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校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48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学校体育
分类号: G807.1
页数: 5
页码: 1114--1118
摘要: 本篇记述了蒲城县体育、学校体育的情况。
关键词: 蒲城县 体育 学校体育

内容

第一节 幼儿体育
  民国期间,中心小学附设的幼稚班未安排体育课程,仅在课间或课外活动做游戏。解放初期,幼儿班的体育活动项目主要是游戏和幼儿体操。1956年,创办县立幼儿园,并在全县办15个幼儿班,始正式安排体育课,并有木马、跷跷板、滑梯等体育活动器材设备。1982年9月,创办县实验幼儿园,贯彻教育部《幼儿教育纲要》,把体育、音乐、游戏均列为正式教育内容并设课程,使用专门教材。体育活动项目基本动作有走、短跑、跳跃、平衡、投掷、钻爬和攀登,基本体操有模仿操、徒手操、轻机械操等,在各幼儿园(班)开展团体操、短跑、投圈等比赛。
  1978~1988年,县共举办幼儿运动会9次。其中较大规模的是1980、1983、1985年及1987年等4次。
  1980年5月28~31日,为庆祝六一儿童节,县体委与托幼办公室联合在县体育场举办幼儿运动会,参加的有街道、大队、机关、学校、厂矿、水南农场、仙阳茶场等35个幼儿班800多名
  幼儿,比赛项目有拔河、赛跑、4×25米接力、跳绳、幼儿操(哑铃操、花圈操、红旗操)、三轮自行车表演,参加比赛2819人次,有28个集体163名个人获名次奖,有25个幼儿班获集体表演奖,32名个人三轮自行车表演获纪念奖。1983年5月28日,举行幼儿体操单项比赛,参加比赛的有23个班525人次,比赛项目有徒手操、花操、红旗操、花环操、椅子操、彩球操、哑铃操等。1985年5月27~29日,县体委、县妇联联合举办六一幼儿运动会,比赛项目有3×20米接力赛、三轮自行车、夹弹珠等,参加的幼儿有500多名,分男女甲乙组,幼儿运动员62名获奖。1987年,六一儿童节,体委与县妇联联合举办幼儿运动会,项目有:夹弹珠、幼儿三轮车、接力赛、投圈、钓鱼等,有36个幼儿班726人参加。
  第二节 小学体育
  清光绪三十年(1904),县创办两等小学堂,开始设体操课。民国10年(1921),体操课改为体育课,每周安排2~3节。民国19年后,保国民学校设唱游课,乡高小设体育课,但各学校均未设专职体育教师。体育课大部分作为搭配课时用,体育设备极为简陋。体育活动项目城区及乡镇所在地小学一般有体操、乒乓球、篮球、排球、田径等;农村小学则以晒谷坪为简易操场,活动项目仅限于跳绳、踢毽子、打小皮球或做游戏等。
  从1950年开始,小学体育课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每周安排2节课,每学期保证30~36节课时。除体育课外,还坚持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1951年起,国家体委先后颁布第一套至第六套少年儿童广播体操办法,全县各小学随之全面推广。1953年起,全国推行“劳卫制”,促进小学体育进一步发展,许多小学增辟小操场,添置设备,体育活动项目也不断增加。“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小学体育课改为“军体课”(军事体育课)。1972年各小学恢复体育课,每周安排2节体育课和2节体育活动。1987年,体育列为“三好学生”评比内容。
  1979年,全县各学校实施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条例》。1980年,全县推行《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体育工作走向正规化,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1982~1983年度,县实验小学为全县第一所体育“达标”小学。次年,有6所小学体育“达标”。1984~1985年度,体育“达标”小学增至16所,其中,实验小学和永兴、石陂、仙阳3所中心小学为省“达标”小学。永兴中心小学于1985年及1986年连续被评为省“体育达标”先进学校。1986~1987年度,全县有339所小学体育“达标”,“达标”人数10460人,占学生人数66%。1987~1988年度,全县“达标”小学共393所,“达标”人数20322人,占学生总数88%。
  解放后,共举行15次中小学生运动会和田径选拔赛(不包括单项中小学生运动会)。1973年后,曾举行过5次乒乓球比赛。1975年,县实验小学男女排球队分别获建阳地区排球赛第四名和第二名,并被选参加同年8月的全省小学生基层排球赛。1972~1988年,县小学参加建阳地区少年男女篮、排球赛16次,比赛结果,获得前三名的有女篮6次、男篮4次,女排6次、男排4次。此外,新华小学女子篮球队在1983~1985年连续3年获建阳地区少年女子篮球比赛冠军,被誉为女子篮球“三连冠”。石陂小学男、女排球队在1984、1985年连续2年双获建阳地区少年排球赛亚军,1986年又双获建阳地区比赛冠军。1985年6月,县举行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城关6所小学及9个乡镇学区21个代表队参加,女子组邱建梅获60米赛跑、跳远、跳高三项第一名,后参加建阳地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又获小学生组跳远第一名。1987年6月,县体
  委与县教育局联合举办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小学组有30、60、200、300米赛跑和跳高、跳远、立定跳远、三项全能、四项全能等比赛项目,各项成绩均记录入档。
  第三节 中学体育
  民国5年(1916),创办浦城私立中学,开始设置体操课。民国10年,创办县立中学,开设体育课,规定各年级每周安排2课时。民国18年,二三年级体育课减为1课时。县于民国15年、民国17年、民国20年先后举办3届中小学体育运动会。中学生还参加全县举行的国民体育比赛以及表演等活动。民国18年,县选拔中小学生40名参加闽北16县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浦城中学获田径8项第一名,排球队获冠军。民国20年,体育课时又进行调整,初中二三年级每周安排3节,一年级增至4节,以后又逐步均改为2节。体育活动项目有徒手操、器械操、篮球、排球、足球、拔河、跳绳、荡秋千、跳高、跳远、短跑、中跑、长跑等。民国24年,县立南浦初级中学举办第一届秋季运动会。民国28年开始,县立初级中学每逢青年节举办运动会。民国34年10月10日,县举办首届全县中学生体育运动会,参加的有浦城初级中学、高级中学、简易师范学校、农业职业学校等4所中等学校。
  解放后,中学体育教学按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要求,规定安排每周2节体育课,并坚持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1953年全国推行“劳卫制”,浦城一中师生积极参加“劳卫制”体育锻炼。1955年,进行检查验收,对合格者发给证书、证章。“文化大革命”开始,改体育课为军体课,用军训代替体育活动。1973年,恢复体育课,各年级每周安排2课时。
  1979年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条例》公布实施,中学开展“达标”训练。1980~1981年度,浦城一中为全县首先“达标”的学校,全校“达标”学生有375人。1981~1982年度,浦城一中体育“达标”学生增至557人,“达标”比率为63.4%。1982~1983年度,全县有浦城一中、浦城二中、莲塘中学等3所中学体育“达标”。次年体育“达标”学校增至7所。1984~1985年度,有17所中学体育“达标”。浦城一中、浦城二中、忠信、莲塘、临江等5所中学达省体育“达标”标准,其中浦城一中“达标”率上升至83.6%。1988年,全县有339所学校(包括中小学)“达标”,共有46631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县“达标”率从1987年的29%,提高到69%,达到先进县水平。其中浦城一中“达标”人数1770人、“达标”率为87.8%,浦城二中“达标”人数1752人、“达标”率为97.2%。是年10月,全县共表彰“达标”学校25所、先进个人50名。
  1951~1988年,浦城一中共举办17届全校运动会,每届为时3天,参加人数由第一次400余人逐渐增至1000余人,运动项目由20项渐增至24项。1972~1988年,浦城二中共举办12届运动会,其他中学也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运动会。
  1972~1988年,县举办中学生体育运动会和田径选拔赛17次。1972年,县中学生田径选拔赛项目有60、80、100、400、800、1500米赛跑和110米低栏赛跑、跳高、跳远、三级跳远、铁饼、手榴弹、铅球、标枪、三项全能等,并将最高成绩加以纪录。1973年,又增加单、双杠项目。1978年,县中小学田径选拔赛,浦城一中获团体第一名。1985年,全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10所中学选拔50余名运动员参加18个项目比赛,浦城一中获甲、乙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同年,浦城二中获建阳地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投掷赛第一名,代表建阳地区出席全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学生李敏建获建阳地区及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五项全能第二名。1986年5月,浦城一中获建阳地
  区重点中小学田径比赛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二名,高中组第四名。
  球类活动在全县中学中开展得较普遍。1951年五一节,县举行足球单项比赛,浦城一中学生队获亚军。1972~1980年,城关各中学参加8次县举行的乒乓球单项比赛。中学篮球赛县平均每年举行一次,1972~1980年,中学生男女篮球队多次参加建阳地区篮球赛,名列前三名男女篮球各7次、男女排球各9次。1988年,全县有5所中小学被定为体育“传统校”,即浦城一中(田径)、浦城二中(男篮、女排)、实验小学(田径、游泳)、仙阳中心小学(女篮)、石陂中心小学(女排)。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