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旧式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31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旧式教育
分类号: G635.1
页数: 6
页码: 948-953
摘要: 本章记述的是浦城县旧式教育情况包括县学、书院、社学义学、私塾等。
关键词: 浦城县 教育 旧式教育

内容

第一节 县学
  宋庆历年间(1041~1048),朝廷下诏郡县立学。侯官人陈襄,于庆历二年举进士后,调任浦城县主簿,后摄县事。他与邑人徐翘等在城区东隅龙头山左侧创建学宫,招收本县学生,陈襄亲自授课,吸引远方几百名弟子来浦求学。宋建炎二年(1128)毁于兵火,仅存文宣王殿。宋绍兴三年(1133)夏,动工重建,次年五月落成,杨时应萧觊之请为此作《重建文宣王殿记》。其后,或毁或革。明成化十六年(1480),重建大成殿,谢迁应邑人之请作《重建大成殿记》。
  明正德十六年(1521),御史沈灼以县学规模太小,委知县迁至城北皇华山麓,将天心寺改为县学,内建奉孔子神龛,并塑其像,增建戟门。其后在此或修或建殿、庑、门、堂、〓、宇、亭、池。嘉靖十一年(1532)在皇华山麓建尊经阁,万历三十六年(1608),尊经阁被雷击毁。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又迁回龙头山左侧原址。后山水冲突,殿柱倾陷。康熙四十七年再迁皇华山旧址,将殿、庑、门、堂大加修葺,并在皇华山再建尊经阁。咸丰八年(1858)战乱,城区庐舍毁坏甚多,而大成殿岿然独存,孔子塑像完好。同治十三年(1874)春,邑人捐集万金,对县学重新整理,至光绪二年(1876)夏竣工。经修葺后的县学,中为大成殿,东西为两庑,南为戟门;门右为土地祠,门左为斋宿所;门外为泮池,卷石桥于其上;又南为棂星门,门外旁左为金声坊,旁右为玉振坊;坊外竖各官上下马石,殿后为崇圣祠,名宦祠在其左,乡贤祠在其右。以上建筑绕之以垣,称为文庙。垣外之东为明伦堂,中为堂,堂的左右翼以两廊,南为仪门,门外偏东为忠孝祠,堂以内为教谕官署,垣以外又东为训导官署。尊经阁在皇华山后,阁以外隙地为射圃。忠孝祠前为魁星楼。武庙在文庙垣外之西,中为正殿,前为门,后为后殿。皆绕以红墙,再绕以深沟。正东正西各辟一门,东额题为“德侔天地”,西额题为“道冠古今”,闲杂人不得擅入。根据叶遐龄《重修浦城县学记》称:“金碧荧煌,丹雘辉映,殿庭斋庑气象一新,巍然焕然,呈革故而不啻鼎新也。”
  县学为科举人才深造之场所,学额岁试取文武童生各15名,科试取文童15名(拨入府学者无定额),廪膳生员20名,增广生员20名。清雍正元年(1723)、乾隆元年(1736),特恩各加进文童7名;嘉庆元年(1796),特恩加进文童5名;嘉庆三年至光绪三十年,特恩增加共7次,每次加进文童7名。学习内容,主要是科举应试之文。至清代,先是“八股文”,后是“策论”。提学三年两考:一是岁考以六等成绩定诸生,优者为廩生,由官府给以廪膳,补其生活,次优者为增生;二是科考,在每届乡试之前,学政举考试,录取一、二等成绩,为科举生员,参加乡试。废科举,县学停办。
  第二节 书院
  浦城书院始于宋治平、熙宁间,至清末,可考的书院有12所。
  叶安节书院 宋治平四年(1067),叶安节举进士后,在皇华山麓创办书院,其规模与创建时间无考。
  西山精舍、西山书院 宋嘉定十四年(1221),真德秀在仙阳建西山精舍,授徒讲学。宝庆三年(1227),又在城关龙头山下建居室,称西山精舍,又称学易斋。元延祐(1314~1320)初,真德秀裔孙真渊,把城区的故居改为书院,江浙行中书省呈报朝廷,延祐四年四月,朝廷题名为“西山书院”。后因年久失修,倾圮。明景泰元年(1450)修复,改为西山祠。
  紫阳书院 明天顺二年(1458),在仙楼山左侧建朱文公祠,祠后为书院。明弘治五年(1492)名为紫阳书院。
  正音书院清雍正六年(1728),朝廷命闽、广正乡音,各县设书院教习。次年,将西隅里登瀛坊天主堂改为正音书院,将朱文公祠的祠田拨入正音书院,朱文公祠废,正音书院不久亦废。
  南浦书院 在越王山之麓,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将越山道院划出一半创建。初建时,中为文昌楼,楼下正中为堂,供奉武帝,左右两间为斋舍,下为回厅,厅外偏右为读书长廊,前后分列书舍18间,为生童肄业之所。其外为仪门、大门。楼后转南为炼丹井,循石级北上有浣花塘,中有小石桥通月华亭,以上为讲堂,内奉宋理学十三子。堂右称时术斋,为院长起居处,斋右有唤鹤亭。清乾隆五十五年、嘉庆八年(1803)增修,当时担任书院主讲的梁章钜(1775~1849年,文学家)说:“尝综吾闽数十州邑,书院之盛者,必以南浦,次鳌峰”。当时,其规模为全省之冠。嗣后,历经修葺,咸丰八年(1858)因战乱,损坏严重,拆毁过半,旋尽倾圮,仅存头门。同治六年(1867)曾事小修,至光绪十年(1884),在文昌楼故址建讲堂,堂左右斋舍4间,堂前为回廊,南北各一大门,堂后为厅事,厅隔以疏棂,左右各一门,一如前廊,右边门外耳舍3间,为厨房和浴室。在讲堂之左边建十三子祠,在达天楼之右建书室三楹。光绪十六年,在达天楼之左增建上下2栋,上栋中为堂,左右斋舍各4间,下栋中亦为堂,左右斋舍各2间,再右为厨房、浴室,共18间。又在越王山正中建大门,上嵌“南浦书院”石额。门内建亭,左右筑围墙,墙内有芙蓉池,池正中建桥亭,左右植荷花养鱼。书院经费,由富绅捐赠,尚较充裕。计有田租1479石46斗,房屋32座,年收屋租553两70千文。南浦书院藏书130余部、1500多本,每年购书费为制钱40千文。光绪间知县吕渭英等筹款购书,并带头捐赠“武英殿聚珍版书”《钦定二十四史》、《十三经注疏》、《福建通志》、《佩文韵府》等共85种。至光绪二十六年《续修浦城县志》时,书院之地废为蔬畦,池亭廊榭胜迹荒芜。光绪三十年改办县第一所小学堂,名为南浦两等小学堂。
  富沙书院在泰宁里富岭街,清同治四年(1865)乡绅倡捐鼎建。有讲堂、斋舍,经费有田租469石。
  青藜书院 在人和里石陂街,清同治四年乡绅倡捐鼎建。书院大门左右各有大房2间,中为甬道,左右分列书舍18间。甬道尽处正中有巍然亭,亭后为二门,入门中为讲堂,左右为斋舍,左斋舍之左为东花厅,右斋舍之右为西花厅,厅后各有房。讲堂后为后厅,循厅檐右折拾级而上为文昌阁,上为奎星楼,两庑各建三楹,左为四子祠、崇德祠,右为土神祠、报功祠,西厅墙外厨房3间,厨前墙外耳舍6间。经费有田租557石。
  正学书院 在清湖里临江,清同治七年乡绅倡捐鼎建。光绪十年,于翠岩寺基址新建正学书院,中为讲堂,左右为斋舍,堂后为厅,上有楼房;厅前有长亭,左右各建厢房,后为墙垣,墙外右为厨房;讲堂之左有屋三楹为宋理学十三子祠。经费有实额苗田租373担。
  西山书院 在新兴里西乡街,清光绪二十年乡绅倡捐鼎建。左为文昌宫,右为奎星楼,前为大门,中为讲堂,堂左祀真德秀,堂右为客厅,堂前为回廊,堂后为厅,左右为厢房。后栋正中为堂,左右为斋舍。墙外左为厨房,后为仓房。经费有田租784石。
  此外,清代,还有忠信的徐渊书院、南溪书院,毕岭里的图南书院,其年代、规模均无考。清末废科举后,书院停办,先后改为学堂。
  书院的人员配备,除讲席外,公举董事若干人,设山长(院长)、司帐、院胥各1人。书院招生是每年二月向生员、童生招考1次。三月开课,十一月停课。每月讲课两次,教学内容为“四书”、“五经”之类。生、童课期必须交诗文,并参加测验,书院藉以遴选人才。
  第三节 社学义学
  社学 明初,规定每50户设社学1所,农闲时读书。每年农历十月开学,腊月停课,有条件的也可常年学习。内容有《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御制大诰及本朝律令。浦城最早的社学创办于明洪武八年(1375),在城东、西两隅各设两所常年社学。弘治十七年(1504),朝廷令府、州、县建立社学,招收15岁以下儿童读书,学习冠、婚、丧、祭等礼节,成绩优秀者可补儒学生员。嘉靖七年(1528),在县治大市(今街头坪)设常年社学1所,后废。清初,朝廷令各省的府、州、县每乡设社学1所。顺治八年(1651),除恢复城区5所社学外,还先后在富岭、石陂、西乡、忠信各设1所,后因推行不力,未久即废。
  义学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因西山、紫阳两书院改为祠,县在东隅里直街文昌宫右边按察分司旧址建讲堂3间,前后左右书房各3间,创办义学(今县实验小学校原址)。有捐俸学田54亩,供贫家子弟免费入学。乾隆二十八年(1763),学田拨归南浦书院,义学停办。同治二年(1863),县绅在棋盘街办同善局并设义学,贫家子弟学习费用由该局负担,学习地点或本局、或在祠堂不定,未久即废。清代,富岭也创办过义学(年代不详)。
  第四节 私塾
  浦城塾馆历史悠久。办学形式有教馆,教师自办馆招收学生;家塾,聘请教师到家教学;村塾,推选学东出面聘请老师。所聘的老师一般一年一次,称老师为西席或西宾。私塾有蒙馆、经馆两种。蒙馆对初入学的学生进行启蒙教育,以识字为主,学《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千字文》、“四言”、“五言”杂字及尺牍等。经馆是程度较高的学生,学“四书”、“五经”、《幼学琼林》等。经馆老师文化水平要高,要对学生讲解“四书”、“五经”及古文典故,学生要写诗文及“八股”文章。
  塾师一人教一馆,学童人数不等,一般10~20余人,最多30人左右。入学年龄及修业年限不定,学习时间一般是正月入学,腊月放假,全年200天教学日。教学方法以个别讲授为主。教师待遇面议,年、节另外送礼,以示尊师。
  清末,朝廷下诏废除科举,兴办学堂,乡区私塾仍占多数。民国19年(1930),民教馆在县城进行一次调查,有私塾31所,学生700余人。民国21年,福建省教育厅颁发《改良私塾规程》,要求从教材、教学、学生管理、学业考查及考勤制度等方面要和学校相同。嗣后,各地办保国民学校,有的私塾老师转为国民学校教师,有的私塾被取缔。民国23年,有私塾生421人。民国36年10月省政府教育厅到浦城视察,指出浦城私塾尚多,应分期予以取缔或管理,县政府作出中心国民学校在2.5公里内不能设私塾的规定。其后又有部分私塾被取缔。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取消私塾旧教材,采用新课本,改进教学方法,1953年尚有私塾170多所,其后改为民办小学。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