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46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中医
分类号: R244.15
页数: 2
页码: 1102-1103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浦城县中医发展情况包括针灸科、骨伤科、青草科、蛇伤科、外科等。
关键词: 浦城县 医疗 中医

内容

中医的发展源远流长。据有关志书记载,远自宋代,就有张炳精通医术,精心诊治病人。明代以后,中医除一般病普诊外,已有擅长医疗某一专科的医生。明代的黄至,在大疫流行时,施药治病用验奇方救治人数甚多,后其子秉键辑《黄氏医案》刊印于世。清代雷丰,擅长疫病杂症,并整理《医法心传》,其子大震与门人等用其验方合著《医家四要》4卷。清代精于医治痘麻科的有邓连岳、刘帮勋,邓在乾隆初年痘疫传播时,经其治愈多人。长于治疗妇科和儿科的有张云翼、祝景宣等。民国时期精于麻痘科的有徐泰昌、郑玉瑶等。徐泰昌不仅擅长于中医内科、妇科,对于儿科尤精,曾纂写《痘疹发微》、《临证效方》。海军宿将萨镇冰、陈绍宽曾赠给他“功同良相”、“寿世寿人”横匾。精于治疗喉科有徐赞培,辑录有《喉科治疗经验集》一书,后有祝贺三、徐之荪、甘文孔、季长庚、苏少坡、何其贤、徐之蒿等众多有名中医,涉及中医内、外、妇、儿、伤、喉、眼、针灸及蛇伤等各科治疗范围。
  民国期间曾一度出现排斥中医现象,散布“中医不科学”、要“废止旧医”或“废医存药”的言论。中医界曾向国民党南京最高当局提案,徐泰昌代表县中医药界参加全国“请愿团”,联名向当局提出抗议。
  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定“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浦城于1955年4月和1959年2月分别召开中医代表会议,贯彻团结中西医政策,组织西医学中医和中医带徒等。1960年,县设中医研究所,各公社成立中医或青草药研究组,搜集治疗“四病”(水肿病、妇女闭经、子宫脱垂、小儿疳积)单方、验方、秘方1100多种,并编辑《浦城县单验方选集》。1979年,对社会闲散中医、中药人员进行统一考试。1985年6月,县中医院设置针灸、理疗、推拿、按摩、痔疮、中医骨伤、青草、蛇伤等中医传统专科,设立中医病床50张,初步成为县中医的临床、科研、培训的中心。1988年,县中医院门诊96537人次,住院763人,治愈370人,好转384人,治愈与好转率合占96.82%。
  内科 主要运用“望、闻、问、切”四诊,中医辨证施治及中药汤剂来治疗。同时也吸取西医所长,利用现代医学、器械设备来辅助诊断。病房采用中医常规护理,书写中医病历及护理记录。
  骨伤科 伤科包括所有内伤,骨科治疗闭合性骨折。突出中医特色,以手法为主,及时纠正畸形,临床复位达90%以上,配合中药制成的消肿膏外敷,采用中医小夹板固定等方法。1985年以来,已治疗400余例,治愈率达96%。特别是小儿陈旧性骨折15天,折断后再整复获得成功。关节陈旧性脱位23天,经治疗后复位。对股骨骨折离位不明显者,采用中医中药外敷、内服治疗,获得满意效果。
  痔疮科 医治内痔、外痔、直肠息肉、肛瘘、肛裂、肛周脓肿等肛门疾患。采取中医手术疗法、膏散剂外用、中草药熏洗及中药汤剂内服治疗。
  针灸科 采取针刺、艾灸、拔火罐、药物热敷等法治疗中风、痹症、瘘症、痛经、阳痿、遗精、小便癃闭等病,均有较好疗效。1959年9月,县医院中医运用针灸治愈后天性哑巴一例。
  青草科 使用干、鲜青草药,采取内服、外敷,配合针刺、放血等法治疗内、外、妇、儿、伤等科疾患。特别是产后风、小儿疳积、跌打损伤、风湿痛等病,疗效显著。1959年春至1960年底应用中草药贯仲汤驱钩、蛔虫,全县达31万人次。
  蛇伤科 浦城蛇伤病例常有发生,农村蛇伤发生率高达千分之一,传统青草药外敷内服,对轻伤疗效较高。1976年8月,省蛇伤会议认为“浦二号”蛇药临床疗效好。1984年后,对“浦二号”进行剂型改革,由青草药改为胶囊制剂,用其治疗蛇伤危重患者,并配合使用抗蛇毒血清,一般疗效达到98%。
  外科 采用中草药制成膏、丹、丸、散及中药汤剂,治疗外科疾患。1976年,仙阳卫生院采用多种草药制成“骨髓灵”,治愈急、慢性骨髓炎,疗效较好。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