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勤工俭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34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勤工俭学
分类号: G526
页数: 2
页码: 990-991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民国期间到1988年浦城县学校进行勤工俭学活动情况。
关键词: 浦城县 教育 勤工俭学

内容

民国期间,部分学校推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锻炼儿童身体,充实生产技能。民国28年(1939),西乡中心小学学生在校园5.6亩地上栽培蔬菜。民国36年简易师范、农业职业学校都有一定的农地,进行农业实习。
  解放以来,对学生加强劳动教育。1958年,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共创办7个农场,种实验田143亩。浦城一中在城北郊枫树垅垦荒办农场,校内则创办木工场、印刷厂和试验厂。是年,浦城一中学生砍柴300多吨,收蔬菜30多吨。1960年,中小学办农场292个,其中综合性农场2个,土地共有1480亩。种植双季稻254亩,蔬菜1040亩,并创办饲养场和畜牧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场荒芜,饲养场、畜牧场及工厂均停办。1972年,中、小学实行“开门办学”,在学校里普遍建立学农基地,开展种植活动。1973~1976年间,各校仍坚持垦荒办场。浦城一中到离校30公里的楮林村办分校(1981年停办),师生轮流到分校劳动。仙阳中学办茶厂,其他学校也办草袋厂、算盘厂、印刷厂、白木耳场等。这一阶段,中、小学办农场和茶厂曾一度出现一哄而起,学生劳动时间过多。
  1977年起,学校勤工俭学活动渐趋正常。把生产劳动同教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农为主、农工结合、农副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这年,浦城一中创办菌种厂,培育香菇、白木耳菌种。1978年,浦城一中、永兴中学创办茶厂。1979年,全县勤工俭学收入6.1万元,仅仙阳中学收入达1.42万元,干茶4.58吨。1981年,中、小学共有118个农场,土地1850亩。其中农场251亩、林场276亩、茶山1142亩、果园181亩。1981~1983年,对生产基地较少或没有基地的学校,社队拨给山、农地448亩和鱼塘200亩,基本上实现校校有基地。1984年2月,公安局、教育局联合颁布《关于保护学校勤工俭学成果的布告》。是年,基地面积达200亩的有仙阳中学、石陂林业职业中学;100亩左右的有富岭、永兴、水北街中学及浦城一中、浦城二中。1985年起,各中、小学陆续种植柑桔达5万余株。4月,福建省教育厅勤工俭学理事会筹备会在浦城县召开,代表50余人,会议人员先后参观仙阳中学茶山、忠信小学桔园等基地及大庄小学65亩少年林。是年,全县20所中学和282个村以上小学都开展勤工俭学。小学四年级以上的3.9万多名中、小学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普及面近90%以上。全县勤工俭学收入35.86万元,纯收入23.18万元。1988年,有勤工俭学基地4111亩、校办工厂13家,全县勤工俭学收入68.4万元,占全省第九位。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