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 文物 胜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405
颗粒名称: 卷三十二 文物 胜景
分类号: K872.57;K928.705.7
页数: 29
页码: 1050-1078
摘要: 本卷记述了1958年~1988年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文物考古和风景名胜的情况。
关键词: 文物 胜景 浦城县

内容

第一章 古遗址
  第一节 古聚落遗址
  1958、1982、1987年三次进行文物普查,发现境内古聚落遗址241处,其数量在全省已普查的32个县中居首位。其中:新石器时代晚期21处,青铜时代220处(其中商代99处,西周16处,春秋战国105处)。主要分布于南浦溪主支流两岸出水面50~300米的低矮山丘的向阳坡面。由于雨水长期冲刷或开垦种植,文化层已多无存,遗物大部分暴露于地面。出土文物以磨光石器和印纹陶器共存为特征,石器有石斧、石戈、石矛、石刀(含穿孔)、石〓(含有段)、石凿、砺石等。陶器可辨形的有釜、鼎、钵、盆、豆、罐、瓮、尊等;纹饰有席纹(正斜)、方格纹(大小)、云雷纹、绳纹、回纹等,以席纹居多,个别刻划有符号。从采集的生产工具来看,当时以采集渔猎为主,农业处于原始状态。
  一、新石器时代晚期
  官路乡有高门村斧头岭、临江寺、李处村禁山等3处;管厝乡有大窑村后门禁山,祖村后门山、对面山,党溪村牛鼻山等4处;万安乡有后洋村后门山、陂下村长白山等2处;莲塘乡有莲塘村金钱后、吕处坞村十八窑等2处;富岭镇有马家庄村后门山,浮流村后门山,余塘村树林山、马庵弯等4处;水北街乡有曹村后门山、大林山、外茶坪等3处;濠村乡有新村南山1处;临江镇有铁炉村鸡谷坞葡萄园3号1处;山下乡凹后村前洋狗马形1处。
  二、青铜时代
  商代 官路乡有李处村目鱼山、马踏背等2处;九牧乡有吴墩村后门山、金山岗等2处;盘亭乡有庙湾村石源岗、高头山等2处;忠信乡有忠信村光明凹,金凤村大砖坪、关山背,虎头山村社公后山、后门山,上同村黄瓜洋,大坞村排山,金樟村长蛇岗山下,前墩村南山等9处;管厝乡有上村大栗山、拉踏山、茶梨山、旱塘坪,管厝村上东坪,水坪村马蹄盘、后门山,口窑村菜园山、小学后山,官田村弯下山,大窑村后山等11处;万安乡有村头娑婆桥后门山、村头后门山,吴山下城墙沟,陂下村大湾山、后门山等5处;仙阳镇有下洋村社公山,管九村洋山后门山,坑沿村秧垅、七姐妹山,殿基村马道坪、陂头山、上交祠蜡子坪,麒麟山,枫处亭村毛竹场,高门村稻堂后,渔梁村棺山背,樟溪村后门山,木山村岩头垅,阳墩村塘园下垅,山前村乌龟背,三源村部后门山、茶果山、十三里梁处后门山、坦头茶厂后山等19处;莲塘乡有藠止园松树岗,九秋村逢燕山,吕处坞村茶场后门山,山桥村山坪,西岩村岩头火烧山岗、牛栏下虎头山,方家村后门山、南峰寺岗等8处;南浦镇有仙楼山龙头峰、梦笔山等2处;水南乡有上水南村龙溪桔子山1处;富岭镇有浮流村凹后甲,店亭村后山、杜林凹后山,余塘村填头窟等4处;永兴乡有冠山小学后门山,炉铺村会窑后门山、铁炉山,前墩小学后门山,仙楼村后山,银场村红建队后门山、茶山,庵后村后门山(2处)、杨处山等10处;古楼乡有洋溪村岩头山、瓦厂岗等2处;水北街乡有中学后门山1处;临江镇有黄村罗小山、红山仔,七墩村东园后门山,水东村官山塘(2处),樟山小学后门山,樟山坪,寨下村板桥后门山,七墩村后门山,水西江家村后门山、老鼠夹等11处;山下乡有青山村管厝后门山、溪洲后门山等2处;石陂镇有旧馆村茶梨山、茶场后门山、果场后门山,案山下村马犬头,后井村后门山,佘墩村柑桔山,象口村樟源后门山,连墩村等8处。
  西周 莲塘乡有莲塘村门头垅,吕处坞村牛栏坝凹山、窑子头张厝湾等3处;南浦镇有仙楼山金凤门1处;富岭镇有富岭村鱼公山1处;永兴乡有银场村八佛殿村后山、银场小学后山,永兴村高丘山、曾处后门山,庵后村林中山、苦塘村后门山,炉铺村牛屎背山,下墩村破柴坑等8处;水北街乡有中坊村南山1处;临江镇有寨下村下村后门山1处;山下乡有青山村横排山1处。
  春秋战国 官路乡有李处村棺山背、高门村狗山千等2处;忠信乡有溪源洋源山、雷塘山,金樟村前门山、百宝山、高塘山、凤凰山,墙里村蛇头山、镜子山,上同村杨处,金凤村十八磅杨金山、牛岭头山、山头下枫村垅等12处;管厝乡溪南丁头村后门山,溪南村头新厝湾,水坪鱼公钳坟山垅、大湾坪,流源村后门山,口窑村交椅山,里窑村后门山,上村周墩后门山,官田村李湾山,沙里村蛇岗山、烟坪后门山、塘园湾等12处;万安乡有村头村后洋苗圃山、龙珠山,富湖村张家园山、村头后洋坂,连墩村后门山等5处;仙阳镇有管九村花园地坪山、苦槠山、告碑山,下洋村后门山、百家坞、狗扯尸(2处),太平村十八里(6处),殿基村子孙殿后茶山,坑沿村福秧垅一号,仙南村庙后山、枫处亭社公山,樟溪田坞村后门山、上溪头后门山,巽源村木厝坞、青流千岗、垅子尾山、碉堡山、苦槠排,阳墩村苦竹山,三源村马羊垅、下高祠卧岩岗、上高祠螺丝湾等28处;水南乡有龙山头1处;莲塘乡有死尸垅,东山村尤墩后门山、原辣子山,九秋村大碓后山、大碓墓山、竹脚山、渡船头山、涂塑厂宿舍后门山,西塅村后门山、东山排,前山村黄泥庵,悦乐村夵夵山等12处;南浦镇有殡铺湾山、西山下、仙楼山上青岭、仙楼山虾子垄等4处;富岭镇有瑞安村月山衖、竹园头、太平塔、徐厝山,店亭村大凹山、洋岭山,余塘村上炮台山、苦槠山,高坊村后门山,前洋村岭塘等10处;水北街乡有西洋口上村后山1处;临江镇有寨下村路尾后山、林场后门山、凸出山,水东村后门山、官山塘1号、大窝岭,樟山林场后山,铁炉村鸡谷坞葡萄园(2处)、新街新溪坞等10处;石陂镇有碓下村元上长岗山、洪桥头马道山、大坪山笔山、庙垅山,旧馆村大坪垅,石陂村青龙庙坛园、青龙庙五相交山、岐山前来龙岗等8处。
  第二节 古窑址
  一、唐代
  珠塘窑址 位于石陂镇梨岭村珠塘窑自然村,南浦溪下游西岸,1987年发现。窑址范围1200平方米,堆积层厚1~1.5米。斜坡式龙窑结构,长70米,宽2米。器物胎骨厚重,青釉泛灰,平底微凹露胎,支钉叠烧痕迹明显,一般采用4~6支钉,可辨器形有罐、碗、执壶、盘口壶等。除窑头部分因建房外,其余保存较好,为杂草灌木覆盖。
  罗源窑址 在水北街乡罗源山坡,南临南浦溪,1988年发现。顺山坡而建窑,倾斜度约15度,呈东西走向,山坡上一条隆起的山脊,为龙窑痕迹。瓷片和窑具的堆积范围为南北长30米,东西宽25米,堆积层最厚处约1~1.5米。采集的器物有碗、碟、罐、壶、支座等。窑址中部于1978年开罗源至茅洲的简易公路时切断,窑头在1987年挖塘养鱼时又被毁,其余保存完好。
  二、宋代
  大口窑窑址 位于水北街乡黄碧村大口窑自然村,西距南浦溪1公里。堆积范围约5万平方米,堆积层厚1~4米,包含大量的支圈、匣钵、托座和瓷器残片。1958年发现。已暴露的窑基坐东北朝西南,依山坡建筑,宽约2米,长约36米,龙窑结构。产品以青白釉为大宗,兼烧青釉和褐色釉器。烧成工艺有支圈复烧、托座叠烧、匣钵正烧等多种方式。器物造型以轻盈秀丽、小巧玲珑见长。青白釉品种有碗、盆、碟、罐、执壶、水注、瓶、盒、炉、灯盏、动物小玩具、印章和龙虎魂瓶等。青釉器和褐色釉器,可辨器形的有执壶、水注、盖罐、六角双耳瓶等。执壶、水注饰以蓝纹、盖罐、模印草花缠枝。
  碗窑背窑址 位于盘亭乡东峰村东山下自然村,窑址西部盘亭溪汇流信江注入鄱阳湖。堆积范围约6600平方米,堆积层厚1~3米,包含大量匣钵和青瓷残片。1958年发现。瓷器胎骨灰白坚硬,釉多青绿、黄绿或青黄,釉层普遍较薄,胎釉结合紧密,透明度强,釉层密布细冰裂纹,玻璃质感明显。瓷器装饰多为双面刻划花纹,兼有模印和堆塑。碗、碟、盆内壁或内底刻划纹饰有束莲、卷草缠枝、篦梳篦点、团形菊花、扎菜、蕉叶等;外壁则刻划折扇形直线条。刀法犀利,线条流畅。模印和堆塑,多见于瓶、罐,双耳瓶模印“福”、“寿”字纹等。器物造型口沿较薄,一般底足厚重,风格稳重。窑址除边缘因开挖水渠损失外,其余保存较好。
  三、元代
  半路窑窑址 位于水北街乡东路村半路窑自然村,堆积范围3000平方米,堆积层厚1~1.5米,包含窑具匣钵和青瓷残片。1982年发现。制品以青釉为主,兼烧青白釉、黑釉和青花瓷器,青釉器物有碗、盆、盅等。胎骨灰白,施青黄釉。一般口沿较薄,至底部增厚,圈足露胎,刻划纹饰内壁多菊花纹、篦梳纹、外壁折扇直线纹。黑釉器仅见碗1种,多数呈酱褐色,仿兔毫盏;青白釉器有碗、盆、高脚盘、灯盏等。碗的口沿外撇、深腹、圈足、满釉,形如墩子,俗称“墩子碗”;盆呈敞口、浅腹、矮圈足,形如铜锣,俗称“铜锣盆”。青花瓷器仅见碗1种,外壁饰“田”字形图案、釉色泛灰、青花发色暗淡,制品较粗糙。窑址边缘,有挖好基础尚未使用的窑基1个,馒头形,未砌砖石,直径4米,高1.5米,前为门,半圆形,高1米,后为烟囱,长方形,高70厘米,宽40厘米,有两个通气孔。
  四、明代
  珠塘窑前村窑址 位于石陂镇梨岭村珠塘窑前村,南浦溪西岸。窑址范围约1000平方米,堆积层厚1米。1987年发现。制品均青花瓷器,有碗、盆、碟等。纹饰有“福”字、草花、弦纹等。青花发色多暗淡,釉面白中泛青、有细冰裂纹。
  第三节 古城址
  一、汉阳城
  汉东越王馀善所筑,位于仙阳镇管九村溪东大王塝山。城址东濒柘溪,西倚山,南北为开阔地,包含两个相连的山丘,高出河面50~200米,范围约20万平方米。1981年发现。城墙遗迹可见,宽2~5米,高20~30厘米,有夯打痕迹。建筑不甚规则,一般顺山脊向沟谷底部延伸,残长约500米。南面的一段城墙,筑于陡峭的岩壁上,居高临下,地势尤为险要。城墙中部,山岗突兀,成墩子状,为全城最高点,海拔343米,经探测,发现土层中夹杂红烧土块、灰烬和陶片,为当时的报警烽火台。城内有平整的台地,约1000平方米。城址地表散布磨制石器和印纹陶器残片。石器有石斧、石刀(含穿孔)、石〓、石箭镞、石网坠等,泥质陶器可辨器形有釜、豆、鼎、罐等,纹饰有席纹、方格纹、云雷纹、绳纹和刻划纹。建筑材料只见绳纹板瓦残片,厚1厘米。《史记·东越列传》:“故越衍侯吴阳以其邑七百人反攻越军于汉阳”,即指此。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来脉图》所标“汉阳城故址”位置与考古调查相符。
  二、临江城遗址
  汉东越王馀善所筑,位于临江镇锦城村。城址东濒临江溪,溪出观前汇入南浦溪,西倚金鸡山,南为开阔盆地,北为鸡山垅,范围约20万平方米。1981年发现。城址内大部分被开垦为水田,尚存遗址分列各点:
  金鸡山 由5座低矮的山丘绵亘一脉,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600米,海拔最高368米,高出河面50~100米,地面暴露大量印纹硬陶及汉代绳纹板瓦、筒瓦的残片。
  鸡山垅 南北长50米、东西宽40米的山丘。地面暴露印纹硬陶器残片,水沟断面有厚约50厘米的文化层堆积。
  越王庙台址 明嘉靖《建宁府志》卷十一:“汉东越王庙在清湖里,祀汉东越王馀善神,尝拓江之浦,筑城以居,后为繇王居股所杀,民为立庙。宋绍兴十二年(1142)赐额昭佑,淳熙十五年(1188)封孚惠侯。”城址内靠西部有一台地,高出地面1~2米,面积280平方米,台地边缘有一层绳纹板瓦的瓦砾层,个别柱础暴露于外。
  城墙遗址 在田畈中,土筑,长约30米,宽5米,高3米。附近水田有零星印纹硬陶片。
  烽火墩遗址 今存松树墩、苦槠树墩、亭后墩和河墩等遗址。
  从上述遗址所采集的标本有石斧、穿孔石刀(残)、玉镞、陶纺轮等,夹砂陶和泥灰硬陶的可辨器形有盆、罐、钵,纹饰有席纹、方格纹、曲折纹、刻划冰波纹、菱形纹等。部分陶器质地坚硬,表面带有一层薄的黑褐色釉。
  《舆地纪胜》引图经云:“临江城:昔越王战于城,即此地”。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载:“东越王庙在南乡清湖里,即汉东越王馀善也。”宋代诗人真山民题《东越王庙》诗:“颓栏斜照网蛛丝,陈迹凄凉万古悲。柘水尚鸣亡国怨,山松曾见受封村。碑因苔蚀无完字,城为田侵失旧基。当日东瓯知几战,如今赢得一荒祠。”
  从采集的标本考证,时代为商周到西汉。
  三、浦城城池
  汉东越王馀善始筑,即今县城。旧城墙沿粤山(又名越王山,今称仙楼山)脊,自东向西延伸,西、北为开阔地,东南濒临南浦溪,以筑城临浦,故名,后城废。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沿旧城墙遗址扩建,清嘉庆(1796~1820)间重修,后城墙又毁,今存遗址4处:
  越王台遗址 馀善建烽火台于粤山顶端,海拔333米,后人称为越王台。地表散布印纹硬陶片,文化层堆积厚约40厘米。采集标本有:石斧、石戈、石箭镞、陶网坠、陶纺轮等,陶器可辨的器形有罐、盂、豆、鼎,另有原始青瓷豆。纹饰有席纹、方格纹、绳纹、椎点纹、刻划纹、复合纹等。
  东越王馀善行宫遗址 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载:“越王馀善行宫在县东隅越王山下,今天心胜果寺即其遗址。”出土器物有:席纹硬陶罐、匏形陶壶、弦纹陶罐及陶钵等。
  龙潭门、登瀛门 均面临南浦溪,原有城门10个,今仅存这两个小城门,城高均4米,基部厚6.2米。城门均半圆顶、双层,高3米,宽2.3米,向外开的一层较小,向内开的较大。门上分别额书“龙潭门”、“登瀛门”,每字30×30厘米,石质阴刻楷书。城砖长34厘米、宽21厘米、厚10厘米;上模印“清嘉庆十五年祝徐氏捐修全城”等字。
  后阳城 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卷三十:“后阳城在县东募泰里,相传即故浦城地,城垒、县治遗址犹存”。东倚吴山,北靠小敛,西和南均临南浦溪,将军山、越王山怀抱东南,城北遗址盆地约7平方公里,已辟为农田。
  第四节古关隘
  太平关位于古楼乡茶梨坑村西,距县城约60公里,出关通广丰县境。关筑于山峰险峻、巨石壁立的峡谷溪畔。前后有石级台阶,地势险要,今存砖砌半圆顶关门洞,高3.3米,宽2.2米,长8米。砖均为青色,规格为32×16×6厘米。关门西向,已毁,痕迹可见。关内半圆顶与两壁砖已裂缝,顶部丛生灌木。
  枫岭关 位于盘亭乡深坑村枫岭半山腰,距县城45公里,为浦城与江山界关,横截两峰之间,地势险要。关用岩石垒砌而成,顶半圆拱状,门洞高3.1米,宽2.3米,深3.4米。关总长20米,宽3.4米,高4.2米,保存完好。
  寨岭隘 位于忠信乡海溪村柘岭,距县城50公里。隘口块石砌成,横截于两峰之间,中为石级古道,出入口均为拱状石门,顶已毁,两壁仍存,总长38米,高3.5米,宽1米。
  二渡关 位于盘亭乡界牌自然村西部山麓,距县城60公里。关两侧山岭耸列,地势险要,为闽赣界关,出关通往广丰。盘亭溪自东南向北绕关西流去,关距溪约70米,两面出入均须渡溪,故称二渡关。民国22年(1933)兴建的广浦公路穿关而过,关被拆毁,今仅遗址。关内50米处有山坪约500余平方米,原为兵营,今已杂草丛生。
  木城关 位于盘亭乡刘田村,距城约70公里,出关通往广丰。关筑于山顶隘口,已圮,今存乱石颓垣,荆棘丛生。残墙高2米,宽3米,长15米。旁依草坪1块200余平方米。
  梨岭关 原名梨岭隘,清改名梨岭关。位于九牧乡五显岭背,距县城35公里。关筑于两峰之间,东西两面峻岭崔嵬,地势险要。今存块石残墙高约3米,长约20米。
  双亭隘 位于永兴乡萧家村后,为通往崇安主要古道要隘。隘在两亭之间,故名双亭隘。隘两侧山峰耸列,唯中间一条石级古道,居高临下,地势险要。隘建筑物已圮,今存隘口遗址呈长方形,约30平方米,隘口块石砌成墙基高约3米,长5米。
  第五节 古寨址
  黄巢寨 位于仙阳镇东北百向山上,南距县城15公里,距仙阳3公里。百向山,又名八面山。《太平寰宇记》云:“山有八面,形势秀丽,因名。”西临柘溪,南与油果山对峙,北为汉阳城遗址。
  黄巢寨有一寨二寨,一寨尚存寨门、插旗石。寨门用块石垒成,高约2米,宽约1.5米,前后均有石阶。插旗石为一较平的巨石,约200平方米,在石的中心处,有人工凿成的方形小坑4个,成正方形排列。坑深10厘米,边宽20厘米,各坑相距约1米,是放置旗架的地方。一寨与二寨之间,有开阔地,约2000平方米,可用于操练兵马。
  汉泉山营 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卷三十:“县北乡雁塘、忠信两里间,统曰福罗山,汉书闽越王居保泉山即此。”该志卷首《东北境山川图》标示,汉泉山营故址在寨岭隘下,雷公寨与棋寨的中间,山高岭峻,仅有1条通道,地势险要。
  汉大泽营 清《福建通志》云“在吴山下。”《太平寰宇记》云“汉时有吴国六千户别屯大泽即此。”吴山下位于县城东部,距城5公里,今属万安乡村头村。而《三国志·吴书》贺齐传载:“吴五六千户别屯大潭”。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卷三十据此亦载汉大泽在吴山下。
  第六节 古驿站
  渔梁驿 位于仙阳镇渔梁村。隋开通大运河后,闽中入中原溯闽江沿建溪、南浦溪抵浦城,经渔梁,越仙霞,至江山清湖下舟,即可抵达杭州,然后转运河西去长安或北上幽燕,渔梁由此而辟为驿站。现存遗址有:
  驿馆 唐设延及明清,在渔梁街中心西侧,俗称公馆。面积约200平方米,旧房无存,址改建木结构民房。
  马坪 在驿馆后侧,面积约400平方米,西侧有风火墙与外界相隔,是当时驿站养马和伙房场所,再进为小溪,有石砌护坡及石蹬,溪中有饮马潭。
  妈祖庙 在驿馆对面,现为渔梁小学。中轴线为门、回廊、中殿、后殿。中殿方形,木结构高约10米,单檐,歇山顶,鸱尾呈游龙形,圆形藻井,复盆式柱础,面积675平方米。后殿呈长方形,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鸱尾伏兽形,中脊有象形饰物。清代后期重修。
  第七节 古矿冶遗址
  查源洞宋代铜矿矿冶遗址 位于古楼乡管查村对面的羊角尖山,海拔908米。矿冶遗址包括矿井和冶炼场地两部分,矿井分布于羊角尖山的山腰和下坡,共有矿洞100多个,大小深浅不一。其中在山脚下较大者,井口高1.8米、宽2米、深25米,系利用岩石自然纹理人工开凿,巷道不规则。巷道可见古铜矿矿石井与现代铜矿巷道交叉。冶炼场地有二:一在古楼村板源坑,距矿井2公里;一在管查村口,有矿渣堆积,杂有明代瓷器残片。
  棠岱坑明代矿冶遗址 位于富岭镇莲塘村棠岱自然村后门山,海拔954米。1983年发现。查明矿井两处,相隔50余米,一上一下,大致相似,井口高3米、宽0.8米,巷道长100米,然后呈丁字形向两旁延伸。延伸处用碎石封堵。离下面洞口10米处,有一摩崖石刻,篆额《棠岱坑水垄记》。
  《明史·食货志》:“永乐间,又开福建浦城马鞍等坑三所。”遗址与史料相符。
  第二章 古墓葬
  第一节 墓葬群
  牛鼻山新石器晚期古墓 位于管厝乡党溪牛鼻山坡。1987年发现。有60厘米的文化层堆积,地表采集的泥质印纹硬陶片,可辨器形有釜、罐、鼎,纹饰有乳钉纹、素面,遗物分布约1200平方米,表层有轻微破坏。
  吕处坞西晋墓群 有西晋元康六年(296)墓4座。1983年发现。位于莲塘乡吕处坞村七方山西侧山坡,墓均坐东朝西,前后依次同向排列,每墓间隔1~1.8米,墓前遗留弧形圈残段,长7.8米,以2~3层平砖叠砌。墓均单室夯顶,墓砖铭文花纹完全一致,为同一时期墓葬群。顶大部已塌,墓内淤土充塞,葬具与人体均无存。
  会窑东晋、南朝墓葬群 位于莲塘乡吕处坞会窑村,共有古墓7座,其中东晋兴宁三年(365)1座,坐东朝西,平面呈十字形,长6.5米,宽4米,墓砖纹饰有绳纹、钱纹、篦梳纹、叶脉纹等。另6座为南朝夯顶砖室墓,其中5座平面呈凸字形单室砖墓。1986年发现时墓均被盗破坏。
  第二节 古墓
  富岭殿下东晋墓 位于富岭镇殿下村江浦塔处。1986年发现。墓坐北朝南,发现时有盗洞,1米见方,深2.5米,破坏墓室后壁一角。因淤土充塞未到底部,墓砖青灰色,质坚硬,纹饰有绳纹、菱纹、组合纹等。铭文有“太康十年八月癸”、“咸和二年造作”、“己辰三月乙未作也”等。盗洞已回填。
  莲塘东晋墓 位于莲塘乡莲塘村藠止园后山,墓坐东向西,已残破,部分墓砖被撬起,墓内淤泥充塞,未到底。砖有楔形及平砖两种。纹饰有太阳纹、钱纹,铭纹有“隆安三年太岁己亥口月中日癸壬立”、“口名安应口口利生万信滋荣”等。1986年发现,未清理。
  石陂南朝墓 位于石陂镇官山。1982年建石陂中心小学校舍时发现,墓葬结构不清。出土器物共9件,均青瓷,胎骨灰白,釉色青黄,薄而光洁,但胎釉结合不够好,有脱釉现象,施釉均不及底,釉面有细密的冰裂纹,计有四系罐、莲花纹盆、碗、盅等。
  玉树林唐墓 位于县城西南郊玉树林官山背。系古时的公墓地。1983年发现。建林业化工厂厂房施工时现场被毁,墓砖素面无特征。未见棺木,出土器物共9件,有铜鐎斗、铜提梁壶、菱花铜镜、盆口壶、陶罐、陶钵等。据省博物馆专家鉴定:铜鐎斗、铜提梁壶均为晋代器物,其余为唐代。
  五代太傅章仔钧母夫人墓 位于莲塘乡下莲塘村西南,墓坐西朝东,封土直径4米、高1.5米,无碑记,墓后有坟墙,河卵石砌筑,呈半圆形,墓被破坏。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五代太傅章仔钧母夫人墓在西门外,旧传仔钧葬母时,遇异人指示之曰‘白羊眠处鹧鸪啼,吉地也’。”今沿称白羊坟。
  杨亿墓 位于仙阳镇阳村村后,土名美女献花处。墓为竖穴式,坐西北朝东南与妻祝氏合墓,占地约100平方米,墓被盗。杂草覆盖,无碑记。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学士杨亿墓,在杨村宅后。”
  宋赠一品太夫人李氏吴母墓 位于盘亭乡秀里村溪东老禁山。墓为竖穴式,坐东向西,封土直径约4米,高1米,墓前嵌一石碑,高0.9米,宽0.55米,阴刻楷书如题。墓尚完整。
  罗源北宋墓 位于水北街乡罗源村,1983年发现。因乡办畜牧场开挖鱼塘暴露,墓坐北朝南,砖砌双室,出土器物有谷仓、陶罐、陶盂、陶钵共5件及周元通宝3枚。谷仓陶质施褐色薄釉,椭圆形腹,腹部有三道堆波纹,正面刻划抬梁式建筑图案:锥式盖,盖纽两端作鸱吻形,通高42厘米。
  陈源宋墓 位于水北乡陈源村。1983年因农民建房时发现,并遭受破坏。出土的器物有施釉,下褐花堆塑盖瓶1件,陶俑1件(为男性持物俑)、陶狗1件,有褐彩小罐1件、小碟1件。
  万安宋墓 位于万安乡马蹄角,1985年建万安中学教学楼时发现,墓葬器物亦被取出。从遗留迹象看,应为夯顶单室砖构墓,墓坐西朝东,平面呈长方形,长3.5米,宽1.35米,高1.72米。出土器物有白瓷钵、褐釉罐、碗、釜及谷仓等10件。谷仓鼓腹,有盖,盖作圆锥式,腹部有三道附加堆波纹,正侧两面刻划有两个不规整的仓库图案。通高86厘米。
  宋南京光禄夫人陈、胡氏集穴之墓 位于水北街乡观前中坊村禅寂寺后。墓为半圆形,坐西向东,前临小谷地。封土长7.7米,宽5.4米,高2.1米。墓门用素面砖砌成,两侧茅草丛生。墓前有碑,青石质,帽形顶,高1.3米,宽0.45米,正面阴刻楷书如题,背面刻“奉祀裔孙张……(略)”。《观前张氏族谱》载:“陈、胡氏为张巨之妻,张巨,字国材,宋元丰五年(1082)进士,官至中侍御史、朝散大夫”。
  盘江南宋墓 位于盘亭乡盘江村张宅后院。1982年张家修房取土时发现,墓遭破坏。出土器物有铜双耳扁壶1对、青釉莲瓣纹碗、白釉碗等9件及“熙宁重宝”铜币。
  宋真德秀墓 位于莲塘乡颜处村株林山,墓为洞室式,坐西向东,封口处用卵石砌平,宽0.4米,高2米,墓前有石枕,供祭奠用。墓宅保持完整,占地约100平方米,上植杉树成林。195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原有墓碑阴刻“宋西山真文忠公墓”,“文化大革命”时被毁,1984年重立墓碑。
  清刑部尚书祖之望墓 位于仙阳镇阳墩上坞村。墓筑于山丘上,四周梯形条地围绕,坐西北朝东南,面积约1000平方米,墓已被破坏,尚存墓道碑、石翁仲、石狮、石蜡烛等物。墓道碑为白色花岗石质,高1.83米,宽0.88米,楷书阴刻“皇清诰命刑部尚书光禄大夫祖公墓道。”(碑存仙阳真德秀故居)。
  附一 古墓葬
  据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宅墓》记载,古墓葬有:
  唐光州都督刘楚墓 在东礼里延庆寺后(今属石陂镇)
  唐处州刺史刘守谦墓 在县东胜果寺后(今属南浦镇)
  五代太傅章仔钧墓 在西隅里余乐西源(今属莲塘乡)
  宋赠司空章频墓 在上相里马洋源(今属莲塘乡)
  宋银青光禄大夫章楶墓 在西隅里余乐西源(今属莲塘乡)
  宋博士何去非墓 在毕岭里资圣寺后(今属官路乡)
  宋礼部侍郎祖秀实墓 在官田里新兴教寺后(今属管厝乡)
  宋赠太子少师真嵩墓 在新兴里真家山(今属永兴乡)
  宋徽猷阁学士周因墓 在孝悌里(今属莲塘乡)
  宋刑部尚书徐应龙墓 在募泰里应迹寺后(今属富岭镇)
  宋太常少卿詹体仁墓 在高泉里高坂园(今属富岭镇)
  元知州张宁墓 在募泰里藿村(今属富岭镇)
  明鸿胪寺少卿潘赐墓 在西隅里新溪桥侧(今属南浦镇)
  明布政使陈逊墓 在孝悌里大石溪(今属万安乡)
  明宪副张鹏墓 在招贤里绵山岭溪尾(今属莲塘乡)
  明参政张明墓 在太平里樟树墩(今属仙阳镇)
  明参政徐柏墓 在上相里莲塘源(今属莲塘乡)
  明户部右侍郎徐民式墓 在太平里大圆山(今属仙阳镇)
  明兵部郎中周凤岐墓 在募泰里演村(今属万安乡)
  明归德府知府徐万仞墓 在孝悌里登塔源(今属水北街乡)
  清浙江水师提督吴郡墓 在新兴里前墩(今属永兴乡)
  五代章仔钧妻练夫人墓 在建宁府署大堂后
  宋郇国公平章事章得象墓 在河南汴京相国寺后
  宋参知政事吴育墓 在河南郑州新郑县崇义乡朝村之原
  宋状元章衡墓 在杭州临安县龙井山
  宋参知政事徐清叟墓 在瓯宁县和乐里祝墩之月山
  宋参军谢翱墓 在严州子陵钓台之侧
  附二 古尸
  临江明代古尸 1957年4月,建筑临江至永兴公路,在临江石排岭挖土方时,发现1处古墓,用糯米饭和粘土混凝而成,出土棺、椁,为明万历(1573~1620)年间的古墓葬。墓穴底平坦,椁内蓄着七八寸深有樟脑气味的绿色液体,椁底涉液,棺在椁内。楠木棺高约90厘米,尸体裹着7件棉、麻织品,还用.200余尺白布紧裹。棺内亦有绿色液体,底层垫小块木炭和白土布,解开裹尸布,呈现1具肌肉丰满的女尸,身高1.63米,头戴珠冠,身穿数层锦、绸、布衣和裙裤,贴身用丝棉紧裹,脚穿宫靴和软底绣鞋。尸体外形完整,体肤呈红褐色,全身毛发完好,头发乌黑,小指甲长露寸许,脸颊和人中肌肉尚有弹性。送省解剖,腹内有水银2公斤。
  仙阳清代女尸 1980年4月25日在仙阳荣华山发现。棺木呈紫黑色有光泽,杉木质。女尸1具用10层棉布紧裹,上覆棉、麻织品,身穿白色布质上衣,下穿灰色丝质长裤,戴黑色绸帽,着黄色布靴,均未腐烂,无随葬物品。据残存墓碑和《苏氏家谱》记载:死者约50岁,卒于清乾隆(1736~1795)年间。此墓被人盗开,尸体出土后未及时消毒而腐烂,无法保存。
  第三章 古建筑
  第一节 寺庵
  云峰寺 位于水北街乡曹村。始建于唐代,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重建。寺坐南朝北,现存山门及正殿,四周有土墙封闭,占地2300平方米。正殿重檐歇山顶,正脊中有陶制宝葫芦,鸱尾呈鱼形大口吻。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内檐如意斗拱叠架,假昂起装饰作用。柱网排列规整,面阔3间,进深4间,覆盆式莲瓣纹柱础,上刻“明成化拾捌”、“单消除”、“寿炎”等字,内有《云峰禅寺碑记》1块。
  大云寺 又名大寺,位于盘亭乡柳墩村浮盖山麓。始建于武周时期,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建。寺坐北朝南,门向东开,中轴线依次有前、正、后殿,两侧为廊屋,占地1200平方米。悬山顶,有八角献柱4支,中为木质,以砖围砌,直径80厘米,高4米,正殿面阔3间,进深4间。明崇祯三年(1630年),徐霞客曾游此,有《浮盖山记》。寺保存完整。
  妙云寺 位于莲塘乡山桥村。始建于明正统(1436~1449)间,清光绪年间重建,民国34年(1945)扩建山门。寺坐北朝南,前、正、后三殿依山势递高,占地1500平方米。正殿抬梁混合式建筑,双层,风火墙硬山顶,草架造,面阔5间,进深4间,垂莲柱,穿斗复鼓式柱础,斗拱起装饰作用。寺保存完整。
  天心胜果禅寺 位于城区东隅,南朝梁时建。寺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989平方米。门额横书“天心胜果禅寺”,道光年间制。前殿于道光十五年(1835)重修,后殿于民国30年重修。1984年整修,砖木结构,寺保存完整。
  新清庵 又名新庵,位于莲塘乡西岩村。建于清光绪五年。民国期间及1982年均有修葺。寺坐北朝南,门向东开,四周为土墙,厢房围绕,中轴线为前、正、后殿,间以天井。占地1500平方米,正殿面阔5间,进深4间,穿斗式建筑,硬山顶,草架造,雕人物纹饰,斗拱起装饰作用。窗棂雕刻人物故事及“极乐世界”4字,雕工精细,寺保存完整。
  附 圆通塔
  圆通塔 原址在水南茶叶厂右。元至正(1341~1368)年间建。塔状为圆桶形,上下无差异,砖、石砌成,共7级,外形带八角线条状,直径10米,高约30米,每层有窗槛。民国33年(1944)夏,国民党三十二集团军总部下令炸毁,将其砖石运往溪下建营房。
  第二节 祠堂
  宋贤真夫子祠 位于南浦镇龙潭门22号。现仅存主厅。原建于宋宝庆三年(1227),又名“西山精舍”,清咸丰八年(1858)毁于火,同治八年(1869)重建。主厅为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式木结构。面阔3间,占地面积180平方米。现为民居。
  南浦书院讲堂 在县城东隅仙楼山麓。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光绪三十年重修。今存讲堂约200余平方米,木结构,抬梁穿斗混合式建筑,高约12米,长20米,宽14米,悬山顶,柱网排列规整,面阔7间,进深4间。南北两侧各有砖砌圆门,门高2.2米、宽0.9米,上槛处有楷书“丹台”、“馆璚”等字样。上下两层的开间处均有栏杆。今寻杖、望柱犹存。四周土墙,背倚青山。今为县教师进修学校使用。
  第三节 古桥
  镇安桥 在临江镇临江村中,横跨临江溪。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民国24年(1935)重建,为石木结构廊屋桥。桥基两墩3孔,东西走向,墩方石构筑,高10米,墩头有鸟首形石雕。廊屋高3.5米,悬山顶,木构栏杆,全长40米,宽3.4米,桥两端有引桥,有石阶21级。桥保存完整。
  第四节 名人故居
  真德秀故居 在仙阳街。始建于宋嘉定十四年(1221),清咸丰八年(1858)毁于火,光绪十四年(1888)重建。宅坐北朝南,中轴线依次为花墙、天井、前厅、天井、正厅,两侧有侧门、厢房及土墙,占地面积935平方米。两厅均硬山顶,穿斗式结构,正厅面阔3间,前厅悬清代吕佩芬匾额《西山真先生旧宅》。1982年维修,保存完整。
  梁章钜故居 在南浦镇花园弄,坐北朝南,始建于清代,民国时期修整。故居平面呈方形,有南屋和东西厢,北为土墙,大门开于南屋东侧,拱形门檐,南屋两层,砖木结构,东西厢平房,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内有花园,有小河卵石铺砌成几何形图案的小路。此外尚有古井、荷塘。梁侨居浦城时,购宋状元章衡花园改建而成,定名“北东园”(梁著《归田琐记》载此事)。现为民居。
  祝桐君琴楼 在南浦镇五一三路中段,原称祝家十二琴楼。为清代古琴闽派名家祝桐君专贮古琴和演奏的场所。现存东西两座,东楼双层,砖木结构,西楼重檐歇山顶木结构,两楼之间,连以假山。两楼保存完整。
  蒋介石驻浦时旧宅 在城关经堂衕(今仙楼北路)叶氏民居,宅宇完整。
  附已圮主要书斋、祠、馆、宅、井、坊、亭(录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载):
  三国吴兴馆 在皇华山麓。吴永安(258~264)年中建,宋改称皇华馆(址在:今浦一中校园)
  唐处州刺使刘守谦宅 在刘家街(今仙楼南路)
  五代章仔钧宅 在长乐里章家岭下(今仙阳镇)
  宋西阳太守全景文宅 在登云里西阳山下(今属莲塘乡东源村)
  宋杨徽之读书堂 在梦笔山
  宋杨亿读书处 在长乐里(今仙阳)后洋广福寺
  宋章得象读书堂 在西岩山麓
  宋礼部侍郎祖秀实宅 在太平里傅筑山下(今属仙阳镇殿基村)
  宋祖秀实读书处 在长乐里(今仙阳)后洋广福寺
  宋周因学古斋 在孝悌里坑下(今万安乡王元坑下)
  宋状元井 在龙头山麓宋状元章衡故宅
  宋杨与立读书斋 在永康里船山下(今属管厝乡岩步村)
  宋真德秀读书处 在仙阳百丈山庵(今属仙阳百丈村)
  宋真文忠公梦笔山房 在梦笔山
  宋真文忠公学易斋 在共极堂北(县城东隅)
  宋真文忠公共极堂 在县城东隅里(后改西山祠)
  西阳馆 在县南登云里(今属莲塘东源村)
  宋刑部尚书徐应龙宅 在东乡瑞安后洋坂名徐井(今富岭镇瑞安村)
  宋谢翱宅(后改谢皋羽祠) 在水北街乡观前村
  明按察司佥事徐浦宅 在县城东仙楼山下
  明参政徐柏宅 在县城东仙楼山下
  明归德知府徐万仞宅 在雁塘里雁塔桥畔(今属忠信雁塘)
  明礼科给事中曾六德宅 在募泰里后阳(今属万安乡村头村)
  明布衣翁白宅 在绿波亭畔(今属水南乡)
  清提督吴郡宅 在南浦镇龙潭门
  清翰林院检讨刘炘宅 在城北隅后坊(今属南浦镇光明街)
  清刑部尚书祖之望宅 在南浦镇大北门(今仓北路)
  清天香馆 在县城区仙楼下
  清天香阁 在吴山(今属万安乡)
  名人牌坊 有博学宏词坊、西山故里坊、折桂坊、云路坊、云梯坊、凌云坊、青云坊、锦标坊、进士坊(4处)、起凤坊、擢冠坊、兴贤坊、步蟾坊(2处)、步瀛坊、应奎坊、登云坊(2处)、义民坊(2处)、腾霄坊、毓贤坊、蜚英坊、名贤坊、联璧坊、大儒坊、青琐侍臣坊、重奎坊、方伯坊、藩垣坊、双凤坊、恩荣坊、科第坊、孝子坊(3处)、父子京卿坊、德政坊、饱德坊、慈母坊、绣衣坊、荣禄坊、百岁坊、忠烈坊、两贤济美坊等48处,节孝坊63处。均圮。
  亭 清及其以前有迁阳亭(在仙阳)、高步亭(在九牧)、鹧鸪亭(在莲塘乡莲花垅山后)、睦亭(在仙阳)、绿波亭(在水南)、碧草亭(在梦笔山)、披云亭(在西阳岭上)、钟离亭(在梨岭)、烟云万顷亭、苍雪亭、坐看云起亭、环中亭(以上4亭在匡山)、旌善亭、申明亭、凤池亭、金凤亭、观
  
  德亭、灵雨亭、合颂亭(一名清廉亭)、皇华亭、宝宋亭(以上9亭在城关)、宜春亭(金凤门外)、喜雨亭(在迎远门外)、且住为佳亭(在渔梁万叶寺金鸡岩侧)、毕峰亭(在毕岭)、翼然临上亭(在西阳岭)、圣湖亭(在大湖岭)、曹岭亭(在曹岭)、柳溪亭(在柳溪)、狮岭亭(在狮岩)、宁谧亭(在七里塘)等31个名亭,皆圮。民国初建有清官亭(在松树夵村口),现存。
  第四章 石刻
  第一节 碑刻
  大唐故范司空墓志碑 墓志为紫砂页岩,长68厘米、宽76厘米、厚4.5厘米。四边单线框栏,志文41行,每行41字,阴刻楷书,每字1.2厘米,共1800字。(左上角缺损,碑存县文化馆文物陈列室。)
  平水王庵碑 在官路乡平水王庵东岭山巅。碑为梯形,青石质,高80厘米、底宽46厘米、顶宽26厘米,嵌于条石垒成的神龛内。神龛亦梯形,高350厘米、底宽915厘米、顶宽100厘米,碑正文为“王封平水禹王案前之香位”,列碑之正中,两侧为“千里眼”、“顺风耳”6字,阴刻楷书,无制作年代。平水王庵东岭海拔1340米,原有平水王庵已圮。《福建史稿》云:闽越王无诸班师回闽,在渔梁岭建禹王庙。宋人胡仲源曾题诗:“古今陈迹几兴亡,闽岭何由祀夏王?莫非当年平水日,曾驱鱼鳖到渔梁。”平水王庵东岭即属渔梁岭之一脉。
  泗洲大圣碑 在万安乡富湖村桥头。火成熔岩石质,碑面微红,高85厘米,上宽31厘米,下宽34厘米,底座厚36厘米,重约150公斤。碑正文“泗洲大圣”4字居中阳刻,两侧有“载初里”、“众缘造”字阴刻,均楷书,底部有波浪纹雕花。载初里为元代登俊、官田一带的行政区域。明洪武三年(1370)改为福安乡。清嘉庆五年(1800)登俊、官田山洪暴涨,官田隆兴桥和桥上的“泗洲大圣”碑,被洪水冲下23公里,至富湖村搁浅。为研究浦城水文的实物资料。
  衍义亭故址碑 碑青石质,高175厘米、宽90厘米、厚11厘米。碑文“衍义亭故址”,阴刻楷书,每字28×28厘米。宋真德秀在家乡西山源建睦亭。后人因真著《大学衍义》一书,而更名衍义亭,亭圮。1984年在西山源发现此碑,制作年代不详,是年碑移至真德秀故居保存。
  浦城县重建大成殿记碑 碑为灰色页岩,长方形半圆顶。碑高2.3米、宽1.05米、厚0.2米,座高0.75米、宽1.46米、厚0.64米,碑座长形,莲瓣纹雕花。碑额“浦城县重建大成殿记”9字分3行,阴刻篆书,每字10×10厘米,两侧雕双凤朝阳图案。碑文20行,每行39字,全文789字,阴刻楷书,每字3.5×3.5厘米,两侧有缠枝花卉雕边。明成化十四年(1478)立。碑原存浦城一中,1982年移至县干部招待所保存。
  浦城县学田记碑 灰色页岩石质,高1.8米、宽1.03米、厚0.15米;碑座扁形,高0.65米、宽1.28米、厚0.48米。碑额“浦城县学田记”6字单行,阴刻篆书,每字10×10厘米,碑文阴刻楷书,22行,每行45字,全文858字,每字3×3厘米,边缘有6厘米宽的雕花纹饰。明隆庆六年(1572)立。原存浦城一中,1982年移至县干部招待所保存。
  保护水口林合乡禁约碑 在濠村乡后濠村。原有碑座已毁,现碑砌于片石筑成的墙壁上,高约1.5米、宽约0.6米。阴刻楷书。“合乡禁约”4字横列于碑额,正文7行,每行16字。明崇祯元年(1628)立。
  严禁头夫敲榨勒索示谕碑 在万安乡连墩村药店西侧墙壁上。碑为长方形,青石质,高1.3米、宽0.66米、厚0.08米。1986年调查时断为两截,后修复。全文482字,阴刻楷书,每字3×3厘米。清代立。
  禁赌碑 在万安乡上铺村,碑长方形,长55厘米、宽31厘米、厚5.5厘米,阴刻楷书。全文123个字,清宣统二年立。
  刻竹石碑 在南浦书院浣花塘边,碑长方形,青石质,长2.15米、宽0.89米、厚0.1米。正面为清道人柳霖石刻竹图。碑断为两截。画面略有磨损,现存园林管理处。
  附 已毁或待查的碑刻
  “西山真夫子之乡”、“三代直道而行”碑 明隆庆(1567~1572年)间刻于县署照墙南、北两面,民国期间被毁。
  “冲应周真人祠记”碑刻 在仙阳镇荣华山仙游寺内,宋楼钥撰书,已断为两截。
  第二节 摩崖石刻
  棠岱坑水垅记石刻 在富岭镇棠岱矿坑下洞口岩壁上,雕成碑形。高1.7米、1.2米,圆顶,有双鱼纹饰,篆额为“棠岱坑水垅记”。全文27行606字,阴刻楷书。刻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此处摩崖石刻,是福建省已发现采矿石刻中文字最多、年代最早的石刻,是研究矿冶史、科技史和矿工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凿字岩石刻 在永兴乡连源村东坑三十六排路旁岩壁上,全文20余字,阴刻,字体不工整,部分字模糊不清,记载募缘修砌此路。明景泰三年(1452)刻。
  柘岭摩崖石刻 在忠信乡海溪村柘岭路侧岩壁,高1.8米、宽0.8米。由于长期受雨水侵蚀,字迹模糊不清,可辨的文字内容是“忠信古路西抵遂昌坑西,鉴于古道年久失修,今集资维修……”及捐资者姓名金额等,刻于明嘉靖十年(1531)。
  板埂岩摩崖石刻 位于西溪上游,距永兴乡沙贵村2.5公里。石刻全文为“万历四十三年三月十五口众记”。是当时洪水高度的标记。据测量,石刻距溪的水面高8.75米。
  炼丹井石刻 在仙楼山南侧、南浦书院宅后。井宽1.5米、深2米。在井上左侧有摩崖石刻两处,一处刻“乾隆丁丑秋”5字楷书、“炼丹井”3字隶书,字15×15厘米,落款为“陈口口砌”。另一处刻楷书,共44字,字迹模糊不清。
  夕阳寺后摩崖石刻 在西阳岭夕阳寺的西北侧30米处。石刻3处相连,成曲尺形,单体均长方形,右侧1处高1.55米、宽1.45米,阴刻楷书,题“西阳岭夕阳寺碑记”。中间1处高1.5米、宽0.3米,阴刻楷书,字约13×11厘米,文为“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寺左侧1处高1.1米、宽1.9米,阴刻楷书,刊载夕阳禅寺兼管11个庙地址、名称。民国5年5月刻。
  尚等查清或已毁石刻还有:
  集庆寺铁井栏文 在仙阳管九溪东村,全文90个字。已毁。
  “锦工”石刻 在万安乡大石溪畔。宋朱熹访友过此,值山花盛开,题“锦工”2字于石壁。“锦工石壁”为南浦八景之一。1979年开水渠时被炸毁。
  “泗洲”石刻 在盘亭岭(又名泗洲岭)畔。
  华藏岩石 刻在盘亭秀里华藏山顶,石刻“华藏岩”3字。
  碧霞洞石刻 在仙楼山麓。石刻有“碧霞洞”、“三十七洞天”及杜琮五律诗二首、徐其渊赠柳霖诗一首。“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炸毁。
  第五章 革命文物
  第一节 革命活动遗址
  岱后三将军庙 位于枫溪乡岱后村。1927年9月中共崇安特别支部书记徐履峻在此召开崇(安)浦(城)边区农民代表会,成立崇浦边区农民协会。同年11月,徐履峻又在此召开崇浦边区造纸工人代表大会,成立崇浦边区工会。同年底在此成立浦城第一个农村中共支部。嗣后有3年时间,三将军庙为共产党领导农民、工人革命活动场所。
  三将军庙系清代建筑,面积100余平方米,穿斗式,悬山顶,内有天井,四周土墙,两侧有小门,门外亭式走廊。现保存完整。
  坑口红军标语墙 在古楼乡坑口村蒋家过道和山墙内壁上,红水书写,共21条,标语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写。辨识文字如下:
  1.拥护苏维埃政府
  2.武装拥护苏联
  3.维护第四次工口打几个胜仗
  4.拥护中国共产党
  5.提高文化水平
  6.五四纪念意义(下缺)
  7.实行土地革命
  8.打倒帝国主义占领中国
  9.打倒国民匪党口口利益
  10.打倒屠杀群众
  11.打倒帝国主义
  12.中国劳苦工农大众
  13.实现江西及数邻近和敌口首先胜利
  第一连连部宣传队
  独立第三团第二连制
  14.没收豪绅土地
  15.反对富农
  16.打倒帝国主义
  17.工农劳苦群众们大家起来前线去
  18.赤卫队努力起来参加红军
  19.拥护七军团创造成口
  20.红军万岁
  21.打倒日本
  注:□号为墙壁泥灰脱落文字不明
  仙山岗天山庙遗址 在濠村乡北坑村仙山岗顶部,地处浦城、松溪、建阳(原为水吉)三县交界地带,庙系木结构,占地面积约1000余平方米。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黄道、黄立贵、曾镜冰、饶守坤、左丰美、王文波、陈贵芳、宣金堂、张翼等曾先后率领红军、游击队在此进行革命活动,达10余年之久。原庙已毁,今址存。
  坪洋遗址 在山下乡坪洋村南山顶部,1947年闽北地委书记王文波率机关人员迁此办公,约半年后迁走。原建筑物已毁,址存。面积2000平余方米,现长满灌木丛林。
  第二节 革命纪念建筑物
  革命烈士纪念碑 在县城东隅仙楼山右侧山顶,海拔294.62米,1987年7月15日动工,次年6月建成。碑座地面宽23×23米,正方形,占地面积529.5平方米,碑座5×5米,碑高20米,碑用洙溪圭石砌成。台阶和压顶石用仙阳花岗岩石,栏杆条石采自浙江缙云县,大理石采自杭州,四面三级台阶。碑底座东西面用大理石镶嵌,碑的南北面底座镶5块赭色长条石,碑向北两侧凸出13块赭色石,象征浦城5月13日解放。碑的东西两面仿制朱德手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7个大字,碑座东面刻原中共闽浙边地委副书记兼松浦龙庆工委书记、浦城解放初期军管会副主任、中共建阳地委书记张翼题词“霞岭秀峰怀义烈,柘溪幽谷慰忠魂。光辉伟业著青史,贯日长虹万古存”。碑座西面刻中共浦城县委、县人民政府碑文。全文如下:
  浦城县人民经历了无数次革命斗争,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终于在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三日获得解放。
  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为推翻封建反动统治;为人民解放事业;为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而英勇献身的烈士永垂不朽!他们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浦城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中共浦城县委员会
  浦城县人民政府
  一九八七年九月 立
  曙光阁、红十军解放浦城纪念碑在仙楼山右侧,为纪念1932年9月红十军解放浦城而建。曙光阁主体建筑是1986年10月拆迁的水南原天后宫大殿改建,1987年7月1日竣工。占地面积345.4平方米,建筑面积217.4平方米,系古式斗拱建筑,顶盖金色琉璃瓦,下部28支彤柱,四廊边沿围以雕龙青石栏。阁北侧建有“红十军解放浦城纪念碑”,其字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手书。碑长3.3米,高3米,厚0.35米,用大理石饰面。背面刻中共浦城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纪念碑文。全文如下:
  一九三二年九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在随军党代表方志敏、军长周建屏、政治委员聂鸿钧率领下,入闽作战,闽北红军独立团团长黄立贵、政治委员薛子正率部协同,共四千余人。
  盘踞浦城守敌,分驻城关、临江、忠信各一团(注:据考应改为城关驻1个团、石陂、西乡各1个营)。红军十九日由崇安转战浦城,沿途千余群众踊跃参战,临江援敌在九秋被击溃,忠信援敌闻风惊逃,城内守敌聂进龙团及民团,烧毁城外民房,凭城高墙厚顽抗,红军强攻一昼夜未克,二十一日凌晨发起总攻,登城激战。五时许,从南浦、迎远、拱北破门巷战,六时告捷,歼敌七百余人,残敌溃逃,红军牺牲十余人,伤八十余人,闽北红军独立团副团长兼参谋长李金泉攻城时壮烈牺牲。
  红十军驻浦三天,宣传发动群众,帮助建立工会、农会、赤卫队,成立浦城县苏维埃政府,没收土豪劣绅浮财,分给贫苦群众,筹集给养。红军纪律严明,深受群众拥戴,一批青年争先参军,六十余名裁缝工为红军赶制冬衣四百余套。
  红十军解放浦城,震慑敌人,扩大影响,唤起工农,在浦城史上写下光辉篇章。
  红军烈士永垂不朽!
  中共浦城县委员会
  浦城县人民政府
  一九八七年九月 立
  第三节 革命文献 遗物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银币
  圆形,银合金,直径2.4厘米,币值贰角。正面从右至左上方边铸“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字样,两边各有一颗五角星,正中书“贰角”,下方缘边从右至左有“公历一九三三年”字样,背面地球上有镰刀加斧头徽,地球两边各一束“稻穗”,上边自右至左有“每五枚当一元”字样。此币系古楼乡里山村徐甘狗收藏。
  二、真树华遗物
  致友人的信,3封,共7页,信纸长26厘米,宽16厘米。毛笔书写,分别写于1938年3月24日、4月4日、4月8日。信中鼓励友人要为被压迫的农民呼喊,为抗日救亡服务。
  作文簿共24页,每页长28厘米,宽16厘米,每页格数30×9计270格。共有作文3篇,是烈士于民国27年(1938)下半年在福建省立福州中学高一丁组就读时所作,毛笔书写。
  三、文献
  《苏维埃土地法》此文献每页长15厘米,宽10厘米,每页12行,每行24个字,共4页,1983个字,行书。用钢板刻写,油印,纸质为大广纸。
  《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土地分配法》共5页,2161个字,行款,纸质同上。
  《苏维埃经济政策》共3页,1309个字,行款,纸质同上。
  《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长10厘米,宽15厘米,计3行,每行16~22个字,竖排。标题字为5号仿宋黑体,正文为7号仿宋体,纸质为新闻纸。铅印全文如下:
  命令
  (1949年)四月一日于本部
  兹颁发“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作为全军指战员、工作人员入城市生活行动的准绳。各级军政机关须据此深入教育所属部队,务使人人了解个个熟记,各级军政干部须以身作则,督率全体切实遵行。并须奖励自觉遵守的模范行为,批评与制止违反的现象,对有意违反或屡教不改者,应予以必要的纪律制裁,以期贯彻执行党的城市政策的目的。
  此令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陈毅
  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 粟裕
  副政治委员 谭震林
  主任 唐亮
  副主任 钟期光
  入城三大公约
  一、遵守军管会及人民政府的一切法令和各种规定。
  二、遵守城市政策,爱护市政建设。
  三、保持革命军人艰苦朴素的传统作风。
  入城十项守则
  一、无故不准打枪。
  二、不住民房店铺,不准打扰戏院及一切娱乐场所。
  三、无事不上街,外出要请假。
  四、车马不得在街上乱跑。
  五、不准在街上吃东西,不得扶肩搭背,不准拥挤街头。
  六、买卖要公平。
  七、驻地打扫清洁,大小便上厕所。
  八、不准卜卦算命、赌博、宿娼。
  九、不准封建结合徇私舞弊。
  十、不准在墙壁上乱写乱画。
  (上述文献均存中共浦城县委党史委员会)
  第六章 文物藏品
  第一节 馆藏文物
  至1988年,采集、收集各类文物已积累2262件,其中石器91件,玉器35件,木器14件,金银器39件,铜器82件,铁器6件,陶瓷器1974件,砖瓦、墓志铭19件,其他2件。在这些文物中,一级1件、二级9件、三级1229件、一般文物1023件。
  第二节 重要文物藏品简介
  一、石器
  石斧 长13厘米,宽5厘米。为新石器时代文物,在梦笔山出土。
  石〓 分长方形、梯形、有段、有段穿孔4种。为新石器时代文物,在梦笔山出土。
  石凿 圆柱形,双刃,长10厘米,直径4厘米。为新石器时代文物,在梦笔山出土。
  石箭镞分单脊、双脊、平面等。为新石器时代文物,在汉阳城出土。
  二、陶 器
  陶罐 灰色胎、筒形,平底内凹,席纹,高8.5厘米,腹径8.5厘米。1984年莲塘乡西塅村出土,为青铜时代随葬品。
  陶罐 灰色胎、扁圆形,大口、平底、席纹,高5.5厘米,腹径10厘米。1982年技工学校工地出土,为青铜时代随葬品。
  匏壶 灰色胎、匏形,小口、长颈、鼓腹、平底、肩附双耳、上颈部饰数道弦纹,底部有轮制痕迹。高19.4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11厘米。1982年技工学校工地出土。此器与崇安汉城出土同类器物风格一致,是典型的西汉时期闽越族随葬器物。
  谷仓 陶质、施褐色薄釉,圆腹、有盖,口径17厘米,底径12厘米,通高42厘米,腹部有三道附加堆波纹,正面刻划楼房1栋,盖作鸱吻式,出土时有粉状的花生、瓜子壳等物,另有周元通宝3枚。1983年水北街公社罗源畜牧场工地出土,为五代时期器物。
  谷仓 陶质、灰色胎、鼓腹,腹部有三道附加堆波纹,正侧两面刻划有两个不规整仓库图案,盖作圆锥式,高85厘米,底径12厘米。1985年万安中学工地出土,是已发现最大的谷仓,为宋代器物。
  陶俑 高23厘米,为男性持物俑,头戴观音帽,脸部肥胖,高鼻深目、大嘴、平胸。双手持笏紧靠在胸前,两脚分开,整个身体成直筒形,站立在一圆盘体上。根据出土器物分析,应为宋代随葬器物。1983年,水北街公社陈源村出土。
  三、瓷器
  虎子 身作蚕茧形,昂首,四虎爪,背附提梁。提梁面刻划网纹。青灰釉,薄而均匀,胎色灰白坚致,胎釉结合好,釉面光洁,尾部釉色泛黄,侧面呈圆平形,不施釉。通长22.5厘米、通高20.2厘米。1986年莲塘乡吕处坞西晋元康六年(296)墓出土。
  狗圈 圈圆形直口浅盆,平底微凹,盆内塑一狗,首部已残断。青绿釉不及底,胎灰白坚致,胎釉结合紧密,开冰裂纹。釉下见密黑色斑点。口径8.9厘米、高2.5厘米、底径6.2厘米。1986年莲塘乡吕处坞西晋元康六年墓出土。
  四系罐 直口、短颈、鼓腹,平底微凹,底附巴挂耳,青黄釉灰色胎,口径8.4厘米、底径1.2厘米、高8.2厘米。1986年莲塘乡吕处坞十八窑东晋墓出土。
  四系罐 瓷质,通体施青黄色薄釉,有流釉现象,直口,圆腹,溜肩,平底,底未施釉,高19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12.5厘米。此器釉色晶莹、透明,玻璃质感强。为南朝时代器物。1980年石陂中学工地出土。
  盘口壶 瓷质,施青黄色薄釉,双复系,圆腹,平底,高30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11厘米。为南朝时期器物。1983年溪源出土。
  龙虎盖瓶 1对,瓷质,青白釉,有小开片,素面,折肩,肩部堆塑一圈波浪纹,肩上塑龙(虎)1头,墩式盖,盖塑一飞鸟。高35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7.8厘米,为宋代器物。1984年万安富湖村出土。
  印花盖罐 直口、折肩、直腹,其腹部有两条弦纹上釉。器物外表未上釉,内部上青色釉。腹部分成三部分,模印成不同形状的花纹。肩部围满一圈六瓣梅花纹。上腹部缠枝菊花纹,下腹部莲花瓣纹,盖为百合花形纽,纽座和盖缘上釉,整个盖面饰莲花瓣纹。高11厘米、腹部10厘米。为明代器物。1984年,万安富湖村出土。
  执壶 瓷质,青白釉,喇叭口,高柄,长流,柄高于流,壶身有6纽直线纹,通体晶莹光泽。
  罗汉盖瓶 1对,瓷质,施褐黄薄釉,近底部露胎,胎呈赭红色,通高40厘米,底径、口径均7.5厘米,腹微鼓、素面,肩部有一道附加堆纹,上塑龙、鹿、狗、鸡等禽兽和双手合十的罗汉十余尊。盖作塔式,上有四角,如牛角上翘,亦塑罗汉5尊,造型别致。为宋代制品。1982年盘亭盘江出土。
  青花人物瓶 瓷质,灰白色釉,青花,有开片,喇叭口,圈足,双耳,腹部绘福禄寿三星,颈部饰梅花纹,底部有明成化年制仿款,字草体,高45厘米、腹径22厘米。1982年在仙阳管九村征集。
  青花人物扁壶 瓷质,白色釉,青花,小口,双耳作石榴形,腹部绘人物故事,笔法细腻,釉色晶莹,为明代青花中的上品。
  方罩灯 灯为瓷质、青灰色、素面,分盆、灯、罩三部分:盆,圆形,平底,宽边,施釉不及底,直径23厘米、深5厘米;灯,灯座方形,圆柱形,上有小油碗,通高11厘米;罩,梯形,瓜棱纽,有穸,作缕空花篮式,上有1个通气孔,高18厘米。使用时,灯可置于罩上,有高灯远照之效果,不用时,将灯罩住既可避尘埃,又可供鉴赏。构思巧妙,为清代制品。1982年在管厝官田村征集。
  琮式瓶 瓷质,方形,圈足,青蓝釉,饰八卦纹。高22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9.5厘米。为清代制品。
  龙泉窑炉 一组,分鼎式、盂式、簋式、鬲式、奁式等,多素面,个别有八卦纹或开片,造型美观,为清代制品。
  四、铜器
  青铜剑 平脊,腹部饰饕餮纹,素面,锷上部腐蚀严重,下部锐利,俗称“空首剑”。残长21厘米、宽2.7厘米,系战国时期器物。1982年清理土产仓库时发现。
  鐎斗 柄作龙首状,流呈三角形,尾部有长方形板翼,上竖一半圆环耳,底附兽面三蹄足,三足微向外撇。高25厘米、长34.5厘米,腹深7.5厘米,重3公斤。1983年林业化工厂工地出土。出土时柄与腹部腐蚀严重脱离,柄部和1足有焊接痕迹。系六朝时期器物,是福建省同类器物的佳品。
  烫斗 铜质、宽缘、深腹、平底、紫面,柄较长,应为实用物。长36.5厘米,重400克。1984年仙阳镇出土。出土时腹部破损,柄断裂。此物为东晋时期器物。
  提梁壶 黄铜质,有绿锈,通高22厘米、长18厘米,重0.85公斤。素面、平底、圆腹,胎体轻薄,制作精巧。1983年林业化工厂工地出土。为唐代文物的珍品。
  扁壶 1对,高20厘米,重1.25公斤,双耳呈灵芝形,高圈足莲瓣纹,腰部分三组,饰以祥云、菱角和六角形纹,颈部莲瓣纹,作工精细。1982年盘江出土,是宋代器物。
  自在观音座像 铜质,馏金,高39厘米,重4.9公斤,观音身躯微斜,头戴佛帽,双髻,双眉细弯,双目微闭,面部丰满,神态安详。上身披璎珞,袒胸露臂,十指尖细,胸佩项链,戴手镯及臂镯。下身着长裙,赤足,右腿盘屈,左腿屈立,左手置于膝部,右手下垂,有随意之感。亚腰形底座,上部雕四莲弧纹,下部雕波浪纹,更有观音显于南海之感觉。整个造型写实,有一定艺术价值,经鉴定为明代器物。1982年石陂溪中发现。
  宣德炉 三足柱式,双直耳,腹上部底纹六角形,下部梅花形,饰有双鱼、阳伞等8种不同图案。高16厘米、直径55厘米,炉底有“大明宣德年制”6字。现存古楼乡廖忠家。
  五、铜镜
  昭明镜 圆钮,八莲弧纹,宽素缘,缘内有一圈铭文。直径10厘米,重300克。1982年,查获文物走私犯时收缴。西汉时器物。
  神人龙虎铜镜 直径15厘米,残重450克,缺钮,双线方格钮座,宽素缘,缘上翘,在方格四角上有小乳钉,图案按四分法布置,为青龙、白虎、东王公、西王母,镜缘饰有细密的锯齿纹。西晋时器物。
  鸾衔绶带瑞兽纹镜 八瓣葵花式,直径17厘米,重1550克,圆钮,钮座八瓣柿蒂纹。镜的上下方各有一匹四足神兽,双角双翼,体态丰满,奋蹄疾飞,伴以两朵祥云,有奔腾跃空之势。左右两旁各有一只凤凰,口衔绶带,展翅飞翔。构图流畅,立体感强。镜呈青灰色,有水银质感,晶莹照人。属于“珍禽异兽”镜一类,是唐代流行的类型之一。
  双燕双雁纹镜 八瓣菱形,圆钮,直径9.5厘米,镜背中心纹饰为双燕双雁,间以草叶花卉,边缘饰以双叶小花图案。为防腐,镜身涂以珐琅瓷质,光洁明亮。1983年,林业化工厂工地出土。为唐代器物。
  铜镜 圆形,缺钮,见圆形纽座,宽素缘,缘上翘,缘内有篆体“福禄寿喜”4字,按四分法排列,直径51.5厘米,重4.5公斤。制于明代。1986年1月在土产公司废品仓库发现。
  六、其他
  太平天国贡单 1958年莲塘乡下沙村征集,现存南京太平天国纪念馆,文化馆存复印件。贡单方形,面积23×23厘米。左右侧内有双龙戏珠,上边有双凤朝阳,下边有海波纹,花边宽2.5厘米。贡单上方有“贡单”两个大字,正文为宋体刻字。落款:“大仰进贡于民登云壹等收执”“太平天国戊午八年三月初三日给”最后盖有篆字公章长方形,长15厘米,宽7.5厘米。
  第七章 文物管理
  第一节 文物普查
  1956年5月,县文化馆派员会同省文物调查组、福建师范大学黄寿祺教授等人进行首次文物调查时,浦城中学已收藏有五代三彩双耳陶罐、五彩双耳陶罐各1个,宋代瓷杯、瓷碗各2个和瓷香炉1个、瓷钟2个、石狗1只,共10件,另有碎碗几片;县文化馆收藏有宋代铜料1柄,明代陶罐2个、瓷罐2个、陶五谷罐1个,清瓷罐1个。调查中还发现下沙村郑某家有太平天国贡单1张,清雍正八年(1730)“重修西山真文忠祠碑”1块(嵌在西山祠东墙上),“建社稷坛记”断碑1块,“宝宋亭后记碑”1块(存等觉寺内)。明成化十九年(1483),“重建大成殿记”1块;隆庆六年(1572)“浦城县学记”碑1块(藏浦城中学);明代孔子像1尊(存孔庙内),明代塑真西山像1尊(存真西山祠堂内)。乾隆时铜香炉1个,底刻“玉皇清玩”4字(存仙楼山玉皇阁);柳霖画竹刻石1块(存南浦书院内)等。并在禅寂寺轮藏殿收集到经书60余卷、佛像3个。同年8月7日,省文化局下文将浦城中学、文化馆等所收存的文物,由县文化馆派员运交省文化局,其它文物就地保护。
  1958年10月11日开始,历时10天,南平专区文物普查队在浦城进行第一次古文化遗址调查,以南浦溪主、支流两岸和村落及其附近,发现古文化遗址26处,遗址绝大部分暴露地表。采集遗物都是印纹陶片和磨光石器共存为特征。纹饰、制法、陶质、器形基本大致相同,并有铜器发现。此次采集器物共54件,器物有镞、〓、斧、刀、砺石、穿孔戈以及残石器,其中以石镞为最多,绝大部分以磨制为主,打制较少。质地有页岩和沙岩,以页岩占多数。陶器主要是陶片,以印纹陶为主,大部分是腹片、口沿片(不能复原)。
  1982年2月下旬至4月底,进行第二次文物普查,普查13个公社51个大队73个文物点,即古文化遗址1处,古城寨遗址8处,古墓4处,古窑址5处,古矿场2处,古建筑32处,墓志铭1处,碑刻12处,革命遗址3处,其他5处。
  1984年4月,县文化馆组织人员对1958年发现的遗址进行复查,制作浦城县文化遗址一览表,详列分布地点、时代、历史沿革及现状。
  1987年6月,南平地区文物普查队以及省汉城考古队共30人,在全县18个乡镇进行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历时23天,共发现古遗址222处,加上以前发现同一类型遗址共241处。许多遗址保存较好,有保护和发掘的价值。临江镇铁炉村鸡谷坞3号遗址,散布在地表的陶器残片俯拾皆是,文化层厚达1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战国,文化内涵之丰富超过石排下遗址;临江镇锦城村的3处遗址及莲塘乡吕处坞1处遗址,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汉代,为史前考古的断代提供充分证据。普查结果证明:浦城在古代是人类居住比较密集,劳动生产比较先进,文化交流比较频繁,延续年代比较长久的文化发达地区。
  第二节 古发掘
  石排下遗址发掘 1981年7月,由省博物馆派员配合县文化馆对石排下遗址进行局部试掘,开7×1和10×2平方米的探沟两个,共出土陶片3201片(其中口沿197片,底足137片)、石器12件。从器形分析,下层的文化属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层属商代,上层属西周到春秋战国之际。
  吕处坞晋墓发掘 1986年4月,省博物馆同县文化馆考古人员对吕处坞残存的5座两晋墓葬,进行抢救性清理,地区文化局和南平、邵武、建瓯等县市博物馆也派员参加发掘工作,其中4座墓形是:
  平面呈刀形,由甬道和棺室组成,全长5.54米,高1.96米,宽1.24米,墓底以单砖平铺,呈人字形排列;平面呈双凸形,由甬道、前室、过道、后室组成,全长7.88米,高2.2米,墓底以单砖平铺,呈人字形排列;平面呈刀形,由甬道、棺室组成,全长4.98米,宽1.54米,残高1.37米,墓底以单砖平铺,呈人字形排列;平面呈凸形,由甬道、棺室组成,全长4.95米,宽1.85米,高1.46米,墓底以单砖平铺,呈人字形排列。
  墓砖形状分平砖和契形两种,砖面模印蝉形、网格、叶脉纹,四侧模印叶脉、团莲、四出方孔圆线、对称交叉、双线半圆、网格等。铭文有“元康六年秋冬吉作宜子孙王家”、“元康六年口口公王家宜子孙”、“王家”、“元康六年王家”等字,书体介于隶、楷之间。
  由于墓葬早期被盗,器物多失窃,出土器物共19件。计有:盘口壶1件,钵2件,碟1件,耳杯盆1件,虎子3件,器盖1件,勺1件,狗圈1件(以上均青瓷器),陶纺轮1件,铜带钩1件,铁刀1件,铁剪刀1件,金指环3件,银发钗1件。
  会窑东晋、南朝墓发掘 1986年,省考古队对吕处坞会窑社山墓群发掘,共7座。4月,发掘东晋兴宁三年(365)墓1座,墓砖铭文为“兴宁三年七月三日”隶书,出土器物均青瓷器,共18件,计有:盘口壶2件,罐1件,四系罐1件,钵6件,碗1件,盅5件,盆2件。同年7月清理6座,出土有青瓷盘口壶、双耳罐、钵、碗以及铁刀、银钗等。墓砖纹饰有绳纹、蕉叶纹、四出钱纹、米字纹、网格纹、三线半圆纹、莲瓣纹、人面纹、菱形纹、月牙纹等。其中4座分别为“永嘉五年……”、“咸康五年……”、“兴宁三年……”、“兴宁六年……”等纪年墓砖。另一为四级多柱墓室,分甬道(天井)、前室、后室三部分,出土青瓷盅4件。墓砖纹饰有四出钱纹、十字、平圆、梳纹、交叉纹、莲花纹等。
  第三节 文物保护
  解放前,文物由民间自发进行维修和保护工作。清嘉庆十五年(1810)修建城墙时发现宋代《建社稷坛记》碑刻1块,碑文楷书400余字,记为嘉熙二年(1238)知建宁府事王埜所作。邑人祝昌泰于南浦门外建石亭专置此碑,故其亭名宝宋亭。后祝昌泰认为南浦门外为往来孔道,“虑行路者亵视而有所剥损,”于嘉庆二十一年,移至梦笔山,又建亭放置此碑。嘉庆间,校刊浦城遗书时,发现真德秀的共极堂砚和真德秀墨迹,祝昌泰等人建“二有堂”(即藏砚与墨迹故名),该堂后被改作他用,其砚与墨迹散失。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确定由文化部门负责收集和管理。1961年,县人委会确定保护的古聚落遗址有连墩村后门山,石陂龙景山北,富岭村对岸和大路边村后山及大庄村后门山,仙阳陂头山后等6处;碑刻有县学田记碑(浦一中校内),西山书院碑(永兴小学内),画竹石刻碑(仙楼山)等3块;古墓葬有宋真德秀墓(株林山),宋南京光禄大夫陈、胡氏之墓(观前轮藏寺后),宋故朝奉郎伟豫毛公黛安人之墓(浮盖山)等3处;古窑址有宋大口窑窑址(大口窑村),碗、窑背窑址(盘亭东峰村)等2处;古建筑有临江寨下村民宅,节孝坊(解放街)等2处共16处。是年,大口窑窑址被福建省列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立保护碑。
  “文化大革命”中,大批文物被当作“四旧”惨遭破坏,已收集到的馆藏文物亦损失殆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物管理工作翻开新的篇章,县文化馆确定1名兼职文物工作干部,重新开始收藏文物和文物调查与文物管理工作。1982年7月9~11日,中共浦城县委、县人大、县人民政府领导率文化局、文化馆干部实地考察重新拟定的文物保护单位。同月16日,县人大第八届第十一次常务委员会通过,确定石排下古聚落遗址(新石器时代),汉阳城遗址(仙阳溪东大王塝山,汉代),临江城遗址(临江锦城,汉代);越王台遗址(仙楼山,汉代);碗窑背窑址(盘亭东峰村后,宋代),西山真文忠公墓(株林山,宋代),西山真先生旧宅(仙阳村,宋代建,清代修),镇安桥(临江村,明代建),查源洞古铜矿场(古楼管查,宋代),红军标语墙(古楼坑口,1934年)等共10处。随后,在各文物保护点所在地的村建立保护小组并立保护碑。同时成立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由县委宣传部、统战部和县人民政府的文化、公安、司法、工商等部门负责人组成。是年10月19日,发现铺设城关至仙阳沥青公路的工程队,擅自在越王台东面山脚炸石,当日下午4时由县人大潘凤英副主任和县人民政府徐斯葵、黄端容副县长率文化、建设、水电、公安等部门负责人和城区6个建筑单位负责人到现场召开办公会议,责令在该处炸石的工程队立即撤离,塘口封密。并严禁今后任何单位在此开山炸石,由公安部门监督执行。故此越王台遗址得以保存。1983年,在县文化馆内建立文物陈列室,面积56平方米,对馆藏文物进行编号,建立登帐制度和《文物室安全保卫岗位制度》。1984年,修复西山真先生旧宅和西山真文忠公墓,共用经费4.2万元,其中省文化局拨文物经费2万元资助,仙阳镇拨款2.2万元。1986年,由省文化厅文博处文物鉴定组对馆藏文物进行鉴定,建立器物分类档案。
  第四节 处理文物案件
  1982年广东饶平县文物走私分子窜入浦城,与当地一些人勾结,盗挖古墓。是年8月8日抓获广东饶平文物走私分子18人,缴获赃物161件。此后,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配合,至1988年先后共破获盗挖古墓和文物走私案7起,查出盗墓者570人,缴获文物赃物1289件,罚款10067.5元。对44名盗墓严重者,依法进行处理,其中19人判处徒刑。盗墓最严重的为1986年,有40个团伙400余人,挖毁古墓999穴,缴回赃物537件。
  1986年9月15日深夜,仙阳镇真德秀故居文物陈列室被劫。4名作案者,蒙面撬开花墙,潜入室内,将1名值班人员双手捆住,并蒙眼、塞口,抢走明成化青花瓶和清康熙青花瓶、人物瓶等三级文物6件,一般文物16件,价值2200余元。破案后部分文物追回,首犯判处有期徒刑12年,3名同案犯分别判处有期徒刑10年、7年、5年。
  第八章 胜景
  浦城有碧水丹山,奇峰异石的自然景观,又有历代名人留下的人文景观。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载,主要名胜有越山道院、吴山、西岩山、梦笔山、石龙山、绵山古佛洞、油果山、渔梁山、浮盖山、匡山、金斗山等。南浦八景有吴山耸翠、梦笔晴岚、天心月华、风池云影、锦工石壁、南浦绿波、仙林春色、越台晚照,这些风光胜迹,历经沧桑。现将主要胜景记在本卷,余在《自然地理》记述。
  第一节 自然景观
  浮盖山 一名盖仙山,北起筋竹,东至官路乡驻地和姚宅村,南迄官路河村,西环盘亭乡庙湾、柳墩、深坑村。周围30余公里,为闽、浙两省界山,仙霞岭余脉,顶峰海拔1146.4米。因盘石累叠,下者如盘,上者如盖,故名。山中怪石拏云,飞崖削翠,山顶为仙坛。另一峰南向,前耸二石,一斜而尖,名犁尖峰。循是而下,散为五峰回环离立,中藏一坪,山僧于微洼处缀以碎石,谓之石莲池。其下为大云寺,又名大寺。旁有石如钟,又称石钟寺。寺之东为仙掌石,分指布爪,若摘星辰。其南为仙桥,桥上有仙人迹。又东为碧狮峰,再东有岩洞,洞口夹壁相去仅尺许,上下如一,似一线天,侧身而入,其上渐合而暗,其下水流沙底,濡足而平。中有片石,如舌上吐,直竖夹中。愈入愈窄,稍舒处有水澄澈,是谓龙池。夹壁尽处,悬崖直下,石理粗砺成鳞甲状,石笋攒簇,因视为龙,称为龙洞。再东为松岩洞,洞皆大石层叠,如重楼复阁,可坐可卧。寺之前为双笋石,西有石座,高丈许,座上石如人立,称为仙人峰。又西为棋盘石,再西为叠石寺,三石相叠,一石着地,其上两石三面空悬。迤北为白花岩,岩之左右壁数丈,外黑中白,远望若挂榜,因名挂榜石,又称仙人晒被。出山面临江山溪口,有巨石高数丈,俗称东瓜石,石旁蹲一小石,俗称虾蟆石。明徐霞客曾游历此山,写有《游浮盖山记》。
  渔梁山 又名牛头山、渔峰山、上禁山、靛青山。在仙阳镇渔梁村境,顶峰海拔954米,面积13.8平方公里。《洞天记》称:“天下十大名山,渔梁其一也。”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载:瀑布高百余米,居天下第三。离瀑布数百步有石壁如门,中挂小瀑,宛若珠帘,水帘之上水从岩顶分布下,称为雪浇弥勒,水帘之下石叠如阶,因名万石阶,阶侧数石,中虚而圆谓之汙尊,俗称仙人臼。又有仙人迹、金鸡岩,岩高数十丈,中有罅甚圆,相传为仙人履迹。又有仙叠石,在寺后,小大相叠,高5丈余。山麓有寺,原名溪峰寺,唐昭宗赐名万叶寺。寺门前为七松坛,有松7株。1970年建团结水库,万叶寺及诸胜多被淹没。
  金斗山 在水北街乡观前村境,雄踞南浦溪畔,与金山、银山对峙,顶峰海拔418米。山有金斗庵,故名。庵供奉元玄帝,故又称小武当山。胜景有一笔峰、望江台、仰狮峰、仙床石、玉带泉、红花石、瀑布、石洞等,所产红菇,以肉厚味美闻名。朱熹与刘圭父曾约游此。徐霞客、陈纲有游记。
  九石山 在水北街乡观前、茅洲村境,九石森列南浦溪畔,故名。九石又各一分为二成18座,又称为十八罗汉。老鼠岩雄跨溪畔,猫岩隔溪对峙。九石山下,澄潭绿净,小艇横联,瀑布悬流,状如轻绡匹练,泛舟至此,疑行武夷九曲溪中。其溪南岸有岩,底部浑圆,直径20余米,顶部小而成圆体,似古钟,称为钟岩,撑舟筏竹篙撞击钟岩,会有响声,涨水之际,浪头冲击,发出的响声更为洪亮,为洪峰警号。南朝宋江淹《赤虹赋·序》:“东南峤外,爰有九石之山。乃红壁十里,青㟧百仞;苔滑临水,石险带溪。……又忆昔登香炉峰,上手接白云,今行九石山下,亲弄绛蜺,二奇难并。”天光云影,水天一色,清静幽雅。
  匡山 又名匡山斗、天山斗。在富岭镇莲塘坂双同村境,顶峰海拔1349.9米。四周奋起,而中窊下,形似匡庐,因名。元末龙泉章溢避居此山,在山巅筑室数楹。其山四面峭壁拔起,岩皆苍石,岩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因山上多长味苦的植物,风从北来者,皆有苦味。以苦中有乐,章溢故将其室取名“苦斋”。循山之高下曲折,建烟云万顷亭、苍雪亭、坐看云起亭、环中亭(均废)。其山又因古松多,故以“匡山松涛”而著称。山巅有庵,章溢常在庵门看松,故名看松庵。冬天白雪皑皑,夏秋在山巅观日出,又是一番景色。章溢好友刘基、宋濂访此,分别作《苦斋记》、《看松庵记》。
  岩顶山 在富岭镇双田村北。为匡山山脉的的延伸,在此突起而名。其山形似纱帽,又名纱帽山,海拔868.4米。山顶空旷,约1000平方米,旧有圆通寺,今废。山道陡峭如云梯,有千余石级。顶部有古井一口,水深丈余,有寨门、一关、二关胜迹和石马槽、神仙床、跑马道等自然景观。明亡后,户部侍郎葛寅亮在此隐居。
  石龙山 在古楼乡坑口、大路村西,山体狭长,呈南北走向,长约6公里,宽约2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中峰(主峰)鹅儿峰,海拔1165.3米,与燕子岩、铁铅岩鼎峙。旁有池,称龙池,广袤数丈,下有巨石,如龙首,山名由此而称。巨石旁有井,井有圆石如珠,井畔有龙堂,其下为白花岩,中有坐禅石,宋僧净空栖隐于此。宋赵抃诗:“石龙山顶拔巍巅,我此登临骨凛然;直上更无容足地,速回犹在夕阳天。”胜迹还有吐米石、老佛洞、云隐寺等。
  荆山 在莲塘乡罗墩东、悦乐村境。三峰耸立,海拔分别为476米、517米、404米。主峰南侧昔有安边庙,祀黄宠、范滔。庙后有瀑布,曲折南流,有36块石阶,人行走,须跨石阶忽东忽西。
  第二节 人文景观
  仙楼山 在南浦镇东隅、南浦溪畔。南接金鸡岭,北连上青岭(又名上真岭),西望西岩山,东与吴山对峙,旧城墙沿山脊而延伸,顶峰海拔333米。汉东越王馀善建烽火台于山巅,构行宫于山麓,故又称越山、粤山。宋道人李陶真结庐山麓,以其山碧水环绕,若杭州天竺,故楼称小天竺。后人为纪念李陶真,筑楼名迎仙楼,故因楼而名,为浦城主要名胜之区。原有碧霞洞、月华亭、炼丹井、一线天、铁笛岩、越王台等24景。南浦溪东西环流,如白练西奔,登高则全城屋宇在望。南浦八景中的越台晚照和仙林春色两景即此。由于年代久远,部分景观被毁。1982年,开辟为森林公园。1985年,在山巅建成卫星地面接收站。1987年,在北麓建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纪念红十军解放浦城纪念碑、曙光阁。
  梦笔山 在城西郊,相对高度20~30米,原名孤山。《建安记》:“孤山在环障之间,其地坦平,悉是沟塍阡陌,以此山挺然孤立,因名焉。”相传南朝宋江淹,梦神人授五色笔于此,故又名梦笔山。五代时雪峰法嗣梦笔和尚建等觉寺,寺旁有唐刺史李频行祠,东为宋文学家杨徽之读书处,西为江淹祠,又西为宋理学家真德秀山房,山房之后为六贤祠(六君子堂),寺后有杖者泉,寺前为碧草亭,俱圮。山前田畈中有似笔、墨、砚的陨石,1975年,农田基本建设时被毁。南浦八景中“梦笔晴岚”即此。
  皇华山 在南浦镇皇华山路东侧,孤丘,山为古樟覆盖。吴永安三年(260)县改名吴兴时,设吴兴馆,宋改皇华馆,因名。明正德十六年(1521)儒学迁至山的南侧。嘉靖十一年(1532)建尊经阁于丘北。1949年8月省立浦城中学迁入山麓。1959年兴建跃进路(今皇华山路),东麓被削。今在浦城一中校园内。
  荣华山 古称友可山,在仙阳镇驻地东,顶峰海拔456米。相传古代山颇怪异,令工凿之,朝凿暮合,祀以油果,遂不复合,故称油果山。民国期间,以方言谐音,改称荣华山。宋道人周霞炼丹于此,建有冲应真人祠,旁有神景寺(今仙游寺),有青、白二泉,虎啸岩、五老峰、望城台、炼丹灶、炼丹井等胜迹。盛夏凉爽,为避暑胜地。1985年,仙阳镇辟为荣华山公园。南朝宋江淹曾游此,见山中佳卉异木,堆红逞碧,蓊然勃然,即撰《邑中草木颂十五首》。
  西山 又名西山源。仙阳镇村西,海拔328米,有宋真德秀祖墓在此,曾建西山精舍、睦亭于山麓。与门人刘克庄等纂《大学衍义》,故睦亭又名衍义亭,现存“衍义亭故址”石碑,真德秀号西山,亦源于此。
  子期山 又称子期岩。在莲塘乡西塅村境,南浦溪绕山而越。《建安记》载:“子期山乃溪畔小石峰也,四面岩峦峭拔,昔秦汉之间,有仙人华子期,曾师商山四皓,后居此山,因名。”山下有深水潭,名子期潭,深十余米,潭内鱼甚多,有一出露岩石,似水牛入水。
  致孝岭 一名章家岭,在仙阳镇西北。唐末章仔钧娶练村(原称石鼻村,又名练湖村)练隽为妻,岳家嫌仔钧布衣,不以礼待。仔钧负气偕练氏离去,经此岭少息,发誓不再登此路。后仔钧官居显位,回练湖认亲不走旧路,另开新岭而行,故名。岭下有泉,称为章家泉,又称八角井、思亲井,泉甘美。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