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艺宣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36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文艺宣传
分类号: I207.7
页数: 3
页码: 1017-1019
摘要: 本篇记述了蒲城县群众文化、文艺宣传的情况。
关键词: 蒲城县 群众文化 文艺宣传

内容

一、街头演出或讲演
  五四运动期间,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师生组织宣传队,上街教唱国耻纪念歌,宣传抵制日货。城区知识界人士,组成益智剧社,编演《青岛湖》、《国医手》,以浦城方言表演,称作方言剧。反对封建礼教,宣传科学民主,抨击时弊。抗日战争期间,县进步青年组织歌咏队或救亡宣传队,教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枪口对外一致抗战》等。演出话剧和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抓汉奸》、《东北的一角》、《盲哑恨》等。浦城刚解放时,居民和学生组织秧歌队、腰鼓队、钱棒队,或化装上街宣传,庆祝浦城解放。此后每逢重要任务或重大活动等,均采用文艺形式上街宣传,寓教于乐。
  二、幻灯
  解放初期,以汽灯作光源,配合当时中心工作任务,放映故事片、科教片,边放映边说唱讲解。或以当地人和事绘制幻灯片,进行宣传,通俗易懂。1957年,全县有幻灯机32架、片120部,全年放映269场,观众达数万人次。并在农村培养放映员,设立放映站,进行巡回放映。电影普及后,幻灯主要在电影放映前放映。
  三、文化担 文化车
  1953年,县文化部门以收音机、留声机、幻灯、土广播、书、画、图片等装备成2副文化担、1辆文化车,配合中心任务在农村流动宣传。1956年,文化担、文化车调给石陂、永兴2个公办文化站。1965年后,因这种文化活动形式简陋,已不能满足群众需求而停办。
  四、墙报(黑板报、灯报) 画廊
  民众教育馆成立后,利用壁报进行宣传。时事壁报每星期发贴2次。民国24年(1935)4月开始,每星期添设图画壁报1张。民国25年6月,壁报改为隔日发行,遇有重要事件,出号外。民国28~29年间,初中学生真树华在棋盘街办墙报,称《街头教室》,宣传抗日,揭露社会的黑暗,影响很大。
  解放后,采用黑板报宣传国内外重要新闻、政府法令、中心工作等。1952年,全县共有黑板报161块。1953年,在城关街道设置2架灯报。同年起,由县人民文化社编发稿件,每周1期,发至区乡,以充实黑板报内容和统一宣传口径。1963年,全县黑板报发展到345块,并增加说理短文、诗歌、快板、文艺小节目、漫画、科学知识等内容,用彩色粉笔或广告色书写,文图并茂,颇能吸引观众。1972年3月,在大会堂门口建造钢筋混凝土画廊,长16米,中医院门口画廊,长34米,共40平方米,用作新闻图片、时事宣传、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及电影广告。通常半月或一月1期。1988年,部分机关、厂矿、学校、乡镇办有配灯光的玻璃窗宣传栏。
  五、展览
  民国期间,民众教育馆曾举办过教具、科学知识、防空知识、国防科学、抗战漫画、书画、美术等展览,但规模不大。1951年开始举办抗美援朝、婚姻法、防止特务活动、科学技术、工农联盟、阶级教育等展览。规模较大的有1959年的《十年大庆建设展览》和1961年的《建党40周年纪念展览》、《社会主义建设展览》。1961年的2个展览分2个馆共15个陈列室,有202个图片版面、12座模型、903种实物标本、97张照片。“文化大革命”期间,还举办过“抗大”展览和所谓破“四旧”成果展览,并在全县各公社巡回展出,还有“三忠于”展览和阶级教育展览。1977~1988年,共举办过20次展览,其中美术、摄影、书法、艺术作品等18次,法纪教育展览2次。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