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建筑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07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建筑技术
分类号: F426.91
页数: 3
页码: 615-6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蒲城县城乡建筑业的建筑技术情况。
关键词: 城乡建设 建筑业 建筑技术

内容

解放前建筑的房屋,以木结构为主,砖木结构为次。
  祠堂、庙宇、会馆等公共建筑,其基本结构方式是立柱和架梁组成屋架,由柱承重,主要承重柱下垫磉石,墙壁只起维护和间隔作用。构架连接之间,采用榫铆和设置斗拱,起到“晃而不散,摇而不倒”的作用。同时,采用翼角翅飞的出檐,既避日晒雨淋,又利室内采光,并使外观雄伟壮丽。地面铺设三合土或方砖。城内皇华山麓的孔庙,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其主体大成殿,为燕山式建筑,大屋顶仿北京天坛祈年殿,由大圆柱承重,柱用木心,外用小木拼绑,再用铁环箍紧,柱裹麻布筑灰,红绫盖面,下垫磉石。
  农村住宅多为独门独户,城镇大多屋连屋。多为平房,即使有楼也较低矮,供堆放杂物用。普通的房屋为四排三直,竖四排柱子,纵分三格。大一些的住宅有六排五直或八排七直(又称大八排),纵深以两栋(双合栋)或三栋(前、中、后)组合而成。房屋采光、排水靠天井,采光面为2~5%,高度一般为7米,屋顶面流水坡度25度。房屋由土墙或砖墙围护,正面开砖大门,房屋之间筑风火墙,一般的风火墙下半部为泥墙,上半部为空斗砖墙。房屋重量主要由堂前的驼梁柱承重,梁柱加铁箍,凡交接处均用榫铆和木梢,大门、小门、窗均对开,地面铺方砖或打三合土。南浦镇和平路及水北街乡的水北、观前,有一些房屋前半部分临街,后半部分靠南浦溪,屋基在河滩,用木柱支撑,上铺木板,称为“溪楼”。在靠近浙江一带的农村,受邻县住房款式影响,款式与邻县相同。住宅靠近遂昌的际洋村为碉堡式,这种房屋下部住人,上部凉晒和贮藏杂粮。民国24年(1935)左右,后街一户居民使用水泥铺大门间的地面,为全县建筑住宅首次使用水泥。
  解放初期,民用建筑仍沿用木结构或土木结构的瓦房,公共建筑开始建筑砖木结构的瓦房。1955年,由南平建筑工程公司承建的浦城中学(今浦城一中)砖木结构的单层教室,是县内用标准砖砌筑清水砖墙房屋的开始。这座房屋用大片石砌筑基础,标准青砖墙,屋梁架在承重墙上,门窗、天花板用杉木制作。1957年开始建筑砖木结构的三层楼为县干部招待所。1959年建的县人民大会堂,高12米,跨度24米,是跨度最大的建筑物。1962年建成的华东车队楼房宿舍,砖木结构砖墙,灌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是县内建造砖混结构房屋的开始。1965年,县建筑工程公司办公楼,是县内第1座砖木结构灌浇混凝土走廊及楼梯的4层楼房。1980年建成的县体育运动委员会办公楼,是县内第1座砖混结构的5层楼房。是年建成的小圆弧百货商场,是县内第1座灌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4层楼房。1981年还建成库容350吨的县商业局冷库,面积910平方米,系无梁楼盖结构,第一次采用钢筋混凝上桩打基础。是年建成的大众电影院,建筑面积2234平方米,观众厅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观众厅下有地下室,装设鼓风机制冷空气。1985年7月建成的县实验幼儿园,是县内第1座灌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6层楼房。1987年6月建成的县经济委员会、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办公楼,是县内第1座灌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7层楼房。
  在住宅建筑方面,1973年建成的县委宿舍住宅,是县内第一座成套住宅。1982年建成的外贸投资公司住宅,是县内第一座有卫生设施的成套住宅。私人建房逐渐多为2~3层砖木结构或砖混凝土结构房屋,房屋有平台或阳台,有遮阳避雨的挑檐。
  在装璜艺术上,1955~1979年,公共建筑外墙大多用水泥、白灰勾缝,内墙用砂浆打底,白灰粉刷。1980年后,外墙大多采用水泥、白灰粉刷或清音粉刷,进而使用涂塑,弹涂饰面,瓷砖贴面;内墙使用涂塑、贴墙布、瓷砖贴面;柱身用水泥粉刷,水刷面,进而用瓷砖、花岗岩、大理石贴面;地面用水磨石、花瓷砖、马赛克;天棚用纤维板、胶合板、花缔钙塑等。
  附 县人民大会堂简介
  1959年5月动工,1960年9月竣工,用地总面积8711.5平方米,基地面积1870.32平方米,建筑面积2671.89平方米,座位楼下1584个、楼上376个。檐高12米,立面高度22米,由县工程技术人员魏基梁设计,县建筑工程公司承建。
  大会堂基础采用16厘米梢径4米长松木桩进行加固,墙体厚度37厘米,高度12米,用25号水泥砂浆砌筑,附砖墙垛采用十字形截面,50号水泥砂浆砌筑。墙身圈梁因钢材缺乏,以3根0.6×1厘米竹筋配50号水泥砂浆浇倒竹筋圈梁。木屋架跨距24米,上弦人字木长13米,梢径26厘米,下弦平梁梢径26厘米,由2根长为14.2米和11.8米的圆木用铁夹板螺栓连档而成。长材取自水北桥亭一带,开路运出。讲台离地面1.17米,台口净空13.8×6米。地面为150号混凝土地面,每米坡降6厘米。内墙粉刷:观众厅用麻筋灰细拉毛清音粉刷,立面正中,4根附墙半圆砖柱10.36米高,两侧4根附墙半圆砖柱8.06米高,用水泥白石子饰面。立面三角形部分及排齿、花边线条用白水泥粉刷,其它为清水砖墙,白灰嵌缝。1987年1月6日,因主体建筑潜在危险,进行大修,1988年完工。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