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表演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37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表演团体
分类号: J82
页数: 2
页码: 1025-1026
摘要: 本篇记述了蒲城县戏曲、表演团体的情况。
关键词: 蒲城县 戏曲 表演团体

内容

一、专业表演团体
  兴浦新班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艺人项长弟回故乡与富岭大庄富户杨登泉合办“兴浦新班”,仅两年因演员阵容不齐,设备简陋,营业萧条,杨登泉家资破产,戏班解散。
  乐琴社 民国26年(1937),城关10多个京剧爱好者组织京剧戏班营业演出,称乐琴社。民国28年剧社票房收入不敷支出,准备下乡演出以增加收入,但遭到国民党县党务指导员办事处刁难。后经交涉,剧社全体成员集体加入国民党,乐琴社改称国民党员俱乐部,方得以存在。民国37年更名平剧团,直至浦城解放。
  平剧社 民国31年,驻浦的国民党联合勤务司令部第三休养院组建平剧社,1949年4月停办。郭永槐购其服装道具另行组建,同年初夏到建瓯演出时并入建瓯京剧团。
  浦城赣剧团 1956年10月,在半职业性的同乐剧团基础上组建,为集体所有制团体。县派驻干部加强领导,坚持上山下乡演出,自带服装道具,曾被誉为“扁担剧团”。1958年剧团办农场,实行艺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声名大振。《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光明日报》、《福建画报》、《闽北报》等先后以新闻、通讯、照片、评论等形式报道其勤俭办团、亦艺亦农、面向农村等先进事迹。1959年,福建省文化局将浦城赣剧团事迹制成模型在福州和北京展览。1960年,剧团派代表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得到国务院的奖励,并受到周恩来总理和其他中央首长接见。同年11月,与越剧团合并组成浦城县地方国营剧团,称赣剧分团。1961年,列为省5个重点剧团之一,派代表参加全国重点剧团文艺座谈会。1962年,县地方国营剧团撤销,恢复浦城赣剧团名称,仍为集体所有制。1965年,中国戏剧家协会林涵表和姜永泰、《戏剧报》编辑田野、省文化局局长陈虹、南平专区文化局副局长袁启彤均到赣剧团蹲点。1965年冬,在此召开全省剧团办农场现场会。1969年1月,剧团被撤销,大部分演员下放或改业,少数编入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2年,被下放演员得到重新安置。1978年恢复赣剧团建制,复称浦城赣剧团。1985年曾试演黄梅戏,1986年改演歌剧、滑稽戏,因观众不多,1987年改演歌舞,仍称浦城赣剧团。1988年,经建阳地区文化局批准,赣剧团亦称浦城歌舞剧团,实行一个单位两块牌子。
  浦城越剧团 1954年6月,以浙江省衢县来浦城演出的新艺越剧团为基础组建浦城越剧团,为集体所有制。1960年与赣剧团合并成立浦城地方国营剧团,为越剧分团。1962年地方国营剧团撤销后,复称浦城越剧团,仍为集体所有制。1969年1月越剧团撤销。
  文化工作队 1965年县办“乌兰牧骑式”文化工作队,从赣、越剧团和文化馆抽调8人组成。自带服装道具,下乡巡回免费演出,表演小节目,宣扬当地好人好事,宣传当前中心任务。1968年12月撤销。
  浦城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1969年1月组建。由赣、越两剧团及文化工作队部分青年演员为骨干,吸收社会上青年业余文艺骨干组成。初建编制40人,1972年定编60人。1973年8月,宣传队参加省地方剧种调演,演赣剧《种子》,省文化局确定浦城保留赣剧剧种,作为全省
  13个保留剧种之一。1978年改为浦城赣剧团。
  富园春越剧团 1984年5月,富岭东园村农民杨春庭独资组建,剧团自负盈亏。在境内和邻县边境村庄演出,全部上演传统节目。据1984年5月至1985年6月统计,演出233场,观众18.6万人次,收入10485元,平均每场观众798人,收入45元。因经济收入不敷支出,1987年冬解散。
  二、业余艺术表演团体
  清光绪三十年,项长弟与杨登泉合办的兴浦新班解散后,艺人分别到村头、马洋、大游、仙阳、官田、巽源、瑞安、永平等地,组织业余戏班,演江西戏,称为“马灯班”。民国初年,全县有马灯班12个。至民国36年因兵灾、瘟疫,演员先后离开舞台,仅存万安1个马灯班。1952年,万安马灯班发展为同乐剧团。1953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半职业剧团,是浦城赣剧团的前身。
  1950年,忠信和城关和平街各组织一个业余剧团。1952年5月,县总工会俱乐部组织工人业余文工团,以曲艺为主,每逢节日开展演出活动。1956年县文教科组织以教师为主的业余话剧队。同年,九牧、仙阳、临江、忠信、官田、岩步等地分别组织业余赣剧团。至1957年全县有业余剧团97个,以忠信业余剧团称著。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城郊、仙阳、九牧、忠信、富岭、永兴、石陂等7个公社成立文工团,以演赣剧为主;临江、观前公社分别成立杂技团,在社内巡回免费演出。同年,县总工会成立业余京剧团。1960年因经济困难,业余剧团均停止活动,社办文工团、杂技团全部解散。1962年,业余剧团开始恢复,全县有业余演出团体48个,演员875人。有京剧、话剧、赣剧、歌舞、闽剧、曲艺等剧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业余剧团全部停止活动。1969年县革委会成立后,县“三代会”(工人代表会、贫下中农代表会、红卫兵代表会)、县革委会宣教组、驻浦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四团、铜矿等分别组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表演京剧折子戏和曲艺等。到1970年相继解散。1970~1976年,全县17个公社以及县直工交、商业、粮食、卫生等单位和浦城第一中学,每年都分别组织业余演出代表队参加全县汇演。一般是汇演前临时组织演出队,汇演后即解散。1979年,全县有业余剧团27个,1988年全县业余剧团13个。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