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组织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13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组织机构
分类号: D665
页数: 5
页码: 738-742
摘要: 本节介绍了蒲城县各个组织机构基本情况。
关键词: 政党 政治组织 蒲城县

内容

一、革命战争时期组织机构
  1927年9月,中共崇安特别支部书记徐履峻到浦城新兴七的岱后村,组建中共崇安特别支部浦城岱后办事处,于同年冬,成立全县第一个中共支部——中共浦城岱后支部。次年冬,在境内池家池际仙庵成立全县第一个中共区委——中共小北区委员会(简称区委,下同)。此后,虽历经劫难,红色区域仍不断扩展。至1937年7月,境内有3个中共县委,连同中共建松政、龙遂县委,有7个区委、38个支部。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境内红军主力北上抗日,各地党组织执行“独立自主靠山扎”的方针,保存革命力量。其时,全县有4个县级组织、3个区、36个支部。1939~1944年,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先后发动3次军事“围剿”,党的组织被破坏,各地中共党员根据“精干隐蔽,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坚持斗争。1946年5、6月间,中共闽北特委派工作组到山下坪洋活动,建立活动基地,翌年3、4月间,中共闽北地委机关迁入境内,深入发动群众,开展爱国游击战争。至1949年5月,在境内有3个支部。
  (一)中心县委、地委
  1935年5月,在政和西表成立中共建(瓯)松(溪)政(和)中心县委,不久迁至境内仙山岗。至1936年2月迁出。
  1946年5、6月间,中共闽北特委机关隐蔽在崇安齐白山,为同在福州的省委机关加强联系,派出工作组在山下铁坑开展工作。在坪洋建立基地后,又向浦(城)建(阳)公路两侧农村发展。1947年1月间,中共闽北特委改称中共闽北地委。1947年3、4月间,地委书记王文波率领地委机关迁到坪洋村后山中,领导闽北地区党和游击队的工作。后被国民党当局发现,即迁至石陂北坑。于同年10月间,撤离浦城。
  (二)县委、中心区委、特区委
  中共浦(城)崇(安)县委1927年9月,中共崇安特支书记徐履峻和农会秘书周子庄,与新兴七岱后村的王培贤一起,组建中共崇安特支浦城岱后办事处,由徐履峻兼任办事处书记。先后发展王德有、王瑞元等10多人入党。同年冬,成立中共浦城岱后支部,王德有任书记,隶属于中共崇安特支。
  1928年冬,组建中共小北区委,机关设在池家池际仙庵,隶属崇安县委。小北区委下辖岱后、池家、枫溪、花家等党支部和崇安小北地区的各个党支部。1930年3月,小北区委机关迁入岱后,改称中共岱后区委,隶属关系及下辖地区不变,袁全昌任书记。1930年8月,因王德有叛变,区委被破坏。
  1930年3月,在崇安岚谷成立中共浦崇区委,郑启泉任书记,隶属崇安县委。浦崇区委下辖樟村、崇安的岚谷等党支部。同年9月,崇安县委成立行动委员会,将原辖的18个区并为8个区,浦崇区委撤销。1931年1月,崇安县行动委员会撤销,恢复崇安县委,同时恢复浦崇区委,书记先后由丁树祥、童旭臣担任。1932年春,中共浦崇区委改建为中共浦崇县委,隶属中共闽北分区委。是年10月,中共浦崇县委撤销。
  中共建(阳)浦(城)县委 1930年3月,杨峻德、王瑞元率领红军五十五团第十连到崇安南树下,成立建浦区委,周必书任书记,隶属于崇安县委。4月,区委机关迁至境内西坑。建浦区委活动范围包括西坑、祝源、坪地、王柏、山下一带。
  1931年9月,建浦区委扩大为建浦县委,机关设在崇安五夫街,隶属于闽北分区委。建浦县委下辖浦城坪地(三区系秘密区)、建阳回潭(一区)、崇安大将(二区)3个区委。坪地区委设在塅尾,吴启明任书记。下辖坪地、祝源、西坑、王柏、山下、佘墩、石陂等7个乡党支部和党小组。1932年冬,党内肃反扩大化,县委主要成员调动,县委撤销,改为建浦区委,书记先后由吴耿漠、姜金旺、吴海清、黄金荣担任。机关设在崇安南树下,隶属于崇安县委领导。建浦区委辖东元、南树、上厅3个乡。1935年1月,因国民党军队进攻,建浦苏区失守,党组织被破坏。
  中共浦西特区委 1931年3月,闽北分区委派胡小狗、叶家兴到西坑开展工作,成立中共浦西区委,胡小狗、曾富泉、叶师贤先后任书记,隶属崇安县委。下辖樟村、西坑、潘家场、上梅溪等乡的党支部。1933年夏,浦西区委升级为浦西特区委,隶属闽北分区委,汪金标、徐坤仔先后任书记。1934年12月,国民党军队进攻,特区委遭破坏,所属组织并入广浦县委。
  中共广(丰)浦(城)县委 1933年春,中共广浦县委成立,隶属闽北分区委,下辖浦城的浦北区委、炭坞区委、郊洋区委、古楼区委和江西广丰的小峰区委。
  1931年11月,刘大田等3人从广丰到浦城阁下活动,成立阁下乡苏维埃政府。同年冬,在广丰大际成立中共浦北区委,曾松清、刘炳云先后任书记,隶属于中共广丰县委。1933年春,隶属广浦县委。浦北区委下辖浦城的西关、梨木源、阁下3个乡(村)党组织。1934年冬,浦北区委被国民党破坏。
  1932年9月,红十军攻克浦城,浦西苏区扩大到古楼。11月,闽北党组织派曾富泉、夏金富到郊洋成立中共郊洋区委,曾富泉、夏金富、钟三元、严瘩梨先后任书记。下辖潘处坞、枫树下、古楼乡党支部。1933年春,隶属于广浦县委。
  1934年12月,广浦独立团、红三团由叶全兴、洪家云率领到炭坞活动,成立中共炭坞区委,胡老实任书记,活动区域包括炭坞、马岗一带。隶属广浦县委。1935年春,因国民党军队进攻,区委被破坏。
  中共古楼区委成立于1935年1月,书记老吴(名不详),下辖樟村、西坑、大路、古楼、潘家场、上梅溪等乡党组织。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广浦县的武装力量开赴抗日前线,中共广浦县委撤销。
  中共龙(泉)浦(城)县委 1935年3月,红军挺进师到浙西南活动,开展建党工作。同年5月,在龙浦交界的上高塘村成立中共浙西南特委,同时成立中共龙浦县委,隶属中共浙西南特委。县委机关先后设在龙泉高山、浦城马迹一带,下辖浦城大北区委、龙泉小北区委。同年10月,因国民党军队进攻,县委遭破坏。1936年6月,恢复中共龙浦县委,县委机关设在浦城里林坡头张厝(今属管厝乡里林村),下辖浦城大北区委、小北区委,仍属浙西南特委。中共大北区委成立于1935年5月,下辖马迹、毛洋、杨梅滩、里林、溢上桥等地的党组织(1936年6月,毛洋划归中共龙遂县委浦北区委管辖,由县委书记曾友席兼任浦北区委书记)。1938年4月,大北区委划归江浦县委,下辖龙浦区委,书记先后由曹景恒、宣恩金(兼)担任。小北区委成立于1935年5月,书记先后由何金亮、曹景恒担任,下辖浙江省龙泉县高山、太阳平、温坑、岱头、水塔、住溪一带的党组织。1936年秋,浦城党组织先后建立东坑桥、青草洋、叶坞、窑里4个党支部和流村、榆双、楮林3个党小组。1937年12月,成立中共龙泉县委,龙浦县委撤销,所属党组织划归中共江浦县委领导。
  中共龙(泉)遂(昌)县委 1936年6月,粟裕率红军挺进师在龙浦遂边境开展革命活动,在浦城毛洋头村成立中共龙遂县委,隶属中共浙西南特委,坚持到1937年12月,奉上级党组织命令撤销。
  中共江(山)浦(城)县委 1936年8月至9月间,中共浙西南特委在毛洋召开特委会,决定成立中共江浦县委,隶属于中共浙西南特委。县委机关先后设在境内海溪山岱岩村和江山县红岩顶,下辖三岱岩的背后山、十八店、山坑里及浙江省江山县的洪岩顶、周村、龙井坑等地党支部。1937年3月,叛徒杀害县委代书记萧国标,江浦县党组织遭破坏,县委活动中断。1938年4月,恢复中共江浦县委,隶属中共浙西南特委。县委机关先设在龙泉宝溪乡的高山、溪源田村,后搬迁至境内的东坑桥,下辖中共龙浦区委。
  中共龙浦区委于1938年4月成立,傅家立担任书记,下辖龙泉宝溪乡和浦城东坑桥、青草洋、庆元山、黄莲塘、榆坞、毛洋、马迹、浦城坑一带的党组织。1942年春,中共闽浙边委撤出龙泉、浦城,江浦县委书记曹景恒随闽浙边委到遂昌活动。江浦县委组织失去领导,仅存龙浦区委傅家立、吴礼旺等人坚持活动。直到1944年夏,组织关系中断。
  中共浦城中心区委 1934年10月,中共松(溪)浦(城)区委成立,苟必担任书记,属建松政中心区委。1935年2月,中共松浦区委改为中共浦城渡头区委,书记先后由阙连标、黄有贵、郭三妹担任,机关设在渡头。同年12月成立际岭区委.不久消失。1936年夏,区委恢复,书记由程春林、张麒麟等担任,属中共建松政中心县委。1937年9月,渡头、际岭两个区委合并成立中共浦城中心区委,属中共建松政中心县委,至1938年2月,改为中共浦南特区委。
  中共浦南特区委 1938年2月,中共浦城中心区委改为中共浦南特区委,机关设在水尾丘。属建松政中心县委领导。1941年2月,因遭国民党军事围攻,书记郭三妹牺牲,暂停活动,6月恢复。1943年5月,特区委书记黄李生在国民党军围攻时被捕遇难,特区委遭破坏。
  中共浦城县委 国共合作后,中共闽浙赣特委决定恢复浦西的党组织。1938年2月,在境内西部的萧家村尾(今属永兴乡)成立中共浦城县委,隶属于闽浙赣特委。县委驻地后迁至廉溪村,下辖崇安客溪区(樟村一带)和浦城村尾区的党组织。是年6月,划为中共闽北特委领导。1941年2月,国民党军围攻,县委书记陈子山、组织部长叶德标被捕,组织遭破坏。
  (三)工委、临工委
  中共上(饶)广(丰)崇(安)浦(城)工委 1947年12月,在福建与江西交界处成立中共上广崇浦工作委员会,中共闽北地委书记王文波兼任书记,属中共闽北地委领导。1948年5月党组织调整时撤销。
  中共浦(城)水(吉)崇(安)工委 1947年12月,在浦城、水吉、崇安交界成立中共浦水崇工作委员会,由杨石任书记,隶属中共闽北地委领导。1948年5月党组织调整时撤销。
  中共松(溪)浦(城)龙(泉)庆(元)工委 1949年2月,在福建与浙江交界成立中共松浦龙庆工作委员会,由中共闽浙边地委副书记张翼兼任书记,属中共闽浙边地委领导,革命活动坚持至浦城解放。
  中共浦城城市临时工委 1947年6月,中共闽浙赣区委员会城市工作部派真树华回浦城,在城关成立中共城工部浦城小组。同年9月扩大为支部,真树华任书记,属中共闽浙边地委领导。1948年3月,支部与中共闽浙边地委失去联系后,仍继续开展工作,并在同年8月,改建为中共浦城城市临时工作委员会(一说为县委),由王刚(黄石坚)任书记,革命活动坚持到浦城解放。
  (四)特别支部
  中共仙阳监狱特别支部 1939年9月,国民党当局将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谢文清、中共浙江省委青年部部长赖大超、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主任周饮冰、中共金华特委秘书刘辛夫、中共浙江省委油印组组长郑香山等8位共产党员,关押在浦城仙阳的“军政部第三战区直辖浦城临时军人监狱”。同年12月,经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批准,在狱中成立特别支部,直属浙江省委领导,由谢文清任书记,赖大超为副书记,周饮冰为组织委员,刘辛夫为宣传委员,郑香山为生活委员,辖两个党小组。1942年5月中旬,国民党当局疏散在押犯,将他们8人分别转押到沙县和浦城城关拘留所,特支停止活动,改为2个独立党小组,坚持斗争。不久,周饮冰、刘辛夫在城关东门外被杀害。一个月后,又有2人转押沙县,独立党小组活动亦停止。
  中共浦城特别支部 1941年3月,中共党员叶独青回浦城进行隐蔽斗争,与当地中共党员张通明、叶光明建立从观前、山下花家经崇安到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所在地铜钹山的地下交通线,并在山下成立特别支部,由张通明任书记,叶独青为组织委员,叶光明为宣传委员,直属中共福建省委领导。1946年,因叶独青工作调动,特支停止活动。
  二、解放后的组织机构
  (一)中共浦城县委员会
  1949年6月5日,中共闽浙赣省委指派池云宝、程宗波、邱福吉等到浦城,组建浦城解放后第一个中共浦城县委员会(简称县委)。池云宝任书记,程宗波任副书记,邱福吉任委员。同年8月13日,南下干部到浦城,县委进行调整,只设县委书记1人。10月,增设副书记1人和委员1人。1950年1月,增设副书记1人。6月,副书记又改为1人。9月,设县委常务委员(简称常委),由县委书记、副书记及县长组成常务委员会(简称常委会)。1951年6月,不设副书记。1952年12月,设第一、第二副书记各1人。1953年1月,增加公安局长武殿屏、宣传部长吴政德、组织部长王起才为常委。1954年7月,设常委8人,由书记、副书记2人和5位常务委员组成。常委由县长和粮食局长张传仁、互助合作部长乔品、县委组织部长李鹏鹤和人民法院院长柴培建担任,直到1956年5月。
  1956年5月30日至6月4日,召开中共浦城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选出县委委员23人、候补委员4人。会后,召开中共浦城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出第一书记1人,副书记2人。县委常委会由第一书记、副书记及5名常委组成。常委除县长更换外,其余不变。同年9月,增设第二书记。1957年11月,副书记由2人增加到3人。1958年2月,中共浦城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后,第一书记由中共建阳地委常委胡锦望担任,原第一书记刘全有改任第二书记。1959年2月,县兵役局局长苗全成参加县委常委。同年7月,县委副书记增加到6人。1960年5月后,副书记减为4人。11月,县委常委由史书田、姚学用两位副县长、县人民武装部(简称人武部)部长苗全成和县委财贸部长陈治国担任。
  1961年9月,成立中共浦城县委书记处,常委由第一书记及书记处书记7人、副县长史书田和县委财贸部长陈治国组成。先后增补县人武部部长贾武生和县供销合作社主任张传仁为常委。1963年5月,县委书记处撤销,改设正副书记。设书记1人、副书记2人、常委8人,常委由县长和副县长姚学用、史书田、张传仁、李鹏鹤、县人武部部长郑荣堂、人武部第二政委苗全成和县委组织部部长王进春担任。1964年10月,由于人员调动,调整赵群成、刘璧汉为常委,县委书记胡锦望调任,由副书记李东成、孙振才主持工作。至1965年1月,任命崔来畅担任书记。1967年1月,由中共南平地委委派林申、徐宗祥担任常委。不久,由于“红卫兵”的冲击,县委领导机关瘫痪。3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浦城县人民武装部生产领导小组,代行县委部分职能。
  1968年9月30日,县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成立,同时成立中共浦城县革委会核心小组,设组长及2名副组长。组长由县革委会主任担任,副组长由县革委会副主任王增旗(三三九部队仓库副主任)、张留和担任,成员由王富元(人武部副政委)、戴云清(县革委会办事组组长、三三九部队业务股长)、赵群成(革委会副主任)、段元明(组织组组长)、卫平(宣教组组长)担任。1971年4月26日至28日,召开中共浦城县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浦城县第三届委员会,25人当选为县委委员,中共浦城县革委会核心小组同时撤销。同月29日,召开中共浦城县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产生常委7人,由县委书记、副书记2人、县革委会副主任王希云、赵群成及县革委会政治组组长温秉琮、县革委会政治组副组长兼组织组组长谢炎孙担任。1973年11月,增补县革委会副主任赖求兴、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组长王三成及中共临江、忠信、仙阳公社书记徐斯葵、徐明义、聂登和为常委。1974年1月增补人武部副部长王振兴为常委。至1975年3月,由于人员调动,先后调整县革委会副主任兼中共莲塘公社书记叶新春和县
  革委会组织组组长高永俊、县公安局局长韩荫恒为常委。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由于人员调动,1976年12月增补人武部政委江竞雄为常委。1977年7月,增补县革委会副主任郭文华、王子俊和县人民法院院长申天元、中共村头和管厝人民公社书记许开瑞、雷芳仁为常委。1978年2月,增补县委宣传部部长吴辉庭为常委。
  1978年11月24日至27日,召开中共浦城县第四次代表大会。自1971年4月召开中共浦城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后,25名县委委员中,有23名未继续任职。在这期间,先后增补20名。至大会召开前,县委委员22名,其中常委11名,常委会由书记、5名副书记、5名常委组成。中共浦城县第四次代表大会选出县委委员27人,经中共浦城县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出常委会人员,由县委书记、4名副书记和8名常委共13人组成。8名常委,由县革委会副主任王希云、雷芳仁、吴辉庭和县人武部政委江竞雄、县革委会办公室主任邹章松、县公安局局长韩荫恒、县委组织部部长曾锡章、中共永兴人民公社书记刘水金担任。1979年2月至1982年12月,先后增补县革委会副主任江礼银、县人武部政委吴仕安为县委常委。1983年12月,由于人员调动,增补县委宣传部部长檀中平、县妇女联合会主任姚爱琴、中共浦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张圣尚为常委。1984年10月,增补县委组织部部长叶燕钦为常委。1984年11月3日至5日,召开中共浦城县第五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委委员33人、候补委员6人。11月6日召开中共浦城县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出常委会成员,由县委书记、副书记3人和叶燕钦、檀中平及姚爱琴组成。1985年4月,增补县人武部部长赖田土为常委。由于人员调动,1986年6月,增补县人武部部长叶家庆和县委宣传部部长张兴华为常委。11月,增补中共浦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阮章桂为常委。1987年11月9日至11日召开中共浦城县第六次代表大会,选出县委委员29人、候补委员5人。11月12日,选出常委会组成人员8人,县委书记1人、副书记2人,常委5人中4人未变动,增加中共南浦镇书记刘水金为常委,暂缺1名。1988年1月,增补县人武部部长叶家庆为常委。
  (二)中共浦城县委派出机构
  区分委、区委 1949年8月,南下干部到达浦城后,即着手在城关、观前、水北设区分委,为县委派出机构,分别称为中共浦城县第一、第二、第三区分委。同年9月,在莲塘、石陂分别增设第四、第五区分委,并将第一区分委从城关迁往仙阳,城关改设中共浦城县城关镇委员会。同年11月,第四区分委从莲塘迁下沙。1950年1月,在忠信、九牧分别增设第七、第八区分委。城关镇党委复称区分委,为第一区分委;第二区分委从观前迁富岭;第三区分委从水北迁观前;第四区分委从下沙迁永兴,改称第五区分委;石陂、仙阳分别改为第四、第六区分委。同年10月,第三区分委从观前迁临江,又在城内三山会馆、前洋分别增设区分委,称第二、第五区分委。设在永兴、仙阳、忠信、富岭的区分委则分别改称为第六、第七、第九、第十区分委。1951年2月,第二区分委从三山会馆迁至草桥头,第五区分委从前洋迁山下。1952年2月,第二区分委又迁至梦笔山。同年8月,在渔梁、连墩、水北分别增设第八、第十二、第十三区分委,设在九牧、忠信、富岭的区分委则分别改称第九、第十、第十一区分委。同年9月,第十区分委从忠信迁雁塘。1953年2月,第九区分委从九牧迁柳庙(柳家墩)。同年4月,第十区分委又迁回忠信。1955年6月,区分委改称区委,第三区委从临江迁观前;7月,撤销第十二区委;9月,撤销第八、第十三区委,全县调整为10个区委。同时,不以数字编号,均以驻地名称命名区委,称城关、仙阳、观前、富岭、永兴、梦笔、石陂、忠信、柳庙、山下区委。同年12月,城关区委改为城关镇党委。1956年2月,撤销忠信、梦笔、山下、观前4个区委,增设临江区委,全县调整为6个区委。4月,柳庙区委迁九牧,称九牧区委,直到1958年5月,撤区并乡为止。
  指导组、工委 1958年5月,中共浦城县委在临江、莲塘(不久改为梦笔)、石陂、永兴、仙阳、忠信、九牧、富岭、水北等9地设指导小组,9月成立人民公社时撤销。1961年6月,中共浦城县委在临江、城郊、石陂、永兴、仙阳、忠信、九牧、富岭、观前设9个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1964年3月15日,9个工委并为临江、仙阳、莲塘等3个工委,同月25日撤销工委建制,设立南、中、北3片领导小组,至1965年12月撤销。
  (三)党组
  1953年8月,成立县工会党组,1954年7月撤销。1958年11月,中共浦城县委设政法党组。1962年7月,增设县人民委员会党组。1964年3月,撤销政法党组,分设县人民检察院、县人民法院、县公安局3个党组。1967年1月,因“文化大革命”动乱,各党组受冲击而瘫痪,次年10月全部撤销。1978年12月,复设政法党组。1981年4月,设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党组、县人民政府2个党组。同年7月,设县人民检察院党组。1982年11月,撤销政法党组,增设县人民法院党组。1984年2月,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浦城县委员会党组。
  (四)基层组织
  党委会 1949年9月,一区改称城关镇,设中共城关镇委员会(简称党委),为浦城解放后第一个基层党委。次年1月,改为一区党委。至1955年12月,又改为城关镇党委。1958年2月,县林业局与森工局合并,成立县林业局党委,为全县第一个机关党委。
  1958年5月,撤销区建制,全县成立40个乡2个镇,在城关镇、临江乡、富岭乡、下沙乡设党委。同年9月,撤销乡镇建制,成立9个人民公社。同时在9个公社建立党委,称东风、东红、红专、八一、红星、五星、群英、上游、卫星人民公社党委。同年12月,公社名称改以驻地为名,党委也相应改名,称城郊、临江、石陂、仙阳、忠信、富岭、水北、永兴、九牧等人民公社党委。同月,还成立屏峰铁厂党委。1959年1月起,公社党委设第一书记。11月,设立县直机关党委会。12月,水北公社驻地迁到观前,水北公社党委亦改为观前公社党委。1960年12月,县直机关党委撤销。1961年7月,9个人民公社分设为30个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党委亦由9个增到30个,不再设第一书记。30个公社党委除原来9个党委外,增加水北、下沙、山桥、桥头、山下、枫溪、旧馆、濠村、西塅、洋溪、古楼、阳墩、溪南、渔梁、官路、盘亭、游枫、湖山、山路、浮流、大庄等人民公社党委。同月,成立县人民武装部党委。同年10月,县森工局与林业局分设,林业局党委撤销,成立森工局党委。1962年3月,撤销西塅、大庄、桥头、渔梁、湖山5个人民公社,其党委亦撤销。6月,屏峰铁厂党委撤销。1963年7月,设立县直机关企业党委。1964年1月,复设桥头人民公社党委,城关人民公社改称为城关镇,党委名称亦随之改变。山桥人民公社党委随驻地改变称莲塘人民公社党委。下沙人民公社撤销。4月,枫溪人民公社撤销,其党委亦随之撤销。7月,阳墩人民公社党委随驻地改变称巽岭人民公社党委。1965年5月和10月,县直机关企业党委和县森工局党委相继撤销。1966年1月,撤销桥头、山路、浮流、观前、旧馆、洋溪、巽岭、溪南、游枫9个人民公社,党委亦随之撤销。其时,全县有人民武装部党委、城关镇党委和临江、石陂、仙阳、忠信、富岭、水北、永兴、九牧、莲塘、山下、濠村、古楼、官路、盘亭等14个人民公社党委。
  1967年1月后,全县各公社、镇党委机构先后瘫痪,后又相继成立各人民公社、镇人民武装部生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主持社、镇日常工作的临时机构。1968年6月,仙阳、九牧、石陂人民公社成立革委会,同时成立党的核心小组。7月,盘亭、莲塘、富岭、忠信、永兴、古楼、官路成立公社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9月,濠村、山下、水北人民公社及城关镇成立党的核心小组。1969年4月,临江人民公社成立党的核心小组(其公社革委会于1968年9月成立),由各公社、镇革委会主任兼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0年3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团第四营党委(由原森工系统及国营林场的党组织合并组成),属十四团党委领导。10月,富岭、九牧、盘亭人民公社召开党代会。其后,在1971年2月,仙阳、莲塘;3月,水北、官路、城关镇;4月,临江;7月,古楼、永兴、石陂;8月,忠信各人民公社相继召开党代会,产生党委会。同年8月,成立县直机关党委会和福建省汽车第六团第四营党委。9月,濠村、山下人民公社召开党代会,并产生党委会。至此,全县人民公社、镇的党委会全部产生。党委会成立的同时,党的核心小组随之撤销。1972年3月,成立水南、管厝人民公社,并同时成立党委会。1973年2月,福建省汽车第六团第四营党委撤销。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团第四营党委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团直工股党委。12月,成立铜矿临时党委。1974年9月,随着建设兵团撤销,成立县林业办事处临时党委。1975年4月,成立林业汽车保修厂党委。6月,林业办事处与林业局合并,临时党委撤销,成立林业局党委。9月,成立铜矿党委会。这年,全县有县直机关党委、林业局党委、铜矿党委、县人民武装部党委和城关镇、莲塘、临江、山下、永兴、古楼、石陂、濠村、富岭、水北、仙阳、忠信、九牧、官路、盘亭、管厝、水南等17个人民公社党委。1977年7月,水南人民公社改称村头人民公社,党委名称随之改变。1978年5月,成立县公安局党委。1981年9月,水北人民公社党委、城关镇党委、村头人民公社党委,因驻地更名而改为水北街人民公社党委、南浦镇党委、万安人民公社党委。1983年8月,成立县经济委员会党委。1984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六〇九团改制为核工业部华南地质勘探局二九四大队,其党委属中共浦城县委领导。3月,仙阳、富岭、临江、石陂人民公社改建为镇。这4个公社党委亦改称为镇党委。8月,还成立财贸办公室党委。9月,人民公社建制改为乡建制。各人民公社分别召开党代会,选举产生乡党委成员,成立乡党委。同年,成立水南乡党委。1985年4月,成立农业委员会党委。1986年1月,县财贸办公室党委随机构改称,名为县财贸委员会党委。同月,枫溪设乡,同时成立乡党委。至此,全县有县直机关党委、农业委员会党委、林业局党委、经济委员会党委、财贸委员会党委、县人民武装部党委、县公安局党委、铜矿党委、林业保修厂党委、二九四大队党委和南浦、临江、石陂、富岭、仙阳等镇党委及莲塘、山下、永兴、古楼、濠村、水北街、忠信、九牧、官路、盘亭、管厝、万安、水南、枫溪等乡党委共29个。
  总支、支部 1949年底,在已成立区政权的地方与县直机关共建立10个支部。1950年,全县有15个支部,其中党政群团系统4个,财贸部1个,农村10个。1952年8月,开始建党后,支部迅速增加,从上年的15个支部增加到45个。1953年8月,工会党组成立后,在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和国营工厂中开展建党工作。1954年,农村党组织有很大的发展,至4月份,建立起62个支部,全县48.4%的乡有党支部。7月,成立中共浦城县工人支部委员会。是年,县印刷厂和县电厂合成立1个党支部,至年底,全县支部数从上年的57个增加到146个。其中党政群团系统18个,工交邮电系统3个,财贸系统4个,教育文化卫生1个,农业及农村120个。1955年,县印刷厂单独成立支部。1956年6月,成立梦笔直属乡总支,为全县第一个总支。1958年5月,全县成立40个乡、2个镇,除建立4个党委外,成立28个乡总支、10个乡支部。9月,全县成立9个人民公社、86个生产大队,每个生产大队都建有支部。是年,全县支部数从上年的148个增加到208个。1961年5月,生产大队由175个增加到306个。7月,增加到324个,并在每个生产大队都建立支部。是年,林业局党委改为总支,至年底,全县支部数由上年的233个增加到450个,总支有7个。至1965年,全县有7个总支、407个支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支部、总支一度瘫痪。1969年3月开始整建党后,逐步恢复。1970年,全县支部均已恢复。是年,全县有360个支部。1972年,支部从上年的365个发展到409个。1973年,全县建立6个总支,至1976年,全县有476个支部、8个总支。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党的组织有较大的发展。1979年,支部发展到537个、总支达10个。1984年9月,撤销公社建制,生产大队改为村委会,党组织即改为村支部。是年,全县支部从上年的536个增加到630个,总支从上年的10个增加到14个。1988年,全县有支部727个,其中农林水系统和农村330个,工业系统99个,地质单位2个,建筑系统10个,交通邮电系统11个,商业物资系统56个,房地产与公用事业7个,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事业14个,教育文艺广播事业55个,科研单位2个,金融保险单位20个,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单位89个,其他32个。总支21个,其中农林水系统3个,工业系统4个,地质单位2个,国家机关社会团体12个。
  (五)县委工作机构
  1949年6月上旬,中共浦城县委成立,未建立工作机构。同年8月,南下干部到达浦城后,县委机关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1950年1月,增设生产抗旱办公室(后称生产救灾办公室,又称生产办公室)。5月,增设纪律检查委员会。7月,设研究室,属秘书处领导。1951年8月,增设统一战线工作部(简称统战部)与宣传部合署办公。同时将秘书处改为秘书室。1953年6月,增设区乡干部训练班(简称干训班)。1954年4月,增设互助合作部。9月,研究室改为办公室,仍属秘书室。1955年7月,区乡干部训练班改为党员干部训练班(简称党训班)。10月,增设财政贸易部(简称财贸部)。1956年2月,撤销纪律检查委员会,同时成立监察委员会(简称监委会)。5月,增设工业交通部(简称工交部)、文化教育部(简称文教部),统战部从宣传部分出单独办公。10月,生产办公室移属县人民委员会。1958年2月,整编机构,4月结束。统战部、文教部并入宣传部,新设县委办公室。保留县委秘书室、组织部、财贸部、合作部、工交部、监委会、党训班,撤销县委检查团、知识分子办公室、资改办公室。8月,办公室直属县委。10月15日,增设党史征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党史办)。1959年7月,互助合作部改为农村工作部(简称农工部)。1961年10月,党训班改为党校。1962年,根据精简机构、紧缩编制精神,分别于7月和12月撤销党史办和工交部、财贸部。1965年6月,设工业交通政治部和财政贸易政治部。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8月,农工部改为农村政治部。1967年1月后,县委机构受冲击,工作机构瘫痪。为维持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3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浦城县人民武装部生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替代县委工作机构的部分职能。1968年9月,县革委会成立,同时,成立党的核心小组。1971年4月,重新成立中共浦城县委,但均未成立工作机构,由县革委会工作机构行使县委工作机构职能。1972年5月,重设县委办公室(与县革委会办公室合署办公)和县委党校。1974年8月,成立县委组织组、宣传组,并行使县革委会人事管理、文化工作的职能。1975年1月,增设县委对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976年2月,县委组织组、宣传组改为组织部、宣传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县委工作机构逐渐充实、完善。1977年12月,成立县纪律检查委员会。1980年9月,成立县委保密委员会。12月,县委办公室与县革委会分开办公,并设统战部。1981年7月,成立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1982年4月,改称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11月,成立政法委员会,下设办公室。1983年10月.中共浦城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升格为中共浦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12月,进行县级机构改革,县委工作部门设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党史征集委员会与宣传部合署)、统战部(对台工作领导小组与统战部合署)、政法委员会。1984年1月,增设调查研究室。7月,成立“五四三”(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活动委员会办公室。1986年7月,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改为实体单位,其办公室撤销。8月,调查研究室改为政策研究室。10月,政法委员会改为实体单位,其办公室撤销。1987年5月,“五四三”办公室改为股级机构。9月,党史征集研究委员会改为党史工作委员会。11月,县委保密委员会改为实体机构。1988年,县委机构有10个,即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研室、党校、党史工作委员会、对台办、保密委员会、政法委员会。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