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277
颗粒名称: 卷二十八 军事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44
页码: 902-9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浦城县军事方面的情况,包含了地方军事机构,军事设施,地方武装,驻军等。
关键词: 军事 政治 浦城县

内容

卷二十八 军事
  浦城地居闽、浙、赣三省要冲,叠嶂层峦,可据险扼守。自古以来,一旦有警,即为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有东越王馀善筑城屯兵拒汉。东汉有贺齐入境平息战乱。唐有黄巢起义军激战仙阳。五代有章仔钧、范滔镇守西岩。宋有韩世忠追击叛军,叶浓、范汝为义军攻克县城。元有红巾军攻陷县城。明有胡深战陈友定,叶宗留起义军三攻县城,唐王朱聿键布防御清。清有太平军攻城,左宗棠驻兵,刘志标起义。民国时期有护国军起义,孙传芳过境,部分国民革命军经此北伐,蒋介石亲临指挥镇压“福建事变”。日军入侵浙赣线后,即为抗战后方,有国民党第十五集团军、第三十二集团军总部及西南突击总队等大批军队屯集,陆军医院、伤兵休养院、军械堆积所、被服场、运输大队等均先后设置于此,甚多前线军需物资多经此北上。解放前夕,众多国民党军经境内败逃。境内为闽北军事重镇。
  境内是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民国17年(1928),共产党利用这里三省交界的地理条件,在县境边区发动农民暴动,组建工农红军,开展武装斗争。革命根据地扩展至全县面积的40%。民国19~23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军事“围剿”,在县内驻以重兵,红军、赤卫队开展5年反“围剿”斗争。民国21年9月,红十军攻克浦城,使闽北与赣东北两块根据地联成一片。中央红军长征后,闽北的红军、赤卫队在边境坚持革命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赤卫队等编入义勇军开赴抗日战线。“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第三战区“闽浙赣三省边区绥靖指挥部”迁驻境内,对共产党领导的闽、浙、赣边区根据地进行连续5年的“清剿”。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人民被迫进行反“清剿”斗争。抗日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即对共产党领导的游击区域进攻。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爱国游击斗争。据不完全统计,自革命根据地建立至解放前夕,老区人民参军参战5156人,毙敌932人,俘敌3704人。
  1949年5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七军五十一师解放浦城。解放初,民兵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剿匪斗争,至1951年剿匪胜利结束。解放后,境内是闽浙赣三省边区联防重点县之一,在战备时期,是常规战备后方基地。
  第一章 地方军事机构
  第一节 清及其以前机构
  浦城自东汉建安初置县,置县尉1人,掌全县军事。唐代置县尉2人。宋代置县尉1人。元初,机构称县尉司,仍置县尉1人,后又改设巡检司署。明清沿袭,设巡检司署,直至清末。清光绪间,县设县营会,协调县内各方面的军事力量。
  第二节 民国期间机构
  民国4年(1915)冬,县设保卫团团部,负责地方警备。民国16年3月,团防机构撤销,改建自卫总局,县长任总监。民国23年8月,兵役团管区司令部设浦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司令,掌常备兵役、预备役训练。专署保安司令部亦设在浦城,司令由专员兼任。自卫总局改保安大队部,隶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保安司令部,司令部副司令兼任大队长,大队部编制13人。民国28年,县政府设兵役科,分管兵役。同年8月,因抗战需要,县成立国民抗敌自卫团司令部,县长兼司令,设专职副司令1人,团部编制共38人。民国29年1月,国民抗敌自卫团撤销,根据军政部《国民兵役施行规则草案》,县成立国民兵团,县长兼任团长,设专职副团长1人,团部编制共23人,掌国民兵兵役及训练。同月,奉第二十五集团军兵站分监部电令,成立县军运代办所,县长兼所长,另设1名专职副所长。3月,兵役科改为军事科,又称第五科,设科长1人,编制共3人,负责征集兵员,组织军训,办理县属武装行政事务。民国30年10月,兵役团管区司令部裁撤,常备兵役工作由国民兵团团部接管。民国32年1月,政府军事科与国民兵团团部合署。同时,第三战区与县政府联设军民合作指导处,县长兼处长,设专职副处长、指导员办事处主任各1人。在石陂、山路、九牧、临江设军民合作指导站,每站编制5名。民国34年9月1日,国民兵团团部裁撤,恢复政府军事科,编制5人,掌常备兵役、国民兵役及地方军事。同月,军运代办所,军民合作指导处、站均撤销。民国36年10月紧缩机构,军事科撤销,改兵役股,属第一科管辖,掌兵役。保安军事业务及人员归警察局,以使全县治安事权集中。民国37年1月1日复设军事科(又称第五科),将上年移属警察局的保安业务及人员归回军事科管理,设科长1人,科员6人,直至浦城解放。
  第三节 解放后机构
  1949年5月22日,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军事部,设部长兼城防司令1人,由驻军干部担任,同年9月撤销。10月,成立人民武装委员会(简称武委会)属地方建制,设正、副主任各1人,工作人员4人,各区成立区人民武装委员会,设干事1~2人,1950年5月撤销,同时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浦城县人民武装部(简称人武部),设政委、部长、副部长各1人。同时,区人民武装委员会改为区人民武装部,设武装干部2〜3名。1955年1月,县人民武装部改为兵役局,隶属关系不变,下设征集、动员、民兵3个科,区设武装助理员。1960年1月1日复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浦城县人民武装部。人民公社设公社人武部(属地方编制),设部长1人,专职武装干事若干名。“文化大革命”期间奉命参加“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工作。1986年6月,县人武部改地方建制,实行地方、军队双重领导,工作性质不变,为县委的军事部和县政府的兵役机关。
  第二章 军事设施
  第一节 城垣 关隘
  一、城垣
  西汉建元六年(前135),东越王馀善杀兄郢后,在闽北筑6座城抗汉,境内有汉阳城、浦城、临江城3座。汉元封元年(前110)武帝平定闽越后废。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驻浦守将岳承祖将汉城旧址填土加高加固,历经整修,至清嘉庆时,有城垛3464个,炮楼9座,置红衣炮10门,卡房9间,地下室2处,藏有常备火药2942斤,铅子2237斤。民国期间这些设施逐渐废除。(详见《城乡建设》卷)
  二、关隘
  明洪武元年(1368),知县张鹏举在梨岭畔树华表曰“梨关”,正德七年(1512)重立关门、关楼,后废。明嘉靖《建宁府志》载浦城县有隘19处,为塔岭隘、筋竹隘、小峰隘、刘源隘、长叫隘、严坑隘、毛源隘、小坑隘、南溪际头隘、寨岭隘、葛山隘、黄二仰隘、牛岭隘、豪岭隘、翁源岭隘、际溪隘、靖安隘、枫岭隘、竿头隘。
  清顺治《浦城县志》载:全县设关9座,即高泉关(界龙泉)、大石郑坑小关(界松溪)、翁源关(界松溪)、太平关(界永丰,即界今广丰)、二渡关(界永丰)、枫岭关(界江山)、金竹关(界江山)、安民关(界江山)、柳营关(界江山、永丰)。有隘20处.在东乡设秦家隘、上叫隘、葛山隘、小坑隘、毛源隘、岩坑隘、麒麟隘(又名南溪漈头隘);东南乡设翁源隘、东岭隘、水北隘、茅洲隘、相思林隘;西乡设洋源隘、梅溪隘;西北乡设木城隘、梨岭隘、老鼠岭隘、三枋隘、上墟隘;东北乡设寨岭隘。同治十年(1871)有关6座,即枫岭关、高泉关、金竹关、二渡关、太平关、梨岭关。即明洪有隘20处:即上叫隘(又称长叫隘)、葛山隘、小坑隘、毛源隘、岩坑隘、麒麟隘、梅溪隘、寨岭隘、翁源隘、豪岭隘、塔岭隘、小峰隘、靖安隘、刘源隘、王二仰隘、筋竹隘、竿头隘(明正德七年曾立匾曰“新关”)、牛岭隘、溪源隘、际溪隘。光绪二十三年(1897),有关5座:二渡关、梨岭关、柳营关、安民关、木城关(木城隘改)。有隘22处:溪源隘、小坑隘、毛源隘、岩坑隘、上叫隘、葛山隘、麒麟隘、翁源隘、际溪隘、豪岭隘、塔岭隘、梅溪隘、太平隘(太平关改)、双亭隘(洋源隘改)、刘源隘、王二仰隘、寨岭隘、牛岭隘、筋竹隘、枫岭隘(枫岭关改)、渔梁隘、靖安隘。
  第二节 教场 营房 演武厅 训练场
  明万历(1573~1620)年间,在城郊水南建大教场,为军事训练操演场所。清顺治四年(1647),在教场中间的小演武厅遗址建教场营房,有前、后堂各3间,旁置耳房若干,供过境军队住宿之用。顺治五年,建宁协标中营驻防境内后,营房为中营将士训练之所,复称演武厅。嘉庆十二年(1807)再次修葺,光绪二十二年(1896)堂房废。民国22年(1933)秋,在教场旧址建军用飞机场。民国31年7月机场废,垦为菜地、鱼塘。
  1986年6月,建成县民兵、预备役教育训练中心,占地面积5.2亩,教学、生活设施可容纳500人同时训练。配套训练的“四场”即射击场、战术场、专业兵训练场,投弹场。
  第三节 碉堡
  民国22年(1933),在与浙赣交界的界牌、棠岭、盘亭、深坑、柳墩等村先后修碉堡12座,其中棠岭村筑碉堡4座。次年10月,自乌阴桥至深坑又动工筑碉堡7座。至民国31年,全县共筑有碉堡27座。
  民国32年,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颁发《三省边区绥靖指挥部筑碉护路计划大纲》,指令在广(丰)浦(城)、龙(泉)浦(城)、浦(城)建(阳)3条公路沿线筑碉堡。自是年5月至次年6月底,新筑碉堡51座,修复碉堡27座,共78座。其中:龙浦线上母堡11座,子堡14座;广浦线上母堡5座,子堡5座;浦建线上母堡18座,子堡25座。广浦线碉堡分布在柳亭乡的柳家殿及后山门,棠秀乡的王家桥、村头、寺门前、大溪沿及界牌,仙阳镇的仙阳;龙浦线碉堡分布在富岭镇的葛山、隘门口及山尖,山路乡的南口塘及三祠崖,高泉乡的圳边及花桥;浦建线碉堡分布在大湖岭、临江、樟元山、石陂、旧馆等公路旁。碉堡分上下两层,高3丈,厚1.6尺;母堡内空直径1丈,可容纳1个排兵力,故又称排碉;子堡内空直径8尺,可容纳1个至2个班兵力,故又称班堡。碉外挖堑壕,灌水,设陷阱。
  民国35年7月统计,全县共有碉堡61座,其中排碉15座、班碉46座。民国37年初,县政府为内战需要,成立建筑碉堡委员会,在城近郊建筑碉堡7座,其中排碉4座、班碉3座。至解放前夕,全县共有碉堡68座,其中公路沿线碉堡40座、乡村碉堡28座。碉堡外围均有战壕和工事。
  第四节 军用机场
  民国22年(1933)秋,蒋介石觉察到十九路军在福建有反蒋迹象,为应付事变,下令在浦城建飞机场。场址选在水南原校场,东起五百丘,西至下铺村,南至饶厝门口,北至茅瘩头,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征调民工,于同年10月1日动工,仅81天建成。削平山包20余座,填池塘40余口,机场设备简陋,仅1条简易跑道和1座400平方米砖木结构平房。水南飞机场属中国航空委员会空军第七十四飞行场。民国28年11月,改属空军第九十八场,称为空军二十七站,受衢州空军第十三总站指挥,机场下设工程、机械、测候、军需、特务、医疗6个股及被服(在村头)、油弹(在下沙)两库,官佐士兵编制34人,实有18人。同年12月25日,为指挥镇压“福建事变”,蒋介石偕宋美龄及其随行官员,飞抵浦城,首次使用该机场。
  民国27年5月27日11时,3架日本飞机空袭机场,炸毁办公房和场地。同年5月和次年11月,国民党浦城县长宋增渠两度派民工修复机场。民国31年6月21日,为防日本飞机在降落,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急令县政府破坏机场。自6月22日开始至7月18日,征调民工5250个劳动日,把机场彻底破坏,场站人员全部撤走,该地后辟为田。
  1967年福州军区空军部队,将仙楼山下体育场作为直升飞机临时降落场,同年11月进行一次试降。
  第三章 地方武装
  第一节 清及其以前武装
  一、巡检寨
  宋代,在历代用兵之地,多事之径,据险立寨,因事设防,县内先后设8个巡检寨:元丰三年(1080),设盘亭寨(在盘亭);绍兴五年(1135),因“盗起,居民乞立寨”,设仙阳寨(在湖詹);同年,因东北乡矿工起义,设载初寨(在登俊)、保安寨(在船山);绍熙元年(1190)十二月,西乡张海起义,设临江寨(在西阳岭)、西安寨(在西乡)镇守;乾道间(1165~1173年),因“盗起”,设靖安寨(在通德里,又名里洋寨);庆元间(1195~1200年),处州矿工起义,设官田寨(在刘源村)抵御。每寨设指挥(或训练官)1名,士兵30名至50名,负责巡逻警备,维护地方治安。此外,宋代还曾设棋盘寨(在忠信里海溪)、十八寨(在雁塘里)、金家寨(在登俊里),起迄时间不详。至元代为巡检司所替代。
  二、巡检司
  元代开始设置,职能与巡检寨相同。明代设3个巡检司:洪武元年(1368)设高泉巡检司(在横沥,后移官庄),洪武三年设盘亭巡检司(在盘亭),宣德八年(1433)设溪源巡检司(在党溪,弘治间移太平桥)。各巡检司设巡检1名,藉民兵守之,称弓兵,各司额定50名。清代沿袭明制,弓兵减为30名。司署驻地略有变迁:康熙二十年(1681)溪源巡检司移石陂街,高泉巡检司移富岭街;雍正十年(1732)盘亭巡检司移九牧;乾隆二十六年(1761)移庙湾。道光十三年(1833)高泉巡检司撤销,其余两司弓兵减至20名。宣统元年(1909)、民国元年(1912),盘亭、溪源两巡检司先后撤销。
  三、铺司兵
  清初,设县前总铺,下设北道、南道、偏南道各9铺,共27铺,籍本邑民壮为铺司兵,共有151名,担任迎、送、拘捕、传递公文之役。清末撤销。
  四、团练
  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称,浦城“保甲团练之方,与兵防相表里,具有本源”。团练因事编练,无事即散。咸丰七年(1857)二月,太平军由赣入闽,连陷崇安、建阳,逼近浦城,署县韩湛令城乡举办团练,抵御太平军。东、南、西、北4乡各设团长1人,统带本乡团练;城内由一江西丰城人在江西会馆举办团练。咸丰八年二月,太平军入境后,配合清军参战的团练人数为:北乡3000余人,东乡1000余人,西、南乡合4000余人,县城120人。三月,全被太平军击溃。
  五、联甲勇
  清宣统三年秋,县内富户殷商捐资举办联甲,募选本籍丁壮80名为联甲勇,担任地方警备。民国元年3月,联甲勇减为30名,民国2年撤销。
  第二节 民国期间武装
  一、军阀、国民党统治区地方武装
  保卫团 民国4年(1915)冬,县奉省文就地筹款,组建保卫团,担任地方警备。城区募团丁40名,全县12区各募团丁2~4名,由省派员驻浦教练。民国6年因有延建邵警备司令部驻军,保卫团撤销。民国7年秋,驻军调离,又募团丁60名,编为1个连。其中商会募团丁20人,在县城设1团防分所,乡区在临江、石陂、水北、仙阳、忠信、盘亭、西乡街、富岭等8处各设1个团防分所。民国8年2月,保卫团调赴建瓯编入团营,但每年仍在原团防分所驻地办冬防3个月,临时招募团丁。
  商团 民国3年,江西省独立,赣兵四窜.为防散兵入境骚扰,县商会筹款购买枪械,举办商团。次年停办。民国7年秋,以商会名义招募团丁20名,旋即编入县保卫团。民国15年冬,商会重新组织商团,协同军警维持城关治安。民国17年2月解散。
  盐务兵 民国5年前后,县设有盐务兵40名,担负盐务管理,约民国8年撤销。
  自卫队(民团)民国17年2月,县长黄赵撤销保卫团团防分所及商团,由商会出资,在县自卫总局下设自卫队,俗称民团。声称“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商民利益”。自卫队下设3个分队,每分队32人。由于自卫队耗资无度,队兵胡作非为,引起商会不满。同年底,商会拒付自卫队经费。继任县长何广准备拘押自卫队队长吴鼎年,派商会会长黄健民充任。不料机密泄露,吴鼎年率队兵杀死黄健民,抓捕县长何广。何越墙逃走,吴率部退守夕阳寺,后又返回包围县城,指名索饷,共索去金镯48对、金戒指100余只、黄金10余斤、银元数千元。民国18年春,吴率部分队兵投靠军阀卢兴邦部。民国19年秋,由县长戴少桢带剩下枪60余支,又投靠卢兴邦部。民国20年后,县政府陆续向钱玉光购置古田土造步枪300余支,招募队兵编成3个中队,费用全向百姓摊派,劳民伤财,政府亦称“保民良政,反成扰民”。民国23年10月1日,奉命改编为乙种保安大队。
  保安大队 民国23年10月1日,将县民团改编为乙种保安大队,隶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保安司令部。司令部副司令兼任大队长,下设3个中队27个班,共247人,188支枪,官佐由省保安司令部委派,经费由县支付。民国31年后,缩编为2个中队18个班200多人。民国34年9月与国民兵团自卫队合编为县自卫大队。
  壮丁队 民国23年,县实行《兵役法》,组编壮丁联队。平时训练,准备战时入伍。全县8个区,第一、三区各组10个队,第二、六、七、八区各组3个队,第五区组1个队。壮丁共9407人,鸟枪396支,梭标2883杆。民国27年春,为适应抗日形势,撤销壮丁联队,成立国民兵义勇壮丁队常备大队,城关编5个中队,每中队140人左右,配备部分武器。民国28年,改名为国民抗敌自卫团。
  团管区常备队 民国25年,兵役团管区司令部在浦城配2个常备中队,其任务是训练补充兵源,协助维持社会治安。民国26年增加第三中队,组成常备大队,共27个班。民国27年春,常备大队撤销,其一、二中队归警察局指挥,第三中队改组为“新兵招待所”,设在妈祖庙看管壮丁。民国30年10月,随团管区司令部撤销。
  国民抗敌自卫团、队 民国28年8月,因抗战需要,成立县国民抗敌自卫团。下设:自卫常备队两个中队,一中队120人,二中队151人;全县4个区,各设1个区自卫队,共拥有步枪523支,短枪22支;各区下编联保自卫队,全县共47个。同年9月,各区及联保国民抗敌自卫队改名社会训练队。民国29年1月,国民抗敌自卫团、队奉命撤销,成立国民兵团。
  国民兵团 民国29年1月,实行国民兵役法,全县共有国民兵31349人;按乡镇编33个乡镇队,380个保队,4167个甲班,平时受训,需要时服役。团部设直属自卫队,常设3个中队,9个分队,27个班,340余人,全部配备武器。各乡镇队设警备班,配备武器,共有800余人。民国34年9月,国民兵团撤销,自卫队移交县政府军事科,乡镇警备班核减为617名,延至民国36年撤销。
  自卫大队民国34年9月,抗战胜利,国民兵团撤销,保安队及国民兵团部自卫队改组成立县自卫大队,属县政府军事科指挥,设1个常备自卫中队和1个独立分队。次年,编成2个常备自卫中队共296人,全部配备武器。民国36年9月,奉令改编为保安警察队2个中队,归县警察局指挥,以实现警、卫一元化。民国37年1月1日,回归军事科,仍称常备自卫中队。同年3月15日,成立县常备自卫大队,增设2个常备中队,共4个中队,官兵424人,轻机枪12挺,步枪370支,短枪19支,子弹26500发;乡镇自卫队共24个队,官佐48人,士兵257人,手枪21支,步枪257支,子弹18315发。民国38年5月10日,为抗御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浦城,县常备自卫大队改组为闽浙赣边区民众自卫大队,流竄乡区,成为政治土匪。在中共剿匪部队和民兵的政治攻势和军事围剿下,至1951年1月,全被击溃瓦解。
  民众自卫队 民国36年1月1日,各乡镇国民兵团自卫队,改组为民众自卫队。县设总队部,各乡镇设自卫大队,保成立1个保自卫中队,全县共组成24个大队,219个中队,队丁2.19万人。同时组织辅导队8个40人,到乡镇辅导军事训练。次年,辅导队扩充为12个,每队负责2个乡镇。至解放前夕终止活动。
  二、苏区地方武装
  (一)浦(城)崇(安)地区的武装组织
  井楻坑民众队(脱产武装)民国17年冬成立,至次年共100多人,枪10余支,自制土炮、老虎箭、挨丝炮、锡炸弹等土武器,编为浦崇边区第一队。民国18年10月.红军五十五团成立,各路民众队编入红军,井楻坑民众队编为第九连,后又扩大一个连为第十连
  浦西民众队 民国18年3月成立,队员30多人。同年10月,编入红军五十五团第一连,
  嗣后浦西民众队又重新发展到30多人。民国19年3月,组建为浦崇区游击队,同年9月消失。
  浦西区游击队 民国20年3月组建,有10余人、10余支枪。民国22年春,发展为浦西特区游击大队,有65人、40支枪。民国22年12月消失。
  郊洋区游击队 民国21年11月组建,有10余人、7支枪。民国23年12月消失。
  (二)广(丰)浦(城)县的武装组织
  广浦区游击队 民国19年夏组建,有30余人。同年9月消失。
  浦北区游击队 民国20年冬组建,有12人、12支枪。民国23年冬消失。
  广浦独立营 民国21年9月,红十军攻克浦城后,在城关组建广浦独立营。民国22年11月改广浦独立团。民国23年初,又改称独立营,有80多人。民国24年11月,与闽北红军独立师第二团合编,改为闽北红军独立师第三纵队。中共广浦县委另从各区游击队抽调100多人重新组织广浦独立营。同时,县成立游击司令部,各区成立游击队指挥部。民国27年2月,独立营和各区游击队组建抗日义勇军,后编入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
  古楼区游击队 民国24年1月组建,有10余人。民国27年2月,编入抗日义勇军,后编入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
  炭坞区游击队 民国23年12月组建,有队员20余人,次年春消失。
  (三)建(阳)浦(城)县的武装组织
  建浦区游击队 民国19年3月组建,有20余人、20余支枪。民国20年9月,发展成县游击大队,有80多人。同年11月,编入建浦县赤警营。
  建浦县赤警营 民国20年11月,中共建浦县委在当地游击队基础上组建,有300多人,枪100余支。民国21年冬,改为建浦区赤警连,有50余人、30余支枪。民国22年7月,改为崇东营。民国24年1月消失。
  坪地区游击队 民国20年9月组建,次年冬消失。
  (四)龙(泉)浦(城)县的武装组织
  龙浦县游击队 民国26年3月组建.有40余人、40余支枪。民国27年2月编入新四军,开赴抗日战线。
  (五)江(山)浦(城)县的武装组织
  江浦县游击队 民国26年3月组建,后编入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
  (六)浦南地区的武装组织
  松(溪)浦(城)武装民众队 民国18年6月19日,伍弟奴领导的以松溪路下桥为中心的农民暴动后,组织民众会,浦城的会员发展到1000余人。同年10月,组建武装民众队,有300多人、50余支枪。民国20年7月消失。
  松浦区游击队 民国23年10月组建,有50余人。次年2月,改称浦南游击队。
  建(瓯)松(溪)政(和)独立营民国25年春组建,由中共渡头区领导的浦南游击队与际岭区游击队合编而成,共70多人,30多支枪。同年秋编入闽北红军独立师三纵队。民国27年2月,组成抗日义勇军,后编入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
  第三节 解放后武装
  县大队、独立营 1949年6月5日,中共闽赣省委派池云宝到浦城任县委书记,以池带来的2武装个班20余人为基础,成立县大队。1个多月后扩大为100余人。至1950年12月,县大队发展到458人,步枪263支,机枪8挺,迫击炮1门,掷弹筒3支,各区分驻1个中队。1951年3月,县大队改为建阳军分区独立第五营。1952年独立营整编,区中队改为区武装班。同年7月,独立第五营和区武装班撤销,部份人员编入县公安大队,部分人员充实县、区人民武装部。
  独立连 1964年10月,以省边哨所中担任武装警卫的部分人员为基础,组建县独立连,归县人民武装部领导。1年后撤销。
  第四章 驻军
  第一节 清及其以前驻军
  一、汉至明驻军
  汉代闽越驻军 汉高祖五年(前202),无诸复为闽越王,治闽中故地,有兵驻境。元封元年(前110)冬,闽越军为汉军所败后,境内为汉廷军事势力控制。
  东汉建安都尉府驻军 建安八年(203),建安、汉兴(今浦城)、南平的闽越族后裔复乱,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孙权派贺齐统兵万人进军建安,成立都尉府,驻军各县,平息战乱。
  唐代折冲都尉府驻军 唐代实行府兵制,州、县置折冲都尉府。府置折冲都尉1人,下设果毅都尉、长史、兵曹、校尉等。府兵平时为农,战时应召驻守作战。唐中期府兵制废,福建设福建都团练观察使,在境内设驻防军。
  西北面行营 唐天祐(904~907)间浦城人章仔钧为西北面行营招讨制置使,率步、骑卒5000人,屯驻西岩山30年,“独挡江南右臂,坐控二浙要口”。晋天福初期撤离。晋天福五年(940),闽国派上左厢虞侯范滔镇守浦城,仍驻兵西岩山。五代末有义军指挥使驻境。
  宋代建宁军驻军 宋代,建宁军派指挥使1人驻境内,指挥乡兵(籍民为之),训练枪杖手。
  元代万户翼、万户府驻军 元初,增加各路兵戍,设万户翼、万户府,派兵驻防境内要害地点。
  明代守御千户所驻军 明洪武间(1368~1398),置福建行都指挥使于建宁府,调千户驻防境内。成化十三年(1477),建宁都司调右卫前所到境内设守御千户所。设正、副千户各1员,百户10员。崇祯十七年(1644),郑为虹以御史巡视仙霞关驻守境内,改千户所为西察院。卫所兵边戍守边屯田。
  二、清代驻军
  提督东营 清顺治三年(1646),提督东营副总兵李绣驻防境内。曾先后战败明残军及抗清农民军。顺治五年撤。
  清代建宁协(镇)标中营 清顺治五年,建宁协标中营派游击驻防境内,在城东设中营游击衙门。雍正十三年(1735),建宁改协为镇,建宁镇标中营驻防境内,由守备统辖,游击衙门改守备衙门。下设千总1员(同治元年裁)、把总1员、外委2员(光绪二十二年裁)、额外外委1员,共有守兵352名。嘉庆十三年(1808),有守兵346名及驻防县城兵136名,配备战马40匹,铁盔288顶,各种马甲294身,弓箭96副,鸟枪198支,腰刀318口,牌刀25口,藤牌25面,大旗8杆,铜锣锅20口,帐房26顶,红衣炮10门,火药2724.3斤,铅子2237.7斤。光绪二十二年(1896),有看守兵77名,驻防县城兵68名;配战马7匹,鸟枪32支,腰刀28口,牌刀4口,帐房6顶,其余装备除炮外,均相应减少。标中营在乡区拨防4路40塘:东路设募岭、富岭、南口、横沥、前洋、葛藤隘、上叫等塘;正南路设西溪(在南门外3里)、九秋(西南)、余迥、临江、铁场、石岭、大湖岭、蔡家、石陂、象口、葛墩、塔岭等塘;偏南水路设九秋(东南)、西塅、观前、茅洲、樟头、水北、翁村、邱源、旧馆等塘;西路设路后街、西乡、洋溪尾、念里村、鹧鸪、梅溪隘、洋源界等塘;北路设七里头、十八里、仙阳、官路等塘。以上各塘各设烟墩1所,县南路和北路塘各配兵5名,官路6名,余皆2名。嘉庆十三年共有防兵130名。至光绪二十二年,留南路的九秋、余迥、临江、石岭、石陂、象口、葛墩及仙阳塘,各派兵1名。宣统元年(1909),标中营及所属塘、烟墩全部撤销。
  清代建宁协(镇)枫岭营 清顺治十一年八月,设福建浦城枫岭营,有游击、守备各1员,兵1000名,其中游击驻渔梁,在渔梁岭设游击衙门。康熙十八年(1679),枫岭营改由浙闽两省分辖。雍正(1723~1735)间,枫岭营归建宁镇管辖,设守备1员驻防渔梁,在渔梁岭设守备衙门。守备下设千总1员,把总2员(道光二十五年裁1员),外委3员(同治六年裁1员),额外外委1员。嘉庆十三年,有守兵426名,驻扎渔梁操防兵士278名,配战马54匹及相应装备。经历次裁减,至光绪二十二年有守兵84名,驻扎渔梁操防兵士60名,配战马11匹。枫岭营拨防共4汛18塘,其中渔梁汛设渔梁岭头、五显岭2个塘,吴墩汛设血磁、杉坊、吴墩、九牧、湖山、雁塘、忠信等7个塘,庙湾汛设庙湾、柳营、枫岭、大竿岭、盘亭、棠岭、二渡关等7个塘,贴防二十八都汛设安民关、溪口等2个塘。以上各塘均设烟墩1所。嘉庆十三年共有防兵106名。至光绪二十二年,仅留防兵24名。民国元年(1912),枫岭营及其所属塘、烟墩全部撤销。
  清末巡防队清光绪二十二年,绿营裁兵十分之八,城防空虚,县请求拨勇驻防。建宁镇派福字营一哨旅驻境内,称巡防营一队,数月或一年换防一次。至民国初改编。
  第二节 民国期间驻军
  一、军阀、国民党统治区驻军
  巡防营 民国初,建宁府建立巡防营,按新军制派驻境内2个棚(每棚正兵14人,什长1人,伙夫1人)或1个排(计3个棚,加排长1人,书记1人)。民国6年(1917),被延建邵警备司令部驻军代替。
  延(南平)建(阳)邵(武)警备司令部驻军 民国6年,国民革命军第二师第六团在建瓯成立延建邵司令部,派第二营1个连驻守境内。次年秋调赴建瓯。
  钟世英部 民国11年10月,浦城人姚荣吉(字际飞)以国民革命军东路讨贼军特遣支队司令兼县知事身份,率部驻境内,强制商会筹款0.5万元(银币)。商会借故推诿,同时暗中请江西钟世英部抵浦驱姚。钟抵浦后,扣押姚荣吉,派其参议杨授荣任知事。钟部初来时仅200余人、数十支枪。驻浦后扩大到300余人、300余支枪,为筹措军费,扩征防务捐,广开赌场、鸦片馆,勒索富商4.5万元(银币),引起商会不满。民国12年3月,富商又请驻建瓯的陆军警备司令部营长朱富来率兵来浦驱逐钟部。钟世英收编土匪徐和尚百余人,充实力量。又诱朱来富入城囚之,并率队往临江袭击朱部。不料朱部属已有戒备,钟部遭伏击而败回,便劫持县知事娄慕韩,绅士黄道乾、李迪瑚等7人为质。同年4月22日,钟部在朱营及地方武装联合攻击下,退往深坑,向浙军缴械,人质放回,然后向境外撤走。
  北伐军驻浦 民国15年12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军第十四军赖世煌璜部追击北洋军阀周荫人部,进驻浦城,驻浦的周部一营投降。赖部帮助组织国民党临时县党部,不久撤走。
  卢兴邦部 民国16年,卢兴邦部派1连兵驻浦,1年后撤离。
  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四师独立营 民国16年12月,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四师师长张贞,从福建赴南京,途经境内时,与地方官商富户商定后,在浦城留下一营,称独立营,其兵员、枪械由独立第四师调拨,粮饷由浦城供给,至民国18年离浦。
  省防军暂编第一旅 民国19年,国民党对闽赣边区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派福建省防军暂编第一旅(旅长钱玉光)旅部及其聂振隆团驻城关,团部设江西会馆。旅部另派两营,一驻石陂,一驻西乡街。至民国21年9月,被红十军击溃,次年底全部撤离。
  陆军二十一师 民国21年冬,国民党二十一师驻防浙江。次年1月,师长刘珍年派梁立柱旅驻防境内。同年春,调梁旅,改派独立第四十五旅张銮基旅部及其部七三五团(团长徐前金)驻防。张部驻浦期间,因内讧残杀,不久撤走。
  陆军八十师 民国22年11月,第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同年蒋介石令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十师驻防境内,并成立戒严司令部,师长陈明仁兼警备司令。民国23年1月21日,八十师移防南平。
  陆军第三师 民国23年6月,国民党陆军第三师(师长李玉堂)驻浦“围剿”苏区。在大路、古楼、樟村各驻1营,强派民夫筑炮台,对苏区实行经济封锁,妄图割断群众对红军的支援。次年冬撤离。
  陆军第四十五师 民国23年8月,调驻境内,在陆军八十八师、浙江省保安第三团配合下“围剿”苏区。民国26年调离。
  陆军五十六师一六七旅 民国23年12月,陆军五十六师(师长刘和鼎)第一六七旅(旅长刘尚智)驻浦,负责筑碉堡,“围剿”苏区。实力有步兵2个团、迫击炮2个连、1个特务连。旅部驻城内苏处衕。下属三三三团团部驻城内后街,兵力分布西片各乡;三三四团团部驻仙阳,兵力分布北片各乡。次年撤离。民国29年,又派1个连驻北门姚氏祠、叶氏祠,次年离浦。
  陆军五十四师 民国26年,国民党陆军第五十四师戴民权部驻浦,1年后调走。
  省保安中队 民国28年,福建省保安团1个中队驻城郊水南塔下、天后宫一带。在水南后山建碉堡3座,次年撤离。
  第五军需局被服第一分场 民国28年3月,国民党第五军需局被服第一分场迁驻石陂街,驻1个排,兵30余人,工人300余人。民国30年5月迁走。
  宪兵四团一营三连 民国28年5月,中央宪兵驻福建部队第四团一营三连进驻境内,维持过往军队秩序。次年调离。民国31年,因国民党军休养院迁驻境内,伤兵众多,加之浙赣战线过境的国民党部队频繁,军纪日下,同年6月,宪兵第四团又派1个排驻孔庙,企图加以约束,但无济于事。抗战胜利后撤离。
  空军二十七站 民国28年,国民党空军第十三总站第二十七站驻水南飞机场,官佐、士兵共18人。民国32年迁走。
  后勤部第十分监部 民国30年,浙赣战事紧张,后勤部第十分监部驻浦,下辖汽车队、手,拉车队,拥有汽车数百辆,行驶于浦城至上饶、江山、丽水、建阳等公路线上,调运战时军用物资。民国31年离浦。
  第十五集团军总部 民国31年春、夏,日军发动浙赣战役,国民党军败退,群集境内,驻二渡关以南的公路沿线有十五集团4个师以上,光是退集县城的部队臂章番号就有万安、万全、虎啸等。第十五集团军总部设夕阳寺。王敬久、孙元良等师分驻仙阳、早田岗等村庄。是年冬,日军撤离浙赣线南段,诸部离浦。
  第三休养院、第二十二教养院和第十临时教养院 民国31年5月.国民党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第三休养院由水吉迁至境内,院部设仙楼下季氏祠堂,院以下设6个中队共2000余人,第一、二中队驻太平,第四、五、六中队驻殿基,第三中队驻水南,院部直属纠察队20多人。同年7月,军政部荣誉军人第十临时教养院从江山迁入境内。休养院、教养院收容治疗三等残废军人,以及无队可归的伤员,伤愈后由第三战区长官部伤管处领回。民国34年部分伤愈官兵调福州。民国36年4月,原驻江西瑞金的第二休养所与驻浦的第三休养所合并改编为军政部第二十二临时教养院。总部设经堂衕石镜庵,下设7个中队,每中队约400人。一中队驻太平,二、四中队驻殿基,三、六中队驻水南,五中队驻虹桥,七中队驻仙阳。一些负伤官兵毫无军纪可言,强住民房、拦路抢劫、强奸、偷盗、强买强卖、任意殴打百姓之事时有发生。驻地几十里内风景林被砍伐,群众愤恨。1949年5月解放后,县政府发给路费,遣送回家686人,留居浦城82人。
  八十六军司令部 民国31年初,陆军八十六军司令部驻浦,成立警备司令部,设在仙楼下。同年5月撤离。
  第三战区建浦崇司令部浦城办事处 民国31年6月,国民党第三战区建(阳)浦(城)崇(安)司令部,在境内设办事处,驻仙楼山下。同时设城防戒严司令部,司令林万生。同年11月撤离。
  陆军四十九军 民国31年秋,国民党陆军第四十九军驻九牧,军长王铁汉。次年离浦。
  西南干训班炮兵筹备处 民国33年4月,从浙江丽水碧湖迁入,驻水南天后宫,有官38人,兵45人。
  第三十二集团军总部 民国33年7月24日,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部从浙江丽水迁入。随迁的还有西南干部训练班和英国军事代表团。司令部设在水南天后宫,司令李默庵(中将),副司令陈沛。总部直属队有特务营、通讯营、警卫菅、工兵营、榴弹炮营、辎重营和野战医院。8月12日其所属的突击总队进驻浦城。突击总队司令由李默庵兼,副司令胡琪三(少将)。下辖3个突击队,一、二队驻浙江,第三队在境内组建,共有官兵5000余人,西南干部训练班在孔庙。西南干训班学兵大队驻房氏祠堂、护国寺,兵800人,官33人。英国代表团以安宁中校为首20多人,驻水南东岳庙。拆迁城东溪下村民房20多座,征用良田340亩,建营房62幢,其中瓦房22幢,茅房40幢,为突击总队驻址。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9月18日,总部及随军机构全部撤离。
  军械堆积所 民国33年,国民党后勤部野战独立第一军军械堆积所设于境内,次年第三战区兵站第八军械所第二堆积所亦设于境内。抗战胜利后撤走。
  抗日战争期间暂驻军队 先后有国民党七十九师1个工兵连驻水南,第二十五集团军留守处及其兵站、分监部第一派出所、省保安六团第三大队、国民党军独立工兵十五营、六十四陆军医院、后勤部东南区第三后方医院、军政部十四兵站医院、十一后方医院、后勤部第十九兵站医院、龙潭师管区第三团、陆军独立重迫击炮兵一连、陆军暂编第十三师二团三营等都曾暂住境内。
  六十五军第三营 民国35年5月,国民党衢州绥靖公署派第六十五军第一五四师四六C团第三营驻防境内,清剿中共游击队。同年7月8日撤离。
  陆军第五军 民国37年冬,国民党陆军第五军驻浦整顿补充,次年春末撤离。
  解放前夕国民党军暂驻部队 民国38年3月5日,中国交通警察总局第四总队3000余人到达境内。其军纪败坏,任意抓夫,开枪打死3名民夫,在瑞安村将一民妇轮奸致死。同年4月,陆军四十五师、后勤部兵站九三分站等亦先后驻扎境内。解放前夕,国民党军暂驻部队均向南逃窜。
  二、苏区驻军
  中国工农红军五十五团 民国18年10月,红军五十五团在崇安黄龙岩成立,设3个营、10个连,团长陈耿、副团长左诗赞,全团500余人。崇浦交界的齐白山红军100余人编为第一连浦城井楻坑红军100余人(有步枪20余支)编为第九连。第九连后又扩大分出1个连为第十连,这3个连均留驻原地活动。民国19年10月,第九连、第十连随五十五团开赴赣东北。
  中国工农红军五十七团 民国19年7月25日,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路线贯彻到闽北,调红军五十五团脱离闽北根据地,开赴赣东北,编入红十军,准备攻打九江市。副团长左诗赞反对这一主张,以请病假为名,带第一连100余人成立五十七团,坚持在浦城、崇安、广丰边境活动。中共崇安县委宣布左诗赞拥兵自立是叛逆行为,派红军教导团讨伐,五十七团被打散。左诗赞向中央申诉,9月返回根据地,收集被打散部队,再次树起五十七团旗号。左诗赞为团长,潘长孙为副团长,萧华叶为参谋长。他们开展打土豪等革命活动,得到群众拥戴。至年底,队伍发展到千余人,袭击省防军驻徐铺地1个连,打死10余人,俘10多人,声威大震。民国20年1月,国民党福建当局派五十六师和江西挨户团对崇浦边区根据地大举进攻,五十七团兵力单薄、孤立无援,经数次战斗,仅剩百余人。3月10日,五十六师刘和鼎部和省防军钱玉光部派兵包围五十七团驻地樟村。萧华叶负伤被俘,在县城关就义。同年5月,五十七团被中共闽北分区委解除武装,左诗赞、潘长孙在崇安坑口被错误处决。
  闽北红军独立团(师)、红七军团五十八团 闽北红军独立团成立于民国19年12月。民国20年6月,闽北红军独立团300多人,在团长黄立贵率领下,由赤卫队配合,共1000余人袭击新兴七岱后。从此独立团在浦西、南边区活动。8月底袭击十八村和石陂。民国21年6月,袭击九牧,活动范围扩大到浦北。同年9月配合红十军解放浦城。同年11月扩建为独立师,师长黄立贵、政委邹奇、副师长黄开书。民国22年7月调往江西黎川。同年9月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第二十师五十八团。民国23年5月,五十八团攻入池家,重回浦西南边区活动。8月,团长黄立贵率800多人,在水北、濠村、石陂等地消灭一些国民党地方武装。9月到仙山岗,开辟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长征后于民国24年2月2日,闽北红军主力五十八团和红军地方武装集中在崇安长涧源,重新整编为闽北红军独立师,下辖3个团,师长黄立贵、政委卢文卿、政治部主任曾镜冰。同月,黄立贵率部到古楼,转战浦西、浦南、仙山岗。同年8月后,独立师转战建阳、邵武。
  红三团、挺进师二纵队 民国23年9月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入境内。同月12日先遣队离浦开往江山县。是时,编入先遣队的原红军五十五团二营四、六2个连,护送伤病员和战利品到苏区坑口安置妥后追赶部队。进入江山境内时,江山港洪水暴涨,水深河宽,对岸有国民党军队堵截,故又折回浦城,组成红三团,配合广浦独立营在浦城与龙泉、遂昌、江山边境开展革命活动。民国24年3月,师长粟裕、政委刘英率领挺进师(先遣队从安徽谭家桥突围后组建)经上饶,过分水关,由崇安岚谷进入浦城,将红三团收归,编为挺进师第二纵队,纵队长李重才,政委洪家云,下设3个支队,共约200人。4月挺进师主力开往浙西南,留二纵队在浦城边境活动。同年5月,二纵队在党溪歼灭保安队1个分队。民国25年4月,二纵队被国民党军“围剿”打散,李重才、洪家云先后在庆元山和党溪牺牲。同年5月打散战士由师部找回归队。
  第三节 解放后驻军
  解放军五十一师、四十七师 1949年5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十七军五十一师在师长闵学腾、政委崔子明率领下,奉命开赴浦城郊外,5月13日解放浦城。同月底调离。四十七师接防进驻,并会同中共福建省委派来的池云宝等成立县人民民主政府,师政治部主任李树荣任县长。7月底,四十七师奉命进军大西南,留下一个连由副营长率领,保卫新生政权。同年9月离浦。
  空军雷达站 195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驻梦笔山,1976年调离。
  三三九部队 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后勤部队十七分部仓库驻水北新桥村,1974年调离。
  建设兵团第十四团 197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生产建设兵团十四团第四营由浦城森工系统单位及国营林场组建。同年8月,十四团团部从建阳迁入浦城,四营改称团部直工股,十四团卫生队也随团部迁入。1974年9月,福建生产建设兵团撤销。第四营改为浦城林业办事处。
  基建工程兵714部队 1971年7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六〇九团(代号福字714部队)团部驻浦城,下辖4个营,在浦城驻两个营,营部分别设在仙阳、忠信寨门。1975年7月1日,改称基建工程兵844部队,1977年又改称基建工程兵294大队,1978年8月1日改称294团(代号00070部队)。1984年1月,归地方建制,称为核工业部华南地质勘探局第二九四大队。
  第五章 兵役
  第一节 世兵制
  明代,驻千户所,兵种有征操兵、屯旗兵、屯种兵3种,统称卫兵。千户所军官和士兵均世袭,称世兵制。官兵及其家属户籍属军府,称为军户。非经放免,不得脱军籍。驻浦的千户以夏姓世袭,副千户以武、张两姓世袭,百户以周、李、徐、孙、王、许等6姓世袭。明代后期,千户所改行募兵制,世兵制即消失。
  第二节 募兵制
  宋代,境内设的巡检寨,其寨兵招募乡民服役。明初,改设巡检司,招募民兵服役,称弓兵,服役者可免除全家田赋。嘉靖(1522~1566)末,弓兵逃跑者多,巡检司开始发饷雇役。清代,绿营兵、巡检司兵、铺司兵均募民壮服役,发给工食银。民国初期,军阀割据,其所补充兵员和组建地方武装均行募兵制,自行招募。民国22年(1933)《兵役法》颁布后,募兵制为征兵制替代。
  第三节 志愿兵役制
  一、民国时期志愿兵役制
  苏区志愿兵役制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境内苏区广大青壮年自愿参加红军、赤卫队、游击队等革命军队。入伍手续简单,只要是愿意革命、不计报酬者,自愿报名,经部队领导人同意即可入伍,其中大多是苦大仇深的劳动人民。民国17年(1928)冬,浦西农民、造纸工人100余人自愿参加井楻坑民众队(后编入红军)。此后,苏区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五十五团、五十七团、五十八团、闽北独立团(师)、红军三团以及各个时期的革命武装组织,全县先后共有5000余人。
  国民政府志愿兵役制 民国33年,国民党提出“十万青年十万军”口号,征召知识青年参加青年军。由建延师管区征集,知识青年经动员后,自愿报名。经体检合格,由国民党县党部、三青团筹备处选送。当年选送119人,于10月14日入营,出发到江西省广丰县青年军集训处复检入营,后开到江西省横峰受训。民国34年,改为征召青年远征军,仍以自愿应征方式,选送285名,各发安家费3000元。4月16日,出发到江西省瑞金,正式编入青年远征军第二〇九师六二七团三营十二连。解放前夕开赴台湾。
  二、解放后志愿兵役制
  解放初期,实行志愿兵役制,凡年满18~35周岁的志愿参军者,由区公所统一体检,经政治审查合格,批准后入伍服役。1949年5月浦城解放,即有100余青年报名加入人民解放军。随后又有一批青年加入县大队,参加剿匪斗争,次年编入建阳军分区独立第五营。1951年和1952年,有一批青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和1954年,均有一批青年参加人民解放军,入伍志愿兵共700名。
  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
  一、民国时期义务兵役制
  民国22年(1933)6月,国民政府颁布《兵役法》,实行义务兵役制,规定:中华民国男子有依法服兵役之义务;18~35周岁为甲级壮丁,36~45周岁为乙级壮丁,独子免征,公务员缓征;壮丁凭票抽签,三丁抽一,五丁抽二,中签者应征(称抽壮丁)。民国23年,成立兵役团管区司令部,掌管兵役征集和预备役训练。民国26年实施方法:先由各保、乡造送壮丁名册,按兵役法条件征集,经体检合格者送团管区司令部集训。是年,抗战开始,爱国青年踊跃参军,全县征集名额3100人,平均每保14人。民国28年军政部颁布《国民兵役设施规则草案》,规定20~40周岁服常备兵役,其中分现役(3年)、正役(6年)、续役(年满40周岁止)3种;凡18~45周岁未服常备役者服国民兵役,平时受训,战时征集。次年,县成立国民兵团,掌管国民兵役及训练。嗣后由于征兵数额增多,兵役法执行程序混乱,有钱有势的壮丁可不入册,一般青年只要册上有名,无需体检即送入伍,应征青年多外出逃避。社会上出现一批流氓专以卖身充壮丁为业,卖一名壮丁可得谷约1.5吨。这些人在送兵途中或入营后贿赂官吏,又逃回再卖壮丁。城关有一农户有三男一女,倾资卖女还不了壮丁债,最后3个儿子仍全被抓去当兵。民国29年11月进行全县壮丁户口复查,甲乙级壮丁3.2万余人,其中应征对象1.6万余人。浦城同时制定《壮丁逃亡之惩处》,规定:一、逃避兵役的壮丁一经缉获立即提前征送;二、中签壮丁潜逃期间,将其家属扣留,限期交出,举家远避者得暂行查封其财产,呈候处置,并限令原地保甲长严缉归案;三、中签壮丁避入境内,知情不报或包藏者与逃役壮丁同罪惩处。此后征兵变为抓兵(称抓壮丁)。民国32年3月,国民政府修正兵役法,明确规定兵役分为国民兵役和常备兵役两种。民国32、33年组织远征军,分配应征名额600人,县政府在催征远征军时,明文规定,对“虽领有独子证而无独负家庭生活者,仍送征不得推诿”,从此独子亦征,抓壮丁现象更盛。由于征兵制度腐败和民众对政府消极抗战的不满,逃征者日众,仅民国32年统计,逃验壮丁的就有914人。民国33年6月16日,县国民兵团函称:“据密报本部,最近征集壮丁不按年次,无论独子与否,概行征送,并不依法征集,既不检验身体,仅由乡镇长按保支配,并无填发征集票,致壮丁大起恐慌,纷纷逃避,耕作大受影响,妨害后方生产。”民国35年,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需补充兵员,军政部颁布《兵役法修正案》,将原来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规定,改为三抽二、五抽三,加重各地征兵负担。村头村百户人家被抓走壮丁36名,永兴冠山保百余户人家被抓壮丁87名。百姓中有用弄瞎一只眼、或装哑巴、或砍掉右手指等方式抵抗抓壮丁。抓到的壮丁用棕绳串起捆绑,甚至用铁丝穿锁骨,集中待发。民国37年,国民党政府即将崩溃,乱抓兵现象更为严重。
  附 新兵招待所
  民国27年,在城东妈祖庙设所谓的新兵招待所,抓来的壮丁由一个中队看管。招待所生活条件极差,壮丁受尽折磨,病死饿死者甚多。据民国32年7月25日新兵招待所报告,新兵33人入所二三天即均患恶性疟疾及赤痢,日有3—4人服药无效而亡。对于从招待所逃走的壮丁,被抓回者更受尽酷刑,不死亦残。招待所办至浦城解放前夕。
  二、解放后义务兵役制
  1955年7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正式颁布,兵役制由志愿兵役制转为义务兵制,县兵役局开始进行义务兵役工作。1984年5月31日,重新颁布《兵役法》,对第一部《兵役法》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自1955年至1988年,县征兵办公室依据《兵役法》和上级有关征兵工作的方针、政策,认真做好宣传和征集工作。历次都较好完成征兵任务,共征集21批2105人。1970~1988年,服役兵员经部队复查全部合格。
  组织领导 1955年8月,县设征兵领导小组,由7人组成,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县委抽调400余名干部直接投入征兵工作,平均每个征集乡有3名以上干部,他们发动一批青年骨干带头报名参军。此后每年对征兵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进行一次调整。
  宣传动员 1954年10月,第一部《兵役法》(草案)下达到县,县委在县、乡、村扩干会上进行义务兵役宣传发动,得到全县人民的支持,万名青年报名应征。在1955年首次征集义务兵时,全县适龄青年的86.4%报名应征。以后每年征兵工作开始,征兵办公室均印发宣传提纲,进行国防教育、爱国主义和义务兵役制教育。使征集义务兵的政策得到广大群众拥护,激发青年的爱国热情,掀起踊跃报名参军热潮,出现许多父送子、妻送夫当兵和兄弟争着当兵的感人事迹。
  征集兵员 1955年开始,县征兵办公室按《兵役法》规定,对年满18~22周岁,思想政治好,身体健康的男女青年,进行兵员征集工作。征集程序为:应征青年自愿报名,经过体格检查、政治审查合格后,征兵领导小组审定,由县征兵办公室发给入伍《通知书》。体格检查由县级医院医师为主组成体检组,按要求严格检查。新兵送部队后身体还须复检,合格后正式接纳,不合格则退兵。政治审查工作大致可分2个不同侧重的时期:1980年前,偏重于对新兵阶级成份和社会关系的审查;1981年6月后,重点放在应征公民的实际表现上。1984年后,征兵采取自征、自送的征集办法,对各级征兵组织实行包征、包审、包检、包送一条龙的奖惩措施,县征兵办公室的责任为在征兵工作中把好体检、政审、文化、军容四关。
  交送新兵新兵入伍通知书由报喜队敲锣打鼓,送至新兵家中。入伍前,新兵原所在单位或乡村召开欢送会。入伍时,县委、县政府组织群众欢送。新兵的运输采用专程运送或部队自运两种。1954~1964年,新兵交接方式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补充本省的,以地方送兵为主,部队派人员协助;补充外省的,以部队接兵为主,地方派干部协助。1965年,为减轻部队接兵负担,福建省军区在浦城县进行全部由地方干部送兵的试点工作,县派干部送兵,部队仅来县1至2名干部即可。次年恢复原2种交接方式并行。1983年起,又由地方干部负责送兵。
  1955年《兵役法》实行后,同时对预备役人员进行登记,每年有计划地组织军事训练。1957年12月,预备役与民兵组织合为一体。1958年开始,预备役兵士编入基干民兵组织。1979年起,国家实行以义务兵役制为主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
  第六章 民兵
  第一节 民兵组织
  解放初期,在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减租反霸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民兵组织。城区及农村各区所在地建立22个民兵队,共433人。至1950年3月,民兵队发展到75个,民兵750人。
  1951年,根据中央《关于加强民兵建设的指示》和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民兵组织暂行条例》,各区乡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均建立起民兵组织。至1953年初,全县共建有97个民兵队,568个班,民兵7785人。1953年1~4月,对民兵进行首次整顿,清洗不合民兵条件的49名,动员退队94名。同时在全县推行普遍民兵制:男性16~45周岁,女性16~35周岁均可参加民兵;民兵分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两种。基干民兵,年龄18~28周岁,其余皆为普通民兵。是年底,全县共有民兵9717人,其中基干民兵2100余人。
  1958年9月,毛泽东发出“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的指示。同年11月8日,县成立民兵师,凡年满16~50周岁男女公民都编入民兵组织,全县共编1个师、10个团、110个营,592个连。其中基干民兵332个连39415人(内女民兵15889人),普通民兵260个连39091人(内女民兵15726人)。师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卫生处、县民兵基干团。师长兼基干团团长,辖5个营、20个连及1个直属排,共4350人,配备武器。次年在基干团中又组建6个民兵机炮连。
  1962年6月,贯彻毛泽东民兵工作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简称民兵“三落实”)的指示,组建武装基干民兵,以复退军人为骨干,参照征兵政审条件,选18~25周岁的男性基干民兵组成,全县共组建2个营、8个连、1000余人。
  1969年底,贯彻毛泽东“准备打仗”的指示,组建武装民兵独立团,在原2个营基础上再建1个营,共3个营,分别建在县的南、中、北3个片,共计806人。
  1974年,奉命成立“城关地区民兵指挥部”,指挥城关镇及县直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民兵组织。1975年2月,县建民兵武装基干团,在武装基干民兵中,组建一个应急机动营,有620人。并在水南基干民兵中组建通讯连直属县武装基干团领导。1978年4月,由莲塘公社的西岩、莲塘、九秋3个大队的民兵组建民兵侦察连,亦直属县武装基干团领导。
  1981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民兵组织问题的报告的通知》,浦城不再设武装民兵,只设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普通民兵由公社、镇组建。调整后,县有基干民兵11080人。
  1953~1988年,全县民兵每年进行一次组织整顿,不断吸收符合条件的青年加入民兵组织,把超龄基干民兵转为普通民兵,超龄普通民兵退出民兵组织,调整班、排、连、营建制,配备干部,并清点武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总结表彰先进。
  第二节 民兵武器
  一、武器配备
  1949年,县军管会移交给地方政权的武器有步枪642支,短枪81支,冲锋枪1支,轻机枪21挺,重机炮1门,六〇炮1门。1953年,发给民兵武器共有枪628支,其中短枪34支,步枪549支。1954年初,经清查,共发给民兵步枪550支。1958年大办民兵师,共有4350名民兵配备各种武器。1959年组建6个民兵机炮连,配备轻、重机枪各18挺,82号迫击炮18门。1960年组建战略基干营3个,共配备重机枪18挺,轻机枪27挺,82号迫击炮27门,75号无后坐力炮3门,120号迫击炮3门。1962年,全县民兵有步枪10种904支,轻机枪112挺,重机枪22挺,迫击炮20门,六〇炮18门。1966年1月统计,全县民兵武器共有迫击炮20门,重机枪22挺,轻机枪120挺,步枪451支,冲锋枪126支,土枪1716支,手榴弹87枚。1967年5月,全县民兵武器上缴。1969年12月,执行“准备打仗”指示,发放民兵武器约2000件。1970年全区内枪支调整,浦城长枪统一口径为7.62毫米,共有步枪594支,轻机枪120挺,冲锋枪108支,卡宾枪192支。1974年起,县直机关单位武装基干民兵营中设一个高射机枪连,由县直属机关、县农业机械厂、县磷肥厂各组建1个排,共配备高射机枪9挺。1975年,为水南民兵通讯连配电台5台和电话交换机1台、电话单机10架。1982年,民兵武器简易封存。
  二、武器保管维修
  解放初,民兵武器由各区公所统一保管,各区均设枪库及保管员,在执行任务时临时发给各民兵队,任务完成即上交区枪库。1954年5月,第一区至第十三区各区枪库分别保管枪支数依序分别为49支、31支、58支、53支、74支、74支、36支、25支、47支、41支、22支、22支32支。1958年大办民兵师时,县直属民兵基干团的武器发至连部保管,共20个保管点;其他基干民兵武器拨至团部保管,共10个保管点。1962年战备,据国防部、公安部、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通知,明确规定凡步枪、轻重机枪、冲锋枪、高射机枪、各小炮及民兵现行配备武器的种类,各县人武部都要重新登记造册,统一管理。同年,福建省军区后勤部军械处制定《武器分级规则》,把民兵武器分为新、堪用、待修、报废4级。县人武部造册列出:各种步枪堪用718支,待修75支,报废593支;轻机枪堪用84挺,待修16挺,重机枪堪用18挺;六〇炮堪用18门。堪用武器由全县25个公社和6个县直机关单位保管,待修、报废武器存在县库,待修武器由军分区统一维修。1965年县武装基干营做到武器定人、定枪、定弹。1966年8月,成立县民兵武器修理领导小组,5人组成,由分管民兵工作的副县长和县人武部分管武器干部分别任正、副组长,同时在县农业机械厂成立民兵武器修理小组,随后建军工车间,有工人3~6人。1967年5月,因“文化大革命”动乱,全县武器收缴,送驻军仓库保管。1969年12月,民兵武器重新配发至大队民兵营和县直机关单位武装民兵连保管;县和人民公社武装干部配备手枪到人,并发给持枪证。1982年8月起,县直属机关、单位基干营武器收归县人武部仓库,大队民兵营武器收归公社人武部,作简易封存。1983年9月,县成立民兵武器管理领导小组,3人组成,县人武部部长任组长。同时开展民兵武器管理“百日无事故”竞赛活动。
  第三节 军事训练
  1950~1952年,县办民兵积极分子训练班,开展军事训练。1953年开始一年一次冬训,县培训民兵骨干和教员,区乡组织民兵训练,时间4~5天(1955年改为10天左右),内容以军事为主。1953年训练5104人,嗣后逐年增多,1959年达11256人。
  1960~1961年,民兵训练贯彻“以劳为主,劳武结合”的方针,大忙不训,少忙多训,并提倡“田头训练”。由各公社自行组织训练。1962年开始,强调战备训练,规定一年中,普通民兵训练不少于80小时,基干民兵训练不少于100小时。训练内容:军事、政治比例为七比三。1964年9月,县举办第一期基干民兵特等射手训练班,时间1个月,训练射手12名,是年全县共训练民兵9696人。1965年,训练民兵12104人。同年3月,县举行民兵首届比武大会,全县有200余人参加。是年进行较大军事演习16次,参加演习民兵共4754人次。1966年后,训练内容中,军事、政治比例改为二比八。1967~1972年,只训练民兵干部和武装基干民兵,1969年训练民兵干部274名,训练武装基干民兵1600多人。
  1973年开始,民兵训练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民兵军事训练纲要》进行。重点训练民兵干部、武装基干连和专业兵种的战略战术,军事、政治训练时间比例为七比三或八比二,时间为10~20天。1973~1980年,共训练民兵排以上干部2.04万余人次,武装基干民兵3.5万余人次,民兵17万余人次。1977年9月24~28日,为纪念毛泽东“大办民兵师”指示发表19周年,在城关举行民兵会操,全县共有男、女代表64个班,726人参加。
  1981~1984年,年均训练3500人。1985年开始,民兵训练贯彻“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的方针。1986年兴建县民兵预备役教育训练中心。1985~1988年,年均训练数在500人左右,其中专业民兵近半数,训练时间15~20天。
  第四节 政治教育
  解放初期,利用会议对民兵进行土地改革、剿匪肃反、抗美援朝的教育。1952~1956年,进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教育。国家颁布《兵役法》后,在民兵中开展依法服役和民兵的性质任务教育。1958年“大办民兵”中,广泛深入进行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教育。1959年4月,贯彻福州军区民兵工作会议精神,在民兵中开展“五好”活动(即劳动生产工作好、学习好、团结互助遵守纪律好、战备治安爱护武器好、锻炼身体好)。
  1960~1961年组织民兵“田头学习”,进行战备和形势等政治教育。1960年,县人武部在仙阳公社农场民兵营举办民兵军政学校试点,学校设政治教育课,由农场支部书记和小学教员讲课。1962年后,根据民兵工作“三落实”要求。抓政治落实,全县民兵政治学习制度落实到连,学习内容主要是《毛泽东选集》。并结合形势进行战备教育,结合开展忆苦思甜进行阶级教育。1963年,盘亭公社盘江民兵营首先建立一月一次政治课制度。1964年4月,水南娘子军民兵连开始每月2次政治教育课。
  1969年起,政治教育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开展“四好”、“五好”活动取代民兵工作“三落实”活动。对民兵进行坚守岗位、遵守纪律等教育。1969~1976年,受到县表彰的“四好”民兵组织123个,“五好”民兵1295人。1977年7月,开展民兵工作“三落实”先进单位评比竞赛活动,当年受县级表彰的先进单位46个,先进民兵337人。
  1979年起,在民兵中普遍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新时期总路线总任务教育。每年进行一次系统的国防教育。1981年,贯彻总政治部《关于加强民兵政治教育的意见》,坚持基干民兵每月上一次政治课。至1984年,全县有民兵政治教员947人,民兵“一月一课,”教育落实232个营(连),占74.1%;基本落实的69个,占22%;未落实的12个,占3.9%。
  对于民兵中涌现出的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通过民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加以表彰鼓励。解放初至1988年,召开全县民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9次,参加代表3000余人次,受表彰单位943个次,个人2417人次;出席历届地区、军分区民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代表单位10个,个人60人;出席历届省政府、省军区、福州军区民兵积极分子代表单位6个,个人19人。出席全国民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两届,均为单位代表,分别为:1960年,胡锦望等5人分别为县民兵师和九牧、仙阳、临江、石陂4个公社民兵组织代表;1964年有盘江民兵营代表1人。
  第五节 重要活动
  解放初期,民兵活动主要是参加剿匪反霸、保卫人民政权、维护地方治安、带头走集体化道路、恢复发展生产等。人民公社化后,民兵在生产、工作中发挥突击队作用。1960年后,民兵活动以反空降、反空袭、防暴乱为中心。1962年起民兵加强战备训练。1964年后,开展创先进和民兵比武活动。“文化大革命”时期,民兵活动主要是“抓阶级斗争”,协助维持社会治安,抓战备训练。1978年底开始,民兵活动主要表现在经济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和抢险救灾中的突击作用。
  一、参加剿匪斗争
  解放初期,民兵积极配合解放军、公安人员剿匪,担负提供情况、当向导、站岗放哨、清查户口、看管押送犯人等任务。在剿匪中,全县民兵出动数万人次,抓获土匪79人,其中中队长以上匪首就有11名。
  二、维护社会治安
  民兵组织建立后,担负地方保卫工作,监视坏人,配合公安机关侦破案件,抓捕罪犯。1949~1988年,共出动民兵4003人次,搜山27次,破获案件364起,抓获罪犯310人,抓捕逃犯39人,缴获长、短枪共4支,手榴弹13枚,子弹748发。
  三、保护桥梁、仓库
  解放初期,境内主要公路桥梁,长度10米以上的有25座,均由当地民兵轮流看护,值勤民兵165人。粮食仓库63座,值勤民兵73人,负责夜间巡逻。1960年战备粮仓54座,护仓值勤民兵159人。对于重要的物资仓库,均有民兵参加巡逻或轮流值勤。
  四、防空防暴
  1953年起,境内先后设过8个防空监视哨,由74个民兵负责监视。1960年,组织反空降、反空袭民兵小组100余个,民兵19173人。1962年,在5个被列为重点防暴乱地区组织民兵连5个,班48个,民兵565人,负责该地区防范工作。1963~1965年先后在城关、永兴、山路、古楼、盘亭等地分别举行战役性反空降反暴乱演习。1960~1971年,在反空降、反暴乱重点地区、地处三省结合部的盘亭公社,进行过6次反空降、平暴乱的民兵演习。规模最大的是1964年1月27日凌晨,在福建省军区毛会义副司令员、南平军分区路志参谋长的直接领导下,县人武部具体组织安排,在盘亭公社举行“全民皆兵”的反空降、反暴乱演习。南平军分区调1个正规武装排配合,盘亭公社组织全体民兵2000多人参加,本省部分县市人武部领导和浦城县各公社党委书记、人武部部长都现场参加。同年4月,总参谋部组织广东、浙江、福建民兵工作检查团到此检查、观摩,总结推广盘亭公社反空降、平暴乱的演习经验。
  五、抗灾除害,参加生产
  解放初期,害兽损害农作物情况严重,民兵在消灭害兽,保护生产中发挥很大作用。1953~1957年,全县先后组织民兵除害兽队(组)319个,共除灭害兽约5000多只,其中九牧乡民兵除害兽队除灭816只,被省授予民兵除害兽先进单位称号。民兵在生产斗争中起骨干作用,每遇灾情、险情,民兵都是突击队。1957年夏旱保苗斗争,兴修水利1700余处。1958年,全县组织民兵生产突击队2022个,兴修水利1711处,灌地11.69万亩。1960年有3个水库,曾一度由12名民兵义务护守。
  1965年4月,组建水南娘子军民兵连,由种茶的44名女青年组成,后扩大到70人左右。
  按班、排、连编制,坚持劳武结合,发挥生产突击作用,开茶山200余亩,年产茶50余担,成为省军区、建阳军分区及县的先进典型。1981年10月改称茶叶专业队,保留民兵建制。
  1982年6月和1988年5月、6月3次洪灾,民兵出动20400人次,共组成415支突击队参加抗洪,他们守护和加固水库13座、电站227座、防洪堤237处、桥210座,抢救物资达35万余元,帮助转移群众1444人。1982~1988年,出动民兵5142人次,造林19865亩。
  第七章 防空
  第一节 民国期间防空
  民国27年(1938)5月起,日本飞机轰炸频繁,县始筑防空工事。民国29年,在水南凤栖寺建立防空哨所。次年成立防空监视队,军事编制12人,下设水南、石陂、仙阳、高泉(在富岭官庄)、洋溪等5个防空哨所,城区设置警报台,装置手摇警报器。民国30年,县设防空监视哨,在游村、前洋、水北、石陂、山下、洋溪尾、棠秀设防空监视分哨。民国31年上半年,建筑简易防空洞300座。民国32年3月,县防空监视队检查防空工事后,向县政府报告:“检之过去,开辟防空壕洞数量甚微,不敷逃避,无人督察,间多崩坏,不适要求”,建议“每甲辟防空洞5个,每洞容8人,崩坏宜加修理”,但均未落实。
  抗战胜利后,防空监视队撤销,哨所留水南凤栖寺1处,编制3人,属福建省第九防空监视哨管理。
  附 日本飞机轰炸记实
  民国27年5月27日11时,日机3架空袭县飞机场,投弹28枚,炸毁办公房1座,炸死女孩1人。为日机首次轰炸浦城。
  民国30年4月15日10时,日机27架空袭城关,投弹30多枚,县政府、市心街、南门头、皇华山、米仓前、打锁衕、东门塘、后街、下横街、江西会馆及水南等处中弹,共炸死39人,炸毁房屋100余间,共计价值40.3万元。其中公共场所7处,价值11.5万元;私有商店50间、民宅67间,价值28.8万元。
  民国31年日军发动浙东战役。同年5~8月间,日军出动飞机120余架(次),轰炸广浦、江浦、龙浦公路沿线的二渡关、念坑口、盘亭、柳墩、庙湾、九牧、吴墩、仙阳、富湖、城关、玉树林、大庄、富岭、双田、官庄、里元、东坑尾、九秋、十里排、下沙、临江、石陂等20余个村镇,投弹1000余枚,共炸死27人(其中富湖村3人,仙阳镇17人,九牧4人,盘亭3人),炸伤多人,炸毁房屋247座,财产损失共计370万元。7月7日机轰炸二渡关溪畔由江西退入福建正待渡河的国民党部队,被炸死的士兵和炸毁的军车甚多。日机轰炸浦城最后一次为是年8月22日。
  民国27~31年,全县遭日机炸死的共190多人,炸成重伤49人,炸毁房屋532间。
  第二节 解放后防空
  1951年4月16日,成立县防空指挥部,在水南山上设瞭望台,修装民国期间遗留的警报器。1953年,县设盘亭秀里防空哨所。1954年,增设石陂、古楼、富岭3处防空监视哨所。1955年,改设水北、茅洲、蓬尾、古楼、中潭、盘州、柳墩、富岭、秀里等9处哨所。1957年3月,开展群众性对空监视,仅留秀里哨所,其余皆撤销。
  1958年8月,以县公安局、兵役局为主成立治安防空指挥部,城关镇设防空指挥所,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成立防空领导小组,在县消防队瞭望台设防空警报器,警报器音响可传方圆5公里。各防空哨陆续恢复,城关每5户备1个防空洞(壕),并组织群众性的反空降、反空投、反轰炸演试。
  1962年7月,县防空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城关各单位,农村各公社、大队成立防空指挥所(组),以民兵为主建立纠察队、消防队、抢救队。全县防空哨所共设8处,分别设在枫溪、濠村、古楼、盘亭、秀里、山路、水北、上桥。
  1965年5月,成立县人民防空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对空射击股、治安纠察股、消防股、宣传教育股、通讯联络股、医疗抢救股、交通抢修股、灾民安置股。
  1969年,根据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城区各机关、学校都修筑防空洞(壕),总面积3858平方米。其中浦城第一中学皇华山防空洞最长最大,可容纳2000人;县农业机械厂防空洞质量最好,在车间地下,钢筋水泥结构。次年,城区又新挖土坑道67条,长1828米;防空洞117个,长798米;防空壕17条,长916米;利用水沟修建的土坑道1条;坚固建筑1座,计60平方米。共计可容纳9550人,占当时城区总人口四分之一。1969年11月1日起,废除原警报信号,施行全区统一警报信号。1970年,县设警报器1台,警报器通过广播播送全县。1972年警报器试报,进行防空信号传递演习,防空射击点的民兵进行实弹训练,并拟制疏散计划。
  第八章 联防
  第一节 民国期间联防
  一、江广浦三县联防
  民国23年(1934)春,为配合国民党军对闽北和赣东北苏区的进剿,浙江江山、江西广丰、福建浦城三县政府成立“江广浦三县交界联防办事处”,由三县地方武装主要长官任委员,三县轮设兼主任1人,配常务工作人员数人。下辖江浦和广浦2支联防队,队兵各30人。任务是侦探共产党游击队活动,提供军事情报,带领和协助国民党军清剿队“清剿”。同年9月,联防队袭击游击队,杀害浦西特苏区主席。民国30年2月,第三战区“闽浙赣三省边区绥靖指挥部”成立,驻军“清剿”边区,三县联防办事处撤销。民国34年,绥靖指挥部撤销后,江山、浦城、广丰三县政府因“所邻边区残匪未清”,又组织“江浦广三县边区会哨联防”,新办联防自卫队一支30人,自卫队经费由边邻各乡镇均摊。会哨联防及联防自卫队,办至解放前夕。
  二、乡际冬防
  民国29年,根据县政府29年度冬防实施计划,各区实施冬防。民国30年10月20日,棠秀乡、柳亭乡、九牧乡召开联防会议,成立“浦城县第四区九牧、柳亭、棠秀三乡‘剿匪’联防队”,简称“安乐三乡‘剿匪’联队”,设队长、队副各1名,队兵14名,由三乡抽调义警充任。活动时间在每年11月初至次年2月底,俗称“冬防”。任务是防范和“清剿”共产党游击队,境内其他边区乡也举办过类似“冬防”。“冬防”断断续续办至解放前夕。
  三、闽浙六县联防
  解放战争时期,专员公署“为彻底剿灭闽东北共匪起见”,于民国36年9月,与浙江商定划区联防,以松溪、政和、浦城、庆元、龙泉、江山等6个县为一个联防地区,专员兼任指挥官,协定6县保安队、自卫队应不分界域共同“剿共”。联防至解放前夕消失。
  第二节解放后联防
  一、省际联防
  闽浙联防 1958年9月7日,由江山、浦城、龙泉、遂昌、常山、衢县等6县组成的闽浙有关地区联防委员会,制定《闽浙有关地区反空降、平暴乱联防组织实施计划》,划为8个联防协作区,确定任务为三联(联心、联防、联战)、八防(防空降、空投、敌特潜入、暴乱、盗窃、群众械斗、火灾、兽害)。
  闽浙赣联防1959年12月20日,在浦城县召开闽浙赣三省的南平、上饶、金华三专区有关县市联防工作会议,成立联防指挥部。确定以铜钵山为中心,划分5个联防协作区。各县成立联防办公室,有关公社成立联防组,有关大队成立联防小组。浦城组织一支由县人民武装干部、公安干警、民兵等25人组成的武装侦察队。1960年,浦城防区内共配备武装民警24人,民兵600人,轻机枪8挺,冲锋枪8支,长枪130支,短枪5支。防区内设78个防空哨,守哨民兵384人。1962年6月,防区确定平时和战时的联络信号。
  闽赣联防 1962年7月9~12日,在崇安县召开闽赣两省的广丰、上饶、铅山、光泽、崇安、浦城6县市的人武部、公安局负责人联防会议。会议讨论有关边界地区联防事宜。确定浦城防区内共设24个哨所,守哨基干民兵140人,配备步枪51支,机枪8挺,鸟枪34支;设情报网2个,在反空降、平暴乱的重点地区设专线电话。1965年2月28日,浦城、崇安、上饶、广丰等4县联合制定《铜钵山地区反敌空投协同作战预案》。确定浦城联防区内配备随时可调用的武装力量。计有55个民兵连(其中3个武装民兵连),基干民兵3589人(其中武装民兵64C人)。
  二、邻县联防
  龙、浦、松联防 1964年12月14日至16日,在山路公社圳边大队召开龙泉、浦城、松溪3县边境联防会议。出席会议的有3县人武部、公安局及3县边境有关公社负责人共36人。会议商讨联防战备有关事宜。1971年8月28日,成立龙、浦、松联防指挥所,下划6个联防区,由松溪县人武部部长任指挥,龙泉、浦城两县人武部部长为副指挥,各县和有关公社轮流值班。
  浦、广、江联防 1967年4月20日,浦城、广丰、江山等3县联合制定《盘亭地区反空降、平暴乱作战方案》,由广丰的桐坂、江山的二十八都、浦城的盘亭等3个公社及广丰垦殖场联合组成联防指挥所。前线指挥所设在盘亭公社,由3个公社轮流值班。浦城县参加联防的武装有盘亭公社13个民兵连、103个排,基干民兵1265人。
  松、政、浦、建联防 1960年12月26日,在松溪花桥公社召开松溪、政和、浦城、建阳等4县联防会议,与会共49人,成立第八联防协作区委员会,下分3个小区,各有关大队成立小组。联防会议建立有关会议、汇报、检查制度,制定反空降、平暴乱计划。
  据1964年9月统计,全县已建立以公社为单位的联防指挥所7个,大队指挥所21个,建立对空监视哨3个,情报网4个。参加联防民兵6439人,制订作战方案,规定联络信号、记号,对联防区内可藏敌特的山洞和可降落敌特的山坪均采取防范措施。
  第九章 重大兵事纪略
  第一节 清及其以前兵事纪略
  一、汉平定闽越
  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以无诸佐汉有功,复立其为闽越王,统治闽中故地。闽越国虽是汉廷“藩臣”,但对汉廷不进贡、不效力,汉廷颇为不满。景帝三年(前154),吴王刘濞反汉失败,率残部逃到东瓯。东瓯王被汉廷收买,杀濞于丹徒(明万历《浦城县志》载,汉将冯中郎率兵追吴王濞于浦城,冯殁于县北茗坑,后人立庙纪念)。刘濞子子驹流亡到闽越国“怨东瓯杀其父,常劝闽越击东瓯”(《史记·东越列传》)。建元三年(前138),无诸子郢继位,发兵围东瓯。东瓯向汉廷求援,闽越引兵自退。建元六年,南越王赵佗卒,闽越王郢趁机发兵击南越,郢弟馀善及其宗族对郢擅自兴兵不满,联络“三王之众”杀胞兄郢,向汉廷谢罪。汉武帝下令罢兵,封无诸孙繇君丑为王。馀善恃其杀郢有功,“威行于国”,自立为王。汉武帝为权宜之计,立馀善为东越王,与繇君丑并处。馀善在闽北筑6城,即汉阳城、浦城、临江城(以上3座在浦城)、大潭城(在建阳)、汉城(在崇安)、乌阪城(在邵武),屯兵抗汉。
  元鼎五年(前112)三月,南越反汉,汉廷派楼船将军杨仆率军讨伐。馀善表示愿率八千兵配合。率师至揭阳(今漳浦和广东潮汕地),借口风浪大,按兵不动,暗中又派密使给南越通风报信。汉廷识破馀善阴谋,在灭南越后,准备平定闽越。馀善知阴谋败露,于元鼎六年,派兵扼守要道,以拒汉军。又擅刻玉玺,自号“武帝”。再封驺力等为“吞汉将军”,出兵攻占汉驻江西的白沙、武林、梅岭等守备军,杀3个校尉。汉武帝派四路兵马讨伐,经一年激战,汉军攻入闽越国境内,直指闽越国的活动中心浦城。元封元年(前110),汉廷派已投附的越衍侯吴阳劝降,馀善不从。当汉横海将军韩说逼近汉阳城时,吴阳率其旧部700人在汉阳反戈。馀善受到内外夹攻而败退。后浦城、临江城相继失守,吴阳同建成侯、繇王居股用计杀馀善,率众向韩说投降,闽越国灭亡。
  二、汉兴之战
  东汉建安八年(203),汉兴、建安、南平的闽越族后裔酋领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5人,各率万户之众,云集汉兴;吴五率六千屯大潭(今建阳县城西南隅);邹临率六千户屯盖竹(今松溪与浙江交界处),他们同时向余汗(今江西余干)方向进取。东吴为之震动,为解除后顾之忧,东吴孙权派会稽南部都尉贺齐领兵万人讨伐。到余汗,恐全军深入会被越军切断后路,故分兵一部留守,以作后援,自率主力进击。贺齐因兵力不足,且汉兴城易守难攻,再加之越人强悍善战,故以智取:白天不交战,兵退于密林,夜晚分队骚扰。如此反复,越军疲于奔命,各寨自守。贺齐即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攻洪明之军,在吴山南面战阵中斩洪明,其余各部闻风溃散,洪进、苑御、吴免、华当投降。贺齐乘胜进军大潭、盖竹两处,吴五、邹临投降。交战中,闽越军被杀6000余人,汉兴战乱平息。贺齐从闽越人中选万余人充实东吴军队。
  三、黄巢起义军战仙阳
  唐乾符六年(879)三月,黄巢起义军从浙江衢州入闽,刊山修道700里,直趋建州(见《新唐书·黄巢》)。途经境内,兵驻仙阳百向山(又名八面山),设2寨(后人称黄巢寨,详见文物卷)。仙阳尉文昭率官兵抵抗,在仙阳附近几经激战,起义军大败官兵,击毙文昭。嗣后,向南进军。
  四、闽与吴越西岩之战
  闽永隆元年(939),王延曦称闽王,骄淫暴虐。王延政在建州整军经武,积蓄力量,兄弟矛盾尖锐。永隆二年,吴越国王钱元瓘趁闽中大乱,派仰诠、薛万忠等,率10万越军攻闽,直指建州。是时,闽国上左厢虞侯范滔镇守境内,兵驻西岩山。吴越军途经境内,重兵围困西岩山达4个余月,范滔采取“昆阳之战”中“常山之阵”的战法,先以少交锋,麻痹越军,后突然如蛇奔穴,神速突围,越军大败,擒杀甚多。延政加封范滔为保胜西岩指挥使。次年,吴越军从闽地撤回。
  五、叶浓、范汝为起义军攻克浦城
  宋建炎二年(1128年)六月,建州军校叶浓,率众数千人起义。转战福州、宁德折回建州时,攻克政和、松溪。九月4日攻克浦城,然后转入建阳。
  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范汝为率盐贩和灾民在建瓯迴源起义。绍兴元年(1131年)冬。义军攻克建州,派熙志宁部攻浦城,宋宰相吕颐浩命辛次膺为浦城县令,遏制义军。辛到达浦城时义军已破城。
  六、韩世忠追击叛军于渔梁
  宋建炎三年四月,兵变首领苗傅、刘正彦逃入境内,宋御前左军都统制、浙西制置使韩世忠从浙江衢州和江西信州两路进兵讨伐。五月,追至渔梁,刘正彦、苗傅分别屯兵于渔梁溪北、南两处,跨溪据险,相约为应。韩世忠先令归附的原刘正彦部将刘晏,率其部骑600布于渔梁山南作疑兵,派骁将李忠信、赵竭节、马彦溥趁夜色袭其兵营失利,均先后阵亡。叛军乘胜杀至中军,韩世忠挺矛迎战,杀败叛军,刘正彦、苗傅之弟均被擒获。
  七、红巾军战浦城
  元至正十二年(1352)四月,江淮红巾军一部自江西进入福建。六月初四日,由崇安攻陷浦城。浦城池元甫(又名细)召集万人响应。同月十七日,红巾军攻占松溪。九月十八日,调往邵武堵剿红巾军的松溪县达鲁花赤阿思兰率师回救,与松溪黄昌元地方武装合力进剿。至十一月初十日复入松溪城,红巾军撤往浦城。是年冬,阿思兰往浦城,招抚据守的红巾军首领池元甫。元甫被委任为松溪县主簿(一说县尹)。当时元甫父率红巾军驻政和山后,元甫兄池惠率红巾军驻浦城南岸(今属石陂镇)。元甫暗中组织力量,准备里应外合。至正十三年三月初四日,瓯宁县黄村叶高一、康甫率领的红巾军发兵进攻松溪,元甫准备内应。不料,他与红巾军来往的密信被黄昌元获悉。翌日四更,元甫等70余人被阿思兰捕杀,接着,黄村的红巾军也被镇压。同年七月初七日,池惠率部在浦城激战,杀死元军戍将安吉。浦城池惠的红巾军与瓯宁县祝清相的红巾军相为犄角,与官府对抗。不久,元廷派大军镇压这两路红巾军。此后数年,红巾军余部参加当地农民起义。其间,政和西里寨起义军进攻浦城,浦城县尹叶景仁率官兵进剿,被击败,叶景仁被击毙。
  八、明军入闽
  元至正二十四年,元福建行省平章事陈友定统领八郡。这时,朱元璋称吴王,封胡深为王府参军,驻守处州,与友定接境。至正二十五年二月,陈友定进攻处州,被胡深击败。胡深乘胜追击友定到浦城。同年五月,胡深与浦城守将友定部属赖元帅大战于浦城之南。胡深获胜,进而攻克县城。嗣后又克松溪。至正二十七年十一月,朱元璋消灭东部张士诚势力后,派海陆两路大军入闽:一路以汤和率船队由海道取福州;一路派其外甥浙江行省平章事李文忠率大军屯浦城,以逼元军。文忠屯兵浦城后,曾戍浦城的处州翼元帅副使章存道率乡兵1.5万人从征。文忠从浦城发兵连克建(州)、延(平)、汀(州)三州。
  九、叶宗留起义军转战浦城
  明正统十二年(1447)九月,叶宗留率起义军攻克县城,当地人加入义军甚众。十三年叶宗留中流矢阵亡。十四年,其部将叶希八率义军攻击浦城。知县何俊下令修城堑,备器械,踞城拒守。义军攻城未克,退却。不久趁何俊往崇安,再次攻克县城。何俊急返回浦城。义军被杀百余,被迫转战建阳。
  十、清军入闽
  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明唐王朱聿键经浦城到福州称帝,封知浦城县事郑为虹为御史,驻浦城巡视仙霞关,防御清军入闽。不久命郑巡抚上游四府兼领关务。这时,明总兵郑芝龙拥重兵镇守仙霞关。同年八月,唐王封到浦城勤王的镇江总兵郑鸿逵为大元帅,命其出师浙东,郑借口等候粮饷,驻仙阳镇不再前进。顺治三年六月,郑芝龙对南明怀异心,全部撤走守关兵将,致使仙霞岭二百里间无一人守险,郑鸿逵部士气低落。一天,军中传言清兵已到,郑鸿逵捷足先逃。同年八月,清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率清军长驱直下仙霞岭入闽。郑为虹动员百姓撤退,自守空城。城陷,郑为虹被俘处死。
  十一、太平军攻克浦城
  清咸丰八年(1858)二月,翼王石达开攻克江西铅山,从广丰经浦城北乡进入浙江江山县。时浦城署县韩湛下令全城戒严,增筑城墙。又派兵协同各乡团练分守各要隘,以3000人防守通往广丰的二渡关,以4000人防守通往崇安的双亭隘。同年二月十八日,杨辅清率太平军入闽,获悉二渡关、双亭隘有重兵把守,即以村民为向导,乘昏夜大雾,从苦株林小径,绕入浦之华竹坑,由马岭过后洋,于次日上午到达西乡街。10多万义军直逼城关,围城数匝,韩湛凭城垣防守。太平军一时难以攻下,即将总部设于水南房氏宗祠。
  太平军在城郊三里亭和连墩两地击退援兵,击毙枫岭营守备余金标和刚来接任知县的刘芳云。县城主要兵力已调去防守二渡关与双亭隘,城内空虚。乡区团练欲入城支援,又被围城的太平军各个击破。二十一日,太平军从南门、东门、西门三面破县城。韩湛遁至越王台自缢。当日酉时太平军转入巷战,经过12小时激战至二十二日卯时,战斗结束。二十三日,太平军全部进驻县城。
  太平军攻克浦城后,清帝急令云南鹤云镇总兵周天培入浙江,与其兄周天受共办“防剿”事宜,入闽包抄。四月初,西乡联首叶青和、达朝绅出资请崇安知县莫自逸、游击王兴棠带营兵、乡勇3000余人驰援。王兴棠至城郊,一遇太平军即潜逃,外委刘忠孝被生擒,兵丁被杀数百,余皆溃逃。太平军再次占领西乡。清军参将戴庆吾、游击张从龙协同南乡团练扼守西阳岭,千总许玉龙扼守观前沿南浦溪一带。太平军到达,一冲即垮,南乡亦被太平军占领。
  六月初,石达开已与天京分裂,率领大军远征,派“九公子”从塔岭过浦城。驻浦的杨辅清与石有矛盾,石达开前部到城郊时,发生武装冲突,石部被杨部截杀过半。石达开闻讯亲率大军10余万,从浙江龙泉进入境内。杨辅清为免再生冲突,七月初七日全部从二渡关进入江西。石达开部大部从毕岭、筋竹隘进入浙江,部分从双亭隘、塔岭隘离开浦城。
  十二、左宗棠转战浦城
  清同治元年(1862)三月十三日,浙江江山县毛村起义军进攻峡口,威逼浦城,闽浙总督左宗棠驻扎浦城。同治二年三月,左奉诏入浙江。同治三年,在江西的太平军侍王李世贤部到光泽、崇安、浦城活动。左宗棠在浙江先派浙江提督黄少春、副将刘明珍两军共4600人由衢州进入浦城,转战闽北。同年十一月十六日,左宗棠移驻浦城。同月二十七日到达延平。同治四年正月二十四日,太平军攻克龙岩州后,左宗棠加调署衢镇总兵刘清亮带所部湘军3000人经浦城往泉州。
  十三、刘志标起义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北方义和团影响下,刘志标(又名家福)在九牧村率领结义兄弟和数十名饥民于六月十四日举行起义,定名红巾军,攻下渔梁守备署。清军哨长戴承凤越墙逃跑,红巾军获得一批军械。接着乘胜袭击上同民团部,又获胜,义军增至千余人。知县翁天祜加强城防,建镇总兵敖天印督兵入境,偕同哨长戴承凤驻北乡进剿,义军遂转战浙江,与吴嘉犹领导的义军会合。六月二十三日攻克江山县城。二十四日攻常山县城,义军增至万余人。二十七日进军龙游县。获胜后,掉回围攻衢州城。因衢州总镇喻俊明、知府洪恩亮加强防守,义军连攻七昼夜未克。清廷令闽浙皖赣八府清军会同兜剿,义军在几路清军夹攻下失利,大部溃散。七月十一日转战江西玉山县。次日攻城又失利,退至玉山八都,又遭清军夹击。刘志标负伤,200余人阵亡,志标在数十名义军护卫下,折回浦城盘亭后垄山养伤。建镇总兵敖天印率兵与乡兵联合围剿17天,刘志标被捕杀害,红巾军起义失败。
  第二节 民国期间兵事纪略
  一、护国军起义
  民国5年(1916)6月6日,政和县护国军起义,宣告独立。9日,政和护国军领导人王贵祥、赵文魁经松溪到达浦城,联络民间秘密团体洪家会,策动驻军排长张树青反正,促使驻军全部投靠护国军。次日,在县衙大门对面高竖“孙(中山)黄(兴)独立”大旗,王、赵带兵入县衙,扣压县知事胡子明。下午召集商会富豪至县衙,向商会借军饷银元6000元。11日,张树清贴招募军士布告,并清查城区原有武装,警备和驻军共2个排80余人、盐务兵40人、保卫团40人,共160人,全部改名护国军,接受王、赵指挥。同时派兵把守电报局,停止邮电营业。
  商会一面垫付军饷6000元,一面密电请驻军建宁统带派兵镇压,驻军排长张树清闻讯动摇,不再听王、赵指挥。11日夜,王、赵率领随从10多人撤离县城。王、赵离城后,组织护国军200多人,于12日从金凤门发起进攻,激战1个多小时,胡子明下令关闭城门,起义军无法攻克。16日,建宁府援兵数十人赶到,起义军作战失利,10多人被捕杀,余皆被冲散。胡子明派兵巡查全城,洪家会首领季达章、欧阳春、朱崇吉等被捕。
  二、崇浦边区农民武装暴动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于民国16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会议,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八·七”会议精神传到闽北。9月,中共崇安特别支部书记徐履峻到浦城岱后进行革命活动,崇浦边区140个村庄先后成立农民协会。是年冬,各村农会开展练武,制造武器。民国17年4月,根据中共福建省临时委员会关于“争取群众,武装暴动,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的指示,将农会改为民众会,作为暴动的武装组织。原计划同年7月1日以崇安际下为中心,由安少亮带领的数千农民为先锋,发动总暴动。后因安少亮动摇,即将暴动中心地点转移到崇安小北、浦城新兴七一带。9月28日,在崇安上梅举行暴动。10月1日,在上梅召开暴动大会,到会4000多人,新兴七有500多人参加。会上宣布暴动纲领,号召工农群众武装起来,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土豪劣绅,废除反动联首、地保制度,实行“平田废债”。同时成立暴动指挥机关民众局。
  上梅暴动,威震四方,暴动区域扩展到两县边境的508个村庄。为巩固武装暴动成果,同年10月15日,集中崇安小北和浦城新兴七一带民众队员1000多人于岱后。夜袭驻山下天王庙民团部,击毙、击伤团丁各1名,其余俘获,缴获步枪10支,为闽北革命武装取得首批洋式武器。同月29日,卢兴邦派1个团配合县民团(团长吴鼎年)分4路向暴动区进攻。其中:一路围剿新兴七,枫溪、岱后、花家、池家等23个村庄被烧毁,大批暴动队员被杀害;另一路进攻上梅,暴动总指挥徐履峻率领民众队员英勇反击获胜。10月31日,潜藏的反动联首暗引卢兴邦部和民团偷袭民众局,徐履峻牺牲,暴动失败。
  民国17年12月15日,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派候补委员杨峻德到闽北,与崇安县委书记陈耿在崇浦边境的燕子岩召开党员代表会,总结失败教训,部署新的暴动计划,准备建立武装。民国18年1月29日,陈耿率领民众队武装千余人在上梅举行第二次暴动,处决恶霸3人,控制周围30多个村庄。几天内,暴动地区扩大到崇浦、广浦边境地区。2月13日,陈耿率二三千民众队员,兵分两路,攻打崇安五夫镇。新兴七有500余民众队员参加,因弹药被雨淋湿,战斗失利,浦城民众队员牺牲50余人。随后,卢兴邦又派1个团和地方民团向暴动区大举进攻,实行“清乡”。民众队员被迫转入深山打游击,一面反“清乡”,一面扩大武装力量,取得反围剿的胜利。
  三、红十军解放浦城
  民国20年,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围剿”失败后,加紧准备对中共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军事“围剿”。民国21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简称红十军),为粉碎蒋介石发动的军事“围剿”,把闽北根据地与赣东北根据地联成一片,扩大红军,筹措军需物资。在随军党代表方志敏、军长周建屏、政治委员聂鸿钧的率领下,以3个团零2个营的兵力(即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团、特务营、机炮营),外加闽北独立团在团长黄立贵、政治委员薛子正率领下配合作战,共4000多人,由崇安出发从双亭隘与西坑两路入境,准备奇袭浦城。
  当时境内有省防军暂编第一旅(旅长钱玉光)聂进隆团在城内,石陂和西乡各驻1个营,城内还有民团400余人。9月19日,红十军进入境内,先头部队到达西乡龙兴岭时,遇钱部第一团第二营营长林鸿松(钱玉光小舅)率一连兵下乡收猪捐,将其击溃,活捉营长,其散兵向城区逃窜。因红军前卫团在洋溪尾停留半小时,未及追上。残兵接近城区,鸣枪报警,城内紧闭城门,加强防守,红军奇袭未遂,改为强攻。八十三团接近城墙下,组织人梯攻城没有成功。夜间,八十二团组织人梯爬城硬攻,亦未攻克,闽北独立团副团长兼参谋长李金泉在攻城时牺牲。
  红十军暂停攻城,将指挥部设梦笔山等觉寺内,临时医院设山桥的水角村。部队驻城郊一带。这时,钱玉光部驻石陂的第三团第一营纠集大刀会驰援城关,至水南新亭止被红军八十三团阻击。
  20日,城郊群众帮助赶制竹梯。部队准备攻城:每营组织三支敢死队,每队15人,随带竹梯,每人带手榴弹、大刀和上刺刀的步枪;八十一团用1个营兵力佯攻北端,用2个营兵力在西门南侧主攻;八十二团主攻北门;八十三团以2个营在九秋继续监视,构筑阵地,阻击援军,1个营作预备队;闽北独立团主攻南门。东门靠南浦溪,拆去浮桥,只布置少数兵力,在下午3时前各团进入阵地。
  城内守军凭借坚厚城墙,加固工事。县长孙毅亲自打锣,强迫群众上城防守。并用棉花、棉被、布匹浇煤油烧毁沿城外民房,造成开阔地,使红军不能靠近城下。
  21日凌晨4时50分发起总攻,机炮营集中火力向城内守军指挥部及西、北、南门同时攻击。5时30分,从北、南、西3个城门攻进,县长孙毅化装从东门潜逃。
  这次战斗击毙国民党正规军和民团100余人,俘600余人,缴获重机枪5挺、轻机枪33挺、追击炮5门,长、短枪各600多支、电台1部。红军牺牲10余人,伤80余人。
  红军在城内驻3天,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共产党主张,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及工会、农会、工农自卫队、广浦独立营。红军纪律严明,深受群众爱戴。因获悉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赣东北,红十军于23日下午离城,回师赣东北。
  四、蒋介石坐镇浦城指挥镇压“福建事变”
  民国22年,蒋介石调抗日战绩显赫的十九路军到福建“围剿”红军。是年9月,觉察到十九路军将领与红军有联系,于是派中统特务郑寰雄到浦城建立“中央军事委员会浦城通讯站”,重点检查福州来的邮件,监督十九路军委任的浦城县长真尧恭。同时命令第六师师长兼赣浙闽边区警备司令赵观涛坐镇浦城。
  同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等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史称“福建事变”)。次日蒋介石发出讨伐令,组成“讨逆”部队,蒋介石亲自统帅,蒋鼎文为前敌总指挥,调陆军从浙江、江西分三路入闽。先后集结浦城的军队有:第四路军第二纵队八十八师12月9日到达,第八十七师(师长孙元良)12月11日到达;第二路军第四纵队和第三师(师长李玉堂)、第九师(师长李延年)12月17日到达;总预备队(长官陈明仁)的第八十师、第八十九师等部也先后到达。各路军队集结浦城后,分两路出发:一路以4个师兵力,于12月16日离浦向建瓯、南平推进,会同原驻闽北的五十六师(师长刘和鼎)为主攻部队;另一路以2至3个师兵力于12月18日离浦向松溪、政和推进,转屏南,然后向古田水口方向佯攻,牵制驻古田的十九路军,并伺机占领水口,以截断闽江交通。八十师和原驻浦城独立四十五旅(旅长张銮基)担任浦城城防,成立戒严司令部,陈明仁兼任司令。
  12月25日,蒋介石偕宋美龄和两名德国军事顾问及其他官员从南昌行营乘飞机抵达浦城,全城戒严、交通断绝。仙楼下街、经堂衕、花园衕、苏处衕、直街等街巷属警戒范围,蒋介石驻经堂衕叶宅,附近为侍从处和军事指挥机关。蒋介石到达不久,即视察江浦公路,到临江检阅军队,游览夕阳寺。次年1月1日,在孔庙大成殿召开“军民联欢会”,蒋发表演说,除赞扬浦城山
  川秀色和历史名人外,还大讲此次入闽作战的目的和要求。1月5日,延平战役结束,蒋介石于7日左右乘木帆船从南浦溪南下建瓯。随着南平、福州战事结束,陈明仁部撤往南平。
  五、红军、赤卫队反“围剿”斗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对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同时对浦城苏区进行五次“围剿”,共产党领导红军、赤卫队在此开展艰苦的反“围剿”斗争。主要战斗有:
  奇袭徐铺地 民国19年12月的一天,红军五十七团参谋长萧华叶探听到省防军营长叶定能带100多人到徐铺地驻扎二三天的消息,即率领红军170多人,从西坑出发夜行军55华里,在天亮前赶到徐铺地。然后,兵分二路进攻,一路从后门山往下攻,一路从大路攻村口,省防军只在村口派个岗哨,未守后门。红军从后门山冲下山,省防军士兵往村口逃窜,又被村口大路上的红军阻击,遭前后夹攻,共被打死10多人,活捉10多人,余者溃散。
  袭击新兴七民团大刀会 民国20年6月,闽北红军独立团配合赤卫队1000余人,袭击新兴七岱后,包围民团、大刀会,击毙团丁、会徒30余人。叛徒王德有之子一个被击毙,一个被击伤(次日也亡),余者逃遁。
  智攻西乡街 民国21年5月,中共闽北分区委特派员滕加礼率广丰独立团进入浦城西乡街,埋伏在附近山中,驻军有省防军钱玉光部1个营,独立团用计引其出击。钱部营长带18人出击,被独立团包围,击毙营长1人,俘15人,缴驳壳枪18支。随后独立团化装成钱玉光部,袭击西乡街碉堡。待独立团接近碉堡,省防军才发现,但已措手不及,又被缴枪10余支。
  广浦独立团转战浦城 民国21年冬,广浦独立团政委叶全兴率部70余人,到浦城九牧村。国民党五十六师1个营长带20余人手枪队,在板桥山被独立团截击,经激战,炸死3人(其中营长1人),俘14人,缴获手枪17支,独立团牺牲1人。民国22年4月,广浦独立团在浦西区游击队配合下,进军渔梁,消灭国民党1个连,毁汽车2辆,缴获短枪36支及一批弹药。5月,与浦西区游击队攻入西乡街,包围国民党驻军连部,击毙连长1人,俘虏17人,缴枪53支。7月,进军十八村等地,击垮王德有民团,缴枪22支,击毙大刀会徒20余人。9月,独立四十五旅张銮基部30余人到西乡,被广浦独立团伏击,缴枪17支。12月,与浦西游击队,攻打巽源岭和仙阳国民党军碉堡,缴枪59支。次年1月12日,配合浦西区游击队,在上山击溃保安队2个分队,俘虏10余人。8月,击毙磨石坑民团兵2人,伤2人,缴枪1支。
  棋盘凹战斗 民国23年2月21日,“剿匪”二纵队郜子举部1个团进“剿”闽北苏区,广浦独立营和闽北红军五十八团挺进浦城西区,在浦城边境的棋盘凹将郜部包围,激战三四个小时,将其先头营全部击溃,击毙营长1人,士兵100多人,称“棋盘凹”大捷。
  强攻石陂、临江 石陂、临江是国民党军“围剿”据点。民国23年10月4日,黄立贵率闽北红军独立团及赤卫队1000余人,袭击国民党驻石陂街的1个连。守军凭借碉堡抵抗,双方激战2个小时,红军攻下石陂街,毙敌20余人,其余全俘,缴获枪120多支,活捉石陂区长刘芳。独立团经短时间休整又连续作战,10月袭击国民党军驻临江的1个排,俘排长以下30余人,缴枪18支。
  廉溪击溃大刀会 民国23年10月,建松政县委副书记杨则仕,率领党、团员和积极分子120多人的参观团,参加闽北苏区纪念十月革命节,途径廉溪时,与大刀会2000余人遭遇。红军五十八团团长黄立贵率部1个连,迅速赶到廉溪,击溃大刀会,击毙、俘虏40余人。
  洋潭桥防御战 民国23年11月,中央工农红军开始长征后,国民党军集中10多万兵力夹攻闽北苏区,大片苏区沦陷。广浦县委迁驻洋潭桥,在高洋建筑1个碉堡防守。不久,张銮基独立四十五旅1个团1000余人,配合十八村民团,从徐铺地围困高洋碉堡。同月12日,高洋碉堡被国民党军迫击炮击中,洋潭桥防御战失败。撤到崇安上梅溪,转战到坑口。中共广浦县委书记赵冬生、县苏维埃主席余多山率部上山打游击。
  六、抗日先遣队反堵截战
  民国23年7月6日,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共3个团即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团,对外分号称第一、第二、第三师共6000余人。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和随军中央代表曾洪易的率领下,于同年8月底,攻克浙江庆元县城后,9月初从浙江龙泉的溪头进入境内。
  当时国民党驻浦兵力有二十一师独立四十五旅七三五团两个营、浙江保安处补充团、浙江保安大队第三团(缺一营);地方武装有7个区保卫团、常备队,共8000余人。蒋介石在南昌行营直接指挥,福建省第十行政督察区保安司令、专员兼浦城县长盛开第坐镇指挥,对先遣队实行围追堵截。
  驻浦的七三五团和浙江保安处补充团,不听从盛开第指挥。闽省援兵尚未到达,盛开第告急求援。上饶司令部命令浙江保安处补充团迅速开赴龙(泉)浦(城)边境堵截,令七三五团赶赴仙阳,并派遣浙江保安纵队副司令蒋志英带一营兵力于9月1日夜赶至浦城全权指挥浙军。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亦电请卫立煌发兵援助。3日,闽省援兵仍未到,盛开第于当日半夜急电蒋介石称:“防线远,策应不灵,拟请派飞机助威,以寒匪胆。”4日,蒋介石电令驻闽东、闽北的国民党军出发增援,令浙江省保安处派部队防堵,令四十九师以最快速度追击。
  9月4日清晨,先遣队从龙泉进入境内的东坑桥、灯盏坪一带,经党溪、登俊、下洋、岩步转溪源,直往忠信。国民党军队没有摸清先遣队的行踪,认为仙阳是必经之路,调七三五团到仙阳堵截,四十九师午时赶到下洋,先遣队在忠信与四十九师及地方自卫队交火,歼敌1个连,俘30多人,缴枪50支。伍诚仁、盛开第又认为先遣队是从“游村方向向浙江逃窜”,急电请派兵至江山堵截。先遣队并未北进江山,而是经上同、排栅、小毕西至渔梁。在江浦公路上截获国民党军车1辆,缴步枪20余支、短枪3支、机枪1挺、银元8000块。是夜,经画墙头进入上、下洋。6日到达古楼。盛开第于6日夜向蒋介石发出两封求援急电,再次请速派飞机到浦城、松溪助战。7日,四十九师驻扎城关,驻浦浙军又难以调动,盛开第再次向蒋介石求援。8日,上饶司令部决定派王耋武旅11日到浦城围剿。
  中共中央军委7日电令先遣队10日离开闽北北上。先遣队在古楼休整3天,并派五十五团二营四、六两连(亦称加强营),由政委洪家云率领(在洋潭桥与广浦独立营第三连浦西游击队会合),护送战利品和一二百名伤病员至闽北苏区的坑口。
  先遣队在古楼休整时,浙江保安纵队副指挥蒋志英率部到江山县二十八都重点设防,四十九师、浙江保安队的补充团及七三五团赶到仙阳、渔梁与江山二十八都一线布防。先遣队改变行军路线,避开堵截。9日,先遣队离开古楼过太平关进入广丰县境。10日,又折回经九牧的渭潭到黄碧洋宿营。11日到达官路。12日经王村出安门关进入江山二十七都。
  七、三年游击战斗
  中共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撤离苏区进行长征,闽北苏区受到国民党10万兵力的围攻而大片沦陷。民国24年7月,“闽浙赣皖四省边区剿匪指挥部”设在浦城(9月移江山),卫立煌为指挥,罗卓英为副指挥,调十八军(军长罗卓英)、“剿匪”二纵队郜子举部4个团、浙江保安队4个团、福建新三师,连同地方武装号称40个团,共7万兵力向闽浙边根据地进行“围剿”。他们采取移民并村,联保具结,搜山合围,在山凹、岭头、岔路修筑碉堡工事,控制粮、盐供应等措施,“清剿”共产党武装。闽北红军独立师(最盛时6个纵队)、游击队转入仙山岗等山林,与国民党军周旋。抗日先遣队北上失利突围出来的400多人组成红军挺进师,在师长粟裕、政委刘英率领下,也进入浦城,从浦城转战浙西南,与闽北红军独立师、游击队一起作战,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民国26年底,闽北红军、游击队开往江西石塘镇整训。次年1月,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开赴抗日前线。抗战开始后,闽北出现国共合作局面。民国27年2月14日,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原闽东红军游击队改编)1300多人,由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率领,从宁德出发,经政和、松溪,18日到达城关。为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六团在孔庙大成殿举办一场文艺晚会。会上,六团代表进行义正词严的演讲,博得群众好评。所邀请的国民党官员大多未出席。2月22日,六团离开浦城,从广丰开赴皖南抗日前线。主要战斗有:
  袭击十八村、枫树下 民国24年2月,闽北独立师二团分兵两路出击:一路100余人攻打十八村民团,击毙民团8人,俘20多人,缴枪20余支;另一路攻打枫树下,击溃国民党军五十六师1个连。
  伏击补充师师长 民国24年8月,国民党军一个补充师师长从福州去金华,途经浦城。在与水吉交界的公路上,被挺进师第三支队伏击,小包车被炸毁,师长、驾驶员及6名卫士全部炸死,缴获长、短枪6支。
  夜袭“三姑娘”饭店 民国24年11月中旬某夜,独立师第三纵队七支队,开赴水北街。获悉县保安中队1个分队驻街中“三姑娘”(名李富仔)饭店,三纵队将店包围,保安分队30余人全被活捉,缴枪30余支。
  会战南长弯 民国25年5月,闽北独立师三纵队由纵队长周汝春、政委叶全兴率领,在群众帮助下,在毛洋找到被打散的挺进师二纵队战士。会合后,经过青草洋到岙头山庙休息。不料被福建省保安团获悉。福建保安团1个中队和乡队兵170余人向岙头山庙进攻。叶金兴、周汝春发现后,派出1个支队到山下南长弯埋伏。同时,粟裕、许信焜率挺进师主力300多人,正好从青草洋方向赶来,两面夹攻,将进攻的国民党军队大部歼灭在岙头山下南长弯,打死20人,俘虏80余人,缴枪90余支。俘虏经宣传教育后释放,挺进师二纵队重新汇入主力部队。
  八、反“清剿”斗争
  抗战爆发后,实现国共合作,境内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游击队等武装都编入新四军,开赴抗日战线,根据地仅有留守人员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救亡活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国民党浦城县当局,曾几次制造磨擦,挑起事端,妄图借故消灭境内共产党,都没有得逞。
  民国29年10月,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部筹备设立“剿共”机构,准备对闽浙赣边境革命根据地进行全面清剿。民国30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即在福建建阳成立闽浙赣三省边区绥靖指挥部(简称“绥靖指挥部”)。派中将陈式正任指挥官,下辖三省边区28个县,分5个“绥靖分区”,浦城属第一分区。以李逾群为第一分区指挥官,下辖浦城、崇安、建阳、邵武、松溪、政和、建瓯、屏南、水吉、古田等10个县,以各县邻近地带划分6个督剿区,境内的西北片、西南片、南片分别划在第二、第三、第六督剿区。同年2月,绥靖指挥部派福建保安团第八团、浙江保安第三团和浦城县地方武装,对境内革命根据地进行全面“清剿”,实行烧、杀、抢“三光”政策。设在萧家村尾的中共浦城县委被破坏,县委书记陈子山、组织部长叶德标被抓走,中共浦南特区区委书记郭三妹,党员吴章才、刘公明、余礼顺被杀害,革命群众48人被抓捕,东坑桥、灯盏坪、苏州凹、塘口、马迹、毛洋等地民房126间、山棚6座被烧毁。国民党当局还强迫中共党员要集体自新。坚持斗争的中共党员,被迫转入深山老林中。
  同年4月,中共福建省委派张翼、宣金堂、罗天喜到仙山岗,与黄李生、程宗波取得联系。5月,成立中共建松政临时特委,决定建立武装,回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清剿”。经过一段筹备,有武装30多人,分成3个班(3支游击队),进行反“清剿”活动。6月,中共党员杨荣堂率领一支队伍在濠村一带活动,获悉国民党军一个营进剿,就在濠岭村的山凹埋伏袭击,打死其士兵10余人,缴枪10余支。7月24日,国民党水北乡公所派乡警备兵和县自卫队第二中队第二分队共40多人进剿,在翁村马鞍源被叶风顺率领的游击队埋伏袭击,自卫队、警备队士兵被击毙8人,缴枪8支,余皆溃逃。
  民国31年1月,第三战区长官部因绥靖指挥官陈式正“清剿不力”将其免职,由骑兵师师长贾伯涛继任指挥官。贾于1月22日在浙江龙泉县召开“闽浙赣三省边区重要绥靖会议”,制定“绥靖工作大纲”,建立固定情报网。是时.中日战争浙东战役爆发,贾伯涛不顾民族利益,秉承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旨意,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策略,大抓“匪嫌”,逼供诱降。在浦城8个月期间,被以“匪嫌”罪名逮捕的群众达227人,贾虽软硬兼施,施行各种酷刑,仍一无所获。是年秋,上饶集中营被囚的新四军46人在赤石暴动突围后途经石陂,佯称国民党军,巧妙周旋。同年8月,贾伯涛以未能如期完成“清剿”任务,而被免职。
  贾伯涛免职后,即调中将高级参谋王冠任指挥官,并将绥靖指挥部从建阳迁驻浦城。王委任各县县长为督剿官,严格考察各县“清乡计划”。浦城的“清乡计划”,以山路乡以南、水北乡之东南及石陂乡、布墩乡、山下乡、枫溪乡等游击队常经过路线的村庄为重点,县政府组织3个“清乡”巡回队,巡回督剿。这次“清乡”的主要办法是断绝交通,封锁粮食运输,清理户口,移民并村,凡距村5华里以外的零星房屋一律拆除;实行乡、保、甲、户分层连环具结,如有窝藏、通“匪”的,要连坐受罚。“清乡”日期限定12月10日开始,铁限两星期内完成,并以“筑碉护路”办法,进行防守堵剿,在境内公路两旁筑有碉堡27座,分别部署四十一师2个排、福建省保安八团及浙江省保安三团各3个班、地方保安警2个分队和义警7个班守护,配合“清剿”部队堵剿。
  民国31年12月12日晨,为冲破王冠的封锁,中共福建省委基本地区工作委员会书记左丰美率游击队60多人,在东乡山路下龙浦公路上伏击国民党1辆军车和1辆轿车,击毙宪兵班长1人,生擒护车军官2人、宪兵10多人,蒋介石的内表弟、宁波农民银行经理毛炳礼也被擒,经过教育将他们释放,以扩大声势。次年2月,建松政游击队一个分队在董生有、罗天喜带领下,又在龙浦公路上伏击1辆军车,击毙国民党二十五集团军参谋长陈达,缴获一批武器。绥靖指挥部张贴布告,“活捉陈牯佬(陈贵芳),奖黄金三千两”。
  王冠任职6个月,因“清剿”无起色,又被第三战区长官部免职。民国32年2月,调建(阳)崇(安)浦(城)警备司令钱东亮接任指挥官,他改变“清剿”策略,把浦城、崇安、建阳、邵武、光泽、松溪、政和、水吉和浙江、江西与浦城邻近的地区共20个县划为主要“清剿”区。在这些县的要冲地带和游击队活动地方配置兵力,又组织便衣队配合纵横搜索,督促地方健全保甲,实行联防会哨,设置递步哨、情报网,办理乡保连坐具结,提出“宁可错杀一千(无辜),也不放过一人(共产党人)”。县政府组织宣抚队,县长兼任队长,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兼副队长,下分15个分队,密布全县各地。
  为粉碎国民党的“清剿”,民国32年3月12日晨6时,建松政游击队40余人在山路乡南口塘的高山坳,截击开往龙泉的国民党军车1辆。车上国民党军八十八军刘军长被击成重伤,随从副官、卫生员、司机均伤,在保安队援救下,军车向龙泉逃窜。同年春,中共建松政特委书记陈贵芳率200余人,在濠村莫岭下伏击“清剿”部队,全歼保安队1个排,缴获1挺机枪、28支步枪、1支短枪。为保存力量,将队伍分三路隐蔽,其中一路由浦南特区区委书记黄李生率领,隐蔽在浦城、松溪、水吉边境地区。同年5月因叛徒告密,遭国民党军数百人“围剿”。在水尾丘突围时,5名队员牺牲,黄李生等10人被捕。中共浦南特区区委被破坏。随后,钱东亮在城关金鸡岭杀害革命群众6人,受刑前迫使他们拖着脚镣自挖埋尸坑,又在西门外杀害1位中共组织负责人,剖腹挖心,割去生殖器,激起浦城人民的愤慨。同年9月,各路隐蔽队伍分别到各地活动,在水尾丘镇压参与杀害黄李生的9名反革命分子。
  民国32年12月1~3日在城关东门塘召开“闽浙赣三省边区党政军联席会议”,共有22个县党政长官参加。钱东亮总结三年来‘清剿’共击毙、抓捕在万人以上,并命令各地要“灵活使用部队,把握“清剿”重点”。一个月后,钱东亮“贪污勒索”案被告发,被第三战区长官部撤职,流落浦城作寓公,另派第三战区长官部中将参谋长邹文华接任。
  民国33年1月,邹派三路重兵由第二绥靖分区少将指挥官何世杰统一指挥,对在广丰、上饶、浦城边境的封禁山地区游击队进行包剿。1月12日部队到达指定位置。次日拂晓,以上饶铁山乡、崇安岑阳乡、浦城古楼乡、广丰铁家山为中心,开始向封禁山搜索前进,并在所到处烧山作为联络信号。游击队先已得到群众报告,化整为零,安全转移,“清剿”部队扑空。同年3月1日,邹颁布《第二期清剿绥靖工作计划大纲》。随后每3个月颁布一次“大纲”或“施行计划”。最后,邹文华不得不承认“频年进剿,迄未肃清”。闽浙赣三省边区绥靖指挥部在长达4年半时间里,五易指挥官,终以失败而告终。民国34年7月宣布撤销。
  九、国民党清乡清剿活动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民国35年3月,省保安司令部把浦城划为第四清剿区。同年5月,衢州绥靖公署派六十五军一五四师四六〇团1个营兵力驻浦,会同地方武装,清剿境内中共党组织及其武装。中共组织及游击队隐蔽进边境深山,同年5、6月间,中共闽北特委机关准备迁至建浦公路沿线的坪洋山中,故组织1个工作组,由王忠华、宣金堂任正副组长,带领特务班战士4人,全副武装到坪洋村附近开辟工作,发展游击队。同时闽浙边地委书记陈贵芳率队以瓯、吉、松、浦边境为根据地,在龙头山、仙山岗、小马山及旧馆一带活动。国民党政府在加强清剿的军事力量的同时,于同年6月,成立县情报机构行动工作队,成员14人,专门侦探中共游击活动。7月1日,县成立县、乡清乡委员会,派员协同地方武装分赴各区督导清乡活动。清乡内容为清乡、清户、清枪,目的在于使中共游击队无立足之地。当月底,清乡委员会在《清剿报告书》中声称:“民枪已全数登记,全县户口亦调查完成;对县边境共产党游击队除派部队搜剿外,联合党团民意机关广行宣抚,并派员赴边区宣导,计划8月继续清剿。”制定清剿目标为“东、南部边境消灭陈贵芳部,西北部边境消灭沈宗维、张老八部。”经8~10月3个月清剿毫无结果。同年11月10日,衢州绥靖公署浙赣闽边区指挥部电饬浦城县:“为对江山、广丰、玉山、浦城4县边境散存中共游击队彻底肃清,决定派队协同各县大举清剿。规定如下:甲、清剿准备,健全乡保甲,通信联络;乙、清剿部署,江、广、玉派队外,浦城方面自卫中队、边境各乡镇自卫队负责清剿浦广边境中共游击队;丙、期限由11月21日起半个月完成,不能依限完成者加以惩处。”随后国民党出动保安部队及地方武装2000余人对边境共产党游击队活动地区大举清剿。11月24日,又成立县军警联合巡查队,由临时教养院、自卫大队第二中队、警察局调员组成,任务是“负责城区治安,防范共产党秘密活动”,在城乡制造白色恐怖。共产党游击队活动转入隐蔽。民国36年3月,中共闽浙边地委率一支18人的队伍在前洋开会,决定分三路在闽浙边境活动。同月,中共福建省委城市工作部派人到浦城开展工作。共产党的活动引起当局恐慌。同年6月13日,省政府电饬县政府“悉洋溪乡村尾为中共游击队流窜,崇浦间之交通要道村民多附。请速在该村建碉,派队防守,并于清乡,连保连坐。”为此清乡重点放在西片崇浦边境乡村,抓走当地群众36人。同年9月11日,福建省保安司令部下达命令,“因中共游击队藉闽浙边境山岳地带为根据地,辗转游击,而为彻底剿灭起见,经与浙江省商定划区联防,越境会剿,划分地区两个……以浦城、政和、松溪、庆元、龙泉、江山为第二联防区,联防指挥官为第三行政区兼区保安司令陈馀珊,副指挥官为浙江省第九行政区保安司令童列;兵力部署有福建省保警第四总队的1个大队,浙江省保警2个中队。两省保安队警不分界域会剿,其食粮准互相就当地乡镇公所借用,事后结账。会剿时间自36年9月15日起至37年2月底止。”大规模会剿长达半年之久,使中共组织及革命群众蒙受巨大的灾难。共产党及其游击队又被迫展转在边境大山之中,保存实力,坚持斗争。
  十、解放浦城之战
  民国38年5月初.国民党第八兵团刘汝明部两个军经浦城向南溃逃。9日,国民党浦城县党部书记长章复心随交警总队逃离城关。10日国民党浦城县长应泽弃城潜逃,11日又返回城关窥探情况。12日清晨,应泽携县印,率职员、自卫常备大队4个中队、警察等300多人,向水北双峰逃窜。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七军五十一师在师长闵学腾、政委崔子明率领下,奉命进军福建。12日傍晚到达县城郊,师部设梦笔山等觉寺内。因国民党弃城逃跑,13日清晨,一五三团鸣枪放炮,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在团长张志清、政委胡潘生、参谋长刘仲廉率领下进入城区,解放了浦城。当日上午,团政治处主任朱沙一率部追击溃逃的县自卫队第三中队,途经富岭小密村,遇见城工部浦城县临时工作委员会书记王刚(原名黄石坚)、党员王定汉、黄昌其一同返回城关。14日城工部党员陈达(原名严复圭)率领已掌握的武装,进城与解放军会见。15日,成立县军管会,朱沙一、田平(师政治部副主任)先后担任军管会主任。18日,应泽见大势已去,向浙江潜逃,其部属各自逃跑。次日,自卫常备大队第三中队100余人到大庄向人民解放军投降。
  第三节 解放后兵事纪略
  解放后重大的兵事活动是解放初期中共领导的剿匪斗争。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国民党败局已定。同月底,国民党衢州绥靖公署情报科长陈达窜到境内,策划制定潜伏方案,配合国民党将来反攻(简称“应变”计划)。5月5日,县长应泽和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章复心主持召开“应变”会议,决定在永兴乡设立临时县政府,由应泽、章复心分别担任反共正副总指挥,下设机要、谍报、事务、补给、财务、文书、交际、审核、军事、侦察等10个组和5个游击大队,以及运输队和救护队。5月10日,陈达再次窜到境内召开紧急“应变”会。决定改组县自卫常备大队为“闽浙赣边区民众自卫总队”,下辖4个纵队,应泽兼总队长,军事科长李斐然,商会长詹仰孟(又名詹大头)为副总队长,警察局长孙文杰为总参谋长,县政府秘书齐成章为秘书长,军统特务、特种会报秘书季资柔为机要室秘书,警察局督察长马亦骏为副官长。拟定一、二、三、四纵队分别在东区(富岭)、北区(忠信)、南区(石陂)、西区(永兴)一带活动,布置军统浦城谍报组上校组长叶实棠和县侦缉队队长郭永槐等20余人潜伏城区,组成“浦城临时治安维持会”,伪装进步,收集情报,伺机里应外合,配合国民党军队反攻。
  5月1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浦城。月底,潜伏城区的“浦城县临时治安维持会”阴谋败露,郭永槐潜逃,其余人员全部落网。郭永槐潜到农村网罗匪徒,组织一支20余人的武装队伍,在下沙一带活动;詹仰孟在忠信组织一支20余人的武装队伍,到九牧中垄一带活动;国民党散居各区乡坚持反动立场与人民为敌的军政人员、反动会道门骨干分子和恶霸、地主、流氓、地痞相勾结,组成土匪,盘踞各乡活动。至6月上旬,全县共有土匪10股800余人。他们还在全县各地建立情报网、联络站。
  6月中旬,郭永槐派人到江西省广丰县,勾结当地土匪,攻打广丰县的沙田、鳌峰新建立的乡公所,分得枪13支。7月,浦城匪首和浙江省江山县、遂昌县的匪首,在遂昌召开“三县联防会议”,制订“联合反共”的协议。随后郭永槐与詹仰孟确定“行动方案”,起草《章程》和《布告》。把全县各股土匪统一编组,称为“闽浙赣边区民众自卫总队”,郭自任总队长,詹仰孟、王德有任副总队长,总队下设参谋、军需、副官、秘书、政工等5个办公室和特务、警卫、行动及东南西北乡各1个大队共7个大队。每个大队下设3个中队,共600多人,有轻重机枪、卡宾枪、冲锋枪、短枪、步枪等各种枪支共400余支。他们频繁出动,危害四方:8月,在忠信上同凹背伏击民兵,致使民兵牺牲1人,重伤5人,被抢去步枪1支;9月,袭击富岭乡公所;10月6日,攻打观前区公所,杀害民兵1人,抢去步枪3支;仙阳区干队民兵6人被策动上山为匪;10月中旬,郭永槐在水北设立“募捐委员会”,自封主任,詹仰孟为副主任,将新兴、洋溪、古楼、九牧、棠秀、毕岭、忠信、游村、溪南等乡划为募粮区,规定每亩征收大米40公斤,把永兴、招贤、枫溪、山下等乡划
  为募钱区,规定各乡征收银元的数额;11月,詹仰孟纠集150余人埋伏在忠信临峰亭伏击县武装剿匪部队,致使县大队战士、公安队、民兵伤亡10余人;12月,杀害解放军在古楼里山征粮的3名战士。
  1949年5月至1950年底,各股土匪杀害干部群众157人,绑架452人次,抢劫枪支38支、子弹2000余发,抢杀耕牛30余头、猪204头;抢劫国家粮库9次,计大米100余吨;砍电话线杆53根,毁线2250米,抢去电话机9台;袭击公路汽车13次;强奸、轮奸妇女60余人;烧毁民房50余间,桥梁2座;勒索银元3000块、黄金1250克,“募捐”粮食10余吨。
  1949年冬,人民解放军第七十师奉令进军闽北剿匪,于12月27日派二五二团进驻浦城,成立“浦城县剿匪指挥部”,由县长秦尚武任总指挥,团长江涌、县大队队长陈志钧任副总指挥,中共浦城县委书记刘健任政委,各区成立剿匪指挥小组,由解放军、县大队、民兵、公安人员组成一支强大的剿匪队伍,根据“军事清剿、政治瓦解、发动群众”的方针,执行“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赎罪、立大功受奖”和“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对境内的土匪进行全面清剿。1950年1月,在前洋击溃匪第一大队,在海溪击溃匪第三大队,在溪南击溃匪行动大队等。2月,在山下击溃匪第四大队,在古楼大路村击溃匪特务大队.在柘溪击溃匪警卫大队等。自剿匪至此共击毙匪首5人,俘获匪副总队长王德有、匪秘书室主任季资柔,青帮头目陶仙、张先进等匪首46名,俘获匪徒400余人。经过发动群众,政策攻心,并对在押土匪进行政策教育,先后有17人写信,并通过其他关系,劝说残匪下山自首。在强大的剿匪部队震慑下,匪副总队长詹仰孟等17名匪首率领所部200余人到公安机关登记自首。境内各股土匪大多被击溃,匪首、匪徒大多被抓获或自首。同年2月3日,大规模进剿土匪工作基本结束,3月底,解放军剿匪部队奉令调离。残匪由公安队、县大队、民兵继续清剿。
  同年4月,潜逃匪首郭永槐窜到松溪县,与松溪、水吉、浙江庆元等县匪勾结,建立四县联合组织,成立“闽浙赣边区民众自卫总队”,郭永槐任总队长,下辖5个大队,共100多人,95支枪,活动在四县边境。4月16日,郭永槐等残匪窜入水北金竹坑,将匪组织改名为“国防部青年救国团闽浙赣总队”,煽动已自首土匪再次上山为匪,并派匪徒潜入水北,策动水北、渡头两乡民兵17人携枪上山为匪。5月13日,彭仲铬股匪40多人再次攻打山下乡公所,匪患又猖獗一时。
  6月,浦城、松溪、水吉三县组织县大队、公安队、民兵联合清剿。23日,击溃匪第二大队,抓获匪大队附1人,俘匪徒41人。匪大队长袁志坤与另一匪首率所部共40余人下山自首。26日,溪南、登俊民兵、群众共100余人,追捕匪首周泽生,经过两天搜山,在关山口抓获。9月,彭仲鸣股匪被抓获,匪首被击毙。10月25日凌晨,江德美股匪10人及大刀会40多人攻打水北乡公所,杀害解放军2人、民兵1人,剿匪队伍获悉赶去追捕,击毙大刀会坛主,俘会徒11人。至年底,各股土匪除郭永槐潜逃外,余皆抓获。
  自1949年5月至1951年1月,经过军事清剿和分化瓦解,共击毙、俘获和自首土匪8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3挺、步枪363支、卡宾枪5支、短枪101支、手榴弹1050枚、子弹1万多发。至1951年1月,境内匪患基本肃清。

附注

注:第一政委由中共浦城县委书记兼任。 注:1959、1960、1966、1967、1968、1988年停征。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