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褒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25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褒扬
分类号: D632
页数: 1
页码: 8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浦城县政府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慰问驻军和烈军属的情况。
关键词: 民政 褒扬 浦城县

内容

清及其以前,官府对县内抵抗外族侵略而捐躯的将士2人,以给予追赠封号、入祠、立传、荫子等形式褒扬;对镇压人民反抗而阵亡的人员也给于各种形式褒扬。据明万历《浦城县志》载,为褒扬历史人物立庙的有:粤王庙,在县南清湖里,祀东越王馀善;冯中郎庙,在北乡茗坑,祀汉将冯中郎;镇安庙,在仙阳镇,祀唐仙阳尉文昭;安边庙,在县南隅大荆山,祀唐末五代在战乱中立功的黄宠、范滔;三孔庙,在南乡孝悌里,祀五代末乱离中捍卫县境之三将领。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载:清咸丰八年(1858),太平军攻克浦城,清军及地方武装战死人员和因战乱死亡的百姓甚多,闽浙总督左宗棠、李鹤年先后向朝廷提请旌恤。同治四年(1865),县署奉旨建昭忠祠,在东隅花园衕(光绪二十五年移建于学宫之右),祀咸丰八年所谓阵亡殉难诸忠节。吏部于同治五年十一月、同治十三年十一月两次复奏,奉旨恤赠战死官绅将士180人予云骑世职,县志为其中61人立传,列死者名单5158人,列合门死者148户。光绪二年(1876),县署奉旨建双忠祠,在北隅后坊,祀咸丰八年所谓殉难的署县韩湛、知县刘芳云。
  民国时期,当局对在抗日战争中阵亡人员给予追恤褒扬。民国21年(1932)淞沪“一·二八”战役中,九牧村人、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连长张笃初编入“敢死队”,身捆炸药包,在炸日本坦克时牺牲。国民政府军政部授予烈士称号。民国30年3月,浦城人、陆军预备第九师连长胡邦元参加江西上高会战棠浦对日战斗,英勇杀敌阵亡。民国31年8月,石陂人、陆军暂编三十三师排长叶景文在反攻被日军占领的浙江永嘉战斗中,力竭被俘,坚贞就义。胡、叶先后经政府批准为烈士。民国33年12月、民国36年12月,县政府召集党、政、军各机关团体代表,先后将胡、叶两烈士牌位送置县忠烈祠入祀。
  解放后,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每年元旦、春节、八一建军节,组织慰问团,主要领导亲自慰问驻军和烈军属。向烈军属赠送年画、春联、“光荣之家”匾额和慰问品,并召开烈军属、复退军人座谈会,了解情况,听取他们意见。烈军属、复退军人代表会,每隔二三年开一次,每次会期3天,参加人数在200~400人。第一次,召开于1954年12月1日,代表200人,到1981年3月,共开过13次代表会,每次会议均表彰一批在各条战线的烈军属、复退军人先进模范人物。至1988年,全县已批准烈士195人,其中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96人,抗日战争期间37人,解放战争期间12人,抗美援朝21人,解放后各个时期因公殉难烈士29人(内对越自卫反击战5人),均发给烈士光荣证书。中共浦城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印《浦城英烈》一书,县民政局编印《浦城烈士英名录》,使他们的光辉业绩永留史册。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在仙楼山建立“烈士纪念碑”、纪念红十军解放浦城的“曙光阁”及“红十军解放浦城纪念碑”。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