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寄生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45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寄生虫病防治
分类号: R725.3
页数: 2
页码: 1097-1098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浦城县寄生虫病防治情况包括丝虫病防治、疟疾防治、钩虫病、蛔虫病防治等。
关键词: 浦城县 寄生虫病 防治

内容

丝虫病防治 境内是马来丝虫病中度流行区。1956~1961年,全县普查、复查38.37万人次,检出阳性患者4.14万人次,以村为单位平均阳性率10.78%,基本摸清马来丝虫分布范围。治疗3.7万人,受治率89.37%;对877人晚期患者进行1~2次海群生药物治疗。1964~1975年,反复查治传染源。共普查、复查37.41万人次,查出微丝虫幼阳性7788人,平均阳性率2.08%;治疗6481人,受治率83.21%。经过反复检查、治疗,水南、城关、永兴、九牧、官路、盘亭等6个公社微丝虫幼阳性率降到0.5%以下。1976年至1979年4月,重点对濠村、石陂、水北、临江、山下等公社部分大队复查治疗,共检查、复查215917人次,查出阳性1383人次,治疗2029人次(包括初治、复治),澄清全县丝虫病体症患者1875人。1979年6月,经省、地区、县丝虫病联合考核验收,浦城县已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1980年,为进一步肃清残存传染源,净化疫区,从是年起,每年坚持考核后期监测和防治后期的补课治疗工作。1980~1985年,对临江、濠村、石陂、水北街、山下等5个乡(镇)19个大队血检2292人,阳性仅7人,阳性率为0.3%。蚊媒自然感染率调查5个乡(镇)27个点,捕捉解剖中华按蚊18574只,阳性32只,感染率0.17%。
  疟疾防治 疟疾在浦城有流行历史,1950年经过防治已基本控制,后又出现过局部流行。1961年,临江的寨下、源尾两村有患者23人;1964年,石陂公社发病1040人;1970年,秀里、棠岭两村有发病者24人,均及时治疗和采取控制措施。1971年,与建阳、崇安交界的蒋溪口、毛墘、村溪、佘墩、象口、塅尾、源头、山下、王柏、胡推、福禄等11个大队,疟疾暴发性流行,发病率分别在12.5~66.7%之间。是年全县发病达7054人,发病率占总人口的2.21%。1972年,全县发病率上升到13.5%,仍在继续蔓延。1973年,全县发病8.64万人,占总人口的26.1%,分布于莲塘、水南、水北、临江、永兴、古楼、山下、石陂、濠村等9个公社135个大队。1974年,通过大面积综合性防治措施,当年病情基本上得到控制。1979~1985年,除濠村、石陂两地有所波动外,其他地区基本稳定。1986~1988年,年发病人数为24~16人。
  钩虫病、蛔虫病防治 浦城农地传统使用人畜粪肥,又没有贮藏发酵习惯,致使钩虫、蛔虫容易传播。1959年,对10岁以下2岁以上的儿童进行粪检化验,蛔虫卵阳性高达99%。1959~1960年,对钩虫、蛔虫用中草药进行防治,服药441645人次,有一定效果。1963年,在盘亭的棠岭、临江的水西、濠村的樟元进行调查,钩虫感染率分别为64.6%(292/452)、56.8%(173/304)、67%(58/86),感染者最小年龄为8个月,最高龄76岁,40~50岁之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1970年后,化肥增多,人畜肥减少,钩虫病有所下降。1979年,在莲塘公社检查1080人,有钩虫病感染者107人,感染率9.91%,有明显症状者10例,占感染者的9.35%。1984年,省寄生虫病研究所在浦城举办全地区寄生虫病学习班,对水南农场菜农67人进行粪检,有钩虫感染者4人,感染率占5.97%,都无明显症状出现。蛔虫病防治前后两次,1959年用宝塔糖、疳积片、山道年、使君子、苦楝皮等药。共治疗144759人,驱虫率为80%。1979年根据国务院通知,为12岁以下儿童免费普遍驱蛔虫。在莲塘公社西岩大队搞试点,对该村12岁以下儿童401人粪便检查,发现有蛔虫卵的352人,占87.78%。蛔虫感染仍然很高,是年用“驱虫净”,有90421名12岁以下儿童免费治疗,服药率占儿童总数93.2%,未发现严重反应,效果良好。1985年用“左旋咪唑”药物,共治疗4.6万人,排虫效果达70%至80%,收到明显防治效果。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