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戏剧传入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37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戏剧传入与发展
分类号: J82
页数: 2
页码: 1024-1025
摘要: 本篇记述了蒲城县戏曲、戏剧传入与发展的情况。
关键词: 蒲城县 戏曲 传入发展

内容

传入的剧种有赣剧、京剧、越剧、木偶戏等。
  赣剧 为江西地方剧种。相传清康熙年间,由广信(今上饶)传入福建上四府,同时传入浦城。据忠信村的万年台记载:“光绪十一年(1885)六月十三日,大吉祥在此演出《贩马记》、《双合印》。”光绪二十八年,江西大吉祥戏班艺人项长弟(浦城潘墩人),与大庄富户杨登泉合办“兴浦新班”,境内始有赣剧组班演出。此后,通过戏班带徒或父传子,赣剧在境内四乡广为传播,成为民间流行最广、历史最长的一个剧种。
  京剧 民国11年(1922),外地京剧团到浦城演出,仅商界、政界人士所喜爱,一般观众不多。民国26年,城区几个京剧爱好者成立乐琴社(后改名平剧团)。民国34年1月10日,浦城冀鲁豫同乡会组织平剧研究社,设任教师1人,并聘当地名票为指导员,每天下午5~8时教习。这年5月初,京剧名旦海碧霞带剧班到浦城,5月5日在三十二集团军突击队成立四周年纪念会上首次献演。民国37年平剧研究社聘请清廷京剧名伶瑞德宝来浦城授艺,瑞于次年7月病殁于浦城。
  越剧 在抗日战争期间,沪、杭等地商贾为避战乱,来浦侨居或经商,他们喜爱浙江“绍兴文戏”(又称越剧)。民国28年,“绍兴文戏”如意女班应聘来浦城演出《玉蜻蜓》、《梁山伯与祝英台》、《孟丽君》等节目。唱腔柔婉动听,受群众欢迎,成为群众喜爱剧种之一。嗣后,陆续有“绍兴文戏”戏班来浦营业演出。1950年4月,群乐戏院(股东集资创办)邀请浙江衢州新艺剧团和兰溪星光越剧团来浦演出后,定居浦城。1952年星光越剧团参加福建省戏曲汇演后调建阳专区,更名建阳越剧团,新艺越剧团于1954年改为浦城越剧团。1968年12月,浦城越剧团撤销,民间业余演出仍在流行。
  木偶戏 有大箱班、温州班、高腔班、传止班4种,全部为提线木偶,大多演三国、水浒、西游等故事的连台本戏。大箱班有木偶36个(又称大箱傀儡),每个木偶高100公分,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由福建上杭艺人伍仁远、伍其俊父子传入仙阳阳墩村;温州班有木偶72个,每个木偶高约70公分,演出时操作方便,一人可以同时操作几个木偶对打,于民国19年由浙江泰顺艺人蔡振兴、陶方吉传入富岭;高腔班有木偶72个,唱江西弋阳高腔,不用管弦乐伴奏,仅在唱腔间歇处加打锣鼓,不受观众欢迎,于民国16年改唱乱弹与高腔,何时传入无考;传止班是浦城诞生剧种,据传清顺治间,邑人王明秀酷爱戏曲,常集友吹唱,则据《水浒传》108将,请木匠制成109个木偶头,罩以戏曲服装,木偶中增设一个丑角名郭公(俗称王乞止)用方言韵白逗趣,常演连台本戏,备受观众欢迎。民国32年,浦城县政府以演木偶戏时,有人借机聚众闹事为由,下令禁止。四种木偶至浦城解放时还有14班。解放后戏剧与电影增加,木偶演技没有大的提高,观众不多,木偶戏班逐渐减少。至1988年尚有大箱班2个、温州班1个、高腔班3个、传止班1个,共7个。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