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建筑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07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建筑业
分类号: F426.91
页数: 4
页码: 614-6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蒲城县的建筑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蒲城县 城乡建设 建筑业

内容

第一节 建筑队伍
  民国期间,建造房屋由行业老板或工人自由组合承包。民国29年(1940),城区成立营建商业同业公会时,有19家行号。民国34年,城区成立建筑业职业工会时,有泥、木工人会员103名。1949年1月,城关有营造商行34家,木工70多人,泥工30多人。此外还有分散在乡村的泥、木工人。
  1951年3月,建筑工会成立时,有会员102人,对外联系业务及承包工程由建筑工会处理。1956年3月,县建筑生产合作社成立。1956年,仙阳成立建筑工程队。1958年3月,成立县粮食工程队。同年5月1日,县建筑生产合作社扩建为国营建筑工程公司,有职工308人。1960年10月,成立县水利电力局工程队(简称水电工程队),职工716人,至此全县有专业建筑队伍1000余人。1961年,国营建筑公司仍转为集体性质的县建筑生产合作社,工人200多人;水电工程队亦缩减为300人,全县专业建筑人员减少50%。1963年8月,城关镇建筑生产合作社成立。1964年,县建筑生产合作社改为县建筑公司。1970年3月,县建筑公司撤销,工人全部下放到农村。1972年9月,下放建筑工人陆续收回,恢复县建筑公司。1979年1月,城关镇建筑生产合作社升为县集体所有制单位,更名为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1982年,成立县市政工程队。1984年及1985年,全县施工企业派出人员到大中专院校培训。1985年7月,举办全县首次建筑培训班,参加培训班有29个单位正式学员70人,旁听10多人,历时2个月。1988年,县级建筑、安装企业有县建筑公司、第二建筑公司2家,均为集体所有制单位,年末职工650人,其中工人565人,工程技术人员30人,管理服务人员55人。部门建筑企业有林业建筑工程公司、粮食建筑工程公司、水电建筑工程公司、市政工程队、兴浦建筑队、交通工程队、商业局修建队、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基建队等8个,职工共122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9人。还有乡镇建筑队19个(每个乡镇1个)及建筑专业户,共有职工1887人。这些建筑企业除承建县内工程外,水电建筑公司在建瓯承建桥梁及水库工程;林业工程队在崇安、建阳、松溪承建房屋、公路、桥梁等工程。
  第二节 勘察设计
  1965年6月,县建设科设建筑联社设计室,设计人员5人。1970年3月,设计室解散,人员全部下放农村。1975年8月,设计室恢复,属县基本建设局管辖。1982年9月,设计室开始有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1人。省认定县设计室具有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勘察设计能力,正式定为勘察设计单位。1983年11月,添置静力触探仪,规定建设项目均按要求进行钻探,以实测数据作为设计依据。1984年起,城关与乡区建筑先后取消无证设计。1988年,县勘察设计室有职工23名,其中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11人,技术员3人,其他人员7人。另聘请符合条件的业余设计人员22人。自1983~1988年,共完成设计建筑面积368673.47平方米,勘探14967.34平方米。设计的大众电影院、林业大楼等较为美观、实用。
  第三节 施工设备
  解放后,建筑施工沿用传统的手工工具,泥工使用手锤、砂刀、砖刀等;木工使用斧、锯、刨、凿、钻、锤、墨斗、曲尺等。
  1958年后,通过技术革新及引进,逐步使用机械工具。至1988年,泥工机具有水平银器尺、泥浆搅拌机、混凝土搅拌器、振动器、磨石机、弹涂机、钢筋切断机、钢筋弯曲机等。县建筑工程公司、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混凝土作业机械化程度达100%,钢筋制作、安装机械化程度达80%。木工机具主要有带锯、电锯、多用刨床、斗刨车、压刨、槽刨、裁头机、裁口机、控槽裁线机、挖眼机、打眼机、开榫安装机、冲击电钻等。县建筑工程公司、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木工作业机械化程度达90%。运输机具主要是水平运输。1972年,县建筑工程公司开始使用2.5吨载重汽车。开始采用井字架升降机、直升架。至1988年,全县建筑企业有汽车15辆、拖拉机6辆。县建筑工程公司及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机械运输达100%。
  第四节 建筑技术
  解放前建筑的房屋,以木结构为主,砖木结构为次。
  祠堂、庙宇、会馆等公共建筑,其基本结构方式是立柱和架梁组成屋架,由柱承重,主要承重柱下垫磉石,墙壁只起维护和间隔作用。构架连接之间,采用榫铆和设置斗拱,起到“晃而不散,摇而不倒”的作用。同时,采用翼角翅飞的出檐,既避日晒雨淋,又利室内采光,并使外观雄伟壮丽。地面铺设三合土或方砖。城内皇华山麓的孔庙,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其主体大成殿,为燕山式建筑,大屋顶仿北京天坛祈年殿,由大圆柱承重,柱用木心,外用小木拼绑,再用铁环箍紧,柱裹麻布筑灰,红绫盖面,下垫磉石。
  农村住宅多为独门独户,城镇大多屋连屋。多为平房,即使有楼也较低矮,供堆放杂物用。普通的房屋为四排三直,竖四排柱子,纵分三格。大一些的住宅有六排五直或八排七直(又称大八排),纵深以两栋(双合栋)或三栋(前、中、后)组合而成。房屋采光、排水靠天井,采光面为2~5%,高度一般为7米,屋顶面流水坡度25度。房屋由土墙或砖墙围护,正面开砖大门,房屋之间筑风火墙,一般的风火墙下半部为泥墙,上半部为空斗砖墙。房屋重量主要由堂前的驼梁柱承重,梁柱加铁箍,凡交接处均用榫铆和木梢,大门、小门、窗均对开,地面铺方砖或打三合土。南浦镇和平路及水北街乡的水北、观前,有一些房屋前半部分临街,后半部分靠南浦溪,屋基在河滩,用木柱支撑,上铺木板,称为“溪楼”。在靠近浙江一带的农村,受邻县住房款式影响,款式与邻县相同。住宅靠近遂昌的际洋村为碉堡式,这种房屋下部住人,上部凉晒和贮藏杂粮。民国24年(1935)左右,后街一户居民使用水泥铺大门间的地面,为全县建筑住宅首次使用水泥。
  解放初期,民用建筑仍沿用木结构或土木结构的瓦房,公共建筑开始建筑砖木结构的瓦房。1955年,由南平建筑工程公司承建的浦城中学(今浦城一中)砖木结构的单层教室,是县内用标准砖砌筑清水砖墙房屋的开始。这座房屋用大片石砌筑基础,标准青砖墙,屋梁架在承重墙上,门窗、天花板用杉木制作。1957年开始建筑砖木结构的三层楼为县干部招待所。1959年建的县人民大会堂,高12米,跨度24米,是跨度最大的建筑物。1962年建成的华东车队楼房宿舍,砖木结构砖墙,灌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是县内建造砖混结构房屋的开始。1965年,县建筑工程公司办公楼,是县内第1座砖木结构灌浇混凝土走廊及楼梯的4层楼房。1980年建成的县体育运动委员会办公楼,是县内第1座砖混结构的5层楼房。是年建成的小圆弧百货商场,是县内第1座灌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4层楼房。1981年还建成库容350吨的县商业局冷库,面积910平方米,系无梁楼盖结构,第一次采用钢筋混凝上桩打基础。是年建成的大众电影院,建筑面积2234平方米,观众厅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观众厅下有地下室,装设鼓风机制冷空气。1985年7月建成的县实验幼儿园,是县内第1座灌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6层楼房。1987年6月建成的县经济委员会、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办公楼,是县内第1座灌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7层楼房。
  在住宅建筑方面,1973年建成的县委宿舍住宅,是县内第一座成套住宅。1982年建成的外贸投资公司住宅,是县内第一座有卫生设施的成套住宅。私人建房逐渐多为2~3层砖木结构或砖混凝土结构房屋,房屋有平台或阳台,有遮阳避雨的挑檐。
  在装璜艺术上,1955~1979年,公共建筑外墙大多用水泥、白灰勾缝,内墙用砂浆打底,白灰粉刷。1980年后,外墙大多采用水泥、白灰粉刷或清音粉刷,进而使用涂塑,弹涂饰面,瓷砖贴面;内墙使用涂塑、贴墙布、瓷砖贴面;柱身用水泥粉刷,水刷面,进而用瓷砖、花岗岩、大理石贴面;地面用水磨石、花瓷砖、马赛克;天棚用纤维板、胶合板、花缔钙塑等。
  附 县人民大会堂简介
  1959年5月动工,1960年9月竣工,用地总面积8711.5平方米,基地面积1870.32平方米,建筑面积2671.89平方米,座位楼下1584个、楼上376个。檐高12米,立面高度22米,由县工程技术人员魏基梁设计,县建筑工程公司承建。
  大会堂基础采用16厘米梢径4米长松木桩进行加固,墙体厚度37厘米,高度12米,用25号水泥砂浆砌筑,附砖墙垛采用十字形截面,50号水泥砂浆砌筑。墙身圈梁因钢材缺乏,以3根0.6×1厘米竹筋配50号水泥砂浆浇倒竹筋圈梁。木屋架跨距24米,上弦人字木长13米,梢径26厘米,下弦平梁梢径26厘米,由2根长为14.2米和11.8米的圆木用铁夹板螺栓连档而成。长材取自水北桥亭一带,开路运出。讲台离地面1.17米,台口净空13.8×6米。地面为150号混凝土地面,每米坡降6厘米。内墙粉刷:观众厅用麻筋灰细拉毛清音粉刷,立面正中,4根附墙半圆砖柱10.36米高,两侧4根附墙半圆砖柱8.06米高,用水泥白石子饰面。立面三角形部分及排齿、花边线条用白水泥粉刷,其它为清水砖墙,白灰嵌缝。1987年1月6日,因主体建筑潜在危险,进行大修,1988年完工。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