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村庄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07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村庄建设
分类号: TU984.257
页数: 2
页码: 613-6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蒲城县城乡村庄建设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蒲城县 城乡建设 村庄建设

内容

一、街道
  农村凡有三五十户以上的村民居住的村庄,都有不规则的河石路面小街道,长度不等,宽2~3米,最长的渔梁街900米。小街道里有置几块坐石或置原木供闲人歇息。较大的村庄,村的出口处建有村门,门左右有丈余高的土墙或砖、石墙,形成小城的聚落。这些村门随着公路开通,村落拓建,均已消失。莲塘乡的罗汉洞村别具一格,入村须进入人工建造洞门,不入洞门不见村,房舍沿小溪两岸建筑,进村有似入桃源之感。
  解放后,由于公路建设的发展,公路通过的村庄皆沿公路两旁建房,开设商店,以公路为街道。1983年,忠信公社外洋村街道长230米,宽4米,为全县最早铺设水泥路的村。1987年,仙阳镇渔梁村的街道铺设水泥路面竣工,长886米,宽6米,为全县最长的一条村街。至1987年,铺设水泥路面的村庄有富岭镇的山路、圳边村,石陂的布墩村,仙阳的渔梁村,永兴的后洋村,忠信的桃园、外洋、金樟,九牧的湖山等。
  二、公共建筑
  长期以来,农村的公共建筑主要是祠堂、庙宇,土木结构建筑,农村学校等设在祠堂、庙宇或借用民房。1962年前,农村公共用房皆因陋就简,未建新房。1963~1969年部分林区大队开始兴建土木结构小学校舍和大会堂。大会堂供开会、演戏、放映电影之用,楼上为队(村)部办公室。1970年后,村一级建筑逐渐改为砖木结构,全县288个大队有砖木结构的大会堂164座,建筑面积18.04万平方米,每座座位1000个左右。1982~1988年,村级公共建筑面积11.8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4.60万平方米。
  三、私人住宅
  农村住宅,解放前一般是木结构或土木结构的平房;山区贫困人家用木叉当柱,茅草或竹瓦、杉树皮盖顶,周围打土墙或扎竹篱笆;殷实富户,建造小院落有砖门、围墙、天井、小花台;大地主宅院有高大房屋,柱头垫磉石,雕花枋梁,图案窗格,方砖铺地,磨砖大门,四周高大风火墙。富岭瑞安下新厝、忠信上同村、洋溪山下村建有百间之屋。
  解放后,农民拆茅房建瓦房,部分农民开始建新房。1956年,忠信乡、古楼乡农民盖房分别为143座和85座,均为土木结构的房屋。1962年,全县有291个生产大队(村)的2520户社员(占总户数的5%)新建和修建房屋,其中新建790户,修建1730户。至1978年,农民建房大部分为土木结构的平房或二层楼房。1979年开始,农民建房大量增加,砖木结构、石木结构的房屋逐渐增多,并有少数混合结构的楼房出现。1981年,私人房屋竣工17255间,其中砖木结构的1688间,占9.78%。1982年至1988年,全县农村私人建房6.59万间,面积114.67万平方米,年均16.38万平方米。最多为1988年建筑11270间,面积189398平方米。
  人均居住水平调查,1984年生产用房人均0.57平方米,生活用房16.11平方米。1988年人均生产用房2.65平方米,生活用房20.22平方米。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