用。据《本草纲目》记载“桂取皮贴牙痛可断根”。《便民图纂》中说“收桂叶泡汤服温腹去暑”。桂花性温味辛,散寒破结,祛痰生津,清齿爽口,自古以来就寓以吉利美好之意。历代骚人词客对桂多有歌咏。两千多年前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九歌》中,就用“结桂枝兮延伫,援北斗兮酌桂浆”来抒发依恋欣愉之情。唐代温庭筠留下“犹喜故人新折桂”的诗句,以“折桂”喻为中举登科。在国外古希腊神话中,桂作为珍品献给科学和艺术之神阿帕隆,桂枝扎成的头圈也常作为最高荣誉,奖给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优胜者,称之谓“桂冠”。难怪我故里的人们世代相传,把木樨茶作为清清吉吉的象征——送别和重逢,都会为您捧出一盅木樨茶。
  每临中秋时节,明月悬挂中天,一树树丹金闪烁的桂花,便溶入轻纱似的月色里,夜风微拂,香飘扑鼻,使人欣欣然不想入眠,也不知是人醉在月下花香里,还是梦醒在花香月色中。在这“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美好月夜,最撩游子心弦的是浦城腔的童谣:“月光光,照四方,四方圆,卖铜钱,铜钱耀,卖乌豆,乌豆乌,卖香菇……”痴望着圆月,很易引发出故里的旧梦:收桂花的时节,孩童们唱着、闹着,在桂花树下铺开几张晒谷席,看着大人们用长竹竿往树枝叶腋间轻轻扫动,艳红的桂花便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如同一阵金亮亮的红雨,洒落在席上,也飘落到大伙的头上、肩上、脚背上,浑身沐浴在桂花的芳香里,把席上的落花扫拢来携回家,用雪白的鹅毛羽把一朵朵花蒂枝屑剔净,放在滚沸的开水里捞起,再拌上白糖浸渍封藏,待到贵客来时用开水冲泡,便成了色鲜味香的木樨茶。
  如今,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浦城营养食品有限公司就设在木樨苑,糖渍桂花也由现代化机械加工出品,系列产品注册为木樨牌商标。桂花,已被定名为浦城县县花。
  岁岁年年,有多少游子从四面八方回来,拾起儿时的记忆,寻觅故里的足迹。
  走过五里塘,走过七星桥,走过九石渡,不管走到哪门亲戚家,见面总是捧来一盅木樨茶,又一盅木樨茶。
  灼灼木樨,点点乡情,喝得心底甜甜,喝得心儿醉醉。
  醉在故乡的怀抱里,仿佛又听到母亲哼过的摇篮曲。生息在这片土地,谁不想回报给这片故里更浓烈的情和爱……。
  油果山记 叶志坚
  油果山离我故乡仙阳镇有一里之遥,立在村口眺望,油果山有如一尊端坐的笑弥勒,坦然而温和,满山蓊盛盛的树木,荫荫络络,润润滋滋。
  在我绵长的记忆里,油果山树木出奇的大,盘根曲干遮天蔽地;最多的树木是松、白枫、苦槠树,株株都有圆桌大小,幼年的我,便常翘着屁股去捡苦槠。
  油果山并不高,至多海拔五、六百公尺。沿着石磴山道攀上,情趣便跟着涌流出来。那树荫,那鸟声,那汪汪吠叫着追逐山麂的猎犬;都使人神往。待攀上山巅,境界又豁然开朗:远山近水,村舍田畴,都宛如精妙画图,展现在人的眼底!那依稀残留的古驿道;小山包般隆起的二千多年前的汉阳城遗址;隔溪相望的百向山黄巢大寨;以及北宋文学家杨亿的墓地,南宋大理学家真德秀先生故居……。无不生发人的情思,无不掀动人的内心波澜!
  油果山巅上凹弯之处有座残庙。庙甚古。虽然残败得只留下一座大殿,但还能看到它昔日的气势和规模。庙中,尚存着传说中周霞仙人用雨伞从杭州背来的人高褐黑碑石,以及庙旁四口青狮白玉泉。最可观的得数下殿坪院里的一株木樨,年逾数百岁,却依然躯杆挺拔,枝叶参天,每年初冬,都要开出满满一树木樨花,如霞如锦,灿烂夺目。有年中秋,正逢木樨花盛开,临时住在这庙里的一位草医,邀我在木樨花树下喝酒.不知是酒烈还是花香醉人,抑或是人的情浓,我竟喝得酊酩大醉,被人抬下山来。四野岑寂,身无所羁,不醉而何?
  我是极其依恋油果山的。而今已近不惑之年,我还会时时想起当年中秋节在油果山上的那一醉。每当我有机会从煤气、漩涡、喧嚣的闹市中,或者从卑怯的笑颜里脱身来到油果山,我便宛如从窒闷的地洞里钻出,感到身心无比的愉悦。
  今年春节回故乡,我又攀爬了一趟油果山。伫立山巅,极目远眺苍莽山峦,耳听四围啁啾鸟音,潺潺山泉,一时间我竟又痴醉了半晌。我想,油果山寺庙附近弃着许多梨树、茶树,要是将它们管理起来,粗菜淡饭,大约也养活一家人的。且如今旅游风日盛,听说到油果山旅游的人也不少,要是这样,在山上开个小茶铺,卖碗山茶给游客解渴,想来也是必要的了。不知有关部门是否已考虑开山铺的人选,要是可能,我倒愿意试试。事情虽小,却也是实实在在与人有益的!
  第三章 赋骚 诗词 楹联
  第一节 辞赋
  一、赋
  赤虹赋(并序) 南朝宋·江淹
  东南峤外,爰有九石之山。乃红壁十里,青?百仞;苔滑临水,石险带溪。自非巫咸采药,群帝上下者,皆敛意焉。于时夏莲始舒,春荪未歇;肃舲波渚,缓拽汀潭。正逢岩崖相炤,雨云烂色。俄而雄虹赫然,晕光耀水;偃蹇山顶,舄奕江湄。仆追而察之,实雨日阴阳之气。信可观也。又忆昔登炉峰上,手接白云;今行九石下,亲弄绛蜺。二奇难再,感而作赋曰:
  迤逦碕〓兮,太极之连山。〓鳙虎豹兮,玉虺腾轩;孟夏氤氲兮,荷叶承莲。怅何意之容与兮,冀暂缓此忧年。失世上之异人,迟山中之虚迹;掇仙草于危峰,镌神丹于崩石;视鳣岫之吐翕,看鼋梁之交积。
  于是紫雾上河,绛氛下汉;白日照馀,碧云卷半;残雨萧索,光烟艳烂。水学金波,石似琼岸。错龟鳞之崚崚,绕蛟色之漫漫。
  俄而赤蜺电出,蚴虬神骧。暖昧以变,依俙不常。非虚非实,乍阴乍光。赩赫山顶,炤燎水阳。虽图纬之有载,旷世识而未逢。既咨嗟而踯蠋,聊周流而从容。想番禺之广野,意丹山之乔峰。禀傅说之一星,乘夏后之两龙。彼灵物之讵几,象火灭而山红。余形可览,残色未去。耀萎蕤而在草,映青葱而结树。昏青苔于丹渚,暖朱草于石路。霞晃朗而下飞,日通笼而上度。俯形命之窘局,哀时俗之不固。定赤舄之易遗,乃鼎湖之可慕。既以为朱鬐白毳之驾,方瞳一角之人,帝台北荒之际,弇山西海之滨。流沙之野,析木之津;云或怪彩,烟或异鳞;必杂虹蜺之气,阴阳之神焉。
  青苔赋 南朝宋·江淹
  余凿山楹为室,有青苔焉,意之所之,故为是作云。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