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物普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43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文物普查
分类号: G260.1
页数: 2
页码: 1071-1072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56年~1988年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文物普查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文物普查 文物管理 浦城县

内容

1956年5月,县文化馆派员会同省文物调查组、福建师范大学黄寿祺教授等人进行首次文物调查时,浦城中学已收藏有五代三彩双耳陶罐、五彩双耳陶罐各1个,宋代瓷杯、瓷碗各2个和瓷香炉1个、瓷钟2个、石狗1只,共10件,另有碎碗几片;县文化馆收藏有宋代铜料1柄,明代陶罐2个、瓷罐2个、陶五谷罐1个,清瓷罐1个。调查中还发现下沙村郑某家有太平天国贡单1张,清雍正八年(1730)“重修西山真文忠祠碑”1块(嵌在西山祠东墙上),“建社稷坛记”断碑1块,“宝宋亭后记碑”1块(存等觉寺内)。明成化十九年(1483),“重建大成殿记”1块;隆庆六年(1572)“浦城县学记”碑1块(藏浦城中学);明代孔子像1尊(存孔庙内),明代塑真西山像1尊(存真西山祠堂内)。乾隆时铜香炉1个,底刻“玉皇清玩”4字(存仙楼山玉皇阁);柳霖画竹刻石1块(存南浦书院内)等。并在禅寂寺轮藏殿收集到经书60余卷、佛像3个。同年8月7日,省文化局下文将浦城中学、文化馆等所收存的文物,由县文化馆派员运交省文化局,其它文物就地保护。
  1958年10月11日开始,历时10天,南平专区文物普查队在浦城进行第一次古文化遗址调查,以南浦溪主、支流两岸和村落及其附近,发现古文化遗址26处,遗址绝大部分暴露地表。采集遗物都是印纹陶片和磨光石器共存为特征。纹饰、制法、陶质、器形基本大致相同,并有铜器发现。此次采集器物共54件,器物有镞、〓、斧、刀、砺石、穿孔戈以及残石器,其中以石镞为最多,绝大部分以磨制为主,打制较少。质地有页岩和沙岩,以页岩占多数。陶器主要是陶片,以印纹陶为主,大部分是腹片、口沿片(不能复原)。
  1982年2月下旬至4月底,进行第二次文物普查,普查13个公社51个大队73个文物点,即古文化遗址1处,古城寨遗址8处,古墓4处,古窑址5处,古矿场2处,古建筑32处,墓志铭1处,碑刻12处,革命遗址3处,其他5处。
  1984年4月,县文化馆组织人员对1958年发现的遗址进行复查,制作浦城县文化遗址一览表,详列分布地点、时代、历史沿革及现状。
  1987年6月,南平地区文物普查队以及省汉城考古队共30人,在全县18个乡镇进行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历时23天,共发现古遗址222处,加上以前发现同一类型遗址共241处。许多遗址保存较好,有保护和发掘的价值。临江镇铁炉村鸡谷坞3号遗址,散布在地表的陶器残片俯拾皆是,文化层厚达1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战国,文化内涵之丰富超过石排下遗址;临江镇锦城村的3处遗址及莲塘乡吕处坞1处遗址,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汉代,为史前考古的断代提供充分证据。普查结果证明:浦城在古代是人类居住比较密集,劳动生产比较先进,文化交流比较频繁,延续年代比较长久的文化发达地区。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