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技普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34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科技普及
分类号: G322.757
页数: 4
页码: 996-997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民国时期至1988年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科技普及工作情况,包括科技宣传、科技咨询、科技情报、技术培训、四级农业科学研究网几部分情况。
关键词: 科技普及 科技工作 浦城县

内容

第一节 科技宣传
  一、宣传内容
  民国28年(1939),县政府开展科学知识普及宣传。解放后,于1951年开展卫生防疫,防止传染病和推广新法接生、妇女卫生等科学宣传。1952年,教育农民精选良种和科学育秧,防治农作物病虫害。1955年前后,宣传农作物优良品种和引种紫云英,医药卫生方面宣传天花、麻疹、白喉、疟疾等传染病的防治方法。1958年,广泛宣传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工、管),举办和平利用原子能科技展览。1960年起,普及推广间作稻改连作稻,高秆品种改矮秆品种等新的栽培技术以及种植绿肥、改良土壤、薄膜育秧、棉花上山等;在工业方面宣传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降低劳动强度生产成本,提高工效和产品质量;在医药卫生方面,大力宣传副霍乱的产生原因和预防方法,动员群众开展“三管”(水、饮食、粪便)、“两灭”(灭蝇、灭蛆),普及妇幼保健知识。1970年起,农业推广蒸汽育秧和卷秧技术,宣传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合理施用化肥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工业宣传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高产、优质、低消耗。1980年起,宣传科学种田,对工业加强质量管理,产品创新创优、计量升级和标准化管理。1983年起,宣传山区资源开发利用和中低产田科学改良及水土保持等。
  二、宣传形式
  民国28年4月10~16日,县政府举办第一届科学运动周。进行科学演讲竞赛,算术、自然测验赛,科学游艺会及街头宣传。
  1956年6月,开始用壁报形式,张贴和转抄省科普协会发下的图片和宣传资料。1957年,举办专题讲座、灯报、展览和放映科技影片,进行科普宣传。是年,县科普协会与浦城一中联合举办地球物理、苏联建国四十年成就、历法、日蚀与月蚀等专题讲座4场,县文化馆举办灯报2期,县科普协会和文化馆联合举办避孕知识展览,省科普协会的一部大型宣传车在城关和公路沿线区乡进行科普宣传。1962年,县科普机构撤销,科普宣传主要由各部门以各种形式进行。1979~1988年,共举办科普讲座808场,听众3.8万人次;放映科教片电影、录像3100场,观众近150多万人次;邀请专家、教授举办学术讲座和报告会164场,听众达1.5万多人次;县广播电台广播科普知识4000余次,科普宣传车下乡宣传200多次,编印各种科普资料近20万份,举办科普宣传墙报和宣传栏240期。
  1982~1988年,先后创办《浦城科普》、《浦城科技》、《浦城技术》、《科技资料与科技参考消息》、《科技简报》、《信息快报》、《浦城农业科技通讯》、《水利电力知识》、《医药卫生》等刊物共412期,印发16万多份。此外,科技部门还编印《浦城科学种田手册》、《秋玉米栽培经验》、《竹荪栽培技术》、《袋料香菇栽培新技术》等册子。医药卫生部门搜集“四种”常见病(水肿病、妇女闭经、小儿疳病、子宫脱垂)单方、验方1100种,编成《浦城县单、验方选集》。县地理学会于1980年创办的《中学地理报》,1988年成为国内公开发行的正式刊物。至1988年,共出刊90期,在省内外共发行5万余份。
  第二节 科技咨询
  1981年,各公社科协在公社驻地设置墟期服务点和技术询问处,解答农民有关科学技术询问。1981~1983年,全县共接待7.4万人次。1983年,全县18个科普协会对558户科技示范户负责技术指导和技术承包,并解答农民技术询问27.3万人次。
  1985年,县科协成立科学技术咨询服务站,着重帮助解决多学科综合治理课题。各乡镇科协与有关学会根据山区实际情况组织技术扶贫、科技进山、科技咨询。此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各种科技咨询服务活动。
  第三节 科技情报
  1979年1月,县建立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后,情报所设阅览室,供科技人员借阅、使用科技图书资料,并负责向省内外、县内外沟通科技信息。
  召开科技情报座谈会 1980年2月召开,全县工、农、林、水电、卫生、教育等部门和7个学会的代表20多人参加,会议确定每个学会配备若干兼职情报人员。1985年春节,召开在外地工作回乡的科技人员座谈会,请他们为家乡提供科技情报,交流科技信息。
  交流情报资料 1981年,同国内620个地、县科技单位建立固定的科技情报资料交换关系,1982年增至750个。同年,派出技术干部到武汉、南昌、福州等地参观学习。1988年,与91个地、县科技单位建立固定交换关系。是年,科技情报所交换科技期刊500余种。
  建立科技情报网络 1984年,在北京、上海、杭州、天津、成都、武汉、福州等城市建立浦城籍科技人员科技情报网。在北京建立有30多人参加的浦城驻京技术咨询服务站。1986年,通过在外地工作的浦城籍科技人员介绍技术咨询、洽谈与引进的项目达30项,其中实施项目9项。
  成立信息中心 1984年成立,发展信息员70多人。情报所和信息中心通过创办《信息快报》,及时报导国内外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介绍各地技术成果、技术转让、市场动态。至1988年,共出《信息快报》148期。
  1980~1988年,县科技情报所先后提供蚕桑生产、生漆栽培、中华猕猴桃、食用菌栽培、水产养殖、竹荪栽培等方面的情报资料。1981年,根据可行性情报向县领导提出浦城发展方向“十一种”(粮食、用材林、毛竹、茶叶、油茶、水果、油桐、生漆、香料、桑叶、蘑菇类)、“十大养”(猪、牛、羊、兔、蜜蜂、蚕、鸡、鸭、鹅、珍珠蚌)、“六加工”(茶叶、香料、木竹、生漆、制革和其他副业生产加工)的科技资料。
  1983~1988年,向全县19个乡镇推广节柴灶.提供节柴灶图纸资料等。1984年提供“开发花岗石资源”和生漆科研成果等情报。1986~1988年,提供黄桃栽培、活拔鹅毛、芦笋、魔芋、西洋参栽培、刺胸蛙等科技项目情报资料。
  第四节 技术培训
  织业传习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知县马立礼拨款在城关设立织业传习所,教人织斜纹布,因入学人员少,数月后停办。
  蚕业传习 民国元年(1912),县公署派人在学前关帝庙办蚕业传习所,教人种桑养蚕,因蚕桑业不景气,不久停办。
  工艺传习 民国8年,在南浦书院原址开办工艺传习所,设竹、木两科。因成绩不著,民国10年停办。
  医疗技术培训 民国24年,国医支馆举办国医训练班一期,学员20人。民国26年秋,因经费无着而停办。解放初至1965年,举办新法接生、防疫免疫技术培训班20余期。1966~1976年,培训农村“赤脚医生”和中医进修人员,先后举办培训班30余期。1977~1988年,举办计划生育技术和西医学中医培训班50余期。1950~1988年,全县共培训农村不脱产接生员2419人次,卫生员1874人次,“赤脚医生”671人;厂矿学校保健员101人,防疫员144人。(详见《医药卫生志》卷)
  农业技术培训 民国31年,县中心农场在莲塘䓵止园办农民讲习所,传授农业知识,两年后停办。
  1952~1958年,每年举办一期农技培训班,由农业部门主办,每期学员200余人,培训新式农技农艺,推广先进经验。1979年后,县农科所每年举办农技培训班3期,每期学员50~60人,示范种植优良品种,培训新式耕作技术,推广改造中低产田经验。1986年,为提高老区、贫困乡农业生产技术,举办农技培训班4期,受训400多人。1988年,为推广水稻垄畦栽培及稻萍鱼体系技术开发项目,举办垄畦栽、优化施肥骨干等培训班11期,受训900人。
  水电技术培训1957年,县水利局举办水利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民水利技术员。1957~1988年,举办水文、水利、电力技术培训班共35期,参加培训4240人次。
  微型电子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1985~1986年,县科委举办微型电子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班共4期,参加学习313人。
  改节柴灶技工培训 1983年,县科委为保护森林资源,推广改灶节柴工作,开始举办改节柴灶技工培训班。1983~1987年,共举办培训班23期,受训人数达458人。
  第五节 四级农业科学研究网
  1959年4月21日,中共浦城县委批转县农科所的意见,建立全县四级农科网。县建立农科所,公社成立农科站,大队成立农科组,生产队设农技员(或植保员)。4月底组建完成。自此县内建成一个系统的农业科学技术普及、推广及研究网络。是年8月,省科协在浦城县召开全省科技工作现场会。1962年,县、社两组农科机构改名农技站,大队未专设机构。1969年,县农技站并入农业工作站,公社未设农技站而由县派驻技术员,四级农科网已不健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县四级农科网恢复健全。县复设农科所,公社复设农科站.大队设农科队,生产队设科技员。是年,全县共有试验基地8800亩。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科学种田已在农村普及,村不再另设农科队,而由乡镇农科站派技术员负责科技工作。1987年11月,县人民政府批准临江镇《科技示范镇总体发展规划》,将临江镇列为全县科技示范镇。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