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演出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37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演出活动
分类号: J82
页数: 2
页码: 1026-1027
摘要: 本篇记述了蒲城县戏曲、演出活动的情况。
关键词: 蒲城县 戏曲 演出活动

内容

解放前,各类戏班,多数为庙会、保安、堂郡、行业、赌博、祭祖演出,也有富户生日请演祝寿戏,制订村规民约请演禁戏等。也有营业性演出,但这些戏班设备简陋,一般乐队5~7人,木偶戏仅3人。
  解放后,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1954年和1956年县人民政府分别批准成立浦城越剧、浦城赣剧两个专业剧团,分别派进国家干部,担任剧团行政领导,加强演员正规训练,用以团带班的方法培训演员。1956年赣剧团以团带徒30人,1962年招收15名学员到江西省艺校学习,毕业回团;越剧团从艺校分配9人,带班培养29人。专业剧团不断更新灯光、布景、扩音等设备,添置服装、道具、乐器(包括西洋乐器)等,并坚持上山下乡演出。是年全县确定293个演出点,其中150户以下的小村153个点。赣剧团分成2~3个演出分队,每年有7个月在农村巡回演出,
  1961~1962年,全团90人,分3个演出队,演出1930场,营业收入达17.6万元,走遍全县各大队。越剧团以城区为主,也分为2个队坚持上山下乡,每年有三分之一时间在农村演出。
  1964年进行戏剧改革,停演传统戏,只演现代戏。“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演出,传统戏服装、道具被毁。1969年1月,两个专业剧团被撤销,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原剧团演员大部分下放农村,仅留下少数青年演员为宣传队骨干,另招收一批青年演员。宣传队以文工团形式,为文化事业单位,其经费由县财政拨款,免费演出,演小歌舞剧和京剧折子戏。1973年,省文化局确定浦城保留赣剧剧种,此后,仍以演赣剧为主。是年冬,新招收的14名学员和原有演员,由从江西省艺校毕业的演员为教员,训练戏剧基本功。1978年恢复上演传统戏,与现代戏并举演出,以营业演出为主。是年,再招收20名青年送江西艺校学习,三年后回团。1981年,请江西省赣剧团宗彩琴(女)老师来团给青年演员授艺,时间近一年;同年请该团童薇薇、张咪咪两位女演员来团帮助演出,时间达年余;并请该团著名导演童庆礽来团导演《练氏夫人》。赣剧团演职员经过几年的训练、授艺,艺术素质有很大提高。《练氏夫人》参加地区汇演,获演出奖,参加省汇演,获演出二等奖及演员奖、音乐奖、舞美奖。1982年,泰宁县梅林剧团慕名选送6名学员来团培训1年。
  1979年,福建省文化局对专业剧团实行“四定一奖”制,核定浦城赣剧团每年演出250场,其中上山下乡演出达70%,每年创作1个剧本,经济收入3.3万元,完成上述四项指标的给予适当奖励。自1979~1986年,8年演出2785场(年均348场),其中上山下乡演出1860场(年均232.5场),占演出总场次66.79%;营业经济收入36.59万元,年均达4.57万元。1979~1986年国家财政拨款51.26万元,年均6.41万元。1987年实行业务转轨,改演歌舞剧,是年演出212场,其中上山下乡演出197场,占当年演出总场次92.92%,营业收入2.03万元,国家拨款7.7万元。1988年剧团演出实行承包制,全团演职员59人(其中学员10人),演出251场,其中上山下乡演105场,占当年演出总场次41.83%。还到外县、外省25个城市、61个县、39个乡镇演出,全年营业收入12.32万元,其中净收入2.4万元。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