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统一战线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13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统一战线工作
分类号: D665
页数: 6
页码: 731-736
摘要: 本节介绍了蒲城县统一战线工作情况。包括党外人士工作、工商业者工作、对台湾事务工作、华侨工作、宗教工作等。
关键词: 政党 政治组织 蒲城县

内容

一、党外人士工作
  1927年1月下旬,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到达浦城,党代表、共产党员萧劲光召见浦城地方人士,要他们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政治部和浦城人民举行联欢大会,帮助成立工会、农会、妇女会、学生联合会、商民协会。是年9月,中共崇安特支书记徐履峻与岱后联首王德有结成联盟,在岱后建立中共崇安特支岱后办事处。其后,在土地革命斗争中,不断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使革命力量不断发展。1931年3月,中共建浦区委派员到石陂与医生杨草包(外号)联系,在石陂秘密开展革命工作,通过杨草包购买盐、布等物资,运往闽北苏区,并策动土匪3人带枪向红军投诚。9月,闽北独立团及赤卫队1000多人袭击石陂街,连攻2个多小时未成功,杨草包率群众做内应,取得战斗胜利。1932年9月,红十军攻克浦城,优待俘虏,发放旅费遣放回家,许多俘虏当场表示不再为国民党军队效力。在三年游击战争中,为更广泛地组织各方人士同国民党进行斗争,在政治上允许并教育群众,实行“白皮红心”两面政权,争取保甲长对革命的支持。在经济上,改打土豪分田地为筹款减租减息。1935年7月,在第一次反“围剿”中,红军二纵队六支队遭到严重损失,20多名红军隐蔽在毛洋一带,为打破“围剿”,贯彻“打击顽固,争取中间,发展进步”的策略,处决与红军为敌的白岩村保长。在白岩、毛洋、寨门等村建立起“白皮红心”的两面政权。1936年初,红军9人隐蔽在毛洋山中,寨门保长派甲长送食物给红军,保护红军的安全。
  抗日战争爆发后,浦城苏区红军北上抗日,根据地只留下少数人员,他们开展抗日宣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与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摩擦,分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径作斗争。1937年11月中旬,中共闽东北分区委在濠村召开会议,传达省委“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指示,会议向国民党各县政府发出国共合作文件,指派人员到松溪花桥,政和东平,浦城的濠村、水北街、碗窑背与国民党当局谈判。经过斗争,达成部分协定,浦城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其后,中共建松政特委、浙西南特委宣传《中共抗日十大纲领》,号召各阶层“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枪口对外”。在浦城境内的农村建立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等群众性的抗日组织。1939年9月,国民党当局将8位新四军、地下党的工作人员,押解到浦城仙阳国民党军政部第三战区直辖浦城临时军人监狱。同年12月,经中共浙江省委批准狱中成立特别支部,支部成立后,通过秘密联络,结交朋友和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团结囚友及监狱管理人员,8个共产党员与30多个囚友和看守长、副班长、看守员割破手指,饮血酒,结成“兄弟同盟”,还发展2人加入中共党组织,并进行越狱准备。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向根据地发动三次军事围攻,中共浦城党组织坚持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救国斗争。同年7月,中共建松政特委团结大刀会人员,分别在马鞍源、濠岭打败国民党的围攻部队,在濠村还与国民党乡长建立统战关系,国民党乡长为游击队提供枪支、弹药,保护群众。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共浦城县党组织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顽强斗争,直至浦城解放。1946年5、6月间,中共闽北特委派出工作组在坪洋村开展群众工作,工作组采取结拜兄弟、喝鸡血酒的办法,与坪洋、布墩的群众结拜兄弟,建立牢固的群众基础,还建立秘密交通站,在建浦公路沿线近10个村庄穷苦人民中,组织兄弟会,进而组织农民协会、儿童团、妇联会。在小串等保建立“红心白皮”的两面政权。还动员货郎担、养路工人、雇工、学生等数人参加游击队。由于有群众基础,机关迁入坪洋。1947年4月,城工部在浦城建立党的组织,与进步青年、教师、学生广交朋友,与国民党当局进行各种斗争,并壮大组织。1949年3月,派党员到浮流发展农民党员,在乡队兵中进行策反工作,发展4名乡队兵加入党组织,并在4月底掌握乡队兵武装,迎接浦城的解放。
  1949年5月19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政治感召下,浦城县保安中队长黎明德率自卫一中队100多人到大庄向人民解放军缴械。解放初期,中共浦城县委书记刘健、宣传部长韩向阳都亲自做统战工作,与10多个知名人士交朋友,通过他们,又联系团结大批各界人士。是年12月,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县人民政府聘请开明士绅9人,自由职业者6人为代表,工商界、教育界分别推选30人和13人,学生通过选举产生20名代表,这些代表共占全部代表的30.83%。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由各界知名人士协商产生,还有一名非党人士担任副主席。常务委员会注意加强同区一级各界人士的联系,使全县城乡中共党员与非党群众合作共事得到加强。同时,组织知识分子学习革命理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在政治上信任党外人士,大胆使用党外人士,1950年吸收200余名党外人士参加革命工作。1951年8月,中共浦城县委成立统战部,使统战工作进一步加强。1952年11月,召开机关统战座谈会,到会有24个单位的非党干部代表,他们在会上向县政府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县政府领导表示政府党组织要切实做好党、团内外的团结工作,并作为一项制度来执行,保证非党干部有职有权。1952年至1954年,有一批非党干部担任区长、副区长和副局长、副科长等领导职务,县委指出区委书记、局党员领导有责任与非党干部搞好团结。每逢政府召开区长会议,县委请非党区长、副区长到县委机关座谈,鼓励他们大胆工作,征求他们对区委的意见。1957年1月,政协浦城县委员会成立,成为县委直接联系党外人士及人民团体人士的机构。同年反右派斗争出现扩大化,伤害一批党外人士。1959年,中共浦城县委对各界人士进行和风细雨的正面教育,改善与党外人士的关系。1960年,发扬民主,引导党外人士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其后,统战工作逐渐加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统战工作遭到严重破坏,统战部撤销,政协停止活动,部分党外人士被批斗。1972年开始落实政策,党外人士的处境有所改善。但党的统战方针、政策未能全部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批判“左”的作法,澄清是非,落实统战政策。1980年12月,恢复成立统战部,政协浦城县委员会恢复活动。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政治联盟形成,为37名非党人大常委和政协委员落实政策。1981年,统战部对全县非党大中专毕业的知识分子700余人进行使用情况调查,以便安排使用。1982年,中共浦城县委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宣传教育,树立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观点。1984年,全县非党人士担任科局级以上领导干部19人,其中县级3人,县人大常委中党外人士5人,占常委总数的29.4%。1985年,县委建立非党知识分子档案,为使用非党知识分子打下基础,并建立知识分子联系小组,不定期召开不同单位知识分子座谈会。是年解决9名知识分子的长期分居问题,农村户口转城镇户口和安排知识分子子女就业的有109户342人,优先照顾住房的有177人,吸收29名知识分子入党。是年,在政协浦城县第六届一次会议上,设立3个委员会、9个工作组,政协工作进一步加强。1986年6月,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福建省浦城县联络小组,加强与海外黄埔同学的感情联络。由于坚持统一战线,党外人士献身四化建设,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祖国统一和振兴中华发挥重要作用。
  二、工商业者工作
  在革命战争年代,浦城党组织对工商业者实行保护政策。1932年9月,中共闽北分区委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允许贸易自由,鼓励国民党统治区的商人到苏区交易。先后在石陂街、坑口、翁村等处建立贸易处等商业单位,沟通苏区与国民党统治区的物资交流。红十军攻克浦城,驻扎3天,实行公平交易,对工商业兼地主,只没收其地主部分的财产,用赣东北及闽北苏区钞票及硬币购买物资,离开浦城还用硬币换回苏区钞票。
  浦城解放后,即组织工商业者开业,采取鼓励工商业的政策。1951年5月,成立县工商业联合会,推动工商业者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贯彻工商政策。同月,召开全县性的土特产会议,鼓励土特产的经营商和生产者,接着又选派工商代表参加华东区土产交流大会和华东土产展览大会,鼓励私商树立经营信心,恢复旧商业网,建立新的关系,使私营工商业得到发展。同时,引导工商业者走联营道路,使工商业者既解决资金困难,又能避免争购现象。1952年,继续组织私商参加杭州、江山、衢州等地的物资交流会,还在城关举办夏、秋两季物资交流会,并在区乡集镇开办交流会,调动私商的经营积极性。1953年,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进行全面的工商登记和审查,全县工商户有1211户,通过登记,纠正行业分类混乱现象,提高工商业者经营积极性,同时便于市场管理,对工业采取供给原材料、加工定货和统购统销的办法,把私营工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4年,有计划地用转为国营和公私合营方式改造资本主义,有计划地把货源批发给私营商业,让其执行经销、代销任务。1955年按行业大小和需要转为国营、合作社经营、公私合营、合作商店、合作小组等。是年12月中旬,县委成立对私改造领导小组,组成工作队和办公室,由点到面,由城到乡对主要行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1956年,全县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对728名私方人员,采取“包下来”的方针,按照各自专长,分别作妥善安排,其中担任企业董事长的6人,副经理的6人,门市部正、副主任的15人,工场主任的2人,转运站长的1人,副厂长的5人,财会人员的17人。工商业者享受国家干部、职工待遇,在不同工作岗位发挥智慧和才能。全行业公私合营后,组织工商业者学习时事政策和政治理论,举办工商界业余讲座,召开自我改造大会,向党向人民向社会主义交心,订立自我改造计划和集体公约,加速工商业者自我改造。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部分工商业者受到伤害,工商联常委、执委等4人被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后,在全县工商业者中开展加强自我改造竞赛。1961年,对工商界中的人事调动、安排、下放、定息处理、调整工资及年老体弱退职退休和逃散人员进行全面调查,分别情况进行处理,全面落实统战政策。1962年,县工商联组织人员到乡区调查小商小贩情况,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召开全县小商小贩代表大会,成立小商小贩委员会。1963年3月起,在工商界开展三个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全面教育。“文化大革命”中,县工商联合会停止活动,工商业者遭到迫害,但大多数工商业者没有动摇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任,坚持为建设社会主义而辛勤劳动和工作。1979年后,落实各项工商统战政策,积极发挥工商业者的作用,落实工商联房产3000平方米,赔偿7万元。平反工商界冤假错案72件,改正错划右派分子4人,32人恢复干部待遇,收回在“文化大革命”中下放农村的57人,并补发工资、定息。把482人小商贩从557人原工商业者中区别出来,恢复为劳动者身份。工商业者按照“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的行动纲领,在县政协工商组的组织下,积极参与国家大事的协商,对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提出建议。1985年7月,县工商业者联合会恢复活动,组织广大会员开展经济咨询服务,提供市场商品信息,发展横向经济联系,搞好商品流通,广泛和有关技术学校、企业联系,协助做好专业培训,为振兴浦城、建设浦城作出贡献。
  三、对台湾事务工作
  1974年,成立福建省浦城台湾籍同胞联谊会浦城联谊小组。1975年1月7日,成立中共浦城县委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和对台办公室,开展对台宣传工作。1977年宣传党中央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批判“左”的思想,消除顾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台胞、台属政策,使台胞9人、台属117人的冤假错案得到改正。1981年,采取集会穿插、党校讲课和印发宣传品等形式进行党的对台湾工作方针、政策的教育,在每年元旦、春节、国庆、中秋等节日,统战部、政协、对台办都联合召开座谈会、茶话会,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参加,共同欢度佳节,使台属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温暖。同时,贯彻台湾同胞和去台人员亲属与台湾通讯的政策,在政治上“一视同仁”,吸收台属参政、议政。政协浦城县五届委员中,有台属4人,其中常委1人;六届委员中,有台属6人,其中常委有2人;七届委员中,有台属5人,其中常委1人。县七次人大代表中有台属代表3人。对有困难的台胞、台属,政府除拨给专款补助外,有关单位和公社都给予照顾。1982年开始,接待去台人员回乡探亲。1988年5月16日,组织成立“浦城海峡两岸乡友联谊会”和“台湾同胞福利基金会”,为去台亲人回乡探亲、旅游,彼此交往沟通信息、牵线搭桥创造条件。是年,浦城台属与台湾亲人通信、通汇达400多户,接待在台亲人166人回乡探亲、旅游,在台亲人还赠送丰田牌面包车一辆给乡友会。
  四、华侨工作
  195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浦城县支行开办华侨储蓄,鼓励归侨、侨眷节约侨汇。1975年7月12日,旅美侨胞章苏民和其台籍妻子回浦城探亲,得到县领导接待。1978年9月,中共浦城县委宣传部召开为期2天的归侨、侨眷代表座谈会,了解归侨、侨眷的要求及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进事例。1979年后,将落实政策作为侨务工作的重要内容,落实归侨、侨眷各项政策共13人、21件。并清理95人的档案中不真实的材料,解决4户的住房问题。解决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学非所用、子女升学、就业及夫妻分居等问题。在政治上一视同仁,尊重和信任归侨、侨眷,培养4人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五届至第八届政协委员中有19位归侨、侨眷。1984年6月14日,成立县侨务办公室,9月,召开浦城县第一次归国华侨代表会,并成立县归国华侨联合会,还成立16个侨联小组。侨务办公室成立后,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侨务政策,团结归侨、侨眷,关心其疾苦,解决其实际困难,做好来信来访、接待、旅游、探亲访友工作。
  五、宗教工作
  1953年7月28日,召开全县各寺、庙、庵、堂的僧尼和信徒代表会,成立县佛教协会筹备会。是年,贯彻自治、自养、自传的方针.对基督教徒进行登记,割断其与英国教会在政治、经济上的联系。改革佛教,废除封建剥削和不合理的建制,贯彻“农禅并重,以寺养寺”的方针。夕阳寺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其他寺、庙组成生产互助组,僧尼参加力所能及的农业生产劳动,达到自养的目的。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僧2人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中,宗教界遭受严重冲击,寺庙被占用,佛教、基督教的公开活动停止。1979年开始,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实对宗教界人士的政策和宗教团体房地产政策。落实佛教界僧尼政策5人,归还寺庙房产6栋41间1050平方米,退还基督教房屋1座294平方米、鱼塘1口,另补偿7万元。被错划为右派的给予改正。1983年,恢复县佛教协会筹委会的活动,成立县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和基督教协会筹备小组。次年,正式成立县佛教协会,正式成立县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和基督教协会。宗教正常活动开展后,调动宗教界人士和信徒的积极因素,宗教界人士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走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服务,同时,加强对外友好交往,为祖国统一和世界和平积极工作。
  解放后,先后有4位宗教界人士被选为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9位被聘请为县政协委员会委员。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