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县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31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县学
分类号: G635.1
页数: 2
页码: 948-949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宋庆历年间发到光绪三十年浦城县县学情况。
关键词: 浦城县 县学 科举

内容

宋庆历年间(1041~1048),朝廷下诏郡县立学。侯官人陈襄,于庆历二年举进士后,调任浦城县主簿,后摄县事。他与邑人徐翘等在城区东隅龙头山左侧创建学宫,招收本县学生,陈襄亲自授课,吸引远方几百名弟子来浦求学。宋建炎二年(1128)毁于兵火,仅存文宣王殿。宋绍兴三年(1133)夏,动工重建,次年五月落成,杨时应萧觊之请为此作《重建文宣王殿记》。其后,或毁或革。明成化十六年(1480),重建大成殿,谢迁应邑人之请作《重建大成殿记》。
  明正德十六年(1521),御史沈灼以县学规模太小,委知县迁至城北皇华山麓,将天心寺改为县学,内建奉孔子神龛,并塑其像,增建戟门。其后在此或修或建殿、庑、门、堂、〓、宇、亭、池。嘉靖十一年(1532)在皇华山麓建尊经阁,万历三十六年(1608),尊经阁被雷击毁。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又迁回龙头山左侧原址。后山水冲突,殿柱倾陷。康熙四十七年再迁皇华山旧址,将殿、庑、门、堂大加修葺,并在皇华山再建尊经阁。咸丰八年(1858)战乱,城区庐舍毁坏甚多,而大成殿岿然独存,孔子塑像完好。同治十三年(1874)春,邑人捐集万金,对县学重新整理,至光绪二年(1876)夏竣工。经修葺后的县学,中为大成殿,东西为两庑,南为戟门;门右为土地祠,门左为斋宿所;门外为泮池,卷石桥于其上;又南为棂星门,门外旁左为金声坊,旁右为玉振坊;坊外竖各官上下马石,殿后为崇圣祠,名宦祠在其左,乡贤祠在其右。以上建筑绕之以垣,称为文庙。垣外之东为明伦堂,中为堂,堂的左右翼以两廊,南为仪门,门外偏东为忠孝祠,堂以内为教谕官署,垣以外又东为训导官署。尊经阁在皇华山后,阁以外隙地为射圃。忠孝祠前为魁星楼。武庙在文庙垣外之西,中为正殿,前为门,后为后殿。皆绕以红墙,再绕以深沟。正东正西各辟一门,东额题为“德侔天地”,西额题为“道冠古今”,闲杂人不得擅入。根据叶遐龄《重修浦城县学记》称:“金碧荧煌,丹雘辉映,殿庭斋庑气象一新,巍然焕然,呈革故而不啻鼎新也。”
  县学为科举人才深造之场所,学额岁试取文武童生各15名,科试取文童15名(拨入府学者无定额),廪膳生员20名,增广生员20名。清雍正元年(1723)、乾隆元年(1736),特恩各加进文童7名;嘉庆元年(1796),特恩加进文童5名;嘉庆三年至光绪三十年,特恩增加共7次,每次加进文童7名。学习内容,主要是科举应试之文。至清代,先是“八股文”,后是“策论”。提学三年两考:一是岁考以六等成绩定诸生,优者为廩生,由官府给以廪膳,补其生活,次优者为增生;二是科考,在每届乡试之前,学政举考试,录取一、二等成绩,为科举生员,参加乡试。废科举,县学停办。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