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地名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26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地名管理
分类号: D632
页数: 2
页码: 875-8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浦城县解放前与解放后政府关于更改地名和管理的情况。
关键词: 民政 地名 管理

内容

清及其以前,境内地名大部分以所在方位、地形地貌、居民姓氏、一方典故命名,小部分带有封建色彩,而且重复地名颇多,无专门管理。民国初,沿袭旧地名。民国32年(1943),县政府将城关12条主要街道分别更名为中山、中正、复兴、建国、林森、恢先、西山、体仁、民族、民生、民权、中华路。
  1951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更改地名的指示,更改县内一些带有封建迷信、民族歧视、违背国家方针政策、侮辱劳动人民或极端庸俗的地名,城关9条主要街道分别更名为解放、劳英、爱民、胜利、幸福、民主、和平、新华、建设街。“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破“四旧”,随意更改地名,管理混乱,城关10条街道分别更名为灭资、兴无、红卫、东方红、工农兵、东风、红旗、大庆、战斗、红浦路(弄)。
  1979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的通知》。1980年,成立县地名领导小组。根据《全国地名普查若干规定》(试行)精神,5月,以莲塘公社为全县地名普查试点,进行社会性的实地调查、审定,与1.5万地形图原标相符205条,新增地名33条。通过试点,于同年6月培训各公社民政助理员为骨干,在全县开展地名普查工作。至1981年春季结束。逐条逐项核实,整理普查成果,填入地名普查一览表。对地名的标图位置、经纬度、规范字、含义、来历、汉语拼音等项审查无误,同时查明浦城政区地名、重名和地名沿革。并恢复“文化大革命”前的街道各称。县地名委员会编辑《浦城地名录》,确定全县标准化、规范化地名4260条。经过普查确定标准地名后,凡更改地名必须经地名委员会办理手续。有新建村庄、新的建筑物、新辟的街道均要经过地名委员会办理地名命名手续。1981年9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公社、大队、生产队的名称一般以驻地命名,解决一个地区内公社重名、县内大队重名、社内的自然村重名问题,对建阳地区内重名的3个公社(镇)、县内重名的11个大队、公社范围内重名的10个自然村进行改名。1986年改为地名委员会,由县长兼主任,下设办公室(设在民政局),由民政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详见《建置》卷)
  1981~1988年,新辟城区街巷和农村集镇及新建居民点,经县地名委员会批准命名的73条,通过普查建立地名卡片633张。
  附 航空测绘点
  1955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专家一行16人到浦城,县即成立经济建设保卫委员会,由县长任主任,下设保卫、供应、运输3个组,专家分4个小组,在县派工作人员配合下,自同年2月7日至5月13日,在境内的福罗山、腾云尖、匡山、棉山、观音尖、千家山等地测绘。并在腾云尖建立测绘点,设置钢筋水泥墩于山巅,“文化大革命”期间测绘点被毁,今址为县电视差转台。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