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死亡率及构成原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47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死亡率及构成原因
分类号: R193.3
页数: 2
页码: 1107-1108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浦城县死亡率及构成原因情况包括传染病死亡、恶性肿瘤死亡、产妇及婴儿死亡等。
关键词: 浦城县 死亡率 构成原因

内容

1956年,全县死亡2167人,死亡率1020.5/10万。其中传染病死亡99人,占死亡数的4.57%;产妇、婴儿死亡44人,占死亡数的2.03%。1978年,全县死亡2182人,死亡率613.8/10万。其中传染病死亡20人,占死亡数的0.92%;产妇婴儿死亡22人,占死亡数的1.01%。1988年,全县死亡2508人,死亡率661.6/10万。其中传染病死亡5人,占死亡数的0.2%;产妇、婴儿死亡8人,占死亡数的0.32%。
  一、传染病死亡
  民国37年(1948)7~12月,死亡860人,死亡率486.26/10万。其中,死于疟疾361人,伤寒308人,肺结核62人,斑疹伤寒52人,天花21人,鼠疫、猩红热、痢疾各12人,流脑8人,麻疹6人,白喉4人,梅毒2人,共12种。1950年,死亡278人,死亡率154.1110万。其中死于痢疾149人、鼠疫65人、百日咳39人、天花25人。1956年,死亡99人,死亡率46.62/10万。其中死于麻疹81人、痢疾11人、白喉7人。1965年,死亡100人,死亡率39.14/10万。其中死于麻疹82人、白喉10人、乙脑2人、流脑2人、痢疾1人、钩端螺旋体病3人。1978年,死亡20人,死亡率5.63/10万。其中死于流脑7人、白喉6人、乙脑5人、钩端螺旋体病2人。1988年,死亡5人,死亡率仅1.3/10万。其中死于钩端螺旋体病2人、痢疾2人、肝类1人。解放后传染病死亡率,从1950年154.1110万下降到1988年的1.3/10万,下降率达98.2%。
  二、恶性肿瘤死亡
  1973~1975年3年回顾性调查,全县死亡393人。其中胃癌115人,占29.26%,居第一位;肝癌52人,占13.23%,居第二位;宫颈癌50人,占12.72%,居第三位;食道癌,结、直肠癌,鼻咽癌,白血病各23人,并列第四位;肺癌16人,乳腺癌7人,其他癌肿瘤61人。死亡年份:1973年,死亡122人,死亡率36.85/10万;1974年,死亡123人,死亡率36.86/10万;1975年,死亡148人,死亡率43.52/10万。
  三、产妇及婴儿死亡
  民国37年7~12月,县卫生院统计,全县产妇死亡48人,婴儿死亡90人,共138人,占总死亡数的8.31%。1950年,产妇9329人,死亡43人,病死率0.46%;新生儿9329人,死亡128人,病死率1.37%。1956年,产妇6148人,死亡9人,病死率0.15%;婴儿6148人,死亡35人,病死率0.57%。1965年,产妇10947人,死亡5人,病死率0.04%;婴儿10947人,死亡4人,病死率0.04%。1978年,产妇7566人,死亡5人,病死率0.07%;婴儿7566人,死亡17人,病死率0.22%。1985年,产妇4212人,死亡4人,病死率0.09%;婴儿4212人,死亡33人,病死率0.78%。1988年,产妇4242人,死亡4人,病死率0.09%;婴儿4242人,死亡4人,病死率占0.09%。
  构成死亡原因最严重的传染病和产妇、婴儿病(包括产妇难产、产褥热、婴儿破伤风及儿童营养不良等),现已明显减少。近几年来,高血压、动脉硬化、恶性肿瘤的患病率大有增加趋势,构成死亡原因较主要的是心肌梗塞、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